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過去有首歌這樣唱道:“女孩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不明白。你不知道她爲什麼掉眼淚,也不知道她爲什麼笑開懷……”其實,何止女孩子的心思你猜不明白,男孩子的心思我們也猜不明白。我們這些老師經常納悶:現在的孩子們怎麼了,怎麼跟他們溝通就這麼難呢?是啊,思想教育就是溝通的藝術,而瞭解是溝通的基礎。我們當老師的,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通過學習,少年期的心理有如下特徵: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少年時的三大生理變化

從生理上講,少年期有三大生理變化:

1.性機能發育成熟。

——一方面它刺激了學生成熟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多異性交往和性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

2.身體外形發育成熟。

體態的突變使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3. 體內機能迅速成熟。

體內機能迅速健全,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基本成熟,爲少年期學生心理的逐漸成熟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二、少年時的三個心理過渡

上一講我們談到了,少年階段處於人生過渡階段,即從童年向青年過渡、從幼稚向成熟過渡、從不定型向定型過渡的時期,過渡性是這一時期的根本心理特徵。我們概括爲三大心理過渡:

1. 從依賴性向獨立性過渡

這時的孩子,隨着生理上的巨大變化,他們的心理開始逐漸由依賴性向獨立性轉變,他們開始逐漸擺脫對大人的以來,獨立性傾向日益明顯。小到日常瑣事,大到對個人前途、家庭和社會上的重大事情,他們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他們需要表明自己的意願和見解。這時的他們最反對大人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而願意像對待大人一樣以平等心態對待他們。這時,不僅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了,對書本上的結論、報紙電視上的某些報道也不隨便相信了,他們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世界。有時還故意的跟父母不一致,你說東他偏說西,你讓打狗他偏攆雞。這到不是最父母不敬,而是他們向獨立性過渡的表現。

2.從“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過渡

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裏,敞開着一扇窗戶。從這扇窗戶裏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在認識外面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比認識外面世界還要難。“我是誰?”這個問題可能在我們的腦海裏盤桓一生。我們呢,把這個問題稱做“自我評價”。

與童年期相比,學生的自我評價開始由“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過渡。在幼年時候,兒童對自己的認識是很朦朧的,成年以後才逐漸有了一些“自知之明”,當然即使是成年人,這種“自知之明”也是程度不同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很充分,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3.從幼稚向成熟過渡

六一兒童節前,有朋友給我一條短信:

三隻小蝌蚪到飯店吃飯,當服務員爲隔壁桌端上一盤紅燒牛蛙的時候,小蝌蚪們抱頭痛哭。。邊流淚邊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預祝六一兒童節快樂!

一是認識從好奇性向探究性發展。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已經不再滿足於大人對他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漸升華爲對事物的深入探究,並伴有鑽研性(積極方面)和冒險性(消極方面)的實際行動。

二是行爲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發展。不滿足重複別人的動作而喜歡新異刺激,好標新立異,不願意墨守成規。

三是生活願望由空想向理想發展。對自己長大了要做什麼事、做什麼人的志向不再是無根據的空想,而是開始接近或切合實際了。

四是交友由自發性向選擇性發展。交朋友開始注重從愛好、興趣、理想上加以選擇了,而且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成了交友的條件了。

五是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大腦的功能開始從第一信號系統佔優勢很快轉到第二信號系統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思維開始佔有相對的優勢,能夠領會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夠理解一般事物的規律性及因果關係,並能夠對較爲複雜的問題做出恰當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

  三、少年時的三大心理矛盾

1.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

這種渴求獨立和現實依賴的矛盾,使學生的心理上經常產生衝突、混亂和不安。爲了消除這種矛盾衝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爲方式對抗父母或者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對父母的批評和責備,不管對不對,都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反抗情緒;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唱反調;不理會大人的勸導,不撞南牆不回頭。他們的反抗,也可能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如對父母在生活上和教育上的安排,採取不關心、不表態、無所謂的態度。

初中生做起事來,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麼樣,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總想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也不是父母和老師的乖寶寶了。爲了擁有這種獨立感和成人感,他們會不惜做一些標新立異的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說,初中生,包括未來的整個青春階段,很多人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爲了與衆不同,爲了讓老師和父母生氣,也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存在。

2.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

心理閉鎖:學生進入少年期以後,儘管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露卻開始失去了兒童的直爽、天真和單純。他們不再像兒童那樣經常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老師就更別想了),開始變得內向、閉鎖起來。雖然他們在生活中還依賴父母,學習上還依賴老師,但他們傾吐心事的對象已經不是父母和老師了,他們這時的偶像是周杰倫或者李宇春,可惜這些偶像不在身邊,遠水不解近渴,不能作爲傾吐對象。於是他們傾吐知心話的對象轉向了周圍的同伴。而且他們往往感覺,這些同齡人比父母和老師更知心,更鐵。在學生進入少年期以後,就希望有自己單獨居住的房間,希望有自己單獨用的寫字檯、書櫥或箱子,不願意父母隨便挪動自己的東西,還把自己的抽屜加鎖。

少年的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爲特點,如果不能被父母和老師理解,不能通過適當的方式加以處理,便有可能造成對學生的誤解和感情上的隔閡,進而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生活和社會適應。一些青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例如抑鬱和焦慮,就和學生心理髮展的這一矛盾有重要關係。

3.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1]少年時期性生理的迅速發育。

[2]性心理的巨大變化:

由於學生心理過程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夠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他們的性心理髮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對性生理的變化,他們在感到興趣和好奇的同時,也感到不安、害羞,甚至產生恐懼和不知所措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