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22、理想的風箏》課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22、理想的風箏》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22、理想的風箏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22、理想的風箏》課文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裏盡情搖擺,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着長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得無數人仰望天穹。

每逢這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劉老師,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風箏。

劉老師個子不高,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對時常眯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頭髮更襯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條強壯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經用得油亮的圓木柺杖支撐。這條腿什麼時候、爲什麼截去的,我們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講女媧造人的傳說時,笑着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樹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變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於女媧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丟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時候被她甩掉了一條腿的。”教室裏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的心裏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壯的右腿和一支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爲我們講課。逢到要寫板書的時候,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柺杖爲圓心,再轉向講臺。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而他每轉一次,就引起同學們一陣激動的心跳。

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甦醒,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頭。在晴朗而沒有大風的日子,劉老師課餘便在校園的操場上,放起他親手製作的風箏。

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瓦片兒”,也有長達丈餘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風箏。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歡樂。他總是自己手持線拐,讓他的孩子或學生遠遠地擎着風箏。他喊聲:“起”,便不斷拉動手中的線,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搖直上。他仰望白雲,注視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我常常站在他旁邊,看着他的臉。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撒脫手,任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飛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柺杖,蹦跳着去追趕線端,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終於,他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出得意和滿足的神氣。我想,那時候他一定覺得幸福而充實,因爲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強壯和力量。

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倘若他還健在,這時候也許又會糊風箏,教給自己的孫子,把那精緻的手工藝品送上天。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着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劉老師啊,您在哪裏?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_______________

作者蘇叔陽。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

 《理想的風箏》文本解讀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稱“解讀”是“通過分析來理解。”那麼,文本解讀就是走進文本,走近作者,通過分析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備課前三讀《理想的風箏》,分別從不同角度三度解讀文本。

 一、解讀人物,昇華情感

文本解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文學鑑賞。而欣賞文學作品,總是先從形象感受開始的,然後形象才作用於讀者的感情。《理想的風箏》寫得是劉老師,因此,對於劉老師這個人物的解讀至關重要。作者圍繞劉老師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笑談腿疾、上課板書、放飛風箏。這三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反映了劉老師一個主要的品質,但每一個故事又並不純粹的獨立。考慮到文本篇幅較長,以故事爲線清晰明瞭,因此大的框架就定位在“故事——情感——品質”。

“笑談腿疾”這個故事反映了劉老師樂觀的生活態度,應該說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是輕而易舉的。那麼這個故事的訓練點應該落在哪裏呢?學生情感的變化。聽了劉老師的笑話,學生的情感發生了複雜的變化,而劉老師的品質正是在這種複雜的情感變化中被昇華出來的,因此,引領學生去體會這種複雜的情感,在情感的變化中體會劉老師樂觀的生活態度,不算歪打正着,也是曲徑通幽吧。

“上課板書”這個故事如果要呈現出精彩,並不在於凸顯劉老師的堅強,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在堅強的外表下所承受的艱辛,這種艱辛是失去一條腿,這個學生能感受到,學生感受不到的是一根柺杖代替一條腿的艱辛。那這個故事其實就是一根柺杖一條腿牽動學生一腔情。

“放飛風箏”故事裏的劉老師最有活力,那就還他個活力四射。動態的東西最能表現出活力,這個故事就是要抓住一切動態的,如高飛藍天的風箏,劉老師放飛風箏的喜悅,追逐線繩的自信。但凡文本中動態的就把它牢牢抓住,讓劉老師動起來,文本動起來,學生的心自然也會動起來。

 二、解讀語言,凸顯細節

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情,這只是第一步。單有感情沒有理解,單有感情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作爲一個語文教師,需要潛心解讀文本語言。應該說語言既是外在的“道”又是內在的“心”。作者通常藉助語言表達情感,語言是作者情感的外泄。因此,語言和情感並不是對立體,要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地存在於課堂教學中,教師解讀文本語言至關重要。

《理想的風箏》作者蘇叔陽的確是運用語言的大師,通讀全文,最令人頭疼的就是語言的取捨。文本語言除了遣詞用句的精當,還處處可見作者豐富的情感。這個字用得好,那個詞用得妙,這個句子值得玩味,那個句子需要揣摩,究竟取誰舍誰,真須細細掂量。本文主要依據這樣幾點選擇重點語句來引領學生品味分析:結合書後練習;表現人物品質與情感;精妙的詞句。因此,解讀語言時,教師只是抓住了以下四句話:

“教室裏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心裏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這句話是寫學生聽了劉老師的笑話後情感的變化。體會出這種複雜的情感,也就能體會出劉老師的樂觀。情感之所以複雜,就是有變化,而這變化就是“笑聲——酸澀——尊敬”。抓住了關鍵詞就抓住了細節,抓住了細節就抓住了情感,在語言文字中去體會情感,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自然統一。

“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

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當貼切,這個細節既形象地寫出了笑的充盈,又能讓人感受到劉老師內心的快樂,這麼經典的用字,不讓學生體會實在很浪費。

“他笑着,叫着,拄着柺杖,蹦跳着去追趕線端,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

這句話是對人物動作的描寫,連動式的運用既有節奏上的明快,又能展現出一幅動態的畫面,而這動態的畫面正是爲了彰顯生命的活力——一個殘疾老人不屈的生命!

“劉老師啊,您在哪裏?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這句是全文情感的昇華。作者所寫的一切就是爲了去表達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這樣的結束語,學生不需要刻意理解,需要的是情感的延續,教師需要做的是如何藉助這句話將作者的情感延續到學生的情感裏去,架起文本與學生的橋樑。

 三、解讀表達,領悟技巧

情感有了,語言有了,作者蘇叔陽是如何讓讀者感受到強烈的情感,精妙的語言;又如何讓讀者從語言中強烈地感受到豐富的情感,這還需要解讀作者的表達方法,以及寫作技巧。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主題、素材、技巧和語言。《理想的風箏》中的寫作技巧的確令人品味。

選取典型事例。作者只選擇了三個事例,且這三個事例都能突出地表現劉老師的品質,尤其是作爲殘疾教師,最終讓讀者在典型事例中感受劉老師的人格魅力,讓你不記住這個典型形象都很難。

運用夾敘夾議。本文多次運用夾敘夾議,劉老師笑談腿疾是敘,學生情感變化是議;追逐線繩是敘,作者感受是議。蘇叔陽正是在這種夾敘夾議中既豐滿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跡地表達了情感。

睹物思人的寫作方法。開篇先寫風箏,由風箏想起人,爲什麼一看到風箏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劉老師呢?風箏與劉老師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這不得不引起讀者的遐想,帶着這樣的遐想走進文本,的確讓讀者感嘆;“理想的風箏”這個題目真是妙哉!

文本解讀是一切教學活動之始。沒有深刻的文本解讀就不會有精彩的課堂。《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正是有了深刻的文本解讀,纔有可能呈現出精彩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