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有關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朗誦兒歌,讀準“菜、奶、衣、鳥、噥”的發音。

2.運用看圖講述的方法,嘗試在“連環式”的擺放中學習兒歌的內容。

3.體會兒歌詼諧、風趣的特點。

4.通過圖片理解兒歌內容,並能根據兒歌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

5.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重難點:

學習朗誦兒歌,讀準“菜、奶、衣、鳥、噥”的發音。

嘗試在“連環式”的擺放中學習兒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

1.根據幼兒用書畫面自制小圖片:板凳、娃娃、小猴、公雞、豆蟲等。

2.將圖片以“連環”的方式排列在黑板上。

3.小板凳歪歪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認識兒歌中的物體、動物、人物。

1.出示小板凳的圖片

教師:小朋友,瞧!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椅子、凳子......)

教師:這是一個小板凳,請你猜一猜小板凳上會坐着誰呢?(小朋友、小貓、小狗......)

教師:小朋友們猜得都不錯,那到底坐着誰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小板凳歪歪》,請你們聽一聽兒歌裏小板凳上都坐着誰?

2.播放《小板凳歪歪》課件,引導幼兒說一說課件中出現了哪些內容?

教師:剛纔你聽到兒歌裏的小板凳上都坐了誰?

教師根據幼兒所說的內容出示相應的小圖片,幫助幼兒鞏固兒歌內容。

3.教師用對話的方式引導幼兒一一認識圖片中的物體。

教師:剛纔聽到的兒歌中出現了這麼多的東西,我們一起再來認識一下,跟着老師一起來念一念吧。(以兒歌中的句式帶領幼兒一起念一念。)

4.引導幼兒練習準確地學說。

教師:這首兒歌中的詞都非常有趣,我們小朋友在念的時候一定要念準了,不然兒歌就不好聽咯。

二、教師通過“抽”、“擺”圖片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1.教師邊擺放、抽取相同內容的圖片,邊朗誦兒歌。

2.教師強調操作圖片的動作,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動作,自然地感知兒歌連環式的結構。

3.教師在幼兒有節奏地拍手伴奏下,再次朗誦兒歌一遍。

三、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引導幼兒看圖片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運用對誦、接誦的方式學習兒歌。

四、鼓勵幼兒通過“給你給他朗誦”的方式再次朗誦兒歌。

教師自然地引導幼兒相互對同伴念兒歌。

小板凳歪歪(兒歌)

小板凳歪歪,裏面坐個乖乖;乖乖出來買菜,裏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梳頭,裏面坐個小猴;小猴出來穿衣,裏面坐個公雞;

公雞出來打鳴,裏面坐個豆蟲;豆蟲出來咕噥,咕咕——噥!

活動反思:

《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詼諧有趣的繞口令式的兒歌。兒歌的內容生動活潑,雖然有點長,但是每句都有押韻,念起來也很容易上口,很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活動時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我說:“今天又許多好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啦,看看有誰呢?”然後出示圖片,第一張是一張小板凳,以前我也碰到過這個問題,在問小朋友“這是什麼時”小朋友就說這是“椅子”不會說“板凳”(在我們這個地方很少說“板凳”的),但是這次問下來,李惠媛說這是“板凳”,於是我就接着引導下去。

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學念兒歌,這是兒歌學習活動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個環節,幼兒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且兒歌的語言情感可跨性大,這就要求朗誦應充分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以往活動中,我也明顯的發現,朗誦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沒有興趣,可是不進行集體朗誦孩子無法感受兒歌的語音、語調、語氣…… 於是,我通過“抽”、“擺”圖片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覺得這是圖片在和自己捉迷藏,幫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學習兒歌內容。孩子們通過趣味的朗誦,學習和體驗着兒歌的趣味,不知不覺中走入到兒歌的美妙境界中。

小百科:中國傳統的小板凳,它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製作板凳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小麥管,嘗試用小麥管進行吹畫。

2、發展對色彩的想象力,體驗吹畫過程帶來的樂趣。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活動準備:

顏料(紅、白)、小麥管、黑色卡紙、麥稈。

活動重難點:

嘗試用小麥管進行吹畫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有一幅畫要給你們看看。(教師出示範畫)老師畫的是什麼呢?

2、師:小朋友說的都對,那你們知道這幅畫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二、認識小麥管

1、師:這幅畫是老師吹出來的,這就要請一位好朋友了,咦,這是什麼呢?(出示小麥草)這是小麥的家,老師用剪刀剪了一小節,這就是我們吹畫的好朋友——小麥管

2、師:那要怎麼吹呢?我們先來試一試,請小朋友把手拿出來,嘴巴對着手心吹,有沒有風?

3、師:現在我們就要開始吹畫了。小嘴巴對着小麥管的一頭,另一頭對着顏料,用力吹一吹,上吹吹、下吹吹、這邊吹吹、那邊吹吹,可以往各個方向吹一吹。

4、請一名幼兒示範

三、幼兒操作

1、請幼兒回到座位旁邊,每人一根小麥管,老師爲幼兒的紙上滴幾滴顏料。

2、重點指導幼兒進行吹,而不是吸

四、展示

師:小朋友吹得都很棒,誰來說一說你吹得是什麼畫呢?

五、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們都很棒,等畫幹了之後可以把我們吹得畫拿到教室給小朋友一起看看,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選擇麥稈作爲材料,體現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對於農村,麥稈很常見,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生活在家人的庇護下,很少見過麥稈,加上玩顏料寶寶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因此,本次活動孩子們的興趣很高,利用小麥管進行吹畫,對於小班幼兒來說,難度不大,有些小朋友能很好的吹出美麗的畫面,但同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操作的紙選擇不當,導致顏料不能很好地吸收;顏料調的不稀,有些小朋友吹不動顏料。第一次上科研課,雖然失誤很多,但也給我積累了一些經驗。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感受故事中蜜蜜樂於分享的快樂。

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說短語“X色的氣球像XX”。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蜜蜜分氣球》故事音頻及圖片。

材料準備:紅、黃、綠、藍、紫氣球各一個。

活動過程

出示材料“氣球”,引出活動主題。

老師手上拿着什麼東西?(氣球)

一共幾個氣球?分別是什麼顏色?

小貓蜜蜜有5個顏色不一樣的氣球,她會和誰一起玩氣球呢?我們一起去故事《兔一一分氣球》中尋找答案吧。

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蜜蜜分氣球》,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並嘗試學說短語“X色的氣球像XX”。

1、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一段。

蜜蜜媽媽送給小貓蜜蜜什麼禮物?

這些氣球分別是什麼顏色?

2、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二段。

小貓蜜蜜將紅色的氣球送給了誰?紅色的氣球像什麼?(紅色的氣球像太陽)

蜜蜜將黃色的氣球送給了誰?黃色的氣球像什麼?(黃色的氣球像鴨梨)

蜜蜜將綠色的氣球送給了誰?綠色的氣球像什麼?(綠色的氣球像西瓜)

蜜蜜將紫色的氣球送給了誰?

紫色的氣球怎麼了?爲什麼會這樣?

蜜蜜又將什麼顏色的氣球送給了壯壯?藍色的氣球像什麼?(藍色的氣球像天空)

3、播放故事音頻及圖片第三段。

美美老師爲什麼要把一束吹好的氣球送給小貓?

小結:因爲小貓蜜蜜把自己的氣球分給了小夥伴,美美老師誇蜜蜜是個好孩子。

播放故事視頻《蜜蜜分氣球》,引導幼兒複習短語“X色的氣球像XX”並評價故事中的蜜蜜。

紅色的氣球像什麼?黃色的氣球像什麼?

綠色的氣球像什麼?藍色的氣球像什麼?

你喜歡小貓蜜蜜嗎?爲什麼?

如果你有好玩的玩具或食物,你會和誰分享?

小結:我們都喜歡小貓蜜蜜,因爲小貓蜜蜜懂得分享,我們也要像小貓蜜蜜學習,樂於分享。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請家長在生活中引導幼兒看見不同顏色的物品,鼓勵幼兒說“X色的XX像XX”。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有勇氣在同伴面前大聲說話。

2、能用“我叫XX,今年X歲,我是X孩子,喜歡XX”句式介紹自己。

3、瞭解男女面貌中的性別特徵,學會判斷性別。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願意大膽發言,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能用“我叫XX,今年X歲,我是X孩子,喜歡XX”句式比較連貫說話。

  活動準備:

男、女布娃娃。

  活動過程:

  一、觀察、談話導入

出示男女兩個布娃娃,請幼兒說說性別,並說出自己是怎樣判斷的。

  二、認識自己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姓名、性別、年齡、喜歡什麼?

2、請全體幼兒找到旁邊的同伴,相互說說自己的姓名、性別、年齡,告訴同伴自己喜歡什麼?

  三、遊戲互動

幼兒在活動室自由站起, 在《找朋友》歌聲裏,隨歌詞提示找一個同伴,歌聲停止後相互介紹自己。遊戲重複多次,引導幼兒找不同的朋友相互介紹。

  四、結束活動

1、幼兒隨歌聲找凳子做朋友回到座位。

2、採訪個別幼兒:你在遊戲裏認識的新朋友有誰?叫什麼名字?幾歲?喜歡什麼?

3、任務:回家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介紹自己。

  活動反思:

少一半的幼兒對教師的提問能積極反應,大部分幼兒比較被動,需要鼓勵和再次引導。大多數幼兒能簡單自我介紹,在遊戲互動環節裏,幼兒都能參與活動,在旦表述時語句單一,缺完整、連貫說話的表達能力。所以,有勇氣在同伴面前大聲說話、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述還需要在不同的領域教學中滲透能力培養,多給幼兒表達的機會。

小百科:自我介紹是向別人展示你自我介紹好不好,甚至直接關係到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壞及以後交往的順利與否。同時,也是認識自我的手段。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徵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願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夥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裝與本組幼兒人數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裏面裝了些什麼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問:師:“你摸到的東西是什麼形狀的呀?”幼:“圓圓的。”師:“摸上去有什麼感覺呀?”幼:“軟軟的、不太光滑。”(橘子摸上去是光滑的還是不太光滑的呀?

幼:不太光滑。我們用一個好聽的詞來代替不太光滑,粗糙的。)師:“那它究竟是什麼呀?”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裏把橘子拿出來。)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徵。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

2、看一看:提問:

師:"那橘子是什麼樣的呀?"

幼:"圓圓的、扁扁的。"

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

幼:“好。”

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部特徵。

1、師:"那橘子裏面是什麼樣的呀?"(說什麼的都有)

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裏面究竟是什麼樣的?"

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

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麼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麼呀?】)

幼:"花。"

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麼呀?"

幼:"橘子。"

師:"這像什麼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裏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遊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裏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嚐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師:哎?剝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們等其他小朋友都剝完了再一起吃好嗎?"

師:"那我們來嘗一嘗。"

老師:"小朋友們剛纔都嘗過了,誰來告訴我,"橘子是什麼味道的啊?"

幼:"酸酸甜甜的。"

六、引導幼兒說一說。

師:"小朋友你們還吃過哪些東西是用橘子做的呀?"

幼:"橘子罐頭、橘子糖、果凍、橘子汁、棒冰等。"

師:“小朋友們真棒,說出了這麼多橘子做成的食品。”

教師小結:

橘子可以做出這麼多好吃的,我們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可以用來泡茶、放在冰箱裏面除異味、預防暈車、治咳嗽、可以用來做菜、煲湯)小朋友們可以回去想想橘子皮能做什麼?下次我們在一起分享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