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查理十字街84號》這本被全球人深深鍾愛的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情緣。以下是小編蒐集的《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篇一:《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網上得知《查理十字街84號》是2016年十本最暢銷書之一,有幸從阿彬那借來讀之。它讓我度過了兩個“青春洋溢”的下午,非常感謝阿彬。

這本被譽爲“愛書人聖經”的書信集裏面,大多數文字樸實無華,其中記錄了美國紐約女劇作家海蓮與英國倫敦的一家舊書店之間的書緣與情緣。它被譯成數十種文字傳播,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鍾情於它,那家書店的地址——“查理十字街84號”已成爲全球愛書人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裏,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裏彼此問候,互相取暖。

一切開始於窮困的海蓮對古舊版書的喜愛以及她囊中的羞澀。由於受不了紐約昂貴庸俗的古舊書店,海蓮便按《書評週刊》上的地址,給位於倫敦查理十字街84號的馬克思與恩波書店寫了封信,求購舊版圖書。很快,回信和書都寄到了。在書店員工弗蘭克的努力下,海蓮家裏是“架上羅列多善本,篋中廣納皆美卷”。雙方的信任由此搭成,溫暖的相知藉助娓娓道來的書信,很快使遠隔重洋的兩個人從陌生人變成知己。彼此之間的友誼、情感或許還有心思,也隨一樁樁原本單純的買賣自由流竄漫溢開來。

五十年代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海蓮給書店員工寄來火腿、雞蛋、香腸、絲襪等,作爲回報,弗蘭克在英國各地奔波,爲海蓮覓書。日子一天天過去,書信成爲他們平靜流淌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就這樣持續了20年,直到1968年12月22號弗蘭克去世的那一天。 弗蘭克永遠地走了,他與海蓮的書信戛然而止。一切似乎已經結束,卻又好像重新開始。

海蓮接到弗蘭克離世的噩耗時,迅速趕到查理十字街84號,當她走進即將被拆遷的也是她魂牽夢縈的書店時,距離她第一次給這裏寫信,時間已整整過去20年。她就像懷春20年之久才得已見到夢中情人,手足無措地想告訴書店的主人:“我來了,弗蘭克,我終於來了”。她信守了承諾,可店裏只有冷風拂過掛滿淚珠的面頰。究竟是什麼讓紐約這位單身女子千里迢迢爲了倫敦小銜上一個破敗的小書店如此傷心?是書緣,還是情緣?她到底想了卻一個什麼樣的心願?

我們可以想像,20年從未見面,卻一直爲對方着想,爲對方奔波,彼此的模樣也一直只能出現在對方的想象中,沒有絲毫金錢與權利的污染,只因爲他們都愛書,我想書中一定有他們無法抹去的青澀記憶吧。

初讀此書,感覺最多的是海蓮愛書的激情。回翻此書,卻能觸摸到書中流淌出來的美好情感。透二十年的往來書信,除了索書、找書、寄書、寄物品、表達謝意,我找不到一個“愛”字,但細心品讀,還是能通過稱呼的變化和不失優雅的調侃感受到一些情感的羈絆。由於距離,更由於弗蘭克是一位拘謹的中規中矩的有家室的英國紳士,我更願意把這種羈絆理解爲高尚的友誼或者精神之戀。原來,看似平淡真實的書信,如你不去細細琢磨,根本品不出書外的味道。你聽,海蓮在1969年4月11號的信中寫道:“賣這些好書給我的那個好心人已經在數月前去世了,書店老闆馬克思先生也不在人間了,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若恰好路經查理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英國玄學詩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話“全體人類就是一本書。當一個人死去,這並非有一章被從書中撕去,而是被翻譯成另一種更好的語言。”可以套用一下,當愛情以另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她也並非被撕去,而是被翻譯成了另一種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叫責任,叫蘊藉,叫沉思,還有一位,叫懷戀。

應該說,這也是一本哀悼傷逝的書——紀念心靈在20年書籍時光中的一場奇遇。萬事萬物都在持續流變,珍愛的人或物都不可能永恆,如朝霞,如春花,如愛情,海蓮通過這本書信集把這場奇遇寫成書,一定是爲了讓這場奇遇有更加堅強的抵禦時間沖刷的力量,查理十字街84號書店也不會因奇遇的消失而消失。

雲中誰寄錦書來,相知何必曾相見,用此話來表達這些書信所蘊含的海蓮與弗蘭克之間的感情是再合適不過了。從一開始,我就期待兩個主人公能見面,可讀到最後,弗蘭克卻永遠地走了,心中滿是遺憾與傷感。

這,是一段書緣,也是一段情緣,我爲之動容。現實生活中實現不了的東西也許只有通過文學作品來演繹,我猜想,這也許就是海蓮爲什麼把這些書信結集成書的根本原因——她想在書緣和情緣之間牽上一根紅絲線,使二者成爲永恆。

從此書的最後一封弗蘭克女兒希拉寫給海蓮的信,我們可以愉快地猜出,由於有了這本《查理十字街84號》,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之間還會“緣”來“緣”去。 書緣,情緣,不了之緣,有緣真好

  篇二:《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海蓮 漢芙一個潦倒的美國作家,雖然在物質上並不富裕,但這並不影響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機緣巧合之下與一家英國的書店主人開始了一場長達廿年的書信往來。

在時間的流逝中,商業逐漸被淹沒,留下的只有情誼。

令人感動的或許並不是這個長達二十年的故事,而是漢芙與弗蘭克的情誼,他們的每一封信都不長,但在這信的字裏行間卻無不充滿了美國人的幽默和英國男人的沉穩體貼,即使他們從未見過面,即使他們或許註定了有緣無分,但卻依然有這麼深厚的情誼這也不怪弗蘭克的太太會嫉妒漢芙了,也許是因爲他們在精神上更加的契合。

這本書的美好之處也莫過於他們用二十年的時光編織成的故事,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緣分讓他們能面對面的見上一面,但他們的情誼卻感動了無數人,他們之間或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買賣關係,而是更加純粹的情誼。

時光易逝,年華不在,弗蘭克的突然離世也給這段二十年的通信畫上了句號,也讓人們從美好的幻想中回到了現實,是的,,他們並沒有童話故事裏面的緣份,或許更多的是有緣無份,也讓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生活不是拍戲,既沒有隨處可見的緣分,也沒有隻要你想就可以再來一次的機會,沒有緣分也就註定他們從未見面。

再最後海蓮到了這條令她魂牽夢縈的街道,來到了那條在夢中早已來過無數次的書店,但這裏早已人去樓空,令人感到一絲的悲涼,但我希望,在我們看不到的某個地方,他們能見上一面,說說許多年的老朋友纔會說的話。

故事已經結束,但活絡着的心卻從未停下來,即爲海蓮嘆息,也爲弗蘭克嘆息,但更爲他們之間二十年的情誼嘆息,或許這一切都是早已註定好了的。一切都在巧合之下開始,若不是漢芙以她白羊座的熱情闖進弗蘭克的生活,若不是漢芙對舊書情有獨鍾並在報紙上看到了這一則小廣告,又在英國的物資極其匱乏的時候寄去了大量的物資,從此他們之間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商業了。若是沒有這些巧合的事情,也就不會有這個讓人感動不已的故事了,命運使然!

並沒有的相遇,不曾中斷的情誼,現在也只剩下幾百封信來給自己以慰藉,許許多多的感情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說出來,終將埋葬在心中,漢芙能做的也只有通過這種方法來表達他對弗蘭克的懷念。

  篇三:《查理十字街84號》讀後感

在拖了一個多月後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本不後的小書承載着海蓮漢芙與弗蘭克20年的交清、承載着海蓮漢芙20年對書的熱愛,還有科恩書店二十年的交割,總之,就如小說後面所說有這麼一道街,它比整個世界都要大。

印象最深刻的是海蓮漢芙認爲聖誕禮物交換書籍是挺不划算的事情”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淨了,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着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講它遺愛人間而含笑而終。“關於紙質書的未來大家在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爲它最終會被電子書取代,有人認爲他會成爲奢侈品,但我覺的海蓮漢芙這句話卻一語中的,書可以和我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而終,書是有時間沉澱感在裏面的,書頁會隨着時間慢慢變黃,也會沉澱出時間的黴味,時間裏的人、事也會體現在書裏,就如某本書的空白處、扉頁出留下的字跡、痕跡。這些都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某天下午在奶奶家裏收拾東西,看到了一個大大的木箱,還未打開就聞到了書沉澱的味道,打開一本本拿出來翻看,原來是爺爺以前看過的書,書裏偶爾的折角、批註、還有一些茶漬都讓我覺的特別的感動,爺爺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便去世了,但看到這些書,書上閱讀的痕跡,卻讓我彷彿又看到了爺爺像以前一樣做在桌子旁,喝着茶,優哉遊哉的慢慢翻看着一頁頁書,時不時停下來寫點批註,這些都特別讓人感動,尤其是當人已去,留下的書裏便寄託了他太多感情,這些都是“書”帶給人們的。就像是唐裕說的:有了書籍我們便不再徒然無策地只受時間地擺弄宰制,我們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義地擊敗時間。書籍確實是我們擁有記憶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將記憶放置於我們身體之外,不隨我們肉身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