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2篇大綱

初中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2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初中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2篇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2、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3、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掌握作者的寫作技巧

熟練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近體詩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人們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免不了要講些祝福的話語,有的甚至做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時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爲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進去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別詩到底給人以怎樣的意境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送別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給我們一首詩,附有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等相關內容,你會採取什麼方法來分析?

對於詩歌的分析欣賞,其實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兩種主要方法,同學們也經常用,只是不知道具體名稱而已。所謂的知人論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詩人的詩,就必須先要了解該詩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經歷,同時還要了解該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爲一個作家的作品,必然與其所處的時代有密切的聯繫。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據詩歌本身的內容“意”

去推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這兩種方法又太過於籠統,在具體的分析中,我們可能沒有具體而全面的資料或者詩句晦澀,我們不甚理解,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節課,我就教大家一種更具體更切合近體詩自身特點的方法“起承轉合”法(近體詩定義弄清楚: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爲基準。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起承轉合”分別標誌了每聯的作用。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於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承:頷聯,緊承上聯所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要改變描寫方向。

合:尾聯,迴應題目,迴應標題。

下面,我們就用“起承轉合”法來分析這首詩。

二、作者介紹: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三、師生共同分析:

⑴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

唐代的官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成爲“令”,縣令以下設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往來,或者在公文上,尊稱縣令爲“明府”,縣丞爲“贊府”,縣尉爲“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爲蜀郡。唐初該郡爲州,故王勃改稱爲蜀州。但當王勃做這首詩的時候,成都地區已改稱爲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後來王勃死後武后垂拱二年,將益州分爲三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就稱爲蜀州。

⑵“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首聯,破題的作用,交待詩當中的主要因素,這首詩詩是送別詩,主要因素是時間和地點)

①地點

城闕:唐代帝都長安城

輔:輔佐 護衛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

(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②時間

風煙,早上纔有霧。

因爲詩的語言不同於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節令、氣候、自然景物的變化來象徵性的表現時間。

⒈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麼不同?

城闕 三秦 風煙 五津

一近一遠 一明一暗 對比強烈 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⒉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麼?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擡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的問題,詩人站在長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嗎?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不能。

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裏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着眼於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另一種解釋:

城闕輔三秦:蜀州是一個物產富饒的地方,那裏的每一座城市都對三秦有着輔助之功。風煙望五津:作者遙望蜀州的風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說你不是到一個邊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個對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從送行者的立場上說,你走,我只能遙望蜀州的風景)

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首聯爲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宏大的場面,因爲首聯的作用在於破題,在寫法上就要求從大處落筆,粗寫,那具體化怎麼辦呢?具體化是下聯的任務

⑶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離別意-----離別的情意

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

宦遊人-----爲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爲遊士或遊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遊宦或宦遊)

作者意在告訴杜少府此時我和你一樣難過,但因爲我們同是宦遊人,各人有各人的職守,都要奔赴自己的辦事崗位,所以這種分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者,我和你同是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種因外出做官而遠離家人好友的心情,詩人用了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勸慰杜少府,感情真摯自然。

杜少府在京城得到縣尉這要的小官還要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抑鬱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宦遊在外,仕途也比較坎坷。當他們攜手走出京城,遙望五津的時候,彼此間的感情便會很自然的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

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五六句筆鋒一轉,轉而去安慰即將遠行的友人。

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讚揚(點撥:知己)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摯的友情得到了昇華。

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詩中數一數二的名句,但這不是王勃的首創,他是從曹植的詩句“丈夫之四海,萬里猶王建也有兩句詩:“長安無舊時,百里是天涯。”這是把王勃的詩意反過來用,不能不說是盜用了王勃的句法。

⑸“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爲: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淚,於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眼叫做代詞或代語)

回到了分別的場景,迴應題目,迴應標題。

⑹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爲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於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爲全篇的警策。知道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委婉寫來,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四、小結:

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所有的纏綿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齊樑到初唐,浮華豔麗的詩風一直佔據着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樑的詩風,爲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五、課後作業:

1.課後蒐集有關初唐的詩歌加以分析比較

2.背誦全詩

(八):板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合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瞭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覆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3.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麼,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一生短暫坎坷。

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範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麼?(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麼事情?從哪裏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無爲:不要,不須。

(四)分析詩句: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纔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學生回答。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學生回答。明確: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麼?(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遊人”是離別的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繫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麼?(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裏並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隻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首聯點明瞭哪兩個地方?

學生回答。明確:長安、四川

5.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學生提問。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裏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爲什麼?

6.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明確: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後生活的關心。

7.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裏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

(五)小結: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着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麼,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等等的離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後應該思考的。

(七)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並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麼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四、教學效果評價:

(一)講解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學生是否跟上講課進度;

(二)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回答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據學生朗讀種子音和停頓的正確與否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和對詩歌情感的領會。

 【板書設計】

首聯 點明地點 意境開闊

頷聯 離別原因 坦然面對

頸聯 與友互勉 樂觀豁達

尾聯 寬慰勉勵 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