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編六篇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編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編六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思考幼兒園爲什麼“出汗”,瞭解室內潮溼的基本原因。

2.知道處理潮溼的簡單辦法。

活動準備:活動前幼兒看過、摸過幼兒園“出汗”的地方。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外面的太陽好烈啊!看,你們的額頭上都有什麼了?爲什麼會出汗呢?

2.師:人熱了就要出汗,你們有沒有發現幼兒園也會“出汗”?在哪裏發現的?它的“汗”跟我們的一樣嗎?

總結:幼兒園的牆上、地面上,甚至我們的`桌子上都有“汗”,還會有黏黏的感覺。

二.展開

1.師:爲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幼兒園也熱了嗎?

2.師:其實這是因爲春天比冬天暖了一些,空氣中就有了很多我們看不到的小水珠,它們飄到地上,飄到牆上,落到我們的桌子上,上面就像“出汗”了一樣。

3.師:有什麼辦法能讓空氣乾燥一點呢?(可以多通通風、換換氣,過一段時間,幼兒園就不會“出汗”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初步知道磁鐵有磁性,能吸住鐵的東西。

(2)能圍繞磁鐵的問題積極地探索,培養對科學探索活動的濃厚興趣。

準備:

每人一盤物體:磁鐵.鐵製品.塑料製品.木製品.玻璃製品.布製品等

過程:

(1)瞭解磁鐵可以吸住鐵製的東西。

操作:幼兒自由玩盤中的東西,用磁鐵吸住東西。

提問:磁鐵能吸住什麼東西?不能吸住什麼東西?

小結:磁鐵能吸住鐵製的.東西,吸不起來的就不是鐵做的。

(2)探索:用磁鐵吸非鐵製的東西。

提問:磁鐵能吸住不是鐵製的東西嗎?(不能)鼓勵幼兒積極探索,並把自己的發現和方法告訴大家。

(3)自由操作:在班級周圍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玩具。

活動延伸:

(1)在科學角中提供磁鐵和磁性玩具以及其他不同材料,讓幼兒繼續做實驗。

(2)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磁性:磁鐵能吸住水中的東西嗎?磁鐵能吸住埋在沙中的東西嗎?

(3)幼兒可以利用磁鐵特徵來製作玩具。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閃電的形成,激發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準備:

1.兩個氣球。

2.家長或者教師帶領幼兒觀察雷陣雨時閃電的'情形。

活動與指導:

1.教師請幼兒回憶雷陣雨的情形,啓發幼兒思考閃電是怎麼回事,引起幼兒對於閃電的興趣。

2.教師將活動室用黑布遮住,拿兩個氣球一下一下地接觸,請幼兒觀察氣球接觸後會出現火星跳躍的現象

3.教師告訴幼兒他們看到的火花就是電,在天空當中也有許多帶電的雲層,這些帶電的雲層相互碰撞就會發生同氣球一樣的火星現象,這就是閃電。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徵及其生長環境,知道竹子是由筍子長成的。

2.瞭解竹子的用處,知道竹子及竹製品和人們生活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筍、帶葉的竹子、竹製品若干。

2.竹林的圖片1張[最好有筍、竹、地下根狀莖(竹鞭)及根]。

3.幼兒用書:《竹子和竹製品》。

4.教學掛圖:《竹林》。

活動過程:

1 . 引導幼兒觀察竹子的外形特徵。

教師:這是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摸摸、捏捏,觀察竹子的外形特徵,如圓柱形、長長的`、一節一節的等)教師:再來看看竹子裏面是怎樣的?(分別橫斷、縱剖開竹子,裏面是空的,有一層薄薄的膜)教師:竹子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出示筍,引導幼兒觀察筍的一層一層皮,裏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師:竹子有根嗎?根是什麼樣的?(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節一節的,橫着長在土中,叫做根狀莖,每一節上都長有須狀的根)教師:竹子長在什麼地方?(生長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葉)你見過竹子嗎?在哪見過?是什麼樣子的?(竹子有粗有細)師幼共同小結竹子的外形特徵。

2.引導幼兒討論竹子的用處。

教師:竹子有什麼用途?有什麼用處?(根據幼兒講述,出示部分竹製品或圖片)教師:還有什麼也是竹子做的?(引導幼兒擴大視野,講述竹子可以蓋房、做竹筏運輸、搭腳手架、制筆、做樂器等)

3.小結。

教師:竹子的用處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裏找找,或者讓媽媽帶你出去仔細看看,還有什麼是用竹子做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有的小朋友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因此瓶子發出的聲音較大,而有的卻因爲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有個小朋友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爲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爲教師的我們要爲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瓶中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與所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黃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知識準備:

1、幼兒對所提供的農作物已認識,能說出名稱。

2、請家長與幼兒查閱資料或與幼兒一起做實驗。

活動過程: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爲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大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3、請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4、①得出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5、請幼兒利用手中的瓶子與教師一起隨音樂起舞。

6、活動延伸: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瞭解鍬形蟲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

重點難點:

體驗呵護微小生命的辛勞,感受飼養的樂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來養鍬形蟲吧》、飼養盒、泥土、樹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根據幼兒用書上的方法佈置鍬形蟲的家,並將鍬形蟲放置其中,建議養一雌一雄兩隻鍬形蟲。

二、根據飼養的過程,讓幼兒自由分工完成及個小組。每一組可以固定在每週的某一天進入區域,自行分工完成佈置環境,更換泥土和枯木,抓幼蟲,觀察變化等任務。

三、請每一組在當值的'那一天做好觀察筆記,在觀察筆記上要寫明日期,星期以及當天鍬形蟲發生的事情。

四、提供照相機,讓幼兒拍攝飼養過程中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