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精選10篇)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精選10篇)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槓桿可以分爲省力槓桿、費力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槓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槓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槓桿。

【教學重點難點】

對不同槓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遊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裏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裏。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爲他們加油。

二、槓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纔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4、請同學們在老師爲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爲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槓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彙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槓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擡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爲什麼剛纔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爲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爲什麼桿秤的稱砣這麼小,卻可以“壓住”這麼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杆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彙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遊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纔我們通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3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並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爲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瞭解能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裏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麼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並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着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爲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爲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於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瞭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並思考你有什麼啓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後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佔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並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製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籤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爲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裏肥料分佈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麼?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後製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爲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爲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彙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彙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係,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僞。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髮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爲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着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爲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會蒐集和整理資料,能猜測結果並進展驗證。

2、會動手製作、改良並演奏簡潔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根底學問。

4、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預備:

錄像(交響樂合奏、自制樂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樹葉、尼龍線、金屬管、金屬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膠水、細線、直尺、隊鼓、鑼、釵、三角鈴、口琴、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重點:

知道有關聲音的根底學問。

教學難點:

會動手製作、改良並演奏簡潔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醒主題。

1、(播放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再現美麗的合奏場景和旋律,幫忙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醒“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豔羨這些演奏者嗎?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溝通。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絃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供應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製作目標。同學們可以仿照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創造一種樂器。

教師展現自制樂器的圖片。(圖片展現:吸管風琴、鐵管編鐘、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潔的樂器,並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爭論,預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爭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彙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製作樂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否則,是不會勝利的。想一想,我們究竟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爭論後認爲,製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忙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學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調整聲音的大小和凹凸?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經濟:買七個易拉罐飲料

還有一個方面,也打算了製作的勝利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勝利?

想一想,製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假如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唯恐得重新確定製作目標了。猜測一下,製作過程中存在着不行解決的困難嗎?

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學問上的懷疑,盼望大家課後也蒐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制訂規劃

1、設計說明

指導學生以“路線圖”的形式描述小組行動步驟,繪製樂器構造圖、確定製作工具與材料,明確組員的責任分工。教師在各組規劃的根底上擬定班級行動步驟。

二、模擬課堂

1.畫小組路線圖

師:在動手製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假如同學們沒有接觸過“路線圖”,則教師要呈現下列圖,供學生參考借鑑)

“可樂音樂罐”製作小組行動路線圖

(爲便於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在兩開左右的大白紙上。)

生:(爭論、繪圖,然後集中展現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各組有哪些一樣的步驟?

生:都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還有怎樣調整樂器的音調。

生:都需要進展小組成員分工。

師: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學問點的懷疑;有的步驟是具有共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預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於共性的步驟,爲了節省時間,我們全班一起來解決;共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敘述,一邊板書下列圖)

3.繪製樂器構造圖

師:請同學們將預備製作的樂器畫出構造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一幅樂器構造的樣幅員)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瞭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於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瞭解學生關於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麼瞭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麼?生物爲什麼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於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並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瞭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於化石你們知道些什麼?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麼是化石?化石有什麼作用?化石是怎麼形成的?"等問題,用於展開後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麼?化石是什麼?"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爲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瞭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麼。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後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爲桫欏、水鬆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爲桫欏葉化石。由於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岩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瞭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於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麼生物的化石。

關於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麼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於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蹟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於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於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於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麼是遺蹟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魚。

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佈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瞭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徵、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蒐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麼?"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着豐富的古生物信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麼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麼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徵,推測它們分別吃什麼。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於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爲殘暴的恐龍。

長着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徵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徵。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爲: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蒐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後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後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爲活化石。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 瞭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 運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意識到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係,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知道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教學難點】

瞭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圖片,幻燈片 爲每組準備:2個大小不同的球形燒瓶、2個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很多客人,兩隻青蛙也來湊熱鬧了,(點擊幻燈片1 2只青蛙)一見這麼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誰能幫幫它們找到既安全又舒適的家?(請同學回答並上來貼青蛙圖)

2、你爲什麼要這樣選?

3、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嗎?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與留

(1)師:提及青蛙呀,我有個問題一直搞不清楚,爲什麼不同地方青蛙的顏色不一樣呢?請同學們藉助P84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找找原因,並把你的研究發現在小組裏交流一下,然後派代表把你們組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告訴我,行嗎?

(2)學生回答上述問題。(隨機出示第2張幻燈片 青蛙變化圖)

2、大自然選擇了它們

(1)導語:剛纔我們瞭解到黃青蛙和綠青蛙是因環境發生變化而出現的。

我這裏有一組狐狸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瞭解這幾種狐狸嗎?(出示幻燈片3 狐狸)

(2)觀察圖中這幾種狐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的特徵?

(3)這三隻狐狸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猜測一下,它們各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4)三種狐狸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5)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看資料(依次出示五帶圖—紅狐—五帶圖—

灰狐—五帶圖—北極狐)期間請三個同學讀三隻狐狸的資料。

(6)剛纔我們也看出來,北極狐的耳朵比其他兩種狐狸小,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點擊出示幻燈片生物學家 文字敘述部分)

(7)爲什麼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體型特徵呢?(再次出示五帶圖)

(8)小組討論交流一下,並彙報。

(9)同學們都認爲狐狸體形與它們所適應的生活環境的溫度有關,北極狐的體型最有利於保溫。那麼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證明一下怎麼樣?

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一大一小兩個瓶子,代表體形不同的兩種狐狸。大的就代表(北極狐),小的就代表(紅狐),這個實驗該怎樣做?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爲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裏有風,什麼地方可以產生風,並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爲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爲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儘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裏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啓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啓發。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並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啓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並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後,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製風的成因圖,並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並以此爲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後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麼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佈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裏的涼風是怎麼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裏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裏來

生活中哪裏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

2、季風

3、信風

4、颱風

5、山谷風

6、龍捲風

7、颶風

8、火風

課後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瞭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裏,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並做好記錄,爲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鑽、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鑽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於鑽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鑽木取火是怎麼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將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後,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鑽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麼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麼能?

蒐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後,學生知道了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爲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爲,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彙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於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後製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後彙總方法。

最後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並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課,處於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爲基礎,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爲兩個環節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並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環節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於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並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節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節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纔是一個現代人的標誌,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嘗試並更多的運用於實踐。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製作能力(學會製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製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採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後,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製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並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纔的實驗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爲這與什麼有關係?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後,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彙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

(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後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麼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製作電磁鐵,瞭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六年級上科學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願意傾聽其他同學對於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

二、教學準備

大白紙、記號筆、黃色乒乓球、檯燈、鉛筆、粉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曆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

(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設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複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2)讓學生在班上彙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並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製示意圖之前,爲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於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並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並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

3、設計模擬實驗

(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麼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准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課時

1、進行模擬實驗

(1)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假設分成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2)教師巡視、指導不同小組進行實驗的情況。

2、彙報實驗情況

讓各組學生彙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

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麼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麼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麼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爲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麼?要怎樣修改?

3、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於月相的變化有什麼影響?

4、佈置作業

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