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智慧結晶,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於思考並且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爲今後

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瞭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彙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並讓學生聯繫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爲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爲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瞭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範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後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瞭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瞭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註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並藉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並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說。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溫習,複習。

說:通“悅”,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於“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慍:怨恨,心裏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溫:動詞,溫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爲:動詞,做。

矣:相當於“了”。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翻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採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爲法度。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爲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通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自學提綱

(一)自主學習

1、解決生字詞讀音

論語說慍三省罔殆女凋恕

業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閱資料,瞭解作品及孔子。

3、熟讀課文,並進行示範朗誦。

4、關鍵字詞理解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時:習:之:亦:說:

B、慍: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E、交:不信:傳:

F、溫故而知新(溫:故:

G、可以爲師矣(可:以:

H、罔:殆:

I、誨女知之乎(誨:女:

J、是知也(是:知:

K、見賢思齊焉(賢:齊:焉:

L、必有我師焉(必:

M、善者:從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爲己任(仁:以爲:己任:

P、死而後已(已:

Q、歲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譯原文

6、閱讀課前導讀,按照下面三類把內容劃分類別:

求知態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7、蒐集整理本課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話回答對待“賢”與“不賢”我們應該怎樣做?

2.曾子認爲“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行?你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之爲“士”?

3.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4.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己所欲”時就要“施於人”嗎?

二、拓展學習:

以下是《論語》精華選讀,讀讀背背,讓自己的心靈沐浴在經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爲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7.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爲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爲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2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爲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2.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爲了給別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24.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2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爲好。”

2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27.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爲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爲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爲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懼的事情。

【資料附註: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很多,《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說孔子學生有3000人,成績優異者72人。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誇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稱,性子急,脾氣大,常挨孔子罵。

子貢,即端沐賜,以言語著稱,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是樹孔子爲“聖人”的主要弟子。

曾參,字子輿,孔子的繼承人。

四、自學測評

1、孔子,名,字。(朝代)國人,我國偉大的家、家,學派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一部書,共有篇,是(學派)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詞語

不亦說乎五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翻譯句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5

一、教學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得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得基本情況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得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得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得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得“爲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得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爲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得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爲“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得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得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得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得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得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讚譽,唐代得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得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宮殿建築,也是著名得旅遊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得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得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得話,不寫出說話得環境(包括說話得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爲人處事得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得問題所作得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得原話,但沒有寫談話得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得話爲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得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們得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爲“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成爲儒家得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五、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得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得《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爲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爲齊人所學,魯論爲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爲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得何晏集漢儒以來得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得最早得《論語》注本。

有得學者以爲,“論說”之“論”其名“始於《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得文字並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展得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得第一個階段,爲語錄體。《論語》得最大價值,在於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得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爲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得孔子得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得內容包括學習得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得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能力目標:

能夠比較通順流暢的翻譯古文句子。

情感目標:

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教學重點、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落實句子翻譯。

教法學法:

講讀法、朗誦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2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背誦課文

2、落實課前基礎字詞。

教學設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注意重點詞語:

(1)不亦說乎(2)人不知而不慍(3)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7)傳不習乎(8)溫故而知新(9)學而不思則罔(10)思而不學則殆(11)是知也(12)見賢思齊(13)弘毅(14)後凋(15)其恕乎(16)誨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學而時習之(19)溫故知新(20)任重道遠(21)死而後已(22)見賢思齊(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重點句:

各句均要掌握。

關於學習態度和方法:1、2、3、4、5章

關於思想品德修養:1、4、5、6、7、8、9、10章

關於孔子思想體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說是格言的體系,而第10章的形式爲對話,其核心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可以用來作爲格言。

(一)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指導學生領會文章中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幾則名言。領會關於人生的幾則名句。

3、指導學生領會關於語段中的文言虛詞。

(二)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能夠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掌握語段再出現的一些參與的古今含義。

(三)教學難點:

(1)掌握“而”“之”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

(2)領略每一則話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五)預習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本週練習中的相關基礎練習。

課時一

(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領會前五則)

導入:(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介紹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孔子幼年喪父,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於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於成爲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並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論語》則是記錄他與及再傳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宋代的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得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到了漢代,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爲中國思想的正統,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爲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二)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情況:

2、請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三)分析課文:(串講時加點詞語尤其要作爲重點。)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譯文: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裏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也有講個人修養問題。

(點評:本則論語第一句講述了學習的方法,也講述了學習的態度。第二句則講述了學須有友,朋友間虛心互相學習的態度。第三句重點闡明瞭做人的修養。)

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爲別人辦事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較我的東西沒有去複習嗎?”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3、譯文: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點評:本則論語講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知新應該指的是新的體會,也就是加深了認識,另外也指領悟到新的內容。)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4、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點評:這裏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五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5、譯文: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想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檢查自己。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是講述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第六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裏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點評:這則論語主要講述的學習上要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就內容上與第五則相似,學習別人的優點,以別人的缺點作爲請教。)這裏可以穿插孔子虛心好學的幾個小故事。(向師襄子學習彈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禮與文化知識。)

第七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7、曾子說:“讀書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爲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當作自己的責任,負擔不也是很沉重的嗎?死了以後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遙遠的嗎?”

(點評:曾子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經專門向他傳授孝道,他據此整理了《孝經》,成爲儒家“七經”之一。後世尊其爲宗聖,本段主要是講述讀書人的責任的問題)

第八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8、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天氣,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落的。

(點評:本段中歲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夠保持節操的人。)

第九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9、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點評:本段主要是講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齊讀課文,當場背誦。

(四)講評配套練習及配套古文語段。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緻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聖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範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鍊,教師瞭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琅琅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並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

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爲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託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託。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爲他操心。子游爲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遊”,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儘量膝下承歡、牀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遊和遲歸的必然聯繫淡化了,子女即使遠遊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遊子心中要裝着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並儘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爲太多的現代遊子以“忙”爲由,丟失了爲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於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

母在,不遠遊”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於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於用心行孝。身爲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爲“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爲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爲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爲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爲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遊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爲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僞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爲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覆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僞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夥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並不

遙遠。有德者立於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爲”“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爲“捨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爲“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麼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爲解,“如心爲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爲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

追求至聖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麼?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爲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於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於“君子”的論述?(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爲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爲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五則。

3.全體背誦後五則。

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五則。

2.以小組爲單位,堅持研讀《論語》,並蒐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大意,體驗人物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

3、當堂背誦,積累成語警句

過程和方法:朗讀法、合作討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朗讀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學會修身做人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疏通課文,理解大意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你們瞭解他嗎?

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二、讀出氣韻

這是同學們進入初中以來第幾次接觸文言文?你們知道要如何才能學好文言文嗎?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我們可以讀出氣韻,讀懂人物,讀出智慧。下面就請同學們搖頭晃腦地,不受約束地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派一個代表吧。(指名朗讀,正音)(要讀出韻味,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咱們進一步瞭解課文蘊涵的深意。)

全班齊讀。

三、讀出智慧

1.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誦,追問:

你爲什麼最喜歡這一則?精妙的語言,總能流傳千古,這七則中哪些作爲成語被保留了下來?

(教師在此基礎上,明確這七則分別是講述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爲人品行的)

3.讀着你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種個性呢?請任選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你的啓迪,也可以聯想曾有的經歷。

四、總結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這堂課要結束了,老師送給同學們三句話作爲臨別的禮物吧:“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五、作業:

1、背誦五則

2、課外瞭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關於交友目的、對象和態度等的觀點。

2.對孔子的交友觀作出自己的評價。

3.掌握“與、友、諒、責、斯、數、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司馬遷《史記》:“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ppt①)

《周而不比》記錄了孔子說的14句話,這14句話講了一個共同的話題:交友。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見孔子之爲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請問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你爲什麼會和他成爲至交?

現在讓我們回到課本,來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麼。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以友輔仁”,其中“以”表示“用、憑藉”。孔子認爲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來輔助仁德的培養”。那麼孔子說的“仁”又是指什麼呢?

南懷瑾《論語別裁》:“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做人的藝術。”(ppt②)

(二)交友對象

古往今來,人們對交友一事都很重視,戰國時期苟子就曾說過:“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說朋友是相互信任、擁有的對象,所以選擇朋友要慎重。那麼交怎樣的朋友才能幫助我們提高仁德修養和做人的藝術呢?

明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其中“友直”“友諒”等中的“友”是意動用法,表示“以一…爲友”。“直”指“正直”,“諒”指“誠信”。孔子認爲交朋友應該有一定標準,那就是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博學多聞的人交友。

同時孔子又指出了三種“損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諂媚逢迎)者、善柔(假裝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辯)者。整句話可理解爲: “與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與態度僞善的人交友。與誇誇其談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爲什麼和這三種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確(結合歷代名家的註解加深對“損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馬融《論語馬氏訓說》)②善柔:謂面從而背毀者也。(皇侃《論語義疏》)③便佞(pianning):辯而巧也。(皇侃《論語義疏》)(ppt③)

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試想。連自己都很少具備仁德修養,又怎能輔助朋友呢,只能讓人“近墨者黑”。所以和這三種人結交有弊無益。

(三)交友態度

北師大教授于丹曾說過: “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聖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時代,長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瑣,叫晏平仲。孔子讚揚他“善與人交”,而且達到了令別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連司馬遷也說: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給他揮揮馬鞭趕趕車,也是很高興和嚮往的事。”

在孔子看來,我們怎樣做纔會成爲像晏平仲那樣的“善交者”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孔子給我們的建議。

1.子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明確:“躬自”指“自我”,“責”可理解爲“要求”,“厚”後省略“責”,與“薄責”相對。孔子認爲和朋友相交,就應該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待別人的過錯,就不要像對自己那麼嚴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遠離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子貢問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明確:以上兩句講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數”讀shu,可譯爲“頻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煩瑣無度;“忠告”是指“對朋友忠言相告”。“道”意爲“勸導”,“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爲:“侍奉君主,(如果)頻繁地反覆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相交煩瑣無度,就會遭到疏遠。”後一句可理解爲:“(如朋友有過失),對朋友要好言相勸,不聽就作罷,不要自討羞辱。”

朱熹《論語集註》:“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這樣的觀點嗎?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個故事叫“刺蝟取暖”:一羣刺蝟挨在一起希望用對方的體溫溫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會產生傷害;離得遠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它們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互相“輔仁”,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而不應該聲色俱厲。你好好給朋友提意見,但是“不可則止”,朋友一定堅持己見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時“距離能產生美”;在給朋友提意見時,應注意把握時機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適當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諧相處。

4.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明確:大小多少、以德報怨是老子哲學中一種調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了一個論辯。他說:“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他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以直報怨”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爲“正直的行爲”,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只有這樣,才更能弘揚正氣,打擊邪惡。

三、交流評述

你對交友目的、對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觀點相同嗎?你怎麼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議?

明確:這個問題不必有固定、統一的答案。主要是讓學生在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解讀,喚起學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導學生在生活感受中達成評判。進而化經典爲經驗,突顯《論語》的當代文化意義。

四、結束

生活中如果我們用孔子的交友態度去結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義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話可理解爲“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北師大教授于丹:“《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夠結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樂地相處,通過朋友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情操,這也是一種人生真諦。

七年級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爲“快樂”,讀“l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麼樣的 )朋友? 來( 幹什麼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麼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②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③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④小結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爲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裏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麼?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係,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麼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爲什麼孔子這麼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繫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衆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後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乾的!”我衝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①先解釋意思: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爲什麼要寬恕別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學會“寬恕”,你能獲得什麼?

明確:快樂

3、重新迴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麼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後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爲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