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教案

知識與能力:

1、 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 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 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 整體把握:

① 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爲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 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 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爲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 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 研讀《錢塘湖春行》

1、解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

3、探究詩的意境。

⑴ 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 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 “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爲什麼說“雲腳低”?

⑷ “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爲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 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爲什麼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 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明確:

⑴ 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 “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爲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爲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爲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 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二、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