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錦集10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錦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錦集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各種夾子的用途和功能。

2、嘗試用肢體動作大膽表達表現,體驗創作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夾子展覽(衣夾、被夾、髮夾、文件夾、醫用夾、食品家、新的老鼠夾等)、分類紙、ppt、球、書、糖果、紙、盒子、夾子葵花等。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種夾子

1、幼兒參觀夾子展覽會,區分認識的與不認識的夾子並簡單介紹夾子的用途。

2、瞭解幾種特殊夾子的功用:

(1)、醫用夾:這是誰需要的夾子?

(2)、領夾:錄像裏的爸爸告訴我們什麼?領夾有什麼用?

(3)、鼻夾:看了圖片後,你知道這是什麼夾子嗎?

(4)、鼠夾:它的用處和貓的本領是一樣的,它有什麼用呢? 3、教師: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夾子,有的能打扮我們,讓我們變得更漂亮;有的是幫助我們的小工具,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體語言創編夾子動作

1、幼兒自由發揮,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夾子。(配以輔助材料讓幼兒夾一夾)

2、幼兒交流演示各種創編動作。(配合兒歌) 附兒歌:夾夾夾,夾夾夾,我的小手是夾子。

夾起一張紙。

3、教師:我們身體的許多部位可以變成夾子。

(三)、延伸活動:利用夾子進行藝術創作

出示夾子葵花,引導幼兒在區角活動中進行藝術創作。

教案設計說明

在進行“小工具”主題活動時,幼兒收集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兒帶來了一些晾衣夾,引起大家對它是否屬於工具的爭論。隨後幼兒開始收集不同種類的夾子,漸漸幼兒對夾子的不同功用產生了關注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這節活動,以幫助幼兒梳理並提升已有的零星經驗,同時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夾子的功用,我以幼兒的認知經驗爲出發點,根據幼兒對夾子的瞭解情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幼兒提升經驗;第二部分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動靜交替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肢體動作的創編演示瞭解夾子的一個共性特點:能夾住東西。同時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第三部分延伸活動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教學反思

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將夾子展覽會中的夾子按自己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兩種情況進行分類,看似不經意,卻充分體現出老師對孩子知識經驗的關注,將幼兒推上活動主體的位置,老師隱藏其後並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爲。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體現老師觀念的轉變。 第一環節認識夾子,通過幼兒介紹自己認識的夾子來引發生生互動,達到經驗分享的目的。老師對幾種特殊、幼兒可能不認識的夾子估計得很準確,運用照片、實物、錄象等不同的展現方式來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活動目標1在這一環節得以充分落實。 活動第二個環節是爲目標2服務的。老師在讓幼兒嘗試夾一夾的材料時,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個大大的健身球,幼兒一人夾是無法夾起來的,從而激發幼兒產生合作的意識。 幼兒在介紹自己用身體創編的夾子時,老師過份強調用兒歌的形式來進行介紹,想着整合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幼兒的情緒體驗。實際可以更爲寬鬆些,如:讓幼兒與同伴說說自己是怎樣變的;或者用動作示範一下,這樣能讓更多幼兒的表現慾望得到滿足。課改以後,整合意識強了,但整合應該很自然沒有痕跡,此處的整合顯得非常僵硬。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根據大綱要求,中班的幼兒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穿衣服的關鍵就是認識衣服的領子,找到領子後穿衣就方便了。對於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各式各樣的衣服已經使他們眼花繚亂了,五花八門的領子更是會使他們頭疼。特別是有一種夾克衫,它們的領口、袖口、下襬都是用氨綸編織的,而且是一樣寬窄的,孩子們實在是分不清。爲了讓孩子們快速掌握各種領子的特徵,儘快地學會穿衣服,我們特意設計安排了一次“認識領子”的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讓幼兒知道穿衣服首先要找領子,而領子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

認識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領子,並能叫出它們的名字。

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設計各種漂亮的衣服領子。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教具:各種領子的衣服(小朋友平時穿的衣服和衣服圖片)。

學具:各種領子的衣服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引出主題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漂亮的衣服,你們看看是誰的?(分別講出是誰的)請這位小朋友上來穿穿這些衣服,其餘小朋友仔細觀察,並從觀察中得出結論:穿衣服首先要找到領子。

這些小朋友的衣服不僅顏色漂亮,而且它們的領子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是要讓小朋友來認識這些領子的。

教師講解教師分別出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領子,如:方領、圓領、尖領、西裝領等,讓幼兒講講是什麼領子?並教給幼兒正確地稱呼這些領子,從而對領子形成一定的概念。

教師出示圖片,講講一些不常見的領子名稱,如:燕尾領、青果領、蟹鉗領、駁殼領、中裝領等等,特別讓幼兒認識一種氨綸編織的領子,雖然它與下襬一樣寬窄很難分辨,但是隻要掌握領子短、下襬長就行了。這樣能讓幼兒知道更多的領子種類,加深對領子的.印象和認識。

幼兒練習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觀察幼兒穿的衣服各是什麼領子?分別講出名稱。

玩一個小遊戲:以小組爲單位,圍繞桌子邊走邊念兒歌:“找找找,找領子,找出xx的領子來。”分別拿出桌上擺放的領子的圖片,這樣鞏固對領子概念的掌握。

鼓勵幼兒設計創造各種自己喜歡的、認爲是最漂亮的領子(在紙上作畫),並講講自己設計的領子叫什麼名字?然後把領子介紹給大家。

教師小結今天小朋友認識了這麼多的領子,並叫出了它們各種各樣的名稱,今後你們一拿到衣服,雙手一提起領子,穿衣服就省事了,穿衣也就學會了。

今天小朋友真能幹,設計了許多漂亮的領子,你們都是小小設計師。希望你們長大以後爲人們設計出更多更新型的領子,成爲一名大設計師。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探索動物睡覺的祕密;

2、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活動準備:

1、各種動物的圖書、圖片、玩具、多媒體課件;

2、佈置“動物王國”場景(動物睡覺的噴繪、圖書、玩具…)

3、記錄板一塊。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以小客人做客導入活動:(播放歌曲《小豬睡覺》)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誰嗎?(小豬)你聽一聽它在幹什麼?它是怎樣睡覺的?(閉上眼睛睡覺,大耳朵扇扇,小尾巴搖搖。)還發出什麼聲音?(咕嚕嚕)

2、小豬邀請大家去大森林旅遊,看看別的小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二)探索活動

1、發現並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參觀“動物王國”)播放課件《動物睡覺》,讓幼兒探索不同動物睡覺的祕密。

馬――站着 蝙蝠――倒掛

刺蝟――蜷成球形

丹頂鶴――單腳站立

魚――睜着眼睛睡覺

烏龜――縮到龜殼裏

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2、猜想並記錄

提問:

(1)小朋友,你們在“動物王國”裏看到了那些小動物?它們都在做什麼?

(2)小朋友想一想,小動物睡覺得樣子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誰來告訴老師?

(3)現在老師用一個表把小朋友說得記錄下來。小朋友看,這裏是喜歡站着睡覺的小動物,這裏是喜歡躺或趴着睡覺的小動物,這裏是喜歡蜷着睡覺的小動物…

老師這裏有許多小動物的照片,小朋友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小動物,你認爲它是怎樣睡覺的就把它貼在這張記錄表上(幼兒選圖片,進行記錄)

3、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並進行小結。

你們認爲喜歡站着睡覺的動物有……

躺着或趴着睡覺的動物有……

小朋友你們的想法對不對呢?

4、尋找並驗證答案

師:小朋友到老師這兒來,我們看一看大屏幕,尋找一下答案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看到了不同小動物睡覺得樣子,現在我們對照一下記錄表,看剛纔你們的想法對不對?

(若有不對的引導幼兒加以糾正)

師:那小朋友知道爲什麼這些小動物睡覺的方式都不一樣呢?(逐一引導幼兒說出每種動物不同睡覺方式的原因)

5、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爲了保護自己都有不同的睡覺方式。

(三)遊戲活動

1、啓發引導幼兒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1)引導幼兒學做站着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2)引導幼兒學做躺着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3)引導幼兒學做趴着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4)引導幼兒學做在樹枝上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5)引導幼兒學做睜着眼睛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6)引導幼兒學做倒掛着睡覺的動物睡覺方式

(7)引導幼兒學做“蜷”睡覺的幾種動物的睡覺方式

2、遊戲

“動物睡覺”

(1)講解遊戲玩法:請小朋友每人取一個掛飾帶上,老師說:小動物睡覺了,你就學做你選的小動物睡覺的樣子。老師來當檢查員看你做得對不對。

(2)遊戲。第一遍老師做檢查員,第二遍幼兒做檢查員。

(四)遷移活動

1、小朋友,小動物們爲了保護自己都有不一樣的睡覺方式,那我們怎樣睡覺才能保護自己呢?你平時是怎樣睡覺的?給你的旁邊的好朋友學一學。

2、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並學一學。

3、有的小朋友仰着睡、有的小朋友趴着睡、有的小朋友右側睡、有的小朋友左側睡,怎樣睡對我們的身體最好呢?我們聽一聽醫生阿姨是怎樣說的?

(放課件,讓幼兒傾聽)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睡對我們的身體最好?爲什麼?

(五)結束活動

5、教師教育幼兒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正確的睡眠姿勢。

師:小朋友,你們現在知道怎樣睡對我們的身體最好了吧?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後和父母一起模仿動物睡覺的動作,比一比看誰學得像。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探索色彩混合發生的變化,初步感知三原色變色規律。

2.嘗試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喜歡科學小實驗,享受實驗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後發生的變化規律。

難點:記錄並能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記錄表(大和小),紅色、黃色、藍色橡皮泥若干,油畫棒人手一盒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談話導入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故事前半部分。

師:"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故事《紅黃藍,做朋友》,猜猜看,當紅色撞上黃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當黃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

當紅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

二、探索紅黃藍三原色變色規律。

1.幼兒自主操作探究。

師:"到底會變成什麼呢?試一試才知道。今天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紅黃藍三色橡皮泥,現在小朋友就根據記錄表的要求分別去試一試,注意,每做一次實驗就用同色蠟筆做一次記錄。"幼兒操作探究時,提醒幼兒探索兩種顏色變變變時要使勁揉捏,這樣變出的新顏色才比較明顯、均勻。

2.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做好的記錄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

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誰願意跟大家分享你的發現?"請幼兒到前面講解自己的記錄表,分享實驗探究過程。教師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點評驗證。

如:老師剛剛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認爲紅色撞上黃色變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認爲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一半紅一半黃,這是爲什麼呢?

請一幼兒到前面操作驗證,尋找原因:撞的力氣太小了。

小結: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了橙色,黃色撞上藍色變出了綠色,紅色撞上藍色變成了紫色。那紅色、黃色、藍色撞在一起會變成什麼呢?

3.拓展實驗:紅+黃+藍三、拓展延伸:顏色變變變顏色變化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在我們的.科學角里還有許多好看又好玩的顏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變一變。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自從體育區有了各類民間體育玩具後,孩子們個個玩得不亦樂乎。在玩耍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對轉陀螺遊戲情有獨鍾。於是我便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生成了主題活動“有趣的轉動”,並在科學區提供了各種形狀的紙片和積木,讓幼兒製作、探究。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們在製作、玩耍時,一般都會選擇圓形的紙片製作陀螺,選擇其他形狀紙片的幼兒少之又少。其實,只要中心點確定正確,不管什麼形狀的紙片都能旋轉起來,而且在旋轉時都會呈現出圓形。爲了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有關轉動的感性經驗,我設計了“旋轉的紙片”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猜猜、做做、說說中探索、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同時藉助這一載體,使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目標

1.探究、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有關轉動的經驗。

3.樂意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究的樂趣。

話動準備

1.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片(中心有小孔)、可製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蠟筆等各若干。

2.實物投影儀。

3.猜測記錄表人手一張。

手的圖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橢圓形

話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探究興趣

1.投影展示各種圖形,幼兒觀察講述都有哪些圖形和我們玩轉陀螺的遊戲。

2.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什麼形狀的紙片比較適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發現圓形的紙片在轉動時也是圓形的

1.提出製作與觀察的要求:先選一張圓形的紙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幼兒製作、玩耍陀螺,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3.請幼兒說一說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幼A:我的陀螺轉動起來是歪歪斜斜、搖搖擺擺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後來越轉越快,最後就停下來了。

幼C:我的圓形陀螺轉起來也是圓形的。

幼D:陀螺轉動起來它的形狀有點模糊。

(評:在這裏,教師因勢利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先選圓形的紙片製作陀螺,這樣既有利於幼兒習得製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於引導幼兒更多地關注陀螺在轉動時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爲下面的環節作好鋪墊。)

三、在猜猜、試試、說說中發現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呈現出圓形

1.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方法:“問號”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試一試,把我們的猜想畫在問號下面,等一會兒把嘗試後的結果畫在小手下面。

2.讓幼兒猜一猜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什麼形狀的,並把自己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

3.個別介紹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轉動起來是三角形、橢圓形轉動起來是橢圓形、正方形轉動起來是正方形,不會變的。

幼B:它們轉動起來都會變成圓形。

幼C:轉動起來會變成花形。

幼D:正方形會變成圓形,三角形還是三角形。

(評:“猜測與假設”有助於激活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於一種激活狀態,這無疑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裏,我對幼兒的任何猜測都不作評價,而是留待他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自己的操作來發現與驗證。)

4.實驗驗證並記錄結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是什麼形狀的,並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5.表達與講述。一方面請猜想與實驗結果一致的幼兒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請剛纔猜想錯誤的幼兒到上面來展示自己的驗證結果,從而幫助幼兒自我建構正確的知識。

幼A:我試下來發現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B:我猜對了,這些圖形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C:我發現三角形轉得很快很快的時候,當中是圓圓的,邊卜還有一圈花邊呢!就像一個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轉起來的。

幼E:它們在快要停下來的時候,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了。

(評: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以及與同伴間相互的信息交換,孩子們不但建構了有關圖形轉動的正確知識,還在無形中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6.結合幼兒的講述,教師簡單小結。

話動延伸

1.請幼兒去活動區試試其他的物體在快速轉動時,形狀會發生什麼變化。

2.在紙片上塗上美麗的顏色,在區域中觀察、感知陀螺轉動後色彩的變化。

話動總評

本次活動中,教師將幼兒科學教育要實現的核心價值,從追求使幼兒掌握知識,轉移到了使幼兒樂於探究解決問題、樂於獲得知識、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這些有益於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上。

縱觀整個活動,教師汲取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始終從幼兒的自身需求出發,立足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猜猜、試試、講講中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由於受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影響,幼兒常常用獨特的、不同於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猜測實驗結果,因此幼兒的猜測有時貼近實驗要求,有時卻不着邊際,但我們看重的是猜測可以讓幼兒的思維動起來。如:猜想過程中,有的幼兒認爲不管是什麼形狀的紙片,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有的則認爲紙片是什麼形狀的,轉動起來也就是什麼形狀的;還有一部分幼兒的猜測則漫無邊際。對幼兒的任何猜測,我們都不作任何評價,而是留待他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自己的操作來發現與驗證。正是有了多種多樣的猜測,幼兒纔會產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慾望,纔會主動去探索、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驗證過後,有的歡喜雀躍,有的恍然大悟,還有的則觀察得更仔細,發現得更多。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兒傳遞着一個信息,那就是: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就要親手試一試。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獲得的就不僅僅是知識經驗,還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各種能力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彈簧的特性,培養探究意識。

2、運用彈簧原理製作跳跳蛙,體驗活動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彈簧一根、跳跳蛙範例一個、兩根同色的紙條、自制紙彈簧愛心卡一張。

2、學具:兩根同色紙條、小青蛙圖片人手一份。

3、雙面膠、背景音樂,視頻錄像。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師出示彈簧:這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和小彈簧一起來玩遊戲。

二、通過玩一玩、說一說、演一演的形式,瞭解彈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彈簧,讓幼兒自由探索彈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彈簧,你會發現什麼?壓一壓小彈簧,它會怎樣呢?壓得輕與重,會有什麼不同呢?

師小結:小彈簧,真有趣,拉一拉,會彈回去;壓一壓,會跳起來;壓得輕,跳得低;壓得重,跳得高;說明它是有彈性的。

2、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裏面有彈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彈簧,鞏固彈簧特性。

三、根據彈簧特性,製作紙彈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紙彈簧跳跳蛙,激發製作興趣。

2、讓幼兒猜測摺紙彈簧的方法。

提問:猜一猜,紙彈簧是怎麼做成的?(幼兒猜測)

3、教師示範講解制作跳跳蛙。

4、幼兒動手製作跳跳蛙。(輕音樂)要求:兩根紙條要交替折,邊線一定要對齊。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動延伸。

師: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請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來了,誰呀?紙彈簧小人,紙彈簧愛心卡,什麼地方是紙彈簧做的?漂亮嗎?紙彈簧還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會兒我們區域活動時,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中班科學:馬路上的車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對富有動感的對象有濃厚的興趣,這些對象極易進入他們的視線。快與慢,所表達的速度現象正是存在於動態過程之中。

環境中的快與慢無處不在,馬路上的車速度有快有慢,動物行走有快有慢,人的運動有快有慢,就連吃飯、洗手、穿脫衣服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綱要》指出,“教育活動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車是幼兒熟悉並喜歡的物體,爲了引發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快慢現象,感知事物的差異性,思考爲什麼有快有慢,於是,我們選擇並設計了此項中班科學活動《馬路上的車》。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多種方式體驗速度的快慢,學習運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區分快慢,初步瞭解快慢的相對性。

2、學習記錄車輛行駛的快慢現象。

3、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與氛圍中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馬路上的.車》(一)(二)。

2、學具:記錄盤25個;小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磁性卡片若干;小汽車方向盤模型、摩托車、自行車車頭模型各9個。

3、場景佈置:操作區、馬路

活動過程:

一、 比一比。引出快、慢,幼兒初步感受速度有快有慢。

1、教師介紹遊戲名稱和玩法:孩子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名字叫“摸摸xx跑回來”。老師說摸摸大門跑回來,你們就跑去摸摸大門,看誰最先跑回老師這裏。

2、幼兒遊戲一次後,教師提問:誰最先跑回老師這裏?爲什麼?幼兒說出跑的速度有快有慢。

3、幼兒再進行遊戲二次。

二、 看一看,說一說。初步理解車輛行駛的速度有快有慢。

師:老師帶來了一段有趣的錄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畫面上有什麼?

1、觀看多媒體畫面(一),提問:

(1)你看到畫面上有什麼?

(2)畫面上的小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在幹什麼?

(3)它們誰跑得快,誰跑得慢,請小朋友先猜一猜,把你的想法和身邊的小夥伴說一說。

2、觀看多媒體畫面(二),提問:

(1)小汽車比誰跑得快?小汽車還比誰跑得快?

(2)摩托車比誰跑得快?

三、學一學,演一演。學習運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區分快慢,進一步感受、體驗速度的快慢是相對的。

1、學一學。

師:我們來學一學這些車是怎樣跑的?它們的速度是怎麼樣的?

教師小結:小汽車跑得快快的,用小碎步快快地前進;摩托車跑得慢一些,打開雙腳跨上摩托車,用稍慢的速度前進;自行車跑得最慢,擡高雙腿用力踩,慢慢地前進。

幼兒用動作模仿不同車的行駛方式,並控制速度。

2、演一演。

老師與五位幼兒自選一種車的模型,並自由選擇一種與自己不同的車兩兩結成車隊,進行車速表演。其它幼兒當指令員發口令,遊戲結束後師幼共同小結表演情況:小汽車和摩托車比,小汽車快,摩托車慢;摩托車和自行車比,摩托車快,自行車慢;小汽車和自行車比,小汽車快,自行車慢。

四、比一比,記一記。引導幼兒把觀察表演的結果記錄下來。

1、介紹記錄盤、操作材料、操作要求。

師:每個小朋友有一個小簍子和一個記錄盤,小簍子裏有許多的車,記錄盤上有兩條馬路,每條馬路前面有一個小動物,馬跑的快作爲快標記,烏龜跑的慢作爲慢標記。請小朋友把剛纔看到的表演結果記錄下來,先想一想,什麼車和什麼車比,它們誰快誰慢,把跑得快的車放在快標記後面,跑得慢的車放在慢標記後面。

2、幼兒進入操作區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3、請個別幼兒介紹記錄情況。

五、玩一玩。幼兒在遊戲《愉快的旅行》中根據音樂快慢的變化控制車速。

1、幼兒自主選擇一種車的模型。

2、教師介紹遊戲規則,並進行安全教育,幼兒按要求進入場景二——馬路。

師:小汽車跑得最快站在前面,摩托車比小汽車慢,站在小汽車的後面,自行車速度最慢,站在摩托車後面。我們去旅行的時候要注意安全,車要跑在馬路上,並注意保持車與車之間的距離。

3、幼兒根據音樂快慢的變化控制車速進行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萌發保護動物的意識。

2、瞭解動物鼻子的特殊功能。

3、知道動物與人類的特殊關係。

活動準備

1、豬、狗、馬、牛、大象等動物的鼻子圖片各一張。

2、課件《動物的鼻子》。

3、救災犬搜救、鯊魚捕食等短片視頻。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

師:在之前的活動中,小朋友們認識了很多動物的鼻子,請問小朋友們,還記得這些鼻子是什麼動物的嗎?

教師依次出示豬、狗、牛、大象的鼻子圖片,請幼兒仔細觀察說說這是誰的鼻子。

二、開拓視野。

有些動物的.鼻子長得很奇怪,可是它的嗅覺卻非常靈敏,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

教師播放鯊魚捕食短片,請幼兒觀察,鯊魚爲什麼能在很遠的地方就開始追蹤獵物?(鯊魚的鼻子特別靈敏,能在很遠的地方就聞到獵物的氣味)

教師出示鼴鼠找吃的圖片:鼴鼠要想在黑暗中找到吃的,靠的也是它的鼻子。

教師播放救災犬搜救的視頻,請幼兒觀察,救災犬爲什麼能找到被深埋的人或者物?(狗的鼻子比人的鼻子靈敏,它能分辨出超過200萬種不同的氣味)

三、快樂遊戲。

請10個小朋友出來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再請8個幼兒當小魚,在圓圈內外鑽來鑽去,一個幼兒當鯊魚,只能在圓圈外面抓小魚。

小魚是在圓圈內遊動的,當鯊魚抓到小魚時,換人遊戲繼續。

活動應變

在播放救災犬搜救的視頻時避免過於血腥的場面。

活動延伸

瞭解別的動物鼻子的特殊功能,如警犬幫助警察查毒等。

區角活動

益智區自制迷宮,幫助救災犬找到被拯救目標。

環境創設

張貼動物幫助人類的圖片。

家園同步

請家長協助在網上搜集一些有特殊功能鼻子的動物,並講解給幼兒聽。

隨機教育

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要愛護動物。

相關鏈接

和幼兒觀看救災犬救災的視頻。

附錄:狗鼻子

狗鼻子能分辨大約200萬種不同的氣味,而且,它還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夠從許多混雜在一起的氣味中,嗅出它所要尋找的那種氣味。狗鼻子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各種動物鼻子的構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許多褶皺,褶皺上有一層粘液膜,粘膜裏藏着許多嗅覺細胞,當粘膜上分泌出來的粘液經常潤溼着這些嗅覺細胞時,就會使具有氣味的物質分子溶解在粘液裏,並刺激嗅覺細胞,嗅覺細胞馬上向大腦嗅覺中樞發出信號,於是就有“味”的感覺了。狗鼻子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的嗅覺細胞特別多,連鼻子那個光禿無毛的部分,上邊也有許多突起,並有粘膜組織,能經常分泌粘液滋潤着嗅覺細胞,使其保持高度靈敏。狗的嗅覺細胞的數量和質量都比其他動物勝過一籌,所以對各種氣味辨別的本領也就比其他動物高強多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一、設計意圖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裏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溼,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他們相互澆水,潑水,並堵住出水口囤積水……玩得不亦樂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探索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爲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瞭解,我由然而生,何不安排一次《玩水》的活動,讓他們從自由玩水到有選擇地使用工具玩水。爲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的機會,讓他們在玩水中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充分體現"玩中學"這一教學理念,使幼兒在豐富適宜的環境中獲得自然的發展。於是我設計了教學活動《運水》。

二、活動目標

1、幼兒在運水遊戲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幼兒能認識和選擇在不同情況下適宜運水的工具、材料,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3、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受玩水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水、充氣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鏟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紙、海綿等。

四、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水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玩過水嗎?""水是什麼樣的?""玩水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不能把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弄溼)

(二)通過玩水,自由探索。

1、徒手運水。

(1)、角色扮演,完成任務。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接到一個新任務,就是把這邊的水運到那邊的水箱裏去。我們一起用手把水捧過去吧。

(2)、幼兒徒手運水。

(滲透教育"水是很珍貴的,別把它漏到地上了。"引導幼兒發現把手指閉得更緊,水就漏得少些。)

(3)、教師小結用手運水情況,鼓勵幼兒尋找更好的運水方法。

師:孩子們,來看看我們的水運得怎麼樣了?(引導幼兒在說用手運水的困難時,進一步感受水的流動性。)用手運,水容易漏掉而且很慢。有其他好辦法嗎?(用 工具運)

2、 活用工具,巧妙運水。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並自由選擇工具運水。(增添教師語言)

(2)、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選擇和判斷出適宜且高效的運水工具。

教師參與到運水中,鼓勵孩子們敘述他們做的事,並與孩子們分析爲什麼有些工具更有效。("這個水桶好大,可以裝那麼多水!""這個工具有洞,水都漏掉了"……)

(3)、水越來越少了,觀察幼兒是否會轉換工具運水。

(原本高效的大工具變得不適用了,觀察幼兒是否用小工具操作。)(開始拿着小工具運水的孩子會發現,此時手中的工具比那些大工具更能舀起水來)(用小工具舀起來就運會很累,孩子們會用小工具舀起水裝進大工具中再運)

(4)、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用吸水材料運水並用語言說出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師:水只剩一點點了,我們要把水池裏的水運得一滴也不剩。看看還有哪些材料我們沒有用過?

("我一壓海綿,水就跑到裏面去了,再擠,水就流出來了""紙也是這樣""毛巾也可以"……)(孩子們在之前小工具和大工具合作中積累了經驗,現在也知道把水吸進材料裏擠在大工具裏再運)(有的孩子還是堅持用小工具舀,他們會把充氣水池按住,這樣水會方便舀起來些)

(三)師幼互相交流探索結果。

1、請出勤勞的工具。

師:水終於運完了,我們坐下休息一會兒吧!剛纔運水,寶貝們用了哪些工具呢?說給大家聽一聽。

(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說出爲什麼有的工具不可以運水;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2、工具寶寶細分類。

師:工具寶寶們幫我們運了那麼多水,也累了,他們想回家休息了。看,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的家在這裏,不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住在這個房子裏。請小朋友們把他們送回家。

3、檢查工具是否擺放正確。

(四)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下一次,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些漏水的工具改裝成可以運水的工具。

五、活動反思

玩水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感興趣的事。利用孩子這一天性,在運水活動中,爲幼兒營造了輕鬆、愉快、自主的運水氛圍。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運水活動中來,盡情地表達着、思考着、表現着。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水、運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帶來的樂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和材料來運水。從而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驗,並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通過此次活動,給我最大的啓示是:讓孩子們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樂,少一些約束,少一些畏懼。架起一座幼兒嬉戲與學習之間的橋樑,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能根據汽車的顏色、大小和功能進行分類,加深對汽車的認識。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玩具汽車,汽車圖卡1套。

2.自備不同汽車聲音的錄音。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收集各種玩具汽車,建立共享區域,讓幼兒互相交換汽車玩具玩。

2.引導幼兒從汽車的名稱、顏色、功能等方面介紹自己的車。

3.請幼兒根據汽車卡片中汽車的顏色、大小和功能進行分類,說說是按照什麼分類的。

4.以“我的車開來了”的遊戲形式,讓幼兒爲汽車玩具進行分類。

(1)啓發幼兒根據汽車玩具的顏色、大小和功能等進行分類,將車停在不同的停車場裏,如按照車的功能不同分別將客車、貨車以及特殊用車開進不同的停車場裏。

(2)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分類方法。引導幼兒說一說是按照什麼進行分類的?

(3)請全體幼兒一起檢查一下這些車停的'是否正確,說說爲什麼?

5.活動延伸

(1)請幼兒聽錄音,辨別特殊汽車發出的不同聲音,可根據聲音的不同開進不同的停車場。

(2)請幼兒將各種玩具汽車放在科學區,引導進一步探索,加深對車的認識。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