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範文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房龍根據《聖經》裏千頭萬緒的歷史故事和古奧睡澀的文字使人難以看的實際,編寫完成了通俗易懂的民間故事《聖經的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聖經故事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範文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1

《聖經的故事》這本書和中國、希臘神話一樣,都是神話故事,而四大古國的神話我們已經瞭解了兩本。其中,我們還有古埃及和古羅馬還未了解,《聖經的故事》是古羅馬的神話。

這本書分爲兩個大故事: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這兩個故事中舊約故事就佔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三,在古羅馬,人們把上帝認爲是古羅馬的神。在沒有人的時候,上帝花費了六天的時間創造了日月、植物、動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說:要把這一天定爲聖日。後來他們把星期定爲七天,並將一週的最後一天定爲星期天。這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

後來上帝發現大地上還缺少一樣東西,就是人,於是上帝找了一塊泥土捏成了一個人,取名爲亞當,又建了一個果園,名叫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裏,生活很優閒。幾天後上帝發現亞當缺少了一個同伴,上帝麻醉了亞當,從他身上取出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孩,取名爲夏娃。

在伊甸園中的一棵樹上,種滿了禁果,上帝囑咐亞當,讓他不要吃禁果。後來夏娃聽了蛇的話後,他們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將亞當與夏娃趕出了這裏。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要守好紀律,違反了將會沒有好的下場。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2

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我陷入了思考……還記得初二那一年的聖誕節前夕,我跟朋友去到教堂,看得了許許多多的基督教徒,聽着他們唱詩班唱詩,要博愛,要信奉上帝,得從善……

總之,在他們身上,我似乎感受到一股神祕地,令人嚮往的氣息……

《聖經》被當今人描述爲“最偉大的書”。原因是它對歷代人們無窮無盡的影響,雖然《聖經》完工於2000多年前,但它至今依然影響人們。我對《聖經》一直充滿着好奇,我從小也對宗教方面的東西有興趣,於是就讀了這一本書。古往今來,人們都給宗教披上一層神祕的面紗,讓人敬畏而又好奇。而我也讀過了《聖經》一書後,去粗略領悟箇中緣由,試圖瞭解基督宗教的文化。

這本書分爲新約和舊約兩部分。新約講的是上帝創世,挑選子民,子民的一次次墜落與上帝給予的一次次拯救;舊約講的是耶穌和他門徒在世間傳道的故事。聖經總體來說就是上帝教導人們要多行善的故事。其中寫了許多勇敢、忠誠的信徒,同時也寫了一些背叛者。

作爲一名高中生,我知道宗教是一種相信並超自然生物作爲共同特徵的一種世界觀。讀完《聖經故事》給我的感受是:死亡和矛盾無處不在。上帝愛人類,但有時人類卻有背叛上帝,在同一個“博愛”的上帝名義下,善惡並行着。所以我感到很矛盾。

而從這本書中,我們有時會缺少一樣東西——愛。耶穌在常人眼裏早已幻化爲一個萬能的上帝,他幾乎無所不能,但在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耶穌。在當今社會和媒體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干擾下,他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耶穌是不可能會被激怒的,他有着一顆同情的心。他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懇求人們停止戰爭。眼看人們自相殘殺,耶穌痛心疾首。所以耶穌以他那淳樸而偉大胸懷貢獻出了一劑良藥——“愛”。而這也是整本書的核心與我所學到的最偉大精華所在。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勇敢的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耶利亞打死了。而且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爲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纔沒被殺。而另一個原因則是上帝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到應有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相信他,讚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

而在這裏,並不是說我要去信奉上帝,只是讓我覺得,在我們社會發展中,某些宗教某些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我們必須學審視,批判接受。

我知道,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似乎每個國家都試圖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來束縛自己的臣民。古往今來,這樣例子並不少見,如中國古時候的漢朝主張的儒家思想,宋朝主張的理學思潮……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要遵循在弘揚主旋律基礎上發展文化多樣性的原則。無產階級是無神論者,然而我們應有博愛的精神。而我們也應要適合社會發展,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3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聖經的故事,的確不錯。

聖經的故事,它講述了從起初,世界被水覆蓋,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後耶和華六日創世,又創造了人類,諾亞方舟,和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覺得無法理解的東西,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麼?知羞恥有慾望嗎?如果沒有撒旦的誘惑,他們是會繼續在伊甸園快樂生活嗎?除了無憂無慮還有什麼在他們的生活中?餓了要吃東西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慾望嗎?慾望和慾望之間還有區別嗎?爲什麼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見人們互相殘殺的罪,於是決定重建人界,只有諾亞一家獲救,人類互相殘殺最差的結局也無非是全部的毀滅,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幾乎所有人置於洪水暴雨之中,這是何種的不忍?!人們造通天巴比倫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華的家園,上帝擔心人們再犯罪,遂讓人們語言不通因此不再團結不能再繼續造塔,人想參觀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窺人的隱私就是照顧?!

聖經,幾乎把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繪出來了,當熱,我從不相信有耶和華,也不相信六日創世。我從不迷信,但是,我覺得,我們也能從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4

《聖經》通常被描述爲最偉大的書。這是因爲它對歷代人們的無盡的價值與影響,歷史上沒有一本書像《聖經》一樣對人文有如此影響力。到目前爲止,《聖經》已被譯成2018種語言,每一年的銷售量比任何一本書的年銷售量都要高得多。

我讀完《聖經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是一本歷史書,裏面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紛繁複雜,只通讀一遍是很難完全理清頭緒的。但是它所分的《舊約》和《新約》這兩個部分是非常清晰的:繁雜的《舊約》就是一部猶太家族史,講述的是猶太人和他們自己的嚴厲的上帝耶和華;而《新約》則是幾個猶太人把他們自己的上帝變爲全人類的上帝,把一個嚴厲的上帝變爲一個博愛的上帝耶穌的過程。死亡和矛盾無處不在。上帝愛人類,那爲什麼又一次次只因爲違揹他或者拜了別的神而摧毀人類?在同一個博愛的上帝名義之下,善和惡都在進行着,並且是假以相同的藉口。所以我感到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遠也不會相信上帝。

讀完《聖經故事》我看到教師和同學都缺少的東西——愛。耶穌在常人眼裏早已幻化爲萬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裏他又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是,在此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耶穌,一個充滿善良,正直,純樸,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偉大木匠。現在的教育是缺少愛的教育,在當今社會和媒體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干擾下,有的同學更自私和沒有同情心了。他們不愛父母,老師,更愛變形金剛和明星偶像。

讀完《聖經故事》我發現猶太人真聰明。他們不僅發明了控制人精神的上帝,而且當今的猶太人還非常會賺錢,如果說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歷史,是個偉大的民族,我們中國人都很自豪。那麼,無論從整個歷史還是現在的世界形式來看,不得不承認猶太民族的確也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造就了歷史上如: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所羅門和耶穌這樣一些偉大的先知和君主;馬克思可以說是對現代中國影響最大的猶太人;其次是作爲科學楷模與象徵的愛因斯坦;又在經歷了百般困苦和不公的待遇之後成爲當今控制世界經濟的強族。《聖經》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部最璀璨的傑作之一。《聖經故事》開卷有益。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5

《聖經故事》分新約和舊約兩個章節。新約中的故事比較多,舊約中的故事比較少。《聖經》記載了古代亞、歐、非一些國家宗教信仰的傳說,由來,和中國的神話故事差不多。還有一些國家的經濟、文化、民族風俗等,但不易理解,而《聖經故事》試着利用淺顯易懂的故事讓人們對《聖經》有一個大致瞭解。

讀完這本書,我懂了一些道理並且認爲爲人處世要機靈、樂觀、一心向善,不可自私自利等。我還知道了一些國家的風俗,一些國家的生活方式、衣着、習慣、節假日等,還知道一些國家名稱的由來,一些人信仰上帝,並稱之爲耶和華上帝。

《聖經故事》中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比如:一個賣菜的人,在稱上做了手腳,多收了錢,被人發現後,不僅要負責任,以後去他那兒買菜的人還會越來越少,結果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些錢,所以做人老實,真誠,不貪圖小便宜,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方便。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故事講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爲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纔沒有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的實力,讚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世界沒有神,卻全都是神。因爲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權力來主管自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裏能撐船。

神非常信守諾言。一旦神說的話,神都會信守。一諾千金。掃羅的嫉妒心會使他輸給大衛,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們應該沒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愛組成的。神仁愛慈善,心裏不急躁,不厭煩,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廣,豐富,心地純潔,沒有惡意。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6

由於暑假是我要去加拿大了,聽說我住所的男主人是位牧師,所以爲了更好的與其溝通,我讀了《聖經故事》。

這本書分新約和舊約兩個部分。新約講的是上帝創世,挑選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墮落以及上帝對他們一次次的拯救;舊約講的是耶穌和他的門徒在世間佈道的故事。聖經總體來說就是上帝教導人們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寫了許多勇敢、忠誠信徒,同時也寫了一些背叛者。

在舊約篇中,講述了一個永遠堅信上帝的人,他叫約伯。天使撒旦想要檢驗約伯是否真的相信上帝,他讓他所有的財產全無,讓許多人都背叛他,讓他長毒瘡,即使這樣,約伯從來沒有指責過上帝一句,並且每天都誠心相上帝禱告,他相信上帝會拯救他;最後撒旦沒辦法只放棄。擁有這樣堅定信念的人實在少見。向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失敗,就懷疑自己;而約伯遇到那樣大的打擊仍然堅信上帝,就向我們相信自己一樣,約伯對上帝的忠貞不二使撒旦放棄了,而我們要是相信自己也會取得成功。

在新約篇中,由於上帝的兒子耶穌使信徒與日俱增而遭到一部分猶太人的嫉妒,唯恐有一天耶穌會毀了他們,所以一些邪惡的人給耶穌定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並最終把他處死;但是,由於耶穌相信真理使耶穌復活了,並擊垮了那羣邪惡的人。這就是邪不壓正。雖然復活這種事情不可能在我們中間發生,但邪不壓正倒是經常有的。比如說欺騙、搶劫、偷盜這些事情,在發生後都被一一繩之以法,所以要心中有“正”。

聖經讓我看到了善良正義的人們,也揭露了一些充滿忌妒的小人。我從中體會到了忠誠,也感受到了邪惡。

由於讀了《聖經》,幫助我在到加拿大後,很快與男主人的關係從房客、房東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7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聖經的故事》,看了書名你們一定覺得沒什麼好看的,只是西方的一種文化。可是你們錯了,西方文化的是叫《聖經》,這本書只是記述了上帝的恩賜。就讓我來請你和我一起遨遊在這本書中吧!

這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舊約的故事。上帝耶和華創天地;亞當和夏娃的著名故事;諾亞方舟的傳奇故事;其中鄰國王后拜訪所羅門,因爲王后的誇讚,所以羅門的國力強盛和權力偉大,造成了所羅門制定的奴隸制,以色列腐敗。雖然以色列有以列亞,以列沙,但尼布甲尼撒國王十分惡毒,把以色列人分到各個國家,阻止以色列人民繁殖。

第二部分是新約故事。在這一部分中耶穌雖然去了天國,但他的神靈經常在愛他的人身邊出現。聖殿的祭司和法利賽人雖然採取各種方法阻止人們崇拜耶穌基督,但都無法扼殺人們對耶穌的信仰。彼得和約翰等門徒牢記耶穌曾經的祝福,到處旅行,廣收門徒,他們把耶穌的新教義叫做新福音,讓每一個信仰住的人都執行它。這一舉動使世界的愛更多。公元64年,羅馬發生了一場可怕的大災。尼祿皇帝認爲是猶太人縱的火,就大肆屠殺猶太人及基督教徒。公元70年,猶太人和羅馬人的關係到達白熱化程度,最終爆發了一場戰爭。猶太人寡不敵衆,徹底失敗。耶路撒冷遭到徹底毀滅,聖殿也夷爲平地。基督徒被迫分散到各地,並建立教堂,始終沒改變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基督教徒約翰寫了一部啓示錄:我看見一個新天地,因爲舊的世界已經沉淪。我見到聖城耶路撒冷,上帝降在那兒,像新娘一樣打扮的美麗動人。他高聲對我們說:“看,我與你們同在,你們都是我的子民。沒有死亡,沒有哭泣,沒有悲哀,沒有痛苦,以爲一切都已過去,你們將不再擁有淚痕。”我聽見上帝在寶座上說:“我將更新一切,讓光明照亮世界,讓我的愛成爲永恆!”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上帝的眼中,無論什麼事都有它的結果,而上帝決定的結果在於平時公德的積累,品德高尚的人,上帝一定會眷顧他。

  聖經故事的讀後感8

聖經裏有這樣一則故事:耶穌與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了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讓彼得把它撿起來,彼得卻認爲那塊馬蹄鐵已經沒有多大的用處,不值得他去彎腰。耶穌將這塊馬蹄鐵撿了起來,進城後換在鐵匠那裏換了十幾顆櫻桃。當他們穿行茫茫的荒野時,彼得已經飢渴難耐。耶穌故意從袖子裏漏出來一顆櫻桃,彼得迫不及待的彎下腰來撿這顆櫻桃吃。耶穌繼續丟着櫻桃,彼得仍繞彎腰撿着。於是耶穌笑着對他說:“如果你聽我說的做,彎下腰撿那塊馬蹄鐵,你也不會再彎這麼多次腰了!”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大家都在嘲笑彼得的愚蠢,然而我們都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卻從來沒有去做過,又何嘗不是與彼得一樣無知呢?成功是從撿馬蹄鐵開始的,江河是由水滴聚成的,你永遠不知道你所做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努力將會再前路帶給你多大的便利。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說過,他一開始做這家公司的時候,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努力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爲只要起了一點點作用,就說明它是有用的。事實證明他當初的“一點點努力”發展成了中國網商的第一平臺。所以當你彎不下腰來撿馬蹄鐵的時候,你不妨想想,你現在少的只是一塊馬蹄鐵,以後少的就不知道是多少塊馬蹄鐵了。

當你已經對課堂上的一切耳熟能詳,老師卻還要要求你練習的時候,你也不要自大,因爲這些練習很可能就是耶穌要求你撿的那塊“馬蹄鐵”。人的頭髮都是千萬根直徑不足十分之一毫米的細絲組成,人也是由上億個細胞組成,你怎麼可以要求成功一蹴而就呢?當你想要發奮地去做一件事情,千萬要當心你身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不容錯過的努力機會,它們都是促成你最終成功的東西。如果你連一粒黃豆也不願意摘,那麼你怎麼磨得出一碗豆漿來呢?所有事情都是從小開始做起的,正如同人也是從一個細胞慢慢變成一米好幾的個子,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在告訴我們,成功是從撿“馬蹄鐵”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