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9篇

【精華】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幼兒園大班教案合集9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腳步,初步能配合鼓聲跟隨竹竿跳出步伐。

2 體驗跳竹竿舞的樂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10根5米長的竹竿,小鼓一面,故事《媽勒和怪獸》課件。

2 《跳起來》和《敲起竹竿跳起來》音樂,竹竿舞錄像。

3 紅、黃、藍、綠小圓點,壯族男女孩頭飾。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師幼做律動《跳起來》。進行熱身運動教師:(師生用壯語問候)勒寶好!勒少好!老師好!我們再用壯話跟客人老師打聲招呼吧!我們聽音樂,跳起來吧!助教播放《跳起來》音樂。(過門開合手,第一句歌詞幼兒做師公舞的基本動作。第二句歌詞幼兒跑去找一位好朋友撞屁股。) (這一律動簡單、有趣,幼兒發出了開心的笑聲,爲這節課鋪下了壯族的特色和遊戲的基調。)

二、講述《媽勒和怪獸》的故事 教師:勒寶、勒少,黃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媽勒和怪獸》的故事,什麼是媽勒?壯語裏“媽”就是媽媽,“勒”就是孩子。(助教播放課件。)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壯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怪獸經常出現。搶走糧食,傷害人們。怎麼辦?媽媽和她的孩子想了很多辦法趕走怪獸,他們發現怪獸都很害怕一種腳步聲“咚咚,噠噠”,他們還發現敲竹竿也能嚇走怪獸。於是,他們用怪獸害怕的腳步跳過敲打的竹竿戰勝了怪獸。爲了慶祝勝利,人們跳起了竹竿舞。竹竿舞於是流傳了下來,豐收了、勝利了、過年了、過節了、高興了,人們都跳起竹竿舞。 (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幼兒傾聽。教師邊講述邊做動作,加強幼兒對踏跳步的認識。)

三、觀看竹竿舞錄像,學一學動作,師敲鼓爲幼兒打節奏 1 教師:竹竿舞是怎樣的,你們看過嗎?(幼兒:看過。)黃老師請你們看一段“三月三”歌圩竹竿舞的錄像,小朋友要認真看哦,看完了我們還要學一學。可以嗎?(助教播放錄像,幼兒觀看錄像。)教師:叔叔阿姨跳得好看吧?我們來學一學怎麼樣?四、師生扮演媽勒。配合鼓聲學習竹竿舞的基本腳步 教師:我們來扮演勇敢的媽勒,我是“媽”媽媽,你們是“勒”孩子。我們一起去戰勝怪獸,好嗎?怪獸害怕什麼呢?誰可以跳一跳?(教師請兩名幼兒示範,教師嘗試讓第一名示範的幼兒腳步配上鼓聲,發現很困難,教師放棄。)我們都來試一試。(全體幼兒園在媽媽身邊做動作。)

1 教師示範,幼兒尋找舞步特徵。

(踏、跳)教師:剛纔我們的腳步是怎樣的?(教師發現這樣問幼兒很久沒回答上來,於是。教師把動作分解示範,幼兒纔回答出踏、跳。)對了,媽媽來教你們讓怪獸害怕的腳步吧。我們的腳步是這樣跳的:一隻腳先踏一步再跳起來,然後換另一隻腳,踏下去再跳起來。踏一跳、踏一跳、踏一跳。

教師:孩子們,跟着我一起來。踏一跳、踏一跳。(全體幼兒圍在媽媽身邊做動作。)

2 引導幼兒發現舞步特徵。

教師:有些孩子還沒學會,爲了讓大家都學會這個腳步,媽媽請你們分清踏和跳兩個動作誰是重的誰是輕的,幼兒很快就回答踏是重的,跳是輕的,教師於是再讓幼兒踏跳體驗輕重。

3 師生共同製作圖譜。 我們畫一畫圖。把這些動作記錄下來好嗎?踏是重的我們用什麼來表示?跳是輕的我們用什麼表示?(幼兒自由討論。他們大都同意重的用石頭表示,輕的用紙、羽毛、棉花糖、白雲等表示。)教師在竹竿線上畫下石頭和白雲。教師手指石頭和白雲,口唸踏、跳,全體幼兒練習。(教師發現這一圖譜不是很有效,很多幼兒根本沒有看圖譜。自顧自地練習。)

教師:孩子們,跟着媽媽去趕走怪獸吧。預備一起!五、敢於嘗試運用竹竿舞的基本腳步跳竹竿 1 嘗試跳過靜止的竹竿。

教師:孩子們,竹竿那邊有隻怪獸。現在是收穫的季節,怪獸又出來搶人們的糧食了,我們一起用腳步聲嚇走它好嗎?準備好了嗎?預備一起!(一次)

教師小結:你們這樣的腳步是不能嚇走怪獸的,爲什麼?

(幼兒很快回答:我們的腳步不夠整齊。)

怎樣使我們的腳步整齊?

(幼兒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

教師:咱們分組跳竹竿。

孩子們看看你們鞋面上都貼着不同顏色的圓點,我們請紅色圓點的孩子站第一排,黃色圓點的孩子站第二排,藍色的站第三排,綠色的站第四排。紅隊先跳。黃隊等紅隊跳到第二根竹竿時再跳進去……預備一起!(個別幼兒不明白如何分組,所以浪費了一些時間。教師也沒有強調統一先出右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齊度。)

2 嘗試跳過敲打的竹竿。

(1)幼兒嘗試用踏跳步跳竹竿。教師:這次我們的腳步比第一次整齊多了,只用整齊的腳步聲。威力不夠大,想想看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東西敲打出讓怪獸害怕的聲音?(竹竿)我們請客人老師來幫幫忙,她們敲竹竿,我們來跳,有人敲有人跳好嗎?

教師:竹竿敲起來了,有媽媽在,孩子們不要怕,我們是勇敢的媽勒!預備一起!(竹竿敲起來後,幼兒有些害怕,比較亂。教師此時如果請個別幼兒示範跳過去,也許這節課會更精彩!)

(2)教師小結:這一次不夠整齊,有些孩子看到竹竿敲起來了,就很害怕。竹竿敲起來了,跳過去時我們注意把腳擡高一點點,還是用踏跳步跳過去,孩子們,加油!

(3)分男女跳竹竿。教師:你們想不想看看其他的孩子是怎樣跳的?我們先請女孩子,男孩子當評委。教師:女孩子跳得怎樣?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好!(這一環節,想讓幼兒分組休息,男孩的回答,讓我對自己的提問效果產生了懷疑。)接着男孩跳女孩當評委。

(4)全體幼兒跳竹竿。教師:這次我們男女孩一起跳過去,團結起來,爭取一次就把怪獸趕跑好嗎?有沒有信心?孩子們羣情激憤,昂首挺胸,表情凝重。教師:怪獸被趕跑了,我們勝利了!耶——!(幼兒歡呼雀躍!)孩子們,剛纔我們當了一回勇敢的“媽勒”。你們真棒!現在呀,每年“三月三”爲了紀念勇敢的媽勒,慶祝豐收,人們總會跳起歡快的竹竿舞。(助教播放竹竿舞錄像)我們壯族是個熱情好客的民族,現在我們戴上帽子,掛上壯錦袋,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跳竹竿舞,好嗎?客人老師請你們和我們一起跳竹竿舞。助教播放《敲起竹竿跳起來》音樂。(幼兒戴帽、掛壯錦袋時間稍長了些,這一環節有些聽課教師建議是否可以提前。)

自我評價

1 基本完成目標。

2 扮演角色練習腳步,幼兒在遊戲情境中學習,保持了較高的積極性。

3 圖譜不是很有效,部分幼兒已學會腳步,故不看圖譜,自顧自練習。

4 分組後,幼兒仍沒能很整齊地跳竹竿,也許是教師在幼兒剛學會腳步的基礎上就想讓每組幼兒同時跳竹竿,爲難孩子了,也許是教師的引導策略不夠好。他評 1 圖譜的石頭和白雲應在同一直線上。最好能區分左右。

2 需不需要圖譜,關鍵取決於幼兒的學習需不需要。

3 踏跳步是兩個不同的指令,而鼓聲卻是“咚咚,噠噠”,是否可以把鼓聲改爲“咚噠、咚噠”。

4 幼兒跳竹竿的節奏慢了些,加快可能更符合孩子特點,跳起來感覺也會輕鬆些。

5 提示統一先出貼有顏色圓點的腳(右腳)也許會提高整齊度。

6 跳竹竿時,沒有個別幼兒表演是一大遺憾。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知道集體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萌發樂意爲集體做事的情感。

2、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動力,逐步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讓幼兒懂得集體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這一簡單道理,學會關心集體、樂意爲集體做好事。

說明從小讓幼兒學習關心集體、幫助集體、爲集體做事,可引導幼兒注重對環境的關切,愛護勞動的成果等,這也是當今幼兒園強化"學會關心"的關切型課程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又是一種道德素質啓蒙教育的需要。

2.難點: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基本的生活能力,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說明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目的在於形成幼兒的基本生活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普遍嬌生慣養,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的鍛鍊,如能創設一些條件,引導幼兒在個體的活動中,學習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有助於勞動習慣的養成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1、設立氣象角、自然角、動物角等。

2、提供一些勞動工具:澆水、小抹布、膠水等。

3、收集有關"勞模"的事蹟圖、照片。

四、設計思路

大班幼兒的動作能力有所發展,已具備了一些勞動的技能,但由於缺乏勞動的觀念,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誤區,更是缺乏必要的勞動體驗,這都有礙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

隨着大班幼兒年齡的增大,逐漸能擺脫自我中心,發展爲具有初步的能關心他人、關心周圍、關心集體的意識。因此,對大班幼兒不僅要加強自我服務能力的提 高,而且還要注重引導幼兒積極地爲集體做好事、關心集體,這些也潛藏着幼兒的合羣性、責任感培養,更好地構建幼兒健全的人格。

寓這些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可充分利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節日教育活動和通過一些"勞模"的人物鮮明形象來感染幼兒,萌發他們從小愛勞動、愛集體。樂意爲集體做好事的情感,並通過大量的實踐,讓幼兒在力所能及的擦擦、洗洗。整整、補補等一系列的勞動中,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包括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性、做事認真、細緻等品質,爲將來必備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五、活動流程

1.通過感知討論萌發幼兒愛勞動、樂意爲集體做好事的情感。建議:

a、節日活動談話:"五一"節是什麼節?談談父母及有關親屬的工作情況,教師談談自己的工作,讓幼兒瞭解周圍成人的勞動,理解人們的生活與勞動的關係。

b、結合節日教育,收集有關"勞模"的事蹟,圖、照片,佈置在教室環境一欄,通過這一隱性教育手段,讓幼兒經常看看。議議,熟悉"勞模"的形象,瞭解他們爲民服務的事蹟。進而引導幼兒如何向"勞模"學習、怎樣爲集體做好事(照顧自然角、氣象角、動物角。洗曬玩具、整理玩具。修補圖書。擦洗桌椅、分發碗筷等),使幼兒懂得這些集體的事應該大家做。

2.鼓勵幼兒參加實踐活動。

①《學擦桌椅和櫥櫃》。

②《我把玩具收拾好》。

③《玩具玩具我愛你》。

④《整理玩具和用具》。

說明以上活動參見《生活》教材62~66頁,通過這些活動,讓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

⑤建立"值日生"和"某勞動日"制度。

建議日常性的"工作"(照顧自然角、動物角、氣象角、分發碗筷等)可由值日生負責。間歇性的"工作"(修補圖書。曬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可定"某勞動日",如每週一爲"修補圖書日"挑選出破損的圖書,幼兒可隨意地主動參加修補圖書勞動。

說明值日生可以小組輪流形式,讓幼兒在分工合作中,以強帶弱,增加同伴間的合作。認真完成"工作",設立"某勞動日"有助於幼兒勞動習慣的習得,使之動力定型。在各種勞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勞動表現,勞動的態度和勞動的能力,必要時給予及時的指導。

3.強化鞏固。

對那些在勞動中表現各級性、主動性、堅持性及做事認真、細緻的幼兒要通過鼓勵加以強化。

(1)設"勞動五星小組或個人獎"。

值日生可獲"勞動五星流動紅旗",個人可獲"勞動五星獎章",讓幼兒通過互評,給予獎勵。

(2)《"能幹值日生"記錄冊》(參見《生活》教材68頁),讓幼兒在互相傳閱各人的記錄冊時,比一比,認是最能幹的值日生。

4.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回家樂意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並通過家園之窗向家長宣傳,配合教育注重培養幼兒的基本生活能力。

活動反思:

1、兩難案例的確定十分關鍵。首先,這一案例應源自學生生後,是屬於困擾學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們的關注。其次,這一案例要具備兩難性,只有具備兩難性,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爭辯,才能讓學生在交流自己觀點的同時明晰自己的想法,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2、課堂上教師的定位至關重要。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名促進學生真實表達自己觀點的引導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應過早地表露自己的觀點,不能左右學生的表達傾向。而應該認真傾聽,並適時地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必要時還可以是一位“煽風點火”者,用智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拓展學生的表達思路,讓學生盡情儘性地真實表達。其次,教師也是一名學生價值觀的診斷者。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關注到學生一些價值觀錯誤的表達,並及時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大家討論思辨。最後,教師還應是學生討論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可以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投入學生的討論之中,適時地介入一些學習資料,爲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支撐。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用講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4、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5、初步瞭解相鄰數的小常識。

6、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活動準備

1、1—10的數字卡一套。

2、已學會10以內的數字。

3、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幼兒講講說說,初步理解“鄰居”關係。

師: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那誰挨着你坐呢?

幼兒:說一說自己的鄰居都有誰。(幼兒理解什麼是鄰居)。

二、基本部分:

1:師講故事《找問題。

(1)熊貓說6號有兩個鄰居,它們都是誰呢?小猴子的家應該是幾號呢?他的鄰居又是誰呢

(2)小熊說它的家是9號的鄰居,9號的鄰居是誰呢?

(3)小熊的家不是8號,那應該是幾號呢?

2、幫數字寶寶找鄰居 。

(1)、請你說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問你,比2多1是幾?比2少1又是幾、、、、”。

(2)、接着往下數,一直說到數字10

3、幼兒操作,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1)、“你幫1找到了哪兩個相鄰數?爲什麼0是1的相鄰數,2是1的相鄰數呢?”引導幼兒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2)、利用玩具擺一擺,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間多1少1的關係。“你能擺出比2多1的數嗎,是多少?你能擺出比2少1的數嗎,是多少?”依次找擺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數,引導幼兒依次說一說3、4、5、6、7、8、9、10的相鄰數及其之間的關係。

三、結束部分:

遊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遊戲:(1)、發給每個小朋友1-10的數字卡,”讓 他們在桌子上找出相應的鄰居數,同桌之間相互交換討論,看看誰能很快找到卡片上的鄰居。

教學反思

1、活動<<10以內的相鄰數>>是授課的第一課時。我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幫助小動物的房子編門牌號來引出課題,讓小朋友來爲小朋友找鄰居。孩子們對找鄰居非常感興趣,一下子就爲小動物找到了兩個鄰居。

2、在學習<<10以內的相鄰數>>時,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遊戲貫穿到教學當中。並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係,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從而提高幼兒學習相鄰數的興趣。

3、在活動的過程中,請小朋友爲數寶寶找鄰居的這一過程,我是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轉換,從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讓幼兒在主動探究中掌握“相鄰”的關係。

4、最後運用人手一套的數寶寶操作,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探究願望,更有利於幼兒掌握知識,完成目標。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共生現象。

2.體驗找朋友的樂趣。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動畫片《犀牛與犀牛鳥》;

2、《好朋友》PPT課件;

3、共生動物卡片若干;

4、《找朋友》音樂。

活動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犀牛和犀牛鳥》:

1、播放動畫片《犀牛和犀牛鳥》,教師講述故事。

2、重點理解:犀牛和犀牛鳥是怎樣互相幫助成爲好朋友的。

3、犀牛鳥幫助犀牛吃掉了身上的蟲子,犀牛就不癢癢了。犀牛身上的蟲子是犀牛鳥喜歡吃的食物,犀牛鳥就不會餓了。就這樣他們相互幫助成爲了好朋友。

  二、觀看課件,交流經驗:

1、觀察共生動物課件中的圖片,分小組交流:誰和誰是好朋友?他們是怎麼樣相互幫助的?

2、將各組發現的各種共生動物的現象彙集交流,看一看各組的發現分別是什麼,有沒有相同的發現,分享、歸納各種共生現象。

小結:兩種不同動物會用自己的本領來相互幫助共同生活,它們就像一對好朋友。

  三、配對遊戲:

幼兒人手一張動物卡片,聽音樂《找朋友》去找卡片上動物的好朋友;音樂停,找到相應的朋友握握手,相互間說一說,好朋友是怎麼樣相互幫助的。

活動反思:

  一、活動準備

首先,從備課上,這節課的備課準備比較倉促,無論是從導入環節的設計還是從新授課的設計上都沒有特別大的亮點,在教案的編寫上調理略顯清晰,但還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特別的自然,原本想借鑑一些網上優秀教案整合起來的,最後卻弄得支離破碎,在上課的過程中也顯得很是吃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教授童謠《找朋友》讓孩子們拍手讀童謠,並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會選擇表現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說出他的名字,併成爲大家的好朋友。這樣設計不僅引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激勵上課過程中表現好的孩子們,並對他們做出及時的鼓勵,讓學生們心中樹立起榜樣意識。這一環節在授課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在找朋友的時候浪費的時間有點多,所以導致後面的授課過程很倉促。

2、新授課環節:在這一環節,我還是採用了原始的三聽三唱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又在此環節上進行了一些創新。在初聽部分首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體印象,爲進一步欣賞歌曲做好準備。復聽環節緊接着提出問題,讓孩子們在歌曲中尋找答案,提高孩子們欣賞音樂的能力,並能夠學會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中的不足是,應該讓孩子們在欣賞歌曲的時候,運用身體語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腳的動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解決歌曲中的難點部分。在學生的學唱環節上,不再採用以往的教師示範學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試着跟着錄音一起演唱,進而提高學生的學唱能力,然而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們還是普遍不能接受,因爲一年級的孩子還達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唱環節中,還是需要慢慢的一點點的滲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當中,因爲採用了這種跳躍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後合唱的時候還是隻能模仿演唱,不能獨立演唱。從而導致這節課在學唱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略顯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這一部分我採用了孩子們用肢體表演的方式進行的,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加入自己的動作大膽的表演。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律動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雖然這節課是一節唱歌課,但是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中還是要求孩子們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這堂課中有太多的不足與失誤,自己在以後還應該多加努力,多聽別的老師上課,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變得優秀。有了第一的失敗,就會有更多的成功,讓我在失敗中更快的成長起來,更何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對邊折後再用撕的方法撕蠟光紙的技能。

2、用小長條粘貼鞭炮,學習安排合理的粘貼位置。

3、發展手指肌肉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紙工操作紙

漿糊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小朋友們,過年的時候你們聽到過鞭炮聲嗎?那你們見過鞭炮嗎?鞭炮是什麼樣子的?(請個別幼兒說說)

小結:鞭炮通常是一串串的,一個接着一個相連在一起,像小朋友站隊一樣,一個一個排的非常整齊,只要一點火在最下面的那顆鞭炮,它們就會一個跟一個地發出響聲。

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材料,一起來做一串鞭炮好嗎?

二、基本部分

1、講解操作方法

請小朋友們看老師是怎樣來做成一串鞭炮的,先把這紅色紙上的一個一個的鞭炮小心的撕下來,來部撕好了後,再用你的手指粘一點漿糊,塗在鞭炮的背後,叫這顆沾好了漿糊的鞭炮去排隊吧,它應該排在哪裏呢?應該一個跟着一個往下面排,這樣一個一個的鞭炮排好了隊,長長的一串鞭炮就做好了,你們也很想來試試了嗎?

2、發放材料

請小朋友把紙一份一份地傳下去,就可以開始撕了,撕完了老師就會給你拿漿糊。

3、幼兒操作,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恰當的位置放置鞭炮,並且讓畫面整潔。

三、結束部分

點評作品,表揚畫面整潔的小朋友,並針對出現問題作出糾正。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在一日生活中發現,幼兒喜歡戶外活動精力充沛,但是缺乏自我休息的意識,夏日炎炎,在休息的時候不會有意識的去找陰涼處。有的甚至在老師帶領下來到陰涼處時還有些不以爲然,仍然排着長長的隊伍在太陽底下曬着,出現一種隊伍的頭和中段在陰涼處,而隊伍的尾端卻還在太陽下,需要老師的提醒,根據這樣的一些情況,我設計了主題背景下夏天真熱啊的健康領域活動《找涼快》。

本次活動分爲三個環節:第一環節通過說說自己的感受後,引發幼兒尋找涼快的願望;第二環節幼兒到戶外一起找一找涼快的地方,並用照相機記錄下孩子尋找的結果,爲第三環節服務;最後一個環節把孩子們找到的地方進行分享交流,方便以後活動中去運用。

  活動目標:

1、通過戶外尋找涼快的地方,體驗找涼快活動的快樂。

2、樂意用簡單的語言交流使自己涼快的辦法。

  活動準備:

帶好照相機,以照片的形式記錄幼兒尋找的過程。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引發找涼快的願望

1、夏天到了,我們運動好以後熱不熱?

2、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涼快點呢?

預設:A可以用手扇一扇。

B可以吃冷飲、吃西瓜。

C可以躲在樹底下乘涼。

迴應:A恩,扇一扇就可以有……(風)。(讓幼兒自行填充完成對話。)

B是個好辦法,家裏熱的話可以試一試,那學校裏應該怎麼找涼快呢?繼續動動小腦筋。

C你想的辦法真有用,我們學校有那麼多的大樹,足夠讓我們躲在樹下乘涼。

3、小結:熱了可以喝水、擦汗、休息,我們還可以找個涼快的地方休息。

二、找一找——去戶外尋找涼快的地方

1、那麼哪裏休息、運動才涼快呢?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去戶外尋找。

當幼兒找到後,爲其拍下照片。

三、我找到了——幼兒交流介紹自己找到的地方

1、剛纔好多朋友都找到了涼快的地方,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教師逐張出示照片

這是誰找到的?這是什麼地方?

3、小結:原來戶外運動時,我們可以找個涼快的地方運動或休息,這樣會讓我們更舒服。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容器內水壓和水速的關係。

2、用實驗的方式驗證實驗結果,並大膽用語言描述。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大水盆,飲料瓶子(瓶身有洞)人手2個,實驗記錄表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玩水,引起興趣。

(1)教師:喜歡玩水嗎?今天可以用什麼來玩水呢?玩水時應該注意什麼呢?玩水時注意觀察,看看誰能發現一些祕密或有趣的事情。

(2)幼兒自由結伴玩,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2、談話交流自己發現的事情。

(1)發現了什麼?(有洞或沉浮)

(2)教師也試試:水從洞裏噴出來,像什麼?

(3)水噴出來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開始孩子沒有觀察出來,教師就用動作暗示孩子)

(4)幼兒小結:水噴出來的時候離瓶子越來越近,水噴出來的速度越來越慢。

(5)瓶子裏的水有什麼變化?操作後小結:瓶子裏的水越來越少,水噴出來的速度越來越慢,水噴出來的時候離瓶子越來越近。

(6)幼兒噴水比賽,小結。

3、提供新材料(每個瓶子上有兩個孔),讓幼兒再次操作,看看又能發現什麼祕密?

(1)出示瓶子(有上下兩個洞),這個瓶子上有兩個洞,這兩個洞裏都會有水噴出來,你猜一猜這兩個洞的水水噴的遠?請幼兒說自己猜想的結果並記錄。

(2)動手試一試,結果怎麼樣?

下面的洞噴的遠,爲什麼下面的洞噴的遠?

(3)共同討論,小結:上面的洞離水面近,水少,力量小;下面的洞離水面遠,水多,力量大。這種力量叫水壓,下面的洞水壓大,噴的遠,上面的洞水壓小,噴的近。

4、幼兒延伸遊戲。

(1)幼兒帶着問題回去探索操作思考,怎麼讓瓶子裏的水從洞裏流不出來?總結提升日常生活經驗。

(2)科學區或水區投放各種大小不一的瓶子,上面有不同數目的洞,讓幼兒自由探索。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作爲針對幼兒實施的科學啓蒙教育,其目的不在於追求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的數量,而是重在激發幼兒認識自然現象的興趣與探究科學真理的慾望,鼓勵幼兒主動求知,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在選材上,我選擇了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徵的內容。 水是孩子常見的,幼兒都喜歡玩水,每次他們洗手,洗澡時都要好好地玩一番,把手壓在水龍頭噴水或讓水順胳膊流下來等等,如何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對生活中的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探索思考,積累日常生活經驗,於是我設計了這節科學活動——<<有趣的噴水>>。

2、提供足夠的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 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不同瓶蓋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不同層次的材料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所以孩子在玩中很自然,興趣濃厚,大大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3、提供了一個寬鬆自然的探究,交流的平臺。<<有趣的噴水>>這一科學活動中,幼兒興趣被激發,自主探索是本活動的精髓,先玩身上有一個洞的瓶子,探索發現瓶子裝進水時有哪些變化,通過操作得出水壓和水速的關係,接着的噴水比賽遊戲,讓幼兒再次感知了水壓和水速的關係,並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讓自己瓶中的水噴的遠,隨後在已有噴水經驗的基礎上,再讓幼兒玩有兩個洞的瓶子,並圍繞哪個洞的水噴的遠這一問題,讓孩子由猜測——操作——驗證,通過具體的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正確與否,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4、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 活動中,教師一環扣一環的提問起着引領幼兒、支持幼兒活動的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幼兒在問題中思考,在問題中操作,使他們的雙手和大腦都與教師積極互動,以達到最佳效果。 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位積極、有效的參與者,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發現,一起興奮,同時教師又是一位良好師生互動的創造者,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活動的結尾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幼兒帶着問題再次遊戲,爲本次活動做了一個有效的提升,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自己玩,在玩中學,在玩中建構提升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

活動中的不足: 活動進行的很順利,孩子們興趣濃厚,有一些小節地方還可以再改進。

1、活動中教師可以創造機會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探討再多些,說說自己是怎麼做的,誰的方法更好。

2、操作材料可以更豐富些,結尾時加上水槍等會更有趣。

小百科:噴水是一種液體壓強導致流動性液體從小孔向外噴射的物理學現象。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認識磁鐵,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以及磁化現象。

2.探索磁鐵吸起非鐵製品的多種方法。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長條形、馬蹄形磁鐵各一塊;回形針、小鐵片、鐵釘、鞋釦、鐵夾子等小型鐵製品;積木、塑料插片等小型非鐵製品;鐵絲、毛線繩等輔助材料。

2.每組兩個盤子。其中一個將鐵製品和非鐵製品混合放在一起。

活動過程:

1.認識磁鐵,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

(1)出示磁鐵,請幼兒說一說它的名字,有什麼本領。

(2)請幼兒操作磁鐵,看看磁鐵能吸起盤子裏哪些材料,重新把材料分成能吸和不能吸兩個種類,分別放進兩個盤子裏。

(3)請幼兒用磁鐵在活動室操作,看看磁鐵還能吸起室內哪些物品。

小結:磁鐵有磁性,可以吸住鐵製品。

2.再次操作,請幼兒探索如何用磁鐵吸住非鐵製品。

(1)請幼兒想辦法用磁鐵把剛纔吸不起來的東西重新吸起來,如用曲別針別住紙張,紙就能被附帶吸起來。

(2)相互交流好的做法。

3.用磁鐵吸鐵釘,看誰吸的多,感受磁化現象。

(1)請幼兒比一比,用磁鐵一個連一個吸住鐵釘,看能吸住多少個,比一比誰吸的最多。

(2)用磁鐵吸回形針,一個一個連續吸,看能吸住多少。

(3)用不同大小的磁鐵試一試,看吸起來的鐵釘和回形針的數量有沒有變化。

4.請幼兒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看看會怎樣,感知磁鐵正負極相吸相斥的現象。

5.引導幼兒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意圖: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嚴謹有序的。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麼是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發現操作規律,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態度。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2、經驗準備:

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活動重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要多於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並鞏固上次實驗結果與經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麼結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麼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爲什麼你認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爲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麼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纔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它右側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着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着頭看了看:“行了。”幼兒①拿一塊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果。接着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麼回事?”於是又拿一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說着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果。教師:“你們發現什麼結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幼兒④:“不是多一塊。”教師:“到底多幾塊?”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幼兒④說:“不對。”教師:“你們爲什麼會記不住了?”幼兒③:“忘了記錄了。”教師:“你們發現了一個規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現呀。”

5、分享實驗結果,總結規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量填寫在大的記錄錶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現什麼規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爲什麼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麼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爲什麼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爲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現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活動反思:

活動的生成來源於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爲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雖然不是那麼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裏,我們看到了幼兒敢於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於平衡的相關經驗。

不足之處:

由於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總結: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小百科:實驗,指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儘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並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而人爲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