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文言文《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文言文《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教學目標

文言文《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教學重點:

1、探討李賀詩的風格

2、在反覆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涵詠 探討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

在唐詩裏,有許多寫音樂的詩詞,其中有三首最爲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還有一首就是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琴師,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說這首詩足以泣鬼,主要是因爲詩人構思的奇特。那麼詩人李賀是怎樣的人,這首詩又奇特在什麼時候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詩人李賀和他的詩。

二.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人,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從漢魏六朝樂府及蕭樑豔體詩多所汲取,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祕的意境,要凌駕大自然而創造出新奇幽美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獨創風格,並對中晚唐某些詩人發生了一些影響。

 三.題解:

李憑是是供奉宮廷的梨園弟子,以彈奏箜篌名躁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其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引,與歌、行一樣,表明這是樂府詩。《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於811-8XX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四.涵詠詩韻,初步感知: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感悟朗讀。

2讀後生生互評,注意把握情感。

教師指導點拔:因爲此詩是描寫音樂感受的,所以在誦讀時要注意詩句間的起承轉合,詩中紛繁的意象蘊含着音樂的情感變化,詩的情感基調與音樂的情感基調基本上相同。

此外,這首詩每句都七言,格律嚴密,四次換韻,句句用韻,節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劃分句羣,找詩中情感的起伏脈絡,把握詩歌的節奏。

3叫一學生再次朗讀,把握情感基調。

本詩的主色調悽愴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有稍縱即逝的情緒。

4學生齊讀。

 五.賞析詩文:

全詩可分爲三部分。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爲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着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着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衆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爲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絃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啓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藉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爲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繫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爲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着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着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着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着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溼,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六.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着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爲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七、作業:

1.背誦全詩。

2.《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從摹寫音樂的不同手法方面比較鑑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