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通用14篇)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通用14篇)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

設計理念: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積極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增長才幹。

2.以“三維目標”爲指導,突出“方法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複習實踐中發現規律,總結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積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古詩詞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古詩詞,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提高學生朗誦古詩詞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參與活動,提高學生自覺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古詩的美,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組織形式:以競賽的形式,體現學生爲主體,

課前準備:

1、教師將小學階段的重點古詩進行了整合歸類,製成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整理背誦古詩,並分組準備參賽。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緊扣主題

導語:同學們,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能給人以藝術的薰陶,更能啓迪思想,陶冶性情。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詩歌王國,

吟古詩,品詩韻。(板書:吟古詩,品詩韻)

二、畫中藏詩,詩中顯畫

1、畫中藏詩

導語:下面進行闖關遊戲,共有五關。本次比賽的規則是:根據最後成績高低分別設立“狀元組”、“榜眼組”、“探花組”。

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下面我們進入第一關“畫中藏詩,詩中顯畫”。要求:每組派一個學生作答,教師解說畫面描繪內容,說出是哪首詩的內容並背出來,答對加10分,答錯本關不扣分。(分成A、B、C、D四組讓學生隨機抽籤,抽完出示相應的畫面。)

導語:首先,我們進行“畫中藏詩”。

A、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着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

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

《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明月。

B、作者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作者認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爲自己在廬山中。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D、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昨夜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詩中顯畫

導語:我們都感受到美麗的畫卷中蘊含着優美的古詩詞,下面繼續進行“詩中顯畫”, 要求:每組派一個學生作答,根據古詩說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A、《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那麼晚了,作者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爲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

B、《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楊柳似乎爲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C、《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陰山的腳下,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着綠色的波瀾,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羣羣的牛羊時隱時現。

D、《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盪漾,閃爍着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裏,山巒在細雨中迷濛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麼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三、誦讀詩歌,領會意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面進入第二關是“誦讀詩歌”。先選出兩名同學賽讀,再進行小組朗誦詩歌。設立金獎一名各加20分,銀獎兩名各加15分,銅獎三名各加10分。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導語:同學們要認真領會詩的意境,揣摩語言,把握節奏,聲情並茂。

2、隨機抽選詩歌,再抽選每組兩名同學進行誦讀詩歌比賽。

3、小組朗誦詩歌。

4、評獎加分

四、活用古詩,學以致用

如果我們在生活、寫作時運用古詩詞得恰當,更可以起到點睛的效果。下面進行第四關搶答競賽“活用古詩”, 答對加10分,答錯則扣10分,大家可要注意啦!

1、夜深了,老師還在燈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這不禁讓我想起兩句詩:

( )

2、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小學時成績一團糟,請你以兩句詩來勉勵他:(天生 )

3、當你在公園裏散步,看到滿池荷花,你會吟誦什麼? ( )

4、臺灣是祖國大家庭的一部分,臺灣同胞也一樣是炎黃子孫,可有的臺灣人卻排斥、仇視大陸人。我想起用這樣兩句詩來奉勸他們:( )

5、人們讚美小草,讚美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詩呢?( )

6、吃飯時我把米粒掉在地上,媽媽就用詩句( )來教育我要愛惜糧食

7、一個人因爲書讀得多,所以文章寫得又快又好,這真是應了唐朝杜甫寫的:( )

8、食堂門口,準備寫一句古詩來告誡人們珍惜糧食,你認爲應該寫:

( )

9、當我們取得成績時,不能驕傲,因爲 ( ) 這句詩告訴我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0、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撞擊在岩石的棱角上,濺起了朵朵美麗的水花。我不禁想起詩句( )

11、每當過年過節時,背井離鄉的遊子總會特別思念自己的故鄉,詩

句 ( ) 表達了這一感情。

五、古詩新唱,激發熱情

其實古詩詞不僅可以朗誦,還可以唱。第五關是“古詩新唱”這關是附加的,能唱的則加分,每唱完一首加10分,不能唱的則不扣分。

1、學生唱古詩

《詠鵝》《遊子吟》《村居》《憫農》《靜夜思》等。

2、欣賞和學唱《春曉》

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春曉》,這首古詩我們已經很熟悉,大家一起唱一唱吧。

六、創作詩歌,體驗樂趣

導語: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詩人正是用善於發現生活美的眼睛,創作一首首優秀詩歌。今天,我們也來當回小詩人創作自己的詩歌,本次要評選最佳創作獎一名各加30分,評選最佳內容獎各兩名各加20分,評選貼近生活獎三名各加10分。

1、欣賞詩歌

導語:下面來看看一些小作者創作的詩歌,《雲》和《爸爸的鼾聲》。

2、想想小作者是如何創作詩歌的?下面,我們也來動動筆,創作自己的詩歌。 (學生創作詩歌)

3、學生先小組內誦讀自己創作的詩歌,再推選優秀的詩歌評選。

4、優秀的詩歌上臺誦讀,再讓學生投票評獎。

5、評獎加分。

七、教師小結,並且評選出“狀元組”、“榜眼組”、“探花組”

俗話說“天道酬勤”, 學好古詩,關鍵是多讀,還在於積累和運用。

八、板書設計

漫步詩林

畫中藏詩 詩中顯畫

誦讀詩歌 活用古詩

古詩新唱 創作詩歌

教學反思:

學習背誦優秀詩文,尤其是古詩文,對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我這節古詩複習課的教學,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總結出古詩文教學的幾點淺見。

一、自主選擇,確定篇目

傳統的詩文閱讀是單向的強迫,爲了崇高的讀書目的,爲了達到閱讀的真正效果,應讓學生自主參與詩文篇目的選取工作。首先,讓學生通讀《課程標準》推出的70篇古詩文,讓他們從中確定想要閱讀的篇目;其次,由教師推薦自己認爲最值得閱讀的詩文篇目;再次,由學生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閱讀水平、理

解能力,自薦最喜歡閱讀的詩文。這樣,《課程標準》、教師、學生三者互相合作,推選篇目。最終的確定權仍在於學生本人,這有助於調動學生詩文閱讀的積極性。

二、課內課外結合,拓展閱讀興趣

如何進行課內課外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其策略有:

1.同一作者的作品聯繫。《靜夜思》是李白寫的,他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由此可拓展學生去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篇。

2.相同主題聯繫。《靜夜思》的主題是寫離鄉背井的人思念故鄉之情。由此可延伸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郊的《遊子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詩篇。

3.相似景物聯繫。如古詩文中,描寫春雨、寄託思念之情的詩篇很多,如杜牧的《江南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可以同時學習。這樣,以某個方面爲紐帶,以點帶面,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能培養學生古詩文閱讀的興趣。

三、課外延伸,促進發展

《課程標準》一個新的理念,就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詩文閱讀範圍可充分利用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化媒體進行有效地拓寬。學校可開闢“讀書時間”,“閱讀講座”等專欄,有選擇、定期地播放一些詩文內容,也可推薦中央或省臺有關電視節目,甚至可以上網查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更快、更新地瞭解信息,增加學生的閱讀空間,使學生易學、樂學古詩文。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示兒》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3、學會本課生字。

4、由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二、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啓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找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註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後詩句的內在聯繫。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並指導朗讀和背誦。

四、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

1、邊讀詩句,邊看註釋。

2、把不懂得詩句畫出來。

(一)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注意停頓。

2、老師範讀,學生再練習。

3、指名讀。

4、逐句講解: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老師糾正。

(二)過程

1、介紹作者、背景。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爲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爲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禦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後,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採納,反遭到迫害,最後被朝廷免職,晚年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後,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鬥志起着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着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2、逐句講解: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裏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畫句子。(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②體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4、練習背誦、

①以讀激情,以讀悟文。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繫後,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們繼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這兩首古詩。

2.懂得課文中所運用的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在《馬》詩中着重體會詩人是如何以馬自喻,借馬抒懷的。

課前準備: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樂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21課《古詩三首》。這三首都是唐詩。唐詩,是中國詩的高峯。這節課我們學習其中兩首。它們都是五言詩。(板書:五言詩)詩的內容都與將士的戎馬生涯有關。

2.你們以前是怎麼學古詩的呢?(指名說)(我們不僅要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還要知道詩人是通過哪些字詞來表現這個意境的。)

二.學習第一首《馬》詩

1.簡介作者李賀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馬》,這是唐代傑出的青年詩人李賀所作,李賀從小才華出衆,卻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終日悶悶不樂,憂傷激憤,只活了二十七歲。他生前泄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其中他寫下了一組以馬爲題材的組詩二十三首。今天我們所寫的《馬》是其中的一首,詩人是借什麼來抒發自己怎樣的情懷呢?

(出示填空)《馬》這首詩詩人是借_______(馬自喻),抒發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業)的情懷。

2.師範背.先聽老師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

3.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燕(yan)、絡(luo)的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讀

4.理解前兩行的詞語。

我們先看前兩行詩句:

①這裏的“大漠”是什麼意思?(廣闊的沙漠,這裏指北方的原野。)

還可以說怎樣的沙漠?(無邊無際、一望無垠、一望無邊)

“燕山”是指什麼?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麼意思?

“燕山月似鉤”的“月似鉤”又是什麼意思?

“鉤”是什麼意思?

③這兩行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我們可以從____看出,意思是____。

④沙石的顏色是黃的,爲什麼說是“沙如雪”呢?你能聯繫上下詩句來理解嗎?

因此,我們在譯釋古詩的時候,習慣上總把原因說在前,結果說在後。

5.誰來試着解釋一下。(請一兩位同學)

6.這兩行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板書:景)呢?(映示燈片)請同學們讀讀詩句看看畫面,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月兒、羣山、沙石怎麼樣?面對此景,詩人好像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復片,覆上馬)

7.練讀。這是一幅供馬馳騁的廣闊原野圖,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舒緩些。

8.廣闊壯美的北方原野給馬提供了一個可以奮起奔騰的環境,這使詩人想到什麼,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呢?(板書:情)齊讀後兩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詞,進行必要的點撥。

①金?絡腦?

②爲什麼要配“金絡腦”?(提示:俗話說好馬配好鞍)

③有沒有配上?從哪個詞看出?“何當”是什麼意思?

④“走”是什麼意思?駿馬跑,我們可以說什麼?

10.誰能連起來說說後兩行詩句的意思。

11.縱橫大漠,快踏清秋,在廣闊無邊的天地裏自由馳騁,這是馬的願望。寫這兩句詩人僅僅是抒發馬的願望嗎?作者由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馬抒發了自己什麼情懷呢?

12.練讀。

①讀這兩行詩時要把詩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縱橫馳騁一樣,施展才能,爲國建功立業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上與前兩行詩有什麼不同?

②用疑問的語氣讀出迫切、激憤的心情。(個別讀-齊讀)

13.齊讀。全體起立。

14.配樂背誦。

爲了把詩的意境體會得更好,下面請同學們看着畫面,聽着音樂,把這首詩吟誦一遍。

三、學習第二首《塞下曲》。

1.過渡。(揭示寫法)

李賀的《馬》詩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啓示。我們學習的時候,運用了抓關鍵詞語理解詩意,通過想象體會意境的方法。

2.揭題、解題

下面,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學習另一首通過敘事來抒情的古詩,題目叫《塞下曲》。(板書:敘事抒情)“塞”,指什麼地方?古時把長城以北的地方稱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的詩歌。

3.簡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盧綸,他七歲就能寫詩,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在《塞下曲》這首詩中,詩人爲我們描述了一則發生在邊關的精彩傳說故事。

4.這是個什麼故事呢?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敘述了___________,抒發了___________。

指名讀全詩。

5.詞語質疑。在預習中,你們理解了哪些詞語?學生自由說。

6.同學們預習的很認真。詩句裏詞語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這些意思串起來講講詩句的意思,誰來說第1、2行,第3、4行呢?

7.這首敘事抒情的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敘述)

提示:哪一行說的是故事的起因?哪裏是經過?結果?

8.這首五言詩僅用了二十個字就向我們凝鍊、生動地描繪了一則精彩的傳說故事,李廣將軍的`形象栩栩如生。詩中有些字用得特別好,我們來欣賞欣賞。同學們,先把第1行詩讀一下。

①第一行詩句中,哪一個詞最能體現當時的場面、氣氛?(驚)

從這個“驚”字上,你能想象一下當時的場面和氣氛嗎?

讀第一行,讀出緊張的氣氛。

②下面幾行,各抓哪一個詞?

a.爲什麼抓“引”?

(提示:表現了李將軍的什麼?)

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李將軍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沒”這個詞說明了什麼?

那麼,你能想象一下,當將軍的手下找到這支箭時,會怎麼說?學生自由說。

來,我們就用這種驚訝、稱讚的語氣把第3、4行讀一讀。

9.齊讀全詩,完成填空。

敘述了_______________,抒發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個別讀,齊讀;配樂背誦。(請同學們聽着音樂,有感情地吟誦一遍。)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進一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準備默寫。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侯、章、泣”等7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寒食》中描繪的暮春之景,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牛郎織女的故事,並能結合故事說說《迢迢牽牛星》表達的情感。

5。抓住重點詩句,體會《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親之情,並能找出類似的詩句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師生共同披文入境,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引導學生把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1。瞭解有關寒食節的由來及習俗,瞭解時代背景。

2。下載古風背景音樂,製作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談話導入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泱泱華夏,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而傳統節日正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咱們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長安城,去看看那裏寒食節的景象吧。(板書:寒食)

簡介寒食:清明節前一二日。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爲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二、學習古詩《寒食》

(一)學習生字詞,會讀詩。

自學“侯”字。指導學生從意義上區分“侯、候”,用組詞法:“王侯”“時候”區分形近字。

指名讀詩,要求讀準、讀通。師相機指導。

(二)知詩人,解詩題。

請學生自己介紹課前蒐集有關寒食節的資料,師相機補充。

提示:寒食節是中國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捱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爲寒食節(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但只限於思想,實際節日這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爲清明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上時光穿梭機,穿越千年來看看韓翃筆下的寒食節。

(三)解詞連句知大意。

1。自由讀詩,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把不懂的詞句作標記。相機理解“春城、御柳斜、漢宮、五侯、傳蠟燭”等詞語,大致梳理詩歌內容。

2。展開想象悟詩情。讓我們走進長安的春天,看看那裏的景象吧:指名讀第一句。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麼景象?(板書:飛花御柳斜)

提示:飛花:飄揚的楊花。御柳斜:柳樹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

(1)“飛花”是種什麼情景?“無處不飛花”寫出了花的什麼特點呢?(出示落花隨風飛舞圖,播放古風音樂)

(2)你能帶着這樣的理解,想象着這樣的畫面,美美地讀一讀嗎?

個別讀,男女讀,教師範讀,相機指導。

3。日落天黑時,長安城裏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指名讀三四句。(板書:蠟燭輕煙入)

提示: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燃燭。

輕煙入:裊裊炊煙。整句話的意思是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

4。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時這些王侯貴族、重臣之家正點着蠟燭做什麼嗎?用“我彷彿看到了……我彷彿聽到了……”的句式說說。

(1)我彷彿看到了那些重臣們在吃着山珍海味,飲着仙露瓊漿的樣子。

(2)我彷彿看到他們飲酒作樂、歡天酒地的樣子。

(3)我彷彿聽到了他們開懷大笑的聲音。

(4)……

5。而此時,民間的百姓又是如何度過寒食節的呢?

(1)他們會禁菸火,只吃冷食。

(2)他們會穿着粗布麻衣,可能會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等。

(3)還可能會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親貴族家裏卻燈火通明,你會有什麼感受?

(1)我會非常氣憤:憑什麼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過寒食節,而皇宮裏卻燈火通明?

(2)這簡直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從這兒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腐敗政治強烈的諷刺!(板書:諷刺)

向學生介紹諷刺手法:用比喻、誇張等手法對人或事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是一種文學手法,用於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

拓展延伸一個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帶着師爺微服出行,不知不覺,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鋪旁,只聽得掌櫃的大聲招呼:“夥計,點燈!”田登聽了,認爲是在嘲弄他,就要發作,幸虧師爺極力相勸,才作罷。繼續前行,路過一戶農家,又聽到農家裏面在喊:“小狗子,點燈!”這一下,田登實在忍不住了,這聲音,在他聽來,簡直是在罵他。他忍無可忍,對着農家高喊:“住嘴,不許喊田登!”農家莫名其妙,據理力爭。師爺在一旁好一番解釋,農家這才明白過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說這句話呢?”農家問。

田登想了想,說:“就叫點火!”同時吩咐師爺曉喻百姓,違令者重責。從此以後,該州的百姓都說點燈爲點火。田登心裏也很是得意。

轉眼已到元宵佳節,各州各府都舉行放燈、觀燈,以示與民同樂,並且出了榜文。田登貼出的佈告上說:“元宵佳節,本州與民同樂,依例放火三日。”

從此以後,該州便流傳出:“只許州官(說)放火,不許百姓(說)點燈”的俗語來。

7。你能帶着這樣的理解,融入這樣的感情,來讀讀嗎?

個別讀,小組讀,教師範讀,相機指導。

(四)探究質疑。

1。飛花不就是落花嗎?作者爲什麼不說春城無處不落花呢?四人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

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誰能讀出這種花飛柳搖的美。

2。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最後,讓我們一起帶着這樣的理解,想象着這樣的畫面,融入這樣的感情,美美地讀一遍吧!會背的同學可以試着不看書來讀一讀。

三、課堂總結,背誦佈置

1。這節課,通過學習《寒食》,我們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處飄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節裏,強勁的東風吹斜了皇家花園的柳樹。天色已晚,皇宮裏傳出了點燃蠟燭的信息,那嫋嫋的輕煙也散入了王侯貴族家。

2。請同學們課下背誦並默寫《寒食》。

四、板書設計

寒食

飛花 御柳斜

蠟燭 輕煙入 諷刺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感受兩首詩歌的不同風格,體悟不同詩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達出來的不同的詩風。

2。 研習文本,比較探究,交流討論。

3。 引導和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在爭辯中加深對不同詩人的不同風格及同一詩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現出來的不同詩人的整體認識,允許多種見解並存。

4。 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處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詩歌這種文學樣式的韻律美和情感美。

教學重點

探究兩首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並以此詩爲切入點,比較探究這兩首詩歌表達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別。

教學難點

體會兩首詩歌的協作風格,並且比較探究其中的區別。

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師生共同披文入境,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引導學生把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準備《鵲橋仙》對比閱讀的材料紙。

一、閱讀材料中的兩首詩歌

1.播放背景音樂:《美麗的神話》。

2.材料紙:《迢迢牽牛星》和《鵲橋仙》比較閱讀

3.導語:我們說人類的情感一般可以分爲親情、友情和愛情,那麼親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經擁有了,唯獨這個愛情,是我們還需要用來嚮往的一件東西,當有一天我們也擁有愛情的時候,我想大家就不會想過六一兒童節了,那時最想過的應該會是情人節了。七夕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每年七月,牛郎和織女可以名正言順地會面。這個自魏晉以來就流傳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許多詩人的詠歎,最早傳唱這一神話題材的就是漢魏時的古詩《迢迢牽牛星》,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絕唱,當推背誦秦觀的《鵲橋仙》了,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這一詩一詞。(板書:迢迢牽牛星)

二、 整體感知,賞析探究

1. 全體朗讀(幻燈片:詩歌內容)

師:據傳說,這年的七夕,喜鵲不知什麼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橋去了,害得我們的織女啊,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麼,我們先一起來朗讀一下《迢迢牽牛星》,體會一下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生)

師: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因故沒能相會,只能脈脈無語。經過幾年的等待,有情人終於在鵲橋上相會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幅怎樣的天堂相會圖呢?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鵲橋仙》。

2.求同過程

師:從兩首詩中讀出什麼?自己再默讀,然後回答你讀出了什麼?大家也可以小聲地朗讀。

師:我們用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來形容,你來說說用哪個字來形容?

生:怨、憂、思、悲……

師:表達了詩人內心中最深層次的情,那麼這兩首詩傳達了一種相同的情感。

3.求異過程

師:兩首詩一個是民歌,一個是文人作品,語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麼他們都表達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語言上或者說藝術上有何特點呢?結合兩首詩的具體的語句,你從兩首詩中讀出了哪些不同?前後桌、同桌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師:那你來把那種怨恨的感情給大家讀出來好嗎?(作稍微的朗讀指導,並讓全體學生朗讀體會這種情感)

生:淚如雨下。(讓學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織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堅貞、樂觀、忠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會(每年一次的相會,突出愛情的珍貴)

4.總結:求異(幻燈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離愁別恨(板書:離愁別恨:分離前後惜別、相思的愁苦情緒)

《鵲》:忠貞、堅定、珍貴、對高尚愛情的讚頌(板書忠貞,堅定:對愛情的忠誠與堅貞)

三、 拓展延伸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選段,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師:那麼,下面我們也按照這樣對比的句式,就這兩首詩歌,來仿寫幾個句子,希望大家能夠充分調動你的創新意識和文采。

(朗讀學生作品,範讀自己的作品)

師:上面,我們對這兩首詩,進行求同和求異,這主要是爲了能夠凸顯這兩首詩的個性。明代有人評價《鵲橋仙》的時候說,世人詠七夕,往往以雙星會少離多爲恨,而此詞獨謂情長。19世紀英國詩人濟慈曾說:聽得見的音調是優美的,聽不見的音調更是優美的。

四、教師配樂朗讀(美麗的神話)

1.師:你們的理解與老師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對古詩情感的把握確實不容易,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爲我們朗讀一下這兩首詩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細胞都調動起來,把握好詩歌的節奏、輕重音。

2.師:愛是什麼?有首歌叫做《愛如潮水》,還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愛》,可見愛情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當重要的。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涉及愛情,但我們卻擁有詮釋愛情的權利。那麼,你是怎樣理解愛情的?

生:愛情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同的事情的愛情,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生:愛情是不加任何砝碼的……

3.全班配樂朗讀

五、課堂小結1。這節課上下來,大家也許注意到了,特別關注的就是朗讀,反覆的涵詠,來增強語感,這就是學習古詩文最主要的途徑。

2。比較閱讀:比較詩歌的情感,比較語言特點,抓住一些比較點,進行多元對比,體會愛情不僅有歡樂,而且有淚水,從短暫的相逢中,體現出的亙古與忠貞。

3。亙古一愛,萬千情懷。當我們再次擡頭看那熟悉的夜空時,我們也許會多了浪漫的聯想,詩意的感受。所以這堂課我們不僅收穫了語言,收穫了感動,也收穫了詩意。

4。全體學生再次朗讀。

六、板書設計

迢迢牽牛星

《迢》:離愁別恨

《鵲》:忠貞堅定 愛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 抓住重點詩句,體會遊子望月懷人的思親之情,並能找出類似的詩句,和同學交流。

3。學會借景抒情類詩歌的分析方法。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學會借景抒情類詩歌的分析方法,體會遊子望月懷人的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

學會借景抒情類詩歌的分析方法,體會遊子望月懷人的思親之情。

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師生共同披文入境,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引導學生把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 瞭解作者

唐代王建,與當時的著名詩人張籍齊名,兩人創作詩歌的風格相似,並稱“張王樂府”,後人稱爲“張籍王建體”。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一首王建的詩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朗讀一下這首詩,朗讀時記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書: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讀出“望”之畫面美(板書:畫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詩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人彷彿置身於靜謐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們彷彿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下來,地上彷彿滿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樹的影子照在地上,隨風婆娑,彷彿是水草在搖曳。(板書:白)

2.“棲”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鴉棲樹”,但爲了押韻,詩人調整了語序。

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爲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我們彷彿聽到烏鴉等小鳥一開始被明亮的月色所驚動,撲楞楞地展翅欲飛,聲音喧鬧,逐漸聲音低落下來,最後終於沒有聲音。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從側面寫了月色之皎潔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板書:棲)

3.“溼”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溼潤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潤之久,也表明露水輕盈無跡。

我們彷彿聞到庭院中瀰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雲外飄”,傳說人間的桂花樹是廣寒宮裏那棵桂花樹的種子落到人間後生長出來的。那麼人間的桂花香了,廣寒宮裏的桂花也應該香了吧。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美妙的聯想。(板書:溼)

4.詩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無聲,望出桂香飄逸,望出天上人間。畫面有聲有色有味,清美靜謐,清雅雋永。

三、讀出“望”之情感美(板書:情感美)

月出東山,詩人在望,烏鴉入睡,詩人還在望,桂花溼潤,詩人仍在望。從這個“望”中你能讀出詩人什麼情感嗎?

“秋思”,秋天的情思。說得很含蓄,點而不露。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徵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結夢感離居。”

秋思:秋天,天氣轉涼,大雁南飛,花木凋零,萬物蕭條,身處在異鄉的遊子感受到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與家人團聚。這首詩中,夜深露重,詩人卻久久不肯睡覺,從這個“望”中你能感受到詩人怎麼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親人的孤寂傷感之情。(板書:秋思)

四、讀出“望”之表達美。(板書:表達美)

但我們從詩句中能直接讀出詩人這種懷人的愁緒嗎?沒有,詩人表達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這麼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賞月,不知道這懷人的愁緒會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遊子思念家人,家裏的人思念在外的親人,這濃濃的愁思啊,到底會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麼落,難道還有我的愁思深嗎?

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使自己的情感表達更蘊藉深沉。

這種表達情感表達方法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這叫間接抒情。(板書:間接抒情)

也有一種情感表達方法,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兩種情感表達方法各有好處。

2.“落”

詩句中還有一個動詞,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讓人眼睛一亮。這個詞語能否換成“在”?

“落”:理解詞語先思考什麼意思,再聯繫詩句意思,品味詞語在詩句中的具體意思,並與平常的用法作比較看好在哪裏。

運用擬人的手法,化無形爲有形,給人以動的形象感覺,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板書:擬人)

五、讀出“望月”之情結美

1. 按老師的要求說出詩中的詞語或詩句。

直接表達月光如水,澄澈透明;從聲音這個角度側面表現中秋夜晚之寧靜;突出詩人望月之久,表現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含蓄表達自己愁思之深。

2. 事實上,月亮在中國人的眼裏,尤其是古代中國人的眼裏,是浪漫的多情的美麗的。看到月亮,有許多美妙的感受、聯想就會自然而然涌上心頭。淡淡的月光,濃濃的情愫,無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它,依舊恆懸於黑幕上,照在所有愛月之人的心上。於是,成就了一種淡泊叫“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種鄉愁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就了一種惆悵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成就了一種傷情叫“楊柳岸,曉風殘月”,成就了一種安慰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種祝福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寄情於月,月亮,也就承載着人世間種種情思,如詩一樣,懸掛在天空之上,懸掛在古人與我們之間,也懸掛在你我之間。

3. 課後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注意寫出作者及作品名。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望月懷遠》(張九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李商隱)

六、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畫面美:白 棲 溼 情感美:秋思

表達美:間接抒情 擬人 情結美:望月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插圖、生活實際,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感情。

3、瞭解詩畫特點,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歌大意,欣賞詩中景物,領悟詩人情懷,學習表達方法,感受古詩魅力。

教學過程

一、以畫入詩,走進詩文。

1、顯示:《蘭竹石軸圖》(公元1747丁卯)

《蘭石圖》(公元1749己巳)

《墨蘭圖軸》(公元1754甲戍)

《蘭竹圖軸》(公元1758戊寅)

《山頂妙香圖軸》(公元1758戊寅)

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圖都是誰畫的?(鄭燮)看到這些圖有何感受?

生:略

3、簡介詩人,揭示課題。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清代歷史上傑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畫以竹、石、蘭蕙爲最工,天趣橫溢,神理俱足。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題於《山頂妙春圖軸》上的古詩《題畫蘭》(板書課題)

二、習文讀詩,明瞭詩意。

1、自由讀詩,文通字順。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3、二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與音韻。

4、三讀古詩,藉助插圖,瞭解詩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本詩語言明白流暢,通俗易懂,疏通詩意應着力在自由大膽表達上。)

蘭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長在山頂、巖縫、高崖之顛,香氣飄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譽爲“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巖縫中的美好花香更爲馥郁芬芳,濃香撲鼻。並不是腳下沒有浮雲翻滾的喧鬧,只是蘭花不願去理睬它們,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來到,更不會在它們離去時進行挽留。

6、再讀古詩,把握本詩整體意象,基本情調。

預設:a、蘭花生長環境惡劣……

B、蘭花香氣無與倫比…..

C、蘭花品性高潔,非凡脫俗……

D、蘭花深受詩人鍾愛……

三、精讀品詩,感悟詩情。

(一)看蘭

1、作爲“三絕詩書畫”的板橋畫風活潑奔放,挺拔沉雄,衝破了繪畫發展的一切清規戒律,開啓了一代繪畫新風。來,擦亮咱們的雙眸,仔細看一看他所畫之蘭,你看到了什麼?

2.反饋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預設:

生:我看到了蘭花生長在千山疊峯之頂,岩石縫中,環境十分惡劣。可是它卻顯得那麼茂盛,有生機。

師: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蘭花,請讀——(課件)身在千山頂上頭。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葉子十分傾斜零亂,但是雜亂之中透着一種零亂美感。

生:我看到了蘭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兒是長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卻生長在山頂之上,彷彿可以看見世間萬物…..

師:好一個蘭花知音、憐花之人,請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二)聽景

1、師:高寒之巔,飽覽千山美景,蘭花呀蘭花,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

2、學生自讀、想象。

3、反饋,師疏導學情

生:我看見了漫山的碧樹、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見了清澈的瀑布,雄偉的大山……

生:我看見了展翅翱翔的山鷹,活潑亂跳的小兔……

生:我看見了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水波盪漾……

生:我聽見了潺潺流動的山泉唱着歡樂的歌兒……

生:我聽見了山風的呼嘯,大地的震撼……

生:我聽見了牧童的笛聲,知了的蟬鳴……

生:我聽見了岩石的回聲,鳥兒的呢喃,花兒的呼吸……

師:蘭花呀蘭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輝,享受着山中獨有的清閒,你可真是幽雅脫俗,怡然自得呀!(齊讀——身在千山頂上頭)

(三)聞香

1、師:古人云“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人們常用“國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詞句形容它,而在板橋的筆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巖深縫妙香稠(課件出示)

2、師:香嗎?聞一聞!(香)哪裏看出來?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巖深縫處聚集。竟香濃到讓人感到粘稠,這種蘭香真是非一個“妙”不能言盡。)

4、能否將“妙香稠”中的“稠”字換成“濃”“重”“絕”“溢”等?(比較感悟古詩用字精妙)

5、小結:蘭花身處貧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貧

瘠而凋謝,卻孕育大地的精華,吐納着人間絕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樂讀一、二句詩——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四)悟性

1、師讀:“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課件顯示)同學們,你們可曾想過蘭花腳下會有什麼喧“鬧”嗎?

2、生討論交流:

——有遊人上山郊遊,踏青賞景…

——有車馬快遞飛馳而過…

——有采藥者前來驚擾…

——有詩人學者高聲喧譁,談詩論道…

——有姑娘小姐尋香採花…

3、換位思考:師:假如是你聽到這些喧鬧,你會如何?而蘭花呢?(來不相知去不留)爲什麼?

4、感悟蘭花品性(不與浮雲游塵爲伍,兩耳不聞,兩眼不看塵世喧鬧,追求自我,吐納芬芳,超凡脫俗,淡泊自足)(配樂個性朗讀3、4句)

過渡:蘭花至真至純的秉性令人激賞,至香至美的風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爲何大畫家板橋(出示課件)——“板橋專畫蘭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板橋“題畫竹”中自述)

四、多元賞詩,昇華詩境

1、賞蘭竹之姿(課件伴樂再看一次前面各圖軸)

2、聽板橋之史

鄭燮,30歲前以讀書教書爲主,康熙秀才,後賣畫揚州,以活潑奔放,挺拔沉雄的筆墨,振聾發聵地反擊了純以臨摹爲能事的毫無生氣的如意館畫派的靡靡頹風,革新畫的意境,大膽創造。他文筆敏捷,心思高曠,詩文書畫,幾乎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爲“揚州八怪”之首,39歲中雍正舉人,44歲乾隆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做官期間,不肯逢迎上司,頗能關心人民疾苦,饑荒年歲,曾因擅自開倉賑濟,撥款救災,濟人無數,但卻因此獲罪罷官,爲官十二載,看透官場黑暗,秉直清廉,體恤百姓,愛民如子,“恨不能填滿普天飢債”。罷官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着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爲官,

囊囊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杆。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賣畫爲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節氣的一生。

3、賞析《題畫蘭》的表達方法。

師:身處高寒之地的蘭花與板橋有何共通之處?

蘭花鄭板橋

身處劣境堅持操守

卓爾獨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脫俗追求個性自由

四時不謝倔強不馴

(借物言志)

4、“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之者披文以入情”,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次領略畫中之詩,詩中之人吧!(美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拓展誦詩,凝出詩味。

1、板橋作爲文學家,書畫家,雖畫路較窄,尤愛竹蘭石,是因爲畫如其人,人如其畫,詩文寓託,意境雋永。

2、讀一讀下面兩首詩,品一品其中詩味。

竹石 柱石圖

鄭燮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誰與荒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巖中,一枝柱石上雲霄,

千磨萬擊還堅勁,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爾東西南北風。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饋交流,積累古詩。

六,鞏固習詩,提升詩趣。

1、書法抄寫本詩,併爲之配畫。

2、選自己得意的一幅畫,題一首小詩。

板書設計

題畫蘭

千山頂上 → 妙香稠

浮雲喧鬧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詞,大體把握詞意。

2.反覆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練,理解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詞客”“八大家”分別指的是誰,大家知道嗎?(“三詞客”:蘇洵、蘇軾、蘇轍;“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朝詞人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詞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下面我們看一下這首詞的內容。

二、初讀詩詞,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讀,藉助注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2.指名讀,生評價。(注意讀出節奏、情感)

3.範讀,齊讀。

三、再讀詩詞,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結合註釋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代表發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

(子規——杜鵑鳥;白髮——代指老年人;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樂觀的哲理。)

3.交流對詞意的理解。

(在蘄水的清泉寺遊歷,清泉寺面對着蘭溪,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乾淨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你看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時感慨時光流逝。)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1)詞中有畫,讓我們輕輕地讀讀這句,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山下蘭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間的沙路乾淨沒有泥土。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杜鵑的啼叫聲。)

(2)這幾句話寫出了清泉寺怎樣的特點?(優美的風光和環境)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哀怨惆悵)

教師結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

2.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1)師:“誰道人生無再少?”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反問)

(2)“白髮”“黃雞”比喻什麼?(時光流逝)

(3)蘇軾寫這首詞時,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而我們卻從“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中感受到了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樂觀面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五、誦讀和背誦這首詞。

六、總結詩詞,拓展延伸。

師: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啓示。給了我們哪些生活啓示呢?課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寫。

板書設計

浣溪沙

上片:寫景 浸溪蘭芽——鬆間沙路——雨中杜鵑

下片:抒懷 溪水西流——老當益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反思

在講授這首詞時,我讓學生通過反覆閱讀去感受詞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爲主,自讀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也提高了教學效果。課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受到的啓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詞人的思想,從而更好地感受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瞭解詩句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

出示課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

出示課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瞭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裏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爲七言絕句。後又用爲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捲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彷彿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說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爲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爲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爲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爲的精神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餘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村風光。

3.繼續用學習上節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出示課件7《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解釋題目,瞭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爲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註釋理解。

5.說一說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着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濛的煙雨裏!

(板書:江南美景煙雨樓臺)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出示課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樑、陳四個朝代的統稱,均設故都於江南,是我國曆史上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於佛教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方便他們統治人心,鞏固江山。於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爲沉重的負擔。它不僅佔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治已經滅亡,那些荒淫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後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嘆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並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牆壁上。“書……壁”,即題寫在牆壁上的詩。

2.瞭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裏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着。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採用擬人手法,說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3.說說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乾淨,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繞着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院裏:茅檐花木院外:一水兩山)

(二)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9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爲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有爲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裏: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兩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學反思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後,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瞭解作者,熟讀古詩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後的環節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後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麼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爲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後,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 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後,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節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認真備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只要多學習、多鑽研,我想我們會上出更多高效的課。總而言之,一節有效、精彩紛呈的課,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以字的品析爲切入點,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詩詞推敲字句的妙處。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間出現過無數的詩人,他們如繁星璀璨奪目。在這衆多的詩人中間,著名文學家韓愈尤爲推崇兩個人,他曾經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我們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對,就是杜甫。對於杜甫,我們並不陌生,哪位同學還記得曾經學過的杜甫的詩?

2.吟誦學過的杜甫的詩句。

3.師: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爲“詩聖”,而他的詩也被稱爲“詩史”。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乃(nǎi)潛(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師範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註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指名學生說說詩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於是,就。

潛:祕密地,偷偷地,這是指靜悄悄地。

潤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潤。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溼處:被雨水打溼的花叢。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詩的第一、二句採用擬人手法,說春雨彷彿知道春天的到來,及時地下了起來。第三、四句詩人點出了春雨降落的具體時間——夜間,並寫出了其無聲滋潤萬物的特點。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寫春雨,而先寫春雨中野外、江上兩處的景色,後寫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後景象,那種喜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2.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瞭解一下詩人創作詩歌的背景,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詩歌,《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呢?

(這首詩作於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時。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在春雨來臨之際,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3.這首詩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盼雨—聽雨—看雨—想雨)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師:大家能讀懂詩人筆下的這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及時的好雨)

(1)理解“及時”: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

(2)從哪兒看出來它是及時的好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師:除了這是一場及時的雨,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雨。)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3.“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人在這裏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爲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雨中夜景圖;欣喜)

4.想象一下,經過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錦官城會是什麼樣子呢?(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5.剛剛我們讀懂的雨,在詩中濃縮成一個字——(好)。剛纔我們讀懂的詩人的內心,在詩中也濃縮成一個字——(喜)。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1.見詩如見人,詩是詩人真實情感的表達,今天我們不僅讀懂了一首詩,也讀懂了一位詩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實際上是爲誰而喜?(爲百姓而喜。)

3.課後收集杜甫的詩,感受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板書設計

春夜喜雨

(及時)好(潤物)喜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以讀爲主,根據情況採取了誦讀、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學生主動性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讓學生自己結合註釋理解詩句意思,小組成員之間認真、仔細地交流。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1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路

前面我們學習了《桂林山水》和《林海》兩篇課文,它們都是以描寫景物來抒發思想感情的散文。今天,我們要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本課“預習”提示我們:《墨梅》、《竹石》和《石灰吟》這三首古詩有一共同點,即看起來描寫的是物,實際上是在讚頌人的一種精神。這就告訴我們學習的思路:要通過讀懂詩句,瞭解事物的特點,從中領悟讚頌的精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現在學習第一首古詩。

二、引導學習古詩《墨梅》

1、簡介作者。

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貧寒,靠自學成爲詩人。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既善作詩,又善畫梅,被稱爲“畫梅聖手”。《墨梅》這首詩,是作者爲自己所畫梅花而題的詩。

2、理解詩句。

(1)藉助註釋,自讀詩句。(可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墨、硯、乾、坤

(3)同桌互說詩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硯池邊樹”:洗硯池,書畫家(王冕)洗毛筆硯臺的池塘。樹,指梅樹。這行詩的意思是,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痕,痕跡。這行詩的意思是,朵朵開放的梅花呈現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誇好顏色”:意思是,不要人們讚美它的顏色豔麗。

“只留清氣滿乾坤”:清氣,清香的氣味。乾坤,指天地。這行詩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遠充滿人間。

(4)齊讀後,指名完整地說說詩句的意思。

3。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全詩,思考:詩中(也是畫中)描繪的梅花有什麼特點?作者借墨梅讚頌了人的什麼精神?

(2)討論交流。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梅花的形態,後兩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說明梅花有樸素淡雅、不圖虛榮和高潔白重的特點。作者借讚美墨梅比喻人,實際讚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潔自重的品質,表達了詩人以墨梅自勵,願像墨梅那樣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教師範讀、自讀、指名讀)

4、練習背誦。(個人試背、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舅I導學習古詩《竹石)

1、簡介作者。

鄭燮,清代書畫家、詩人。早年家境貧寒。應科舉在朝廷做官,比較關心民間疾苦,後因得罪豪紳被罷官。他擅長畫竹。《竹石》這首詩是他爲自己的畫題寫的詩。

2、理解詩句。

(1)藉助註釋,自讀詩句。

(2)指名朗讀。

(3)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

如,破巖,山崖的石縫。堅勁,堅定。千磨萬擊,許多磨難和打擊。還,依舊。

(4)同桌互說詩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鬆”,意思是(翠竹)緊緊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巖中”,意思是原來(竹根)是牢牢紮在山崖石縫中的。

“千磨萬擊還堅勁”,意思是(翠竹)雖經風雨雷擊依舊十分堅定。

“任爾東西南北風”,意思是任憑你刮什麼風也不懼怕。

(5)齊讀全詩,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詩句連起來說說。

3、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全詩,思考:詩中描寫了“竹子”的什麼特點?聯繫借物喻人的方法,說說它讚美了什麼精神。

(2)討論交流。

詩中描寫的竹子,是生長在山崖石縫中的,自然環境惡劣,它不怕閃電雷擊,風吹雨打,仍然能頑強地生長。說明詩中描寫的竹子具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品質。這首詩實際借物喻人,讚頌了不怕邪惡勢力、不怕艱難困苦、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崇尚這種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

4、練習背誦。(自背、全班齊背、指名背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墨梅》和《竹石》。

2、自學《石灰吟》。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指名背誦《墨梅》和《竹石》。

二、學習第三首古詩

《石灰吟》

1、理解詩句。

(1)指名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2)藉助註釋,自讀思考每行詩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千錘萬鑿出深山”。錘,敲打。擊,撞擊。千、萬,形容撞擊的次數多。這行詩的意思是(石頭)只有經過許多次撞擊敲打才能從山上開採出來。

“烈火焚燒若等閒”。若,好像。等閒,平常事。這行詩的意思是(石頭)把烈火焚燒(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體被粉碎(變成石灰)也不懼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意思是(石灰)要把潔白乾淨留在人世間。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o

2、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思考:這首詩讚頌了石灰的什麼精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通過對石灰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寫,讚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表達了作者不與權貴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三、課堂練習

1、指名背誦本課三首古詩。

2、默寫《竹石》、《石灰吟》。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並默寫本詩。

2.通過註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複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於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着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說是柳樹,於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闢,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後世有“以文爲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範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註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春天。“天街小雨潤如酥”“最是一年春好處”。)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藉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麼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緻?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麼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好在哪裏?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着讚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蒐集整理一些關於“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讚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於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爲教學的重點。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涼州詞》寫的是邊塞的荒涼,《浪淘沙》寫的是黃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較長。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是學習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3.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關鍵處處理:

利用教學課件,直觀演示,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律,加深理解。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課文插圖等。

學生:按要求預習課文,查閱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涼州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長江的文章,同長江的熱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黃河的凝重、悲涼。從古到今,黃河也是詩人們描寫的對象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有關黃河的詩歌。

二、學習《涼州詞》。

1.簡介作者王之渙。

2.解釋題目。

3.初讀課文。播放錄音,範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4.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閱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5.想意境,悟詩情。

(1)自由讀詩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指生讀詩並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到: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塞、玉門關的荒涼,表達了作者的孤獨、悲涼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7.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三、誦詩會。

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浪淘沙》

教學過程:

一、背誦《涼州詞》

1.指名背誦。

2.全班集體背誦。

二、學習《浪淘沙》。

1.初讀課文。播放錄音,範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2.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閱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1)再讀詩歌,思考: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2)討論交流,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5.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四、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1.自讀詩歌,想一想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2.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結合詩句具體談。

五、填寫"我的視角"。

1.閱讀丁丁、鼕鼕的視角,自讀課文,填寫"我的視角"。

2.先小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樂朗誦詩歌。

七、課時小結。

作業設計:

1.背誦並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2.預習下一篇課文。

板書設計:

涼州詞 浪淘沙

孤獨 蜿蜒曲折

荒涼 流程長

同情 激奮

六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總複習教案 篇14

一、情境導入。

(多媒體展示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的畫面)皓月當空,月色如銀,如此美景,會勾起你無盡的遐想,今天且讓我們跟着唐代詩人王建走進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緒。

二、明確學習目標。

今天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一個字——讀,具體任務:讀順、讀意、讀景、讀境、讀味、讀韻。

三、新課。

六步闖關:

1、讀順——把詩歌讀順暢。

學生自由讀,小組內輪讀,熟讀成誦,毛遂自薦當堂背誦。

2、讀意——讀懂詩歌的意思。邊讀邊說,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說出來。小組內輪流說,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發言。

3、讀景——仔細閱讀,摘錄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用恰當的詞語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

地白:銀白的地面→白

樹棲鴉:鴉雀棲樹→靜

冷露:飄灑的冷露→冷清

桂花:飄香的桂花→香、美

4、讀境。(景中悟境)

(1)從以上景物描寫概括詩歌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一幅安靜、悽清的秋日夜景圖,爲秋思創造傷感的氛圍)

(2)結合景物意境揣摩詩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孤獨寂寞,對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相機點撥。

5、讀味。

品析詩味。咬文嚼字,用比較換詞法品析詩中精美詞句。

(1)詩人寫望月,卻沒有寫到月光,從何處體現?

(“地白”:給人以積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從側面突出了月色皎潔)

(2)“樹棲鴉”從聽覺還是視覺來寫?寫烏鴉有什麼作用?

(既是聽覺也有視覺,烘托夜的寂靜,襯托詩人內心的孤獨)

(3)“冷露無聲溼桂花”蘊含怎樣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詩人寂寞悽清的心理。)

(4)第四句中的“落”換成“在”好嗎?小組充分討論後,學生自由發言。

(“落”寫出了愁思隨着月光的瀉落從上而下,富有動感,形象新穎,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6、讀韻——讀出詩歌的韻律。

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注意感情基調、朗讀語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四、課外延伸

蒐集委婉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

景→境→情

銀白的地面安靜孤獨寂寞

(皎潔的月色)悽清對親人的

熟睡的鴉雀傷感的深切思念

飄灑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教後反思

今天課堂的流程還是比較清楚,但在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時,我實不敢多說,我不知該怎麼說,我只能從補充詩題開始,告訴學生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後再讓他們從詩句中找到詞語去體會這種想念,體會月夜詩人的孤獨與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