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七篇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七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我帶的是中班幼兒,我認爲這節活動很適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動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將觸角往外延伸了一下。其實鼻子的話題很多,除了本節活動涉及的結構、功能外,還有鼻子的不同之處。還有動物的鼻子……讓幼兒感覺到雖然是一個小小的鼻子,但聊起來很有趣。通過這節課,我想幫助幼兒認識鼻子的部位,瞭解鼻子的作用。鼻子除了呼吸之外還有其他作用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聞各種各樣的氣味。不同的東西有不一樣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能幫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活動目標

1.對用鼻子識別氣味的活動感興趣。

2.嘗試用觀察、比較、分類等方法識別氣味。

3.知道鼻子的用處,懂得要保護好鼻子。

活動準備:

1.裝有陳醋、花露水、啤酒、純淨水的透明杯子和紙杯各一份。

2.各種不同氣味的物品:香氣(香水、香皂、空氣清新劑)、酸氣(白醋、陳醋、酸菜)、酒氣(白酒、紅酒)、無味(石頭)。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你們喜歡畫畫嗎?說說看,最喜歡畫什麼?

師:如果把你們的這些東西合在一起,一定是一幅很美的畫。我也很喜歡畫畫,今天我來畫一樣東西,請你們邊看邊猜,我畫的是什麼?

二、瞭解鼻子的結構。

1.教師畫鼻子,邊畫邊問:快猜,我畫的是什麼?

2.師:剛纔我畫的第一步像小山一樣的是鼻子的哪裏?(鼻孔)摸一摸有幾個鼻孔?

3.師:你還知道鼻子的其它地方叫什麼嗎?(引導幼兒認識鼻尖、鼻樑、鼻翼)

小結:你瞧,一個小小的鼻子有好幾部分組成,那你有鼻子,我有鼻子,大家都有鼻子,爲什麼我們要長鼻子呢?

三、知道鼻子的功能。

1.鼻子可以呼吸。

師:光有鼻子就可以呼吸嗎?(嘴巴)你嘴巴什麼時候呼吸的?還有什麼時候用嘴巴幫助呼吸?

小結:一般情況下,我們要堅持用鼻子呼吸,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跑步累了的時候,游泳的時候,感冒了鼻子不通的時候等等,你可以用嘴巴幫一個小忙。

2.鼻子可以聞氣味。

(1)師:講到這兒,我們知道了鼻子的`第一個本領——鼻子可以呼吸,鼻子還有一個本領呢,是什麼本領?(聞東西)

(2)師:你聞過什麼氣味?(香味、臭味、油煙味等)

(3)師:老師這裏有四個杯子,裏裝着四種不同氣味的東西,你來看,裏面是什麼?

(4)既然眼睛看不見,就得找另一個東西來幫忙,找什麼東西呢?(鼻子)

(5)誰上來聞一聞?你們會聞東西嗎?怎麼聞呢?

(6)請3-4位孩子上來聞一聞,並說一說是什麼氣味。

小結:你們用鼻子把這四樣東西都一樣一樣聞出來了,第一個杯子裏是酸酸的醋,第二個杯子裏是酒,第三個杯子裏是香香的花露水,第四個杯子裏是沒有味的白開水,所以氣味是不一樣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香,有的臭,而有的是沒有氣味的。小鼻子能幫助我們鑑別不同的氣味。小朋友們要記住:不是所有的氣味都對人體有好處,如:煙味,油漆味等,所以當你聞一樣東西時,要記得老師教你的辦法,學會了嗎?

四、比較、分類(找朋友)。

1.出示各種帶氣味的物品,交代分類要求:先用鼻子聞一聞這些物品是什麼氣味,如果聞到的氣味和剛纔聞到的四杯氣味差不多,就把他們分別送到相應的桌子上。(幼兒操作)

2.幼兒給物品分類並驗證。

師小結:鼻子的用處很大,可以幫助我們呼吸,讓我們辨別氣味。有時候鼻子也會失靈,比如感冒、鼻炎或者鼻子受傷了,它就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了。所有我們要好好保護鼻子。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能夠辨別不同的氣味,並嘗試講述自己的感受。瞭解簡單的保護鼻子的方法。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出自己的鼻子,我用手指指出了自己的鼻子,然後引導幼兒們也指出認識了鼻子的結構,鼻樑鼻尖 鼻孔。第二個環節是發現鼻子的特殊功能,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孩子說說鼻子的功能,然後又出示了四個小杯子,醋、酒、香水、水 。分別請幼兒們來用自己的小鼻子聞一聞是什麼,在聞味道的過程中告訴了幼兒怎樣去聞。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自己去分類。最後我還教育幼兒保護鼻子,引出了思考: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鼻子?讓幼兒垃圾以後怎樣去保護自己的鼻子不受到傷害。

活動結束後,我反思到這節課有着不足的地方,老師們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這節課我應該讓孩子多說(放開讓孩子說)、多做、多練(說完讓孩子練習體驗),老師不要限制包辦,在第二個環節讓孩子聞氣味中,我就應該顧及到每個孩子,讓他們都聞一聞說一說。在課前準備所需東西時也要考慮到是否每個孩子都能操作到,操作的材料要豐富。在教育孩子保護鼻子的環節中,我應該讓孩子們去思考,讓孩子們去說一說結果。科學是比較嚴謹的,一定要讓孩子先猜想在驗證。老師們到位的點評讓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又有了一個更大的提升。我應結合工作實際,努力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儘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爲幼兒自身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自由地、愉快地展現自己,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徵,瞭解蜜蜂的生活習性。

2.知道蜜蜂對人類的貢獻,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學過程

 一、認識蜜蜂的外形特徵

教師說謎語:一隻小小蟲,飛到花叢中,又採花粉又採蜜,人人誇它愛勞動。

誰來告訴大家,這隻小小蟲是什麼?

二、課件演示

1.我們來看看小蜜蜂長的什麼樣呀?

幼兒觀察圖片並講述蜜蜂的特徵

(1)蜜蜂的身體分爲哪幾部分?

(頭、胸、腹)

(2)蜜蜂的頭上有什麼?

(眼睛、觸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幾對翅膀?(兩對)

(4)蜜蜂的有幾對足?看看三對足長的一樣嗎?

第三對足跟前面兩對有什麼不一樣?(三對足,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長什麼?

小結:蜜蜂的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一對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兩對翅膀、下面有三對足,蜜蜂全身長着細細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導幼兒討論:

(1)蜜蜂是怎樣採蜜的?

教師講解:蜜蜂從植物的花中採取含水量約爲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個胃中,在體內轉化酶的作用下經過30分鐘的發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內溫度經常保持在35℃左右,經過一段時間,水份蒸發,

成爲水分含量少於20%的蜂蜜,存貯到巢洞中,用蜂蠟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裏?

(3)蜜蜂的家族裏都有誰?

2.蜜蜂是人類的`好朋友?知道它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嗎?

課件演示:蜂產品

四、認識蜂窩

課件演示

1.你們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嗎?蜜蜂的房子叫什麼?

2.蜂窩是什麼形狀的?

3.蜂窩是蜜蜂用什麼造的?

知識講解:蜜蜂的蜂窩構造非常精巧、適用而且節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兩個房孔之間只隔着一堵蠟制的牆。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

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

兩個鈍角都是109°而兩個銳角都是70°。

五、品嚐蜂蜜

六、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本月我們開展的主題是“在動物園裏”,結合主題下的線索點“動物怎樣睡覺”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幼兒對小動物非常感興趣,但他們僅僅停留在對動物外形的認知上,所以我通過“躺着睡覺的動物”“奇怪的睡”來讓幼兒瞭解多種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拓展幼兒的知識面。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的不同睡姿,比較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

2、引發繼續探索的興趣。

三、活動重點:

瞭解幾種動物不同的睡姿。

四、活動準備:《搖籃曲》音樂、PPT

五、活動過程:

一、出示背影圖和音樂:我們睡覺了

1、在《搖籃曲》的音樂聲中,一幅月亮婆婆伴着人們睡覺的溫馨畫面展現在幼兒面前。

2、請幼兒說說自己是如何睡覺的?

3、小結:我們小朋友睡覺的時候有暖暖的被子,有軟軟的小牀,我們躺在小牀上香香地入睡了。

二、觀看PPT, 比較動物不同的睡覺特點。

1、師: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森林裏看小動物是怎麼睡覺的。

2、觀看視頻1《躺着睡覺的動物》

提問:你們都看到了哪些動物?它們是怎麼睡覺的呢?

3、小結:我們剛纔看到的這些小動物都是趴着或躺着睡覺的,這種姿勢和我們人睡覺很像。

4、師:除了趴着睡,躺着睡覺,小動物們還會怎樣睡覺?我們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找一找。

5、觀看視頻2《奇怪的睡》

提問:小狗是怎麼睡的?小馬是怎麼睡覺的?長頸鹿是怎麼睡覺的?蝙蝠是怎麼睡覺的?小刺蝟是怎麼睡覺的?

6、小結:大自然非常奇特,動物有着不同的睡姿,有的動物喜歡把身體盤起來睡,有的動物喜歡站着睡,還有的喜歡蜷成一個小球睡,真有趣!

情境導入,引出主題

看看說說,發現特點

三、繼續探究,體驗發現的樂趣。

1、師:有沒有夜裏不睡覺的動物呢?

2、討論夜間不睡覺的動物

小結:貓頭鷹,小貓等小動物它們因爲白天的視力不好,而晚上視力特別好,所以喜歡白天睡覺,而晚上出來活動。

3、引發新的討論:小魚它每天都睜着眼睛 ,是不是小魚從來不睡覺呢?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在區域中觀察小魚)

活動反饋:

這次活動雖然是一次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但是由於我選取的動物睡覺姿勢都是比較典型和奇特的,所以幼兒非常感興趣。我自己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也增長了很多關於動物睡覺的`知識。

在活動中我通過圖片展示的方法,使幼兒生動、直接地瞭解了小蛇、小馬、刺蝟、蝙蝠等奇特的睡覺姿勢,並且使幼兒通過討論瞭解爲什麼它會這樣睡? 孩子們討論地非常起勁,這和活動前我請幼兒回家與家長共同收集資料是分不開的。最後我用一個問題使幼兒的探索興趣能延伸下去“小魚一天到晚眼睛都是睜開的,它到底睡不睡覺呢?”我將把幼兒收集到的資料投放到個別化學習中去,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今天的活動也讓我感覺到作爲老師在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對於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更自如地面對幼兒的提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嘗試活動,發現肥皂的變化。

2、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於和同伴、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活動,產生愉快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小組操作用具:

A、筷子、乾淨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過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籤。

C、各種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動物模具。

E、臉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三、活動過程

1、討論過程:我們都來說肥皂

師:小朋友,你有沒有看到過肥皂?你看到過的`肥皂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幼兒自由發言)

師:呀!你們真棒,知道肥皂這麼多顏色和形狀。那你們有沒有用小鼻子聞過肥皂呀?它有什麼氣味?(幼兒回答後)

師:你們說得真好。有的肥皂還有點藥味呢,叫藥皂。

師(小結):肥皂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有好多氣味。

2、探索操作活動 肥皂變變變

師:今天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和肥皂玩玩變變變的遊戲,好嗎?

(1)熟悉材料

師:看看你們桌上有些什麼材料?

(2)熟悉操作常規要求

師:在玩的時候請你們先看看你原來的肥皂是什麼樣子的?等你用這些材料玩過之後它變得怎麼樣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別是塑料小刀和牙籤,別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時,要當心別弄溼衣服。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並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講請小朋友講講你剛纔是怎麼樣玩的?肥皂變得怎樣了?

教師小結:你們真能幹,發現了肥皂這麼多的變化,有的變小了,有的變滑了,還有的在材料的幫助下變成其他的樣子。

3、遊戲活動:吹泡泡

師問:那這些肥皂水有什麼用呢?

師:那我就一起來吹泡泡吧。

A、集體學吹泡泡

B、幼兒來到操場上吹泡泡、玩泡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知道水有浮力,有關於物體沉浮、溶解的初步經驗。

2、物質準備:教師:裝有溫水的燒杯一個,熟鵪鶉蛋一個,攪拌棒一支,鹽一杯。記錄表一張,視頻《死海的祕密》

幼兒:每人裝有同量溫水的杯子3個,熟鵪鶉蛋,糖、鹽、味精各一份,攪拌棒一根,記錄表一張,彩筆一支,毛巾1條。

活動過程:

一、魔術“蛋寶寶浮起來”導入,激發幼兒好奇、探究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好!我是一名魔術師,今天爲大家表演一個魔術。你們看,這裏有一杯水,我還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小客人。”(出示鵪鶉蛋)

(1)夏天到了,蛋寶寶要到水裏去游泳,撲通一聲跳下水,蛋寶寶怎樣了?(蛋寶寶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寶寶不會游泳,怎麼辦呢?彆着急,我來想個好辦法,讓蛋寶寶在水中浮上來。這是我的魔術粉(鹽),我要把它倒進去,用魔棒攪一攪。

(師往杯子裏倒入魔術粉,用攪拌棒慢慢攪拌,邊說“變變變”直至蛋浮起來)

蛋寶寶怎樣了? (浮起來了)

二、是什麼魔術粉讓蛋寶寶浮起來?引發幼兒猜想與假設

1、請你猜一猜,我是用什麼來做魔術粉的?

(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從魔術粉的顏色、形狀等方面提示幼兒)

2、剛纔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鹽、糖、味精,邊說邊出示圖卡邊貼在大表格上,我的魔術粉就藏在它們中間,那麼你認爲魔術粉是誰呢?(幼兒討論)

3、教師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猜測的方法。(教師請幼兒將猜測結果用對、錯符號的方式記錄在表格上)猜測記錄後後鼓勵幼兒相互交流。

三:幼兒實驗,驗證猜測結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樣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對不對呢?

2、教師介紹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寶寶在什麼地方?桌上的魔術粉有哪些?(提示幼兒看清魔術粉標記圖)

3、請小朋友將每一種魔術粉倒進相同標誌的杯子中試一試,輕輕攪拌,看一看發現了什麼?每一種實驗後馬上記錄在表格上。

指導重點:觀察指導幼兒輕輕攪拌,引導幼兒間相互觀察、交流試驗的結果,感受新奇發現的樂趣。(討論交流分享)

請做完實驗的幼兒將表格粘貼到前面。彙總結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試驗結論,

1、說一說水裏加入什麼魔術粉使蛋寶寶很快浮上來?

2、爲什麼水裏加入鹽蛋寶寶就能很快浮上來呢?鹽增加了水的什麼力呢?

五、播放PPT,揭開《死海的祕密》

1、師:地球上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時候,羅馬有個統帥抓了一羣俘虜,想把他們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過了一會兒,沉下去的`俘虜漂到了岸邊,一個都沒死,這是爲什麼呢?……

2、幼兒觀看視頻“死海的祕密”。

3、提問:你發現了死海的什麼祕密?

在死海里的人爲什麼不沉下去呢?

結論:(因爲死海里含有大量的鹽,是普通大海海水含鹽量的七倍。)

4、教師與幼兒總結:原來,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寶寶浮上來。

師:你們不僅救出了蛋寶寶,還發現了鹽的祕密。鹽的作用真奇妙,它還有許多奇妙的用處等我們來發現,等你找到可別忘了告訴其他小朋友哦。

科學活動奇妙的鹽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設計是基於幼兒對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在認識調料和發現溶解現象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兒通過實驗,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並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開展科學活動教師的預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動進行之前,我爲了使幼兒觀察鹽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顯,於是使用了約1/3杯的調料粉,通過操作,我發現分別放進去之後,不僅鹽水裏的鵪鶉蛋浮起來了,味精溶液裏的鵪鶉蛋也浮起來了,原來味精裏也含鹽。爲了減少材料帶給幼兒的干擾因素,我有精心挑選了無鹽味精,經過反覆操作,我選取了剛好能使蛋富起來的鹽量,在此基礎上,再投放同樣量的味精和鹽,問題解決了。我還選取了材料較軟的木質攪拌棒,並在每組材料中添放了備用的鵪鶉蛋,以備不時之需。

在材料的設計上,我們爲了減少幼兒間的材料干擾,精心製作了像小簸箕一樣的操作盒,裏面放置貼有三種調料標籤的三杯水,標籤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線,另外一一對應擺放貼有同樣三種標籤的調料盒,這樣幼兒一目瞭然,對應投放爲幼兒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擾。

在活動設計上,開始部分情景魔術“救救蛋寶寶”很快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在示範操作的同時還適時地向幼兒提出了操作要求,我還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實驗過程中,當我發現有位幼兒放在鹽水裏的鵪鶉蛋沒有浮起來時,耐心和幼兒共同尋找原因,當發現原來是鵪鶉蛋破了時,及時爲幼兒更換了好的鵪鶉蛋,達到了預期的實驗效果。在得出結論部分,我請幼兒將表格以疊壓的方式顯現操作結果,便於幼兒觀察得出結論。教師的啓發式提問也很重要,如:你發現了什麼?——水裏加入什麼蛋寶寶浮起來?——爲什麼水裏加入鹽蛋寶寶就能浮起來呢?——鹽增加了水的什麼?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知識點,一步一步向目標靠攏。當幼兒在鹽增加了水的什麼?這一點仍有一點小困惑時,我又適時視頻“死海的祕密“從而用另一途徑加強了對這一現象的認知。

活動結束後,我並沒有認爲這是真正的結束,有全面觀察了所有幼兒的實驗結果後,發現有一位幼兒鹽水裏的蛋沒有浮起來,於是我把她找來一起找原因,發現也是蛋破了,我們有更換了一個好的,問題迎刃而解。體現了教師關注每一位幼兒的教育理念。

這次活動仍由一些遺憾之處,例如教師爲幼兒提供發言的機會不夠充分,在座位的擺放上要更加有利與幼兒間的相互交流與探討,這也說明了教師在教育觀念上還要大膽放開,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這也是我今後仍需努力改進的地方。

小百科:食鹽是指來源不同的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於95%。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能關注植物的季節變化,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

瞭解幾種常見植物的過冬方式。

瞭解人們幫助植物過冬的方式。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不同的植物”組圖;“植物過冬”組圖;“過冬的植物”組圖。

材料準備:大號塑料袋。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不同的植物”,鼓勵幼兒說說植物過冬的方法。

——春天/冬天的植物是什麼樣的?

——有什麼變化呢?(花朵和葉子都凋謝了、樹變得光禿禿的)

——植物們沒有棉襖、帽子,它們要怎麼過冬呢?

出示組圖“植物過冬”,引導幼兒瞭解常見植物的過冬方式。

——你們認識這些植物嗎?(月季花、向日葵、柳樹)

——月季花/向日葵/柳樹是怎麼過冬的.?還有哪些過冬的方式呢?

小結:冬天到來的時候,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月季花靠掉花瓣過冬,花瓣凋謝可以避免過分消耗養料;向日葵靠種子過冬,冬天花朵雖然枯萎了,但種子在來年春天還能夠生長;柳樹靠留芽過冬,柳樹的芽有一層層的鱗片包裹着,能夠保護幼芽過冬,等來年春天再發芽。除了這三種方式,植物還可以靠留根過冬,比如土豆,地面上的植物枯萎了,但地下的根還活着,等來年春天就會再次生長;還可以靠幼苗過冬,比如菠菜幼苗停止生長就能安全過冬。

出示組圖“過冬的植物”,引導幼兒瞭解人們如何幫助植物安全過冬。

——植物自己會過冬,但人們也可以幫助一些植物度過冬天,你們知道有哪些辦法嗎?

小結:人們會把植物轉移到室內,比如我們愛吃的一些水果,都是在人們搭建的溫暖大棚裏過冬;用塑料膜罩住植物,給植物穿上“外套”,讓它們不被凍傷;在樹幹上刷上白乳漆,既可以防止植物凍傷,還可以防蟲;用稻草繩捆紮樹幹,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提供材料塑料袋,帶領幼兒動手實踐,進一步瞭解人們幫助植物過冬的方法。

1.引導幼兒如何使用塑料袋罩住植物。

——我們一起尋找植物,並輕輕地用塑料袋罩住它們有葉子的部分,再慢慢地打一個結,以免塑料袋被風吹走。

2.幼兒動手實踐,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喜歡小動物,樂意探究動物的鼻子。

2、認識動物的鼻子,瞭解其形狀特徵。

3、能通過鼻子的不同來辨認動物。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鼻子及動物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還分不同的種類,小朋友們還記得有哪些嗎?(引導幼兒說一說鼻子的種類)

師:小朋友們有沒有見過小動物的鼻子?它們有什麼不同?

師:今天我們來認識動物的鼻子。

二、開拓視野。

1、利用課件,觀察動物的`鼻子。

教師出示大象的圖片,請幼兒說說大象鼻子的特點,說說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豬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小豬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豬的鼻子有什麼特點?(豬鼻子短)

出示牛和馬的圖片,請幼兒觀察牛馬的鼻子,說說它們的特點。(扁、平、大)

出示小熊圖片,請幼兒觀察小熊的鼻子,說說其特點。(小熊的鼻子圓圓的)

出示小狗圖片,請幼兒觀察小狗的鼻子,說說其特點。

3、快樂遊戲。

教師把動物圖片貼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紙矇住,只露出鼻子,請幼兒根據鼻子來判斷這是什麼動物。

三、學習兒歌《不一樣的鼻子》。

教師有感情地念一遍兒歌。

教師帶領幼兒念兒歌。

教師帶領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

活動應變

在介紹動物的鼻子外形特點時,也可以順便介紹動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東西放進嘴裏等。

活動延伸

讓幼兒繼續探索動物的奧祕,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來呼吸的嗎?

區角活動

益智區:

1、將動物圖片和鼻子圖片放在區域內,讓幼兒將鼻子和動物逐一配對。

2、“給動物貼鼻子”遊戲:將動物圖片上的鼻子剪下來,請幼兒將它們貼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狀要一樣)

環境創設

主題牆展示區:貼上動物鼻子及動物的圖片。

家園同步

請家長給幼兒蒐集一些動物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它們的鼻子,並說一說其作用和特點。

隨機教育

在日常觀察小動物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小動物的鼻子的形狀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