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範文彙總六篇

關於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範文彙總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範文彙總六篇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蛋是幼兒非常熟悉的,他們經常吃蛋,也對蛋有着濃厚的興趣,圓滑滑的蛋惹人喜愛,會滾、會轉、圓圓的蛋還能孵出小雞,小雞是小朋友都喜歡的小動物,而小雞又是怎麼來,從哪裏出來的,小朋友都覺得很奇怪,更從來沒見過小雞出殼的樣子,音樂《小小蛋兒把門開》是一首節奏非常輕快,又富有童趣的曲子,小朋友非常喜歡,利用敲門的情景引出課題,通過演唱這首歌曲,感受歌曲歡樂、好奇的情感,並嘗試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小雞出殼的樣子。

教學目標

1、用好奇、歡快的情緒學唱歌曲。

2、嘗試用各種身體動作有節奏地表現小雞出殼的樣子。

重點難點:

重點:能用歡樂和好奇的情緒演唱歌曲。

難點:能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小雞出殼的樣子。

教學準備:音樂。小雞出殼的圖譜。小雞頭飾若干。

活 動 過

一、學習歌曲

1、“篤、篤、篤嘰嘰 嘰嘰 嘰嘰。”,咦!誰在敲門呢?(教師做傾聽狀)幼兒回答:小雞。教師:小雞要出來了,小小蛋兒把門開了!教師邊出示雞蛋教具,邊演示出來的樣子。

2、教師清唱歌曲,幼兒輕輕跟唱。

3、引導幼兒討論:小雞從蛋殼裏出來,心情怎樣啊?

4、教師彈琴,以歡快的情緒唱歌曲一遍。

5、出示圖片,請幼兒看着圖片說一說老師歌裏唱了什麼?聽着旋律,按節奏說歌詞,

6、學唱歌曲。

二、嘗試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小雞的動作

1、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運用肢體動作表現小雞出殼的樣子。

2、引導幼兒根據歌詞嘗試創編動作。

3、教師和幼兒聽着音樂邊唱邊表演。

三、複習歌曲《三隻雞》

1、幼兒集體歌曲一遍。

2、幼兒分成小雞、母雞、公雞三組表演唱一遍。

四、學小雞走路出活動室。

程設計意圖

通過情景引出課題。開始部分小雞的叫聲嘰嘰 嘰嘰 嘰嘰。,是爲後面學唱歌曲做鋪墊。

通過圖譜,讓幼兒能對歌詞有一個形象的記憶,並更好地掌握歌曲,從而能表現出快樂、好奇的情緒。

讓幼兒嘗試根據歌詞編動作,增加歌曲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準備:

1.節日裏的聲音(爆竹聲、煙花聲等)與民樂《喜洋洋》相結合的錄音帶及視頻。

2.小鼓、小鈴、沙球等樂器若干。

3.節奏譜:x一 | x一 |;xxxx xxxx | xxxx xxxx | ;x 二 | x 二|。

過程

一、欣賞音樂,初步體驗——幼兒感受節日裏的熱鬧氣氛

1.完整欣賞音樂《喜洋洋》,初步感受節日裏的喜慶和熱鬧。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好聽的音樂《喜洋洋》。我們來聽一聽發生了什麼事情。(幼兒完整欣賞。)

師:好聽嗎?有什麼好事情發生了?

幼:過年了/過節了/結昏了……

師:大家說的都是些高興的事情。你們是怎麼聽出來的?

幼:聽到了爆竹、煙花的聲音。

2.觀看視頻《喜洋洋》,再次體驗節日的喜慶和熱鬧。

師:看到什麼開心的事情了?幼:放煙花/放爆竹/喜氣洋洋過大年了。

師:除了過年,我們還會在什麼節日放煙花和爆竹來慶祝呢?

幼:國慶/元宵節/勞動節……

師(小結):這麼多節日都可以放煙花、爆竹來慶賀。下面我們再來聽《喜洋洋》的音樂,請大家一起用小手學拍煙花、爆竹的聲音。

 二、觀察節奏譜,匹配節奏——幼兒運用不同節奏表現聲音

1.跟隨音樂視頻,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拍爆竹、煙花的節奏。(如看到放爆竹,教師用語言指令及示範帶領幼兒拍打節奏:放爆竹了——砰一|啪一|。)

2.觀察圖譜,爲不同聲音選擇合適的節奏型。

師:節日裏有這麼多熱鬧的聲音,請你仔細找一找,爆竹、煙花、百子炮的聲音分別躲在哪張節奏譜裏?哪個節奏最像它們發出的聲音?

[教師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1)幼兒能否爲聲音匹配合適的節奏型,能否用語言節奏、動作節奏表達表現聲音;(2)教師可重點引導幼兒理解並學習表現那個加顫音的小尾巴符號。如,“這是誰發出的聲音?這個小尾巴是什麼意思?看得懂嗎?‘哧……哧……’這是煙花連續發出的聲音。我們試一下。”]

3.跟着音樂,用拍手的方式給百子炮、爆竹、煙花的聲音配上節奏。

 三、樂器配音,協作表演——幼兒適用不同樂器爲各種聲音配音伴奏

1.出示小樂器。

師:看,老師帶來了什麼?

2.演示小樂器。

師:它們也來爲煙花、爆竹、百子炮配音了。聽一聽,它們像誰的聲音?(小鼓一爆竹,小鈴一百子炮,沙球一煙花。)

3.幼兒自由選擇樂器,分成百子炮組、爆竹組、煙花組。

師:現在請你選擇喜歡的樂器。給節日裏的聲音配上好聽的節奏。

4.幼兒根據視頻嘗試按節奏譜演奏。

(1)師:準備好了嗎?我們的表演馬上要開始了。我們要看仔細,看看哪個小樂器先演奏。

(2)幼兒演奏,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根據視頻及節奏譜演奏。(如教師用語言及動作提示:“放爆竹了,小鼓準備好,砰一|啪一|砰一|啪一|……放百子炮了,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煙花準備好,哧……|哧……|哧……|哧……|。”)

5.幼兒再次表演,感受節日的喜慶和熱鬧。

(1)師:我們的小樂器表演了節日裏各種好聽的聲音,真熱鬧!不過,剛纔是我帶領大家一起表演的,現在,你們看我的動作指令來演奏,行不行?

(2)幼兒根據視頻和教師的動作指令再次演奏。

(3)師:今天,我們又過了一個熱鬧的節日,高興嗎?現在,我們的小樂隊將去爲弟弟妹妹表演節目,大家一起過節,好嗎?

 設計意圖:

每當過節時,人們總會通過各種手段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燃放煙花、爆竹等從視覺和聽覺上給人以熱鬧、喜慶的感覺。於是我設計、組織了“節日的聲音”這一活動,重點讓孩子們從聲音的角度來重溫節日的歡樂。

中國民樂《喜洋洋》歡快活潑,節奏感強,容易把幼兒帶入節日氛圍,也有利於幼兒演奏表現,所以我選擇該樂曲,並將與音色相符的打擊樂和節日裏各種熱鬧的聲音相結合,讓幼兒真切地體驗節日的歡快,盡情地表現表達。

在活動中,我考慮到如果讓中班幼兒完全根據音樂的旋律進行演奏,難度太大,因此採用讓幼兒通過視頻欣賞、圖譜對照、樂器演奏以及教師的動作指令等策略,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降低難度,突破難點,而小步遞進的目標也使幼兒的演奏更具連貫性。

該活動把幼兒感興趣的生活情景、生活經驗融入活動,與欣賞音樂、學習節奏、打擊樂器相結合,幼兒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充分享受到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目標:

1.欣賞節日裏的各種聲音,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

2.嘗試用各種樂器與不同節奏來表現節日歡慶的場面。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辨別音樂的強弱、高低,並能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感受。

2、嘗試用語言節奏表現大雨、小雨。

3、能從音樂高低變化中區別下大雨、下小雨,學習用不同的聲音來演唱,體驗演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雨絲”人手一份,節奏圖,鋼琴。

2、已學過歌曲《大雨小雨》

活動過程:

1、出示雨絲,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一起學習了詩歌小雨點,發現小雨點會發出什麼聲音?那你們覺得大雨會發出什麼聲音?我們今天一起來下雨。(在座位下有雨的道具請你拿出來)

2、傾聽音樂,感受和辨別音樂的強弱。

師:聽,在下什麼樣的雨?(另一教師彈高音區音樂:輕快、跳躍)請你們覺得小雨是怎麼下的?(輕輕的、有點跳的感覺)請你跟着琴聲來下小雨。(師再次彈輕風,師生共同輕輕抖動雨絲。)你們覺得怎麼樣可以把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表示小雨(幼兒討論)教師採用一種合理的動作一起練習(比如轉起來,輕輕地抖起來,踮起腳尖。)

師:聽,又下起了什麼雨?(師彈低音區音樂:沉重、連貫。)你們聽了有什麼感覺?用你們的雨和動作來表示下大雨。(再次彈,師生動作)

師:噓!雨停啦,(師生停在原地)我們都知道雨是會變大變小的,讓我們來跟着琴聲來變化着下雨吧!(彈兩種不同的音樂,師生共同變化抖動雨絲。)

3、嘗試用不同的聲音區別大雨、小雨的變化

(1)師:雨停了,讓我們休息一會,聽一段音樂吧(彈奏《大雨小雨》)

(2)引導幼兒嘗試用高低不同的聲音和語言節奏表現雨的變化。

A)用語言節奏練習下小雨。

⑴ 師:我們都知道小雨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幼兒回答)下小雨時候聲音應該怎麼樣?(輕)誰會用輕輕的聲音來下小雨?

⑵出示節奏圖

師:老師這兒有與幅節奏圖,我們一起來念一下它的節奏。

誰會用小雨的聲音配上這個節奏來下雨,注意了小雨的聲音應該怎麼樣?(幼兒練習---個別:還有誰有不一樣的下小雨聲音、集體)

B)用語言節奏練習下大雨。

⑴ 師:那大雨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幼兒回答)下大雨時候聲音應該怎麼樣?(響)誰會用響亮的聲音來下大雨?

⑵出示節奏圖

師:老師這兒有與幅節奏圖,我們一起來念一下它的節奏。

誰會用大雨的聲音配上這個節奏來下雨,注意了大雨的聲音應該怎麼樣?(幼兒練習---個別:還有誰有不一樣的下大雨聲音、集體)

(3)傾聽音樂,學習用不同的聲音區分大雨、小雨。

⑴ 師:你們聽,大雨、小雨是誰在唱?(配班老師彈《大雨小雨》的音樂老師用不同的聲音演唱)

大雨唱了什麼部分?小雨唱了什麼部分?

⑵ 我們再來聽一聽,比比誰的耳朵最靈,(再次傾聽)小雨唱的歌是怎樣的?是跳跳的,還是連連的,細細的還是粗粗的?(跳跳的、高高的、細細的)大雨呢?(連連的、低低的、粗粗的)(出示圖譜:表示兩種不同的聲音)

⑶ 師: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好嗎?小雨的聲音應該是怎麼樣的?(是細細的),大雨的聲音應該是怎麼樣?(粗粗的),(師生一起清唱)

⑷ 分組唱:誰願意唱大雨的聲音呢?誰願意唱小雨的聲音?(教師幫助幼兒分組)!(幼兒分組交換唱2遍)

4、遊戲:大雨小雨

師:我們玩個大雨小雨的遊戲吧。我們小朋友做雨點。當聽到下大雨的聲音就表示雨點很多,我們就很多的小朋友抱在一起。當下小雨的時候雨點是很少的,那你就自己隨意的走小碎步。

5、結束部分。

師:雨停了外面的陽光出來了,我們到外面去曬一會太陽、吹一會風。(教師帶領孩子去室外活動一會兒)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課題來源

活動的靈感來源於“超級瑪麗”電玩遊戲,這個遊戲情節明瞭,人物的善惡清晰,孩子們都很喜歡玩。音樂原曲名《胡西爾?休西波爾卡》,是手風琴樂曲,曲風較歡快、詼諧,樂段清晰,稍作剪輯,便呈現出ABA結構特點。我將“超級瑪麗”的遊戲情境與樂曲結合,設計出打擊樂遊戲“瑪麗波爾卡”,以“闖關”的遊戲情境吸引幼兒積極參與。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瑪麗波爾卡》,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能隨樂合拍地做“走、跳和吃蘑菇長大”的律動,能看指揮進行打擊樂演奏活動。

2.在圖譜和口令動作的暗示下,大膽匹配樂器,嘗試根據B段音樂的變化奏出“由弱變強”的音響效果.能在遊戲情節進展線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並進行合樂演奏。

3.體驗多次闖關和升級所帶來的挑戰樂趣。

活動準備

幼兒玩過遊戲“超級瑪麗”;圖譜和音樂;鈴鼓、圓舞板、小鈴各6副,大鼓一套。

活動過程

一、熟悉音樂的段落結構,學做各角色身體模仿動作

1.提問引出超級瑪麗的話題。

師:你們玩過“超級瑪麗"的遊戲嗎?裏面有哪些好玩的?

2.出示圖譜,介紹內容,說說簡單的口令。

師:這裏有一幅圖,圖裏的瑪麗正在闖關.看看他遇到了誰?(特別強調烏龜的特徵與應對的方法)

3.傾聽音樂,匹配圖譜,感受音樂ABA的結構。

師:瑪麗闖關的時候還有音樂,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看看瑪麗是按什麼路線闖關的。

4.創編瑪麗的動作,逐步完整表現音樂。

(1)師幼創編A段“走、跳、定住”動作,並隨樂練習。

師:我們清楚了瑪麗是怎麼闖關的,誰來試一試?大家坐在椅子上學一學。(合樂練習A段)

(2)師幼創編B段“吃一個蘑菇,慢慢長大”的動作,並隨樂練習。

師:瑪麗會怎麼吃蘑菇、怎麼長大呢?誰來試試?大家向他學一學。(合樂練習B+A段)

師:我們合着音樂,把吃蘑菇和後面的走跳、放鞭炮動作試一試。

(3)完整練習(指圖+動作)。

師:跟着音樂把你們剛剛編的動作完整做一次。(合樂完整練習)

(評析:活動開始教師通過簡潔的提問將幼兒的思維喚醒,回憶出電玩遊戲中瑪麗闖關的情境。隨後教師出示相關圖譜,啓發幼兒觀察其中的事物,並使用朗朗上口的口令幫助幼兒熟知動作模型和節奏模型。最後,強調音樂的ABA結構,爲後面的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隨樂進行“超級瑪麗”律動遊戲,再次感受遊戲的樂趣

師:我們要進行闖關遊戲了,記住,烏龜來了千萬不能動哦!小瑪麗們準備好了嗎?

師:聽!闖關成功了嗎?(尾音顯示成功)

(評析:教師賦予幼兒“超級瑪麗”的角色身份進行闖關遊戲,幫助幼兒再次欣賞了音樂,並在玩中對音樂、角色、情節有了更加深刻的記憶和理解。結尾處加上代表成功的尾音,讓幼兒自己辨別成功與否,增加了趣味性)

三、探索爲樂曲匹配合適的“武器”,看指揮大膽地進行闖關遊戲

1.根據身體動作的暗示,探索用鈴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匹配B段音樂,用圓舞板和小鈴匹配A段音樂並分段演奏。

2.看指揮完整隨樂演奏.初步感受用樂器當武器闖關的樂趣。(第一關)

3.在遊戲情節進展線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進行合樂演奏。(第二關)

4.交換“武器”,體驗用不同的“武器”闖關的樂趣。(第三關)

(評析:此環節的遊戲性更加明顯,幼兒完全置身於闖關、挑戰的情境中)

四、完整隨樂闖關表演(終極挑戰)

1.部分幼兒做律動遊戲,部分幼兒用樂器伴奏做掩護,進行終極闖關。

師:我們要進行最後的終極挑戰了,只要你們闖過這一關就能變成超級瑪麗!請每隊的前四位小瑪麗先上來闖關,其他超級瑪麗在座位上用“武器”爲他們做掩護。如果他們過關了,一會兒再掩護你們闖關。

2.表演與演奏的幼兒交換,繼續闖關。

(評析:部分幼兒在場地中間表演律動遊戲,部分幼兒用樂器當武器演奏,雙方協助闖關,增強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音階,學唱音階,並用跳音、附點、快與慢等節奏表現角色的不同情緒變化。

2、猜猜想想不同節奏所表現的不同的藝術形象,能積極參與動作表現和節奏表現。

3、在藝術活動中學會共同合作和分享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森林背景圖:有房子有樓梯、小老鼠手偶、烏龜、小猴、熊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起幼兒興趣。

1、師(出示小老鼠)並講述故事:有一天,小老鼠到森林去玩,發現有一間小房子,小房子裏有一個樓梯,小老鼠跳上去,樓梯就發出了聲音。(師演示小老鼠跳上樓梯,並用鋼琴彈出上行音階)

2、師繼續講故事:小老鼠轉身往回走,想聽聽是什麼聲音。(師演示小老鼠跳上樓梯,並用鋼琴彈出下行音階)

3、師: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老鼠往上走,再一起學學小老鼠往下走。(師帶幼兒一起邊唱邊玩遊戲兩遍)

二、在遊戲中瞭解音樂的不同性質。

1、師:小老鼠覺得這個樓梯太好玩了,他非常快地跳上去,跳下來,聽聽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了。(師彈跳音)

2、師: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情,小老鼠摔下來了。(很快的下行音階)

3、師:小老鼠還想玩,可它的腳扭傷了。這時候小老鼠上樓梯,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呢?(附點)

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老鼠走路一拐一拐,並唱一唱。

4、師:過了幾天,小老鼠又帶了幾個朋友一起來玩這個音樂樓梯,看看是誰?(出示烏龜、小猴、熊圖片),它們是怎麼走樓梯的?樓梯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快和慢,輕和重)

三、學歌曲:小老鼠上樓梯。

1、教師示範。

2、幼兒一起跟唱。

3、邊唱邊學學小老鼠上樓梯的樣子。

創編歌曲,把歌曲中的小老鼠換成別的小動物,想一想它們是怎麼走樓梯的,用不同的聲音速度來唱。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6

在音樂活動中,音樂素材的選擇尤爲重要,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也要考慮到音樂素材本身是否適合幼兒欣賞。由於小班幼兒已經可以欣賞兩段對比明顯的樂曲,因此在本次中班音樂活動中,我選擇了三段旋律完全相同,但音色、風格有明顯差異(配器與節奏不同)的音樂讓幼兒欣賞、感知。三段不同風格的樂曲(如第一段跳躍、第二段笨重、第三段輕柔),分別對應着不同的動物形象,我們讓幼兒在音樂遊戲中去感知不同的音樂形象,提高幼兒對於不同風格音樂的欣賞能力。本次活動以“動物聯歡會”這一情境貫穿始終,活動過程包括三個環節:我喜歡的動物朋友、動物朋友都來了和動物聯歡會。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三段樂曲的不同風格,區分音樂性質的不同。

2.嘗試根據音樂變化表現不同動物的動作,體驗和動物朋友一起聯歡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環境與材料準備:“動物聯歡會”的多媒體課件、不同動物的胸飾若干(同幼兒人數)。

2.幼兒經驗準備:瞭解常見動物的主要特徵。

活動過程

環節一:我喜歡的動物朋友

教師請幼兒介紹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朋友(可用動作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師:動物王國要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聯歡會,動物朋友們都忙開了。哪些動物會來參加聯歡會呢?其中會不會有你們最喜歡的動物朋友呢?

本環節旨在交流分享、引發興趣。首先通過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朋友,引發幼兒的已有經驗。接着引入“動物聯歡會”,通過提問,吸引幼兒的活動興趣。

環節二:動物朋友都來了

一、感知第一段音樂(跳躍)

1.欣賞音樂

師:這段音樂聽上去感覺怎麼樣?

幼:這段音樂很活潑、很歡快、有種想跳一跳的感覺……

師:你們看,哪些動物朋友來了?(小兔在跑步、袋鼠在跳遠、小猴在盪鞦韆、青蛙在跳水)

2.結合媒體再欣賞一遍音樂

3.幼兒自主表現,模仿這些會跳的動物

二、感知第二段音樂(笨重)

1.欣賞音樂

師:這段音樂聽上去感覺怎麼樣?這段音樂讓你想到了森林中的哪些動物朋友?爲什麼?

小結:這段音樂很像森林中一些很笨重的動物在走路,發出很響的腳步聲,請你們跟着音樂學學它們的樣子。

2.音樂遊戲:來到大森林(用鼓點暗示節奏)

師:大森林裏很好玩,但有時也會有危險,要是遇到危險,你們千萬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響哦!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動物朋友會保護我們的。

玩法:幼兒隨着鼓點聲有節奏地往前走,當聽到連續的鼓點聲,幼兒馬上停下來,聽到音樂後則繼續遊戲。

三、感知第三段音樂(輕柔)

1.欣賞音樂

師:想一想,在這麼優美的音樂聲中,哪些動物朋友來了?

2.結合媒體再欣賞一遍音樂

師:除了小鳥、蝴蝶,還有哪些動物也趕來參加聯歡會了?聽着這段輕柔的音樂,你們想想小動物是怎麼跳舞的?

小結:這些小動物跳舞時都是輕輕的、柔柔的,就像這段音樂給我們的感覺一樣。

3.音樂遊戲:翩翩起舞

在音樂聲中,教師和幼兒一起模仿蝴蝶或小鳥翩翩起舞的樣子,鼓勵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在幼兒自由表現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發現幼兒之間不一樣的動作,提升幼兒的肢體表現能力。

本環節是整個活動的主體部分,旨在通過創設逼真的情境,引發幼兒的有意傾聽,激發其表達表現的慾望。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能給幼兒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他們似乎也想要參加動物們的這場聯歡會,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通過多媒體欣賞、肢體模仿、音樂遊戲等直接體驗的方式,感知音樂風格與動物形象的匹配,提升幼兒的欣賞、肢體表現等能力。

本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對於活動主體部分的三段音樂,其呈現的次序是:跳躍一笨重一輕柔。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音樂對比越明顯幼兒越容易感知,這樣更有利於幼兒聽辨能力的提高。

而在側重點的把握上,第一段音樂側重於熟悉旋律,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第二段音樂側重於節奏感知;第三段音樂側重於感知音樂風格與肢體表達。不同的側重點讓本次活動更有層次性,同時,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幼兒對動物特徵的瞭解。

環節三:動物聯歡會

一、完整欣賞三段樂曲

師:你們在動物聯歡會上遇到了哪些動物朋友?先遇到了誰?又遇到了誰?(根據幼兒的答案,分別點擊多媒體課件,若幼兒答對,則相應的動物就會出現。)

二、音樂遊戲:動物朋友來聯歡

多媒體課件呈現舞臺背景,幼兒自選動物胸飾,分別代表不同的動物朋友。

玩法:三段音樂分別代表不同的動物朋友,教師隨機播放三段音樂。根據不同的音樂,相應的小動物站到舞臺上表演。

最後一個環節通過營造“動物聯歡會”的快樂氛圍,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鞏固對三段音樂的感知,提升幼兒對樂曲的理解與表現能力。

活動反思

中班幼兒音樂欣賞的階段目標主要爲“聽辨、想象與表現”,本次活動的核心價值正是在於發展幼兒的傾聽、想象與表現能力。

首先,音樂活動應該注重培養幼兒安靜、專注傾聽音樂的習慣,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多樣化的方式,幫助幼兒獲得欣賞不同樂曲的經驗。

其次,採用自主表現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讓幼兒根據音樂的特性猜想哪些動物朋友來參加聯歡會,並能用創造性的肢體動作表現不同的動物形象。

最後,營造氛圍,讓幼兒體驗和動物朋友一起聯歡的快樂。

如何使音樂欣賞變得饒有趣味?如何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表現力?這是教師在組織與實施音樂欣賞活動前,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