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精品教案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羅迦·費·因格。文章聚焦創造性思維,談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文章先用四個圖形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後層層推進,提出“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必備的要素;最後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爲富有創造性的人。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精品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創造性思維的要素。

2.瞭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3.理解由一個具體實例引出論點的寫法。

4.鼓勵學生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讀懂課文,瞭解文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

2.把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圍繞中心講道理,擺事實,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難點:

1.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努力成爲具有創造精神的人。

2. 通過討論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課文。

  教學課時數

  二課時

 教學互動設計

  一、情景導入課文。

大家還記得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他的老搭檔範偉的一部小品《賣車》嗎?其中有這麼一段:趙本山出題:“1+1在什麼情況下不等於2”?範偉答:“1+1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2”。高秀敏糾正:“1+1在答錯的情況下不等於2。”趙本山問:“你們家養了一隻小狗,爲什麼不生跳蚤?” 範偉答:“因爲我們家小狗講衛生。” 趙本山:“錯。媳婦答。” 高秀敏答:“因爲狗只能生狗。”趙本山問:“一位80歲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車,車上沒一個人給他讓座,爲什麼?” 範偉答:“因爲車上的人不講文明禮貌。”高秀敏糾正:“因爲車上有的是空座。”大家邊看邊想:範偉答錯了嗎?(生(齊聲):沒答錯。)爲什麼範偉的答案跟趙本山的老是不一樣呢?(生1:因爲他們兩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生2:因爲他們思維的方式也不一樣。生3:因爲範偉的思路太狹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來,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角度,跳出習慣的思維模式,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這一環節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學生學習議論文的畏難情緒,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也爲下面學習新課文蓄勢。]

  二、瀏覽感知,明白文章論述的話題。

1、瞭解文體

議論文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方法,直接闡明事物本質和規律,表明作者觀點、態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論點是作者所需要證明的觀點,即作者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主張、見解或態度。通常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論點,即中心論點。有些主議論文除了一箇中心論點,還有若干分論點,這些分論點從屬於中心論點,是中心論點的分枝。論點必須是一個明確或正確的判斷,在形式上一般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沒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對論點表述不很中,這就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論點要正確、新穎、有意義。

論據是議論文中說明論點的根據,是議論文的基礎。可分爲兩類:(一)理論論據,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論權威經典論述作根據。(二)事實論據,即用具體可靠的事實(包括數據)來做根據。論據應可靠、充分有力,與論點有內在的邏輯聯繫。

論證是議論文中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和過程。是達到論點與論據統一的橋樑。通過理論,揭示論點與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繫,三者緊密聯繫,構成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2、明確話題:

瀏覽1—3段,思考:文章開篇,從分析一個問題的答案入筆,否定哪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有什麼弊端?倡導哪一種思維方式?

學法指導一:注意文中的關鍵詞“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否定“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思維模式

倡導“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

尋找第二種答案

——創造性思維(板書2)

師:可見,本文開篇,通過一個現象,來引出論述的話題——那就是創造性思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爲課文內容本身十分生動有趣,而句與句之間的關係也比較淺顯易懂,所以,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夠爲主,同時,也培養他們瀏覽閱讀的能力]

 三、緊扣問題,理清文章的脈絡。

跳讀4——12段,思考:圍繞“創新思維”,作者提出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學法指導二:注意設問句在文中出現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現句末或句首或獨句成段 ,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而後交流發言

明確:1)產生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板書3)

2)富有創造力的人(板書4)和缺乏創造力的人的區別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語句(尤其是過渡句)來進行跳讀從而理清文章脈絡的能力,以提高閱讀的速度]

 四、仔細琢磨,分析文章的內容。

輕聲朗讀4-----8段,思考:

1.作者認爲產生創新思維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難句理解:“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6分鐘以後......”。

這種情況”指代什麼?“它”指代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質疑,交流。

明確1(板書4)

淵博的知識

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5、6小節

提示:注意長句子朗讀的停頓。

明確2.“這種情況”指代“這些知識隨時都可以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意”

“它”指代“新的創意”。

追問:請你舉例證明作者的這一觀點。

學生答。

追問:文章舉了哪兩個例子,請概括。

學法指導三:概括事例的方法——誰做什麼事?

明確:①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

②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了對戰型的乒乓球遊戲

師:請你用簡明的語言來另舉例子

學生答,教師指導糾正。

師總結:這一部分,作者論述了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你覺得你身上一具備了哪些要素?你覺得自己是個富有創造力的人嗎?(學生交流,引出下一個環節)

輕聲朗讀9------12段,思考

1.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人心態如何?各自的結果如何呢?

2.從這一部分論述中,你覺得怎樣纔是富有創造力的人?

學法指導四:注意文中總結性語句出現的標誌性詞語,如“由此可見”“總而言之”“這樣”“所以”------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質疑、爭辯。

富有創造力的人

缺乏創造力的人

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

(自信)(板書5)

不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不自信)

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並對它反覆推敲,逐漸充實

進行自我壓抑

由此看來: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板書6)

追問:他們覺得創造力僅僅是屬於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他們的。你能一兩個例子反駁他們的想法嗎?

總結:縱觀上述兩個部分的內容,請你來說說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學生總結

齊聲朗讀最後一個小節:

提示:要讀得有力、自信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培養他們敢於發問、大膽質疑的精神;同時,在自我辨析中,實現教學目標中的第三條: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根據板書,請一位優等學生總結本課內容及課文的議論結構.

板書設計

問題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尋找第二種答案)

創造性思維 (論題 )

必需的要素 ( 論點 )

自信 淵博的知識 探求新事物併爲此活用知識的態度、意識

持之以恆嘗試 留意細小的想法

富有創造力的人 ( 結論 )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認爲自己富有創造力的同學舉手。(環視課堂)下面,請同學們再來做一次筆頭練習,作第二次測試。

[這一環節設計,一來對本課內容作一個較爲完整的梳理;二來再次強調富有創造力的人首先要有自信心,其次要有實踐的勇氣;三來也照應了本課的開頭,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四來把課堂學習引入高潮,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

 五、學以致用,課堂練習。

請發揮你的想象,把下列兩個圖形組合成一段話。

範例:太陽公公如喝醉了酒,臉紅通通的,醺醺然走向西山,揮一揮手,灑下一天的晚霞,如錦緞一樣的絢爛;低一低頭,又留下滿山的惆悵:“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學生隨意寫作,教師巡視,作個別指導。

學生交流、點評.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六、結束語。

同學們,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隨着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我們只有勇於和善於創新,才能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而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我們肩上。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培養更多的創新精神,人人都爭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七、鞏固練習。

根據下發材料,辨析小偷的行爲.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通過朗讀,增強議論文朗讀的語感,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嘗試着寫一點議論性的文字。

一天夜裏,有一個小偷好不容易潛入一間屋子,結果除了一個氣息奄奄的老人外什麼也沒有。他懊喪之極,正準備離去時,老人發現了他。老人問:“是客人嗎?”他慌忙“噢”了一聲。老人說:“坐下來歇歇吧,外面很冷的。”他坐了下來。老人開始訴說孤獨,並感謝他深夜來看自己。從來沒有受到別人感謝的小偷心中十分感動。從第二天起,小偷每天中午給老人送吃的去,還送衣服,老人再也不受凍捱餓了。這些食物和衣服是小偷從其他地方偷來的。有人說,有些行爲,評判時很難論其善惡。請你評一評這個小偷的行爲。

 教學反思:

有些問題不要過於重複,教師的話也不要太多,要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教學版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去規律。不能夠機械的脫離文本的進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層次,問題和問題之間不能割裂,要有整體思路的體現。既然本文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就要拋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