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同步閱讀習題及答案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同步閱讀習題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閱讀習題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同步閱讀習題及答案

 [課內語段精讀]

  閱讀下面課文選段,完成任務後面的問題。

①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爾①。1971年的一天,布歇內爾邊看電視邊這麼想:“光看太沒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爲試驗對象,看它產生什麼反應。”此後不久,他就發明了對戰型的乒乓球遊戲,從此開始了遊戲機的革命。

②不過,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③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工作的人爲對象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富於創造力的人,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

④ 認爲“我不具備創造力”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裏,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那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子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時念的想法,並對它反覆推敲,逐漸充實。

⑤由此看來,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並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爲現實。

1.解釋下列的詞語。

①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 ②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兩段文字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論證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面觀點不屬於作者觀點的是 ( )

A.要有創造力,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B.要有創造力,就不能滿足於一個答案,而要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

C.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楔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

D.並非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5.本文第二小節的句式有何特點?在本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了以上語段後,你認爲自己有創造力嗎?說說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外美文賞讀]

  閱讀下文,完成後面的問題

【甲】我們對於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爲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的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纔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纔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乙】記得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座右銘是“思考一切”。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中需要思索。翻開中外歷史畫卷,不難發現.大凡有過卓越成就的人,都與“思索”結下不解之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牛頓提出了天體運動方面的定律之後,經過自己反覆思索和實驗,終於創立了震驚世界科壇的“狹義相對論”。愛迪生在試製電燈的過程中,經受了上千次的失敗,終於,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結晶。很難想象,他在每一次失敗之後,停止了思索,而最終還能發明電燈來造福人類。《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

見,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 甲文論證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論證的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文論點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乙文論點還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

2.甲、乙兩段文字都採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甲文第二段還先從______________面,再從_____________面進行論證。

3.甲文中加點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二段中,“懷疑”“思索”“辨別”三個詞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請你從自己的生活或讀書實踐中舉一個例子,表明你對“盡信書不如無書”一語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課內語段精讀] 1.①不用說就可以明白。②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2.富有創造力的特徵和形成。3.道理4.D 5.設問句式,過渡引起下文6、略

[課外美文賞讀]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生活中需要思索;不盲從、不迷信(書本知識或前人的成就);努力探求新知,不斷創新。2.舉例論證(擺事實)、道理論證(講道理);正(面);反(面)3.傳說的話;懷疑的精神 4.不能調換,因爲這三個詞是按人們認識的過程(先後順序)來安排的 5.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