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1

  教學要求: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

1、理解句子裏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句子的意思,瞭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藉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

3、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句的內容,藉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聽說咱們一小的經典誦讀搞的很好,我們就來聊一聊“經典誦讀”吧。在經典誦讀活動中你背誦了多少首唐詩?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你已經可以成爲一個詩人了。除了古詩還背誦的有什麼?(當學生提到宋詞的時候)說到詞以宋代的最爲有名,所以我們常說唐詩宋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南宋詞人辛棄疾。(介紹辛棄疾)

2、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閒居時寫的一首詞《西江月》,板書課題,這個題目和以前學的詞的題目有什麼不一樣?

(比較《憶江南》《長相思》 副板書:詞牌、題目。橫排中間加點)

3、“夜行黃沙道中”說明這首詞寫晚上詞人在黃沙嶺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初讀課文,感知畫面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西江月》,(課件出示全詞)

1、老師相信大家的自學能力,自己來讀一讀,不僅讀得正確,而且讀得字正腔圓。

2、指名讀,正音

(讀得好的就誇--最後一句“見”我們應該感謝他,沒有他的提醒,我們可能還發現不了呢。――再讀最後一句,其他同學聽他的字音。你怎麼就知道讀xiàn呢?(風吹草低見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會聯繫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讀得不對就質疑:你讀得有板有眼,還有感情,但有一點老師給你提個建議。“見”這個字我們以前學的哪首詩句裏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古代“見”和“現”意思相同,比較一下讀哪個音更合適。(我們要學會聯繫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3、再讀文本,注意停頓

請你把這句再讀給我們聽聽,好嗎?(師指點學生這樣“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讀。體會如何停頓。)

4、師配樂範讀課文。生閉目想像畫面

(謝謝你們的掌聲,老師讀得好,那是因爲老師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詩境中,你們也像老師這樣老讀好嗎?)

5、生像老師這樣讀詞。邊讀邊想像畫面。

6、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讀了這麼多遍,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生:讀着“……”我彷彿看到了……)

三、細讀課文,進入詩境

1、好一個“明月別枝驚鵲”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深秋的明月無情的落下,留給詩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這裏的“明月別枝驚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呀!“明月、樹枝、烏鵲”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中有景啊,板書“景”。“驚鵲”“鵲”即被驚醒會怎樣呢?(離開樹枝,鳴叫)這真是“此地無聲勝有聲”啊!(板書“聲”)不寫啼而啼自現。烏鵲對月光十分依戀,月食時烏鵲會驚叫不安。“別”這是怎樣的一種別呢?(依依惜別、戀戀不捨)明月的離別有着多少的不捨呀!好一個“明月別枝驚鵲”這裏面有景、有聲、更有情啊(板書)

(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前兩句)(從你的讀中老師已經感受到了非常恬靜優美的山間夜景。)

2、炎熱的夏夜,行走在綠樹環繞的山路上,聽着蟬鳴蟲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涼風,多麼的愜意,深深地呼吸這清新的空氣。啊,我彷彿聞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說的“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3、說豐年?都有誰在說豐年?他們又對誰說豐年?

(小青蛙對大青蛙說:“爸爸媽媽,你們捉了那麼多害蟲,使水稻長得好,豐收的果實裏有你們的功勞。”大青蛙說:“孩子,多學本領,多捉害蟲吧,我們可是這些莊稼的衛士呀。”師:多麼盡職盡責的父子呀!)

(辛棄疾自言自語地說:“聞着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夠豐收,百姓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師:好一個憂國憂民的辛棄疾!)

(白髮蒼蒼的老翁對老伴說:“孩子他娘,聞着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錯。”“是呀,再也不爲揭不開鍋而發愁了。”)

(天真的孩童對父親說:“好香的稻花呀,終於可以有白米飯吃了。”“呵呵,就你嘴饞。”)

4、小結:人人展望着豐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帶着這種喜悅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指導朗讀)

5、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常識,在水稻揚花的時候來一場及時雨是再好不過了!真是天隨人意呀,瞧,天變了,怎麼變了?(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師:“兩三點雨”又是什麼樣的雨?

(豆大的雨點,榆錢般的雨點,這預示着大雨即將來臨。)

師:這真是好雨知時節呀!有了這場及時雨,水稻一定能夠大豐收了。”作者不但寫出了兩三點雨,也寫出了天氣變化的過程。“七八個星天外”“七八個星”說明什麼?

生:說明星星很少,有烏雲遮住了星星。

師:是呀,滾滾的烏雲遮住了明月,擋住了星星,帶來了一場及時雨。

7、現在我們來回想一下,樹枝和烏鵲對明月那麼依戀,明月依然告別,明月是無情的告別嗎?(不是,明月是主動地告別,心甘情願地告別,她要把天空讓給烏雲和大雨。)好一個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別出了一場及時雨,別出了一個豐收年。)

8、天要下雨,趕路的辛棄疾怎麼辦?(找地方避雨)(出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路轉溪橋忽見”的是什麼?“舊時茅店社林邊”。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時候,舊時的茅店出現在他的面前,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還用擔心淋雨嗎?(唉,太美了!這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處處和諧,皆大歡喜。)讓我們帶着這份喜悅再來讀詞。

9、再次感情誦讀全詞

此時此刻你就是辛棄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吟誦出這首詞。(看,同學們都陶醉在你的朗讀中了。)

(這首詞流傳很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我們來用不同的身份朗讀課文。)

四、課外拓展《破陣子》

在西江月中辛棄疾爲農民的豐收而喜,可詞人一生的夢想又有幾人知。(出示《破陣子》,聽朗讀,比較和西江月不同的畫面。)

可憐辛棄疾“男兒七尺軀,願爲祖國捐。”可又有幾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頭來只能白髮生。

從詞中我們瞭解了一位詞人,洞察了一個時期。每一首宋詞彷彿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希望同學們以後多讀唐詩宋詞,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 烏雲 陣雨 景

喜 聲

豐年 情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2

  教學內容: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內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

2.體會重點詩句的情境,在反覆誦讀,合理想象,

  預設目標

1.瞭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詩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人熱愛農村、關心農事的質樸情懷。

  教學準備:

結合課內外資料,瞭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詞,最早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也叫“填詞”。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如這首詞的詞牌名《西江月》。詞按字數多少分爲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爲小令,91字以上爲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爲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繫。

二、感知作者

辛棄疾是南宋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有關。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歷,比較容易讀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着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互動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長。因爲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還可以從詞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互動2:路長,爲什麼要夜行?

明確:白日酷熱,因爲從鳴蟬、說豐年、驟雨等可以看出這時正值夏季。

互動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片的內容?

明確:深夜時分,月兒從雲縫裏鑽了出來,山林頓時變的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的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的鳴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着今年定是一個好年成。

互動4: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着什麼?

明確:到了後夜,天邊尚餘幾顆星。

互動5:“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着急嗎?

明確:從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爲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

互動6: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

明確: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動7:最後兩句註釋裏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麼不同?

明確:詞人用的是倒語,表現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爲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於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於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造性的表述下片內容(可參照上片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

凡雙調的詞,內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鬆、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纔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的好,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寫景烘托: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稻花香 蛙聲

真情流露:熱愛田園 避雨 驚喜 興趣 盎然

小學六年級語文《西江月》教案3

  一、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裏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瞭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 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一首《清平樂村居》,是誰的作品,還記得嗎?

2.齊背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新詞,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課題)

4. 討論題意。

(1) 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麼?(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 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二、詩文了解

1.先翻開書本自由誦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這首詞連課題在內共有59字,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正確、流暢。願意試一試嗎?

(生讀課文2分鐘 ,然後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聽課件範讀--全班跟讀。)

2.通過讀,也許同學們又有了新的感悟。別急,現在我們再細細品味品味,你將會有更多的收穫。

三、詩文賞析,再次在讀中感悟課文。

再讀課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發現?或從中又感悟到了什麼?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詳見課堂實錄。)

四、詩文拓展 ,佈置作業:

1、在這之前我們還曾學過和這首詩有相似意境的詩嗎?課後對山水田園詩做一點研究,開個山水田園詩鑑賞會,看誰知道得多。

2、你可以課後去研究一下,看看辛棄疾的詞《破陣子》這首詞與我們今天學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詞文: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實錄(片段):

生:我知道了這首次的詞義,大概是這樣的:

月光明亮,驚醒的鵲兒飛繞在樹枝上。清風吹來,半夜裏蟬兒鳴唱。稻花飄香,老農在談論豐收的年景。蛙聲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聽。遙望遠天,尚七八個星兒閃爍。來到山前,已有兩三點雨兒飄落。拐個彎兒,溪橋一過。就在土地廟旁,出現了曾住過的旅店茅屋。

師:對這位同學的解說有不同理解嗎?

生:我不認爲是明月驚醒了鵲兒,從題目“夜行黃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腳步聲驚飛鵲兒。

師:有道理,詩詞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是很大的,還有不同見解嗎?

生:前面那位同學說農民在談論豐收的年景,夜已深,人們早就休息了。我認爲是是青蛙在訴說豐收,因爲稻花飄香預示着豐收在望,蛙聲如歌說明害蟲少,因此可理解爲是青蛙在訴說豐收,是作者運用的擬人手法。……

師:老師爲你們有這樣獨特的見解而感到自豪。你們都個性獨特。同學們,你也可以細究詞中的每個字,每句詞。認爲這首詞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歡哪句詞?是因爲什麼?

生:“一片”這個字用得好,這個詞說明蛙聲多,害蟲則少,預示豐收在望,也表現了作者因爲農民豐收而高興的心情。

生:“驚”用得好,說明月亮太亮了,使鳥鵲產生錯覺,誤以爲天亮了。

生:我認爲整個上片都很好,通過明月、鵲兒、清風、鳴蟬、稻花香、蛙聲幾個景物刻畫了一幅美妙的農村夏夜圖,表現了作者喜悅、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闋課件)

師: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讀出來嗎?

生:讀。

師:要注意句間節奏,心情要高興一點。

生:再次齊讀。

生:我覺得作者能抓住夏夜農村有特點的事物,進行描述,而且各有特點。因爲夜裏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

生:還有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着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裏,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師:你的邏輯推理能力相當強,觀察敏銳善於思考。老師不如你。表揚!

還有誰想說一說?

生:我最喜歡“路轉溪橋怱見”,這一句寫出了作者遇雨時,尋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後驚喜的心理變化,很生動。(如果學生不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

師:你爲什麼認爲他的情緒是先焦急後驚喜?同學們能用兩句詩表現出這種心理嗎?

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請一個同學試一下,注意讀出作者焦急、驚喜的感情變化。

生:讀下闋。

師:請同學們點評一下。

生:感情變化把握住了,但“怱見”應重讀,他沒有重讀。

師:同學們聽老師朗讀一下這首詞,認真比較老師在上下片的讀法上有何不同。

師:讀這首詞。

生:上片舒緩、喜悅,下片的節奏急促焦急。

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領會得很準確,就再模仿老師將這首詞讀一遍。

生:齊讀。(投影詞文)

師:你還想通過什麼方式說明你讀懂整首詞了?請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你對這首詞的理解和欣賞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讀。

師:好啊!

生:你能給我配上音樂嗎?

生:我覺得這首樂曲應該把我們帶到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師:那是個世外桃源,對嗎?(生答:是!)

生:我覺得應該用琵琶曲。

師:好老師給你找段音樂。放音樂。

(這位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作者對村居生活的嚮往、喜愛和讚美。其他同學也紛紛要求讀。)

師:除了讀,還能通過什麼方式說明你讀懂了?

生:老師,我們同桌兩個能表演嗎?

師:(高興地)這種學習方式好!演好了,就說明你讀懂了

(兩對學生分別興致勃勃地演起來。其他同學也都躍躍欲試,老師乾脆讓他們自由結合演起來。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離得遠的同學也紛紛扮演角色演了起來。課堂上頓時“亂”了起來。走動的、找“對子”的,以及演戲聲、說話聲、陣陣笑聲“亂”成一團)

生:我想把這首詞描繪的情景寫下來。

生:我想把這首詞描繪的情景畫下來。

生:老師,這首詞應該有歌譜吧?我想把它唱出來。(老師讓自由編曲、“古詞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調唱《西江月》。

師: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詩詞的味道!掌聲!

生:古人填詞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唱的,我想將《西江月》的詞填入別的歌曲中來給大家唱一唱,好嗎?

生:老師,我們一組想合作創作畫下這首詞。

生:三個學生到黑板上畫,(一個畫人,一個畫茅店、社林、山,一個畫稻田等)

師:下面的同學你可以單獨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對這首詞的詮釋,也可以小組合作作畫, 4分鐘。 (來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現風格。(寫的書法/畫的畫,改寫的記敘文……)

師:通過同學們的唱和畫和寫,我發現你們身上閃爍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學習的激情,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是未來的辛棄疾,未來的唐伯虎。

師:好現在還沒完成的,利用課餘時間把它做完,作品我們將把它貼在後面的朝花夕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