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桂林山水》教學設計(彙總)

四年級語文《桂林山水》教學設計(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1

四年級語文《桂林山水》教學設計(彙總)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嘗試通過“研究朗讀”加深理解課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瞭解灕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

2、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的景象。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複合片)

 [教學步驟]

一、激情導入

師:萬里長城雄偉壯觀,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然而千萬年來,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締造着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蹟。我國廣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觀察圖畫

師:(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畫面)看,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綠水,非常美麗。誰能爲大家介紹一下這美麗的景色?(學生介紹時,教師引導側重於觀察有順序有重點,敘述的語言要生動。)

過渡語:如此秀美的風光,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寫它呢?

三、初讀課文

1、看畫面,聽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簡單介紹“啊”的音變:在普通話中,“啊”在句子末尾時,讀音會受它前一個字的讀音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如在本課中“啊”就這樣讀:真靜啊(nga);真綠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險啊(哪)。

(注:學生了解“啊”字讀音這一特點即可,爲什麼這樣變化不必講。本課出現的讓學生讀準,讀對。)

3、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字音。

4、檢查朗讀情況

過渡語:“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就與作者一起盪舟灕江來觀賞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圖文結合,研究朗讀。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畫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結合畫面,想一想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2、討論: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把特點說具體,並與大海、西湖的水比較,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鏡”。)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3、指導朗讀。

採用研讀法,即該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讀,讓學生真正做到由感而發。描寫灕江水特點的句子,讀時語氣要緩,要輕。“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讀得稍重些即可,不要過分強調重音,以免使得整體不和諧。“靜”字讀得稍慢,“清”略顯示輕快,“綠”讀得更加明快。讀這一段,整體感覺輕緩,富有起伏。

指名讀——師生評價(可問:這裏爲什麼這樣讀?怎樣讀更能體現灕江水的這一特點呢?你認爲他哪裏讀得好,請說說理由。你能試一試嗎?評價中穿插自由讀、指名讀、範讀等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想象體會灕江水之美。

4、總結學法:結合圖畫讀課文——找特點——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比較領落桂林水的獨特,然後再從語言文字的具體描寫中進一步體會,最後通過研究讀使學生感悟、表現桂林水的特點。此時,學生隨着有聲有色的朗讀,身心會進入那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之中,進一步領悟大自然的美韻。

(二)運用第二中學到的學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三)檢查自學。

1、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峯羅列,形態萬千

秀——色彩明麗

險——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結合畫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危峯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理解“奇”這一特點時,可補充以下內容,幫助學生想象體會灕江兩岸的奇峯,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擺開架勢啄斗的公雞。碧蓮峯的山體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書僮山很像一個古代捧書而立的書僮,螺螄山周圍有一道道盤旋的螺紋,活像一隻尾巴朝天的大田螺。還有一處山景叫“羅漢曬肚”,像一個敞胸露肚的羅漢坐在江邊休息。也可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接下來山峯像什麼。

2、指導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把學到的學法緊接着運用,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到學法的運用之中。這樣便於學生掌握學法,起到了學以致用的作用,長期堅持一定能夠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目的。

過渡語:灕江的水靜、清、綠,美得獨特;桂林的山奇、秀、險,與衆不同。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山,又是怎樣的一幅美麗景象呢?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想象山繞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麗畫面。

2、說說你想象到的畫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

邊讀邊想象,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夠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描述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促進學生能夠直觀地、創造性地理解語言文字。

五、感情朗讀全文,邊讀邊想象,再次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並試着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作爲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三、通過看圖、學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四、通過品味詞句,反覆誦讀積累語言,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一、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二、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的。

 【設計思路】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遊記,教學時,教師先創設優美的生活情境,把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閱讀的願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然後,通過看圖、學文,讓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學生隨着有聲有色的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一、蒐集到的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二、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或投影片

三、製作的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讓學生展示蒐集到的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或投影片。

過渡語: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一帶,奇峯突起,怪石崢嶸,江流彎轉,巖洞幽深,其岩溶奇觀爲世所罕見,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同學們,今天我們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一起走進那迷人的畫卷。

設計意圖: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閱讀的願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隨景入文 初讀課文

1、看畫面,自由朗讀,邊讀邊通過查字典或詞典弄懂生字、詞語的讀音、意思,對不懂的詞句,可以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者請教同學、老師。

2、教師範讀。

3、指名分段配音朗讀,

設計意圖: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對課文作整體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調。

三 、依圖學文 理解第一段

默讀,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麼意思?

師:(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爲全文的總領。

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去觀賞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圖學文 研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質疑問難。

3、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作者既然是寫灕江水,爲什麼開始寫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瀾壯闊是雄偉壯麗的美,西湖水平如鏡是寧靜柔和的美,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灕江水相媲美,顯示出灕江之水是多麼的迷人!

(引導學生把特點說具體,並與大海、西湖的水比較,出示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或畫簡筆畫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鏡”。)

4、(投影出示畫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結合畫面,想一想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概括:

特點之一“靜”。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

5、指導朗讀

(1)教師引讀句子

師:灕江的水真靜啊──

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師:灕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師:灕江的水真綠啊──

生: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師生合: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 岸在後移。

(2)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三個“啊”的變調。“靜,清,綠”三字要讀重音,在“靜得、清得、綠得”後要有小停頓,以突出後面補充說明得部分。讀這三個分句,音量要漸大,讀出層層推進得感覺。

6、品味詞句,反覆誦讀。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感受。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7、嘗試背誦,積累語言。

8、瞭解文章特點 學習寫法

小組合作學習:這個句子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灕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

9、 仿照課文,寫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 ) 啊, ( ) 得( )。

真( )啊,( )得( )。

10、總結第二段學法

設計意圖:教師先創設優美的情境,然後通過看圖、學文,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具體描寫中,進一步體會、感悟灕江的水的特點。學生隨着有聲有色的朗讀,通過觀察、比較領略灕江的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五、佈置作業

⒈抄寫詞語。

⒉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自由讀上節課的內容,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讀完後,同座交流,談談各自的感受。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學法。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同學們能不能用學習第2段的方法自學第3自然段?請同學們分小組自已學習第3段。

2、檢查自學。

(1)填空:

這段話先寫 ( ) 的泰山和 ( )的香山,再寫桂林的山 ( ) 、( ) 、( ) 的特點來展開具體的描述。

(2)思考: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3、重點指導學習桂林山的特點

(1)、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2)、自讀課文,歸納桂林山的特點,找出並理解描寫桂林山特點的詞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四、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4、 結合畫面,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具體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的特點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先以峯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麼別具一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6、運用

(1)用“……像……像……”寫一句話。

(2)用“峯巒雄偉,拔地而起,形態萬千,連綿不斷”等詞語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段“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後,給學生思維以導向,使他們積極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體現。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過渡語:灕江的水靜、清、綠,美得獨特;桂林的山奇、秀、險,與衆不同。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山,又是怎樣的一幅美麗景象呢?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出現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讀最後一自然段。

2、小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彙報:課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3、邊讀邊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種陶醉山水之間的感覺,然後說說自己的體驗。

4、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

邊讀邊想象,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夠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描述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促進學生能夠直觀地、創造性地理解語言文字。

五、指導背誦課文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列出寫作提綱。

3、根據提綱練習背誦。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山 {

六、知識拓展

1、學生自由閱讀“閱讀鏈接”

2、說說這首詩寫出了灕江的哪些特點,哪些句子寫得最動人。

3、再創造。

結合這首詩的內容,也寫一首詩描寫灕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