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學習論文對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很有幫助,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論語》十二章教案吧!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10篇)

《論語》十二章教案 1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於“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瞭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並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於“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瞭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麼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聖先師已經爲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並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範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裏很孤單。宿舍沒有家裏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

來勸解他,爲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爲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爲後世做出的傑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後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爲人師學不厭,行爲世範教不倦。我提議我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瞭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 2

精彩開篇詞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論語》即是其中一部,這部被譽爲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的著作,對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論語》。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

2.瞭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並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的胸懷,提高處事的能力。

4.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論語》被譽爲“中國的聖經”,古有宋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之盛勢。孔老先生的《論語》到底蘊藏着多麼強大的力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中的一些精華,以期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論語(lún)說(yuè)慍(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簞食(dān)曲肱(gōng)篤志(dǔ)

2.文體知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20篇。內容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3.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被譽爲“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交流點撥】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教師範讀第一章,強化解讀文意的方法,其餘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交流點撥】

“單”變“雙”。如:學——學習朋——朋友樂——快樂

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其他章節的意思,將不懂之處圈出來。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誠信)

(5)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6)不逾矩(越過,超過)

(7)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8)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9)人不堪其憂(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歡,愛好)

(11)飯疏食飲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斯:這,指河水;舍:捨棄)

(14)匹夫不可奪志也(改變)

(15)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2.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時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爲“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爲樂趣)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4.古今異義

(1)可以爲師矣(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2)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今義: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義: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吾日三省吾身(古義:每天;今義:日子。)

5.一詞多義

①學而時習之(表順承)

②人不知而不慍(錶轉折)

③爲人謀而不忠乎(錶轉折)

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錶轉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表順承)

⑥溫故而知新(表順承)

⑦學而不思則罔(錶轉折)

⑧思而不學則殆(錶轉折)

⑨不義而富且貴(表順承)

⑩切問而近思(表順承)

①爲人謀而不忠(替)

②可以爲師矣(做)

6.語氣詞

(1)傳不習乎(相當於“嗎”)

(2)可以爲師矣(相當於“了”)

《論語》十二章教案 3

教學目標

1.瞭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爲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爲學之道”。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後世尊稱爲“聖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爲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

2.輕鬆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三省、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談個人修養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後面用了一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後面的內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爲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爲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爲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爲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爲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成爲至理名言。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於“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羣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並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學習態度的有:第七則、第九則。

談品德修養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3.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

宋開國丞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結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論語》十二章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聽錄音範讀,學生在音樂中初讀課文

(四)、學習前六章內容

(五)、分類歸納前六章內容

四、課堂小結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方面對前六章進行知識點小結

作業佈置:

1.有哪些成語出自剛纔學習的這六章當中?

2.我們稱二十歲爲“及冠”,稱三十歲爲“而立”,四十歲爲“不惑”,五十歲爲“知天命”,六十歲爲“耳順”(也稱爲“花甲”),那麼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乃至一百歲又分別稱爲什麼呢?

3.背誦前六章,熟讀並自行翻譯後六章。

《論語》十二章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於思考並且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爲今後

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瞭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彙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並讓學生聯繫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爲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爲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瞭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範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後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十二章教案 6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 ,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爲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範讀 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逾矩(yújǔ ) 簞(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簞食。

◆人不堪其憂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爲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 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 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後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朗讀背誦

①朗讀課文。

②背誦課文。

三、賞析課文

理解後六章內容

1、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2、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四、當堂練習:(具體內容見練習冊)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 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態度: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

個人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成 語: 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十二章教案 7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繫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

聯繫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

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爲萬世師表的聖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爲他守喪三年方纔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爲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並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繫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於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並討論這些關於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並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爲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並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的爲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啓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隻言片語,但卻精闢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盪着我們的胸懷,啓迪着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

1.課後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並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並固定爲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後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蒐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論語》十二章教案 8

(一)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一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加深、擴展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幫助學生提高抵禦有害物質的侵害、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樹立爲人類社會驅害謀利的意識。

三有利於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在某些領域的發展前景,認識化學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上所能發揮的重大作用,激發學生學好化學的積極性。

(二)知識與技能

1.瞭解營養素是指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類物質。瞭解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氨基酸、澱粉等物質對生命活動具有的重要意義。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黃麴黴素等物質有損身體健康。

2.知道蛋白質、糖類、油脂是供能物質,並會簡單的計算供能物質爲人體提供的能量大小。

3.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及鈣、鈉、鉀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和人類是如何攝取營養元素的。

4.瞭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研究和分析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5.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瞭解使用合成材料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認識合成材料的開發、利用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與研究,進一步形成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主動與他人交流和討論的習慣,初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加深對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的認識,初步學會從生產、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實驗探究,以及對書中圖片、表格的觀察,初步學會從有關的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中,以及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來獲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有效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初步形成理論聯繫實際能力,促進教與學互動。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某些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以及合成材料的開發、利用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深刻認識掌握化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展。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瞭解營養物質與某些元素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及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培養關心健康、珍愛生命的意識。

3.認識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加關注生產、生活的化學,創設人文環境,促進學生對事物的規律及聯繫的主動探索和發現,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通過行動和研究,培養善於合作、勤與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體驗成功喜悅。

重點、難點掃描

(一)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1.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和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的營養功能。

2.瞭解人體元素組成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明確廣泛的食物源與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3.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與用途;認識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使用合成材料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二)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1.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的營養功能或生理機能。

2.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適宜攝入量。

3.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有毒塑料與無毒塑料的鑑別方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克服“我知道”的自滿情緒,激發深入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促進教與學的雙邊互動。

《論語》十二章教案 9

教學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瞭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彙並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瞭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彙並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彙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爲主。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的類型:

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

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佈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並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麼?。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並導入到下一個環節“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後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節,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

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

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爲“四書”之一,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裏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瞭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範讀:老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於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麼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節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並及時給與改正。(由於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爲(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註解大致理解課文意思,並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於學習的,對於修養做人這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於着重於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爲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後小組合作相互答疑,儘量字字落實,然後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後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知:瞭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爲: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學:做學問 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規律和命運

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逾:越過、超過 矩:規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後 知:領悟 以:憑 爲:做 矣:語氣詞,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賢:高尚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陋巷:簡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並思考一個問題:這六章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在方法上課文 強調的是什麼?學習態度上課文又強調了什麼?

在意思明確了後,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範,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範後,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後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瞭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麼多知識點後,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後複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爲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於學習和修養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後問老師,複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七、佈置作業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並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後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後六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時:按時)習之,不亦說(說:通“悅”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並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探究學習後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爲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後小組合作相互答疑,儘量字字落實,然後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註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於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落實完字詞翻譯後,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並稍微解釋一下何爲信達雅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於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並思考:全文裏哪些句子是講修身做人的?在這五則中還有哪些也是講學習方面的?

學生明確:

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 ;爲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於作家作品欄裏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裏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於孔子和《論語》課文註解裏有現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

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後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雲。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中佈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兩個討論題來建構這個環節:你從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於學習的信息?你從文中學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言,因爲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瞭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爲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 ;爲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於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瞭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裏老師給學生一個示範,這個示範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爲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 然後,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而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而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並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

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一覈對,學生課後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一覈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節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餘問老師或同學。

四、佈置作業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於100字。

2、背誦課文並默寫課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大意,體驗人物 。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 。

3、當堂背誦,積累成語警句。

4、通過朗讀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學會修身做人 。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疏通課文,理解大意 。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讀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請診斷

1.教師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行、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悅乎(yuè) 傳不習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公認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副其實;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山東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聽錄音,要注意聽準生字的讀音。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參考: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時常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爲)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非道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他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子夏說:“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記得牢固,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合作研討,概括每一章所講的內容。

參考: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講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爲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爲,重在爲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爲“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顏回清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借鑑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告訴我們時光飛快流逝,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用國家的帥將與一個人的志向做對比,說明立下大的志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好要善於思考,纔能有較大的收穫。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試背全文,比比看誰背的最準確。

背誦過程中要注意停頓,不搶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請診斷

1.教師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後,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出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它。

2.準確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試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分類。

1.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品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能就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1.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含蓄雋永。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就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達卻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學習。

(2)《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數語中,蘊含着一個爲人師者的胸襟、風範,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個師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響:

《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爲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檢查課文的背誦和全文的翻譯、註釋等,要求做到掌握乾淨、牢固。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學習方法: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態度: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養:

(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鑑賞品析

句子賞析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賞析:“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爲,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賞析:孔子認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纔可以是自己成爲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賞析:這句話寫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情懷。

寫法賞析

語言簡練,用意深遠。

課文共選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爲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這些是從《論語》中節選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

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爲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爲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爲“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一)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由於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平時閱讀書籍、報刊、雜誌等較少,這就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

針對這種情況,本人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現有書籍,有選擇的向他們推薦一些書籍,盡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課堂上,注意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後回答問題,並適當地引導,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後,學生的知識面不但擴大了,而且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學生由於一些原因,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爲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本人在課堂上,多注意讓一些羞於開口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先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耐心引導其回答,並加以肯定、表揚,從中鍛鍊他們的膽量,樹立他們的信心。

平時,還注意指定一些簡短的文章給他們朗讀,並且在班裏舉行一些朗讀比賽,獎勵小禮品,以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這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在學校開展的朗誦比賽中,本班學生多人蔘加並且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這反過來又刺激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三)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每週都會佈置一個作文,並進行批改。在批改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並且在班上公開表揚,讓學生嘗試到一點成就感,最終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

(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科目的興趣。

在吸收他人經驗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盡力改變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填充式教學方法,按照新課程標準,在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問題,以啓發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儘量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裝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狀態,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接受知識並適當地及時地鼓勵、表揚學生的表現,肯定他們的回答,讓他們從回答問題中樹立信心。

還通過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與現實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這不但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在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還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一種團隊合作精神,集體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他們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由於本地區學生受閩南音的影響,對語文的學生有一定的侷限性,對待語文科目較不重視,要讓學生樹立信心,只有多抓學生的優點,讓他們意識到有人關注他們,有人在乎他。當然這種做法收效甚微,但我還是要關注他們,畢竟他們也是班級中的一員,在學習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爲我們的教育理論中有一句:“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的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棄每一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