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精選11篇)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精選11篇)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歸納掌握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課時安排】

三課時(1、讀課文並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裏徵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幹無與倫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賈誼徵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二、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著名的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於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爲長沙王太傅。貶謫後,雖身居閒職,仍心繫朝事,後爲樑王太傅。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講,樑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爲是自己失職,哭泣歲餘,抑鬱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爲有名。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鍼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爲人,很爲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解題:過秦論

三、背景簡介

戰國時代,隨着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於是以秦統一爲主線的多年的兼併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後秦終於兼併了六國。秦統一天下之後,對百姓橫徵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於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着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西漢初年,經歷春秋戰國楚漢戰爭500多年的戰爭,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的機會,以求經濟大發展,社會的穩定。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四、朗讀課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五、學生自讀課文。

請同學翻譯並指導,指出重點字詞。

指導翻譯文本: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他爲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王的功業。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爲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爲敵。)

2、劃分全段層次:

①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爲什麼?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麼?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爲結論張本。

④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麼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3、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爲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後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爲守勢;正因爲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着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果。

1、開頭寫始皇餘威,有什麼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

4、它爲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百之衆”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衆”,可以發人深思。

6、“斬木爲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第五段,歸納作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①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衆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爲全文的結句設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

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照應第1、2段,“然後以六合爲家,崤函爲宮”照應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爲全文中心論點。

六、總結全文:

秦滅亡的原因

陳涉和始皇比較

陳涉和九國比較

《過秦論》着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這個觀點也貫穿在其餘兩篇之中。

作者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於施行仁義,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鬆的政策。

七、藝術特色:

1、善於敘事精於論斷

2、對偶排比氣氛熱烈

3、反覆比照導出題旨

八、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約從離衡(通“橫”)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百有餘年(通“又”)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2古今異義

例句古義今義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黃河水道的通稱

贏糧而景從擔負勝或獲得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東山東省份

流血漂櫓盾牌使船前進的工具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愛惜、愛護、喜歡

寬厚而愛人愛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戀愛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劃分整體事物的分開或使整體的事物分開

3詞類活用

名詞做狀語

有包舉宇內像包裹一樣

席捲天下像席子一樣

囊括四海像口袋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外連橫而鬥諸侯對外

南取漢中向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面

南取漢中向南

西舉巴蜀向西

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向南

名詞活用爲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動詞活用爲名詞:

追亡逐北逃走

動詞的使動:

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鬥諸侯使動用法使……爭鬥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形容詞作名詞: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險固的地勢。

②尊賢而重士賢:賢能的人

③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釋爲:便利條件

形容詞活用爲動詞:

會盟而謀弱秦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弱

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課堂小結並佈置作業,背誦後三段,並做小聚焦。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瞭解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侷限。

2、掌握課文中常用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識。

3、誦讀全文,把握語氣,正確傳達課文主旨,與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誦讀的基礎上順暢地背誦最後三段。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說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2、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並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3、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4、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瞭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教育學生不應只着眼於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爲鑑""古爲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爲能力的目的。

四)美育滲透點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

1、瞭解秦王朝興亡過程,分析導致其迅速滅亡的原因。

2、學習課文先敘史實後分析歸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線"(時間的縱線)"點"(某一時間段的鋪陳拓展)結合的安排結構的方法。

3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學法指津

讀。本文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層次先後的,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初讀時不要中斷,不要旁及其餘,以形成整體感。

理。在讀的基礎上劃分結構,理出頭緒。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興亡過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強大興(攻)

(3)始皇:統一

(4)二世:滅亡亡(守)

(5)亡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析。即是對內部層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觀條件、主觀因素、施政方針三方面進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領會作者極寫諸侯約從反秦的強大陣容和不可抗衡的聲勢的意圖(用以反襯秦之強大,爲下段寫秦統一全國已成定局蓄勢);第三段,分析秦創建大帝國之後怎樣轉入守勢,從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確作者寫陳涉亡秦而採用寓褒於貶的寫法的用意(秦民心喪盡,自取其禍);第五段,分析內部層次以及與全篇的關係

①從不同的角度將陳涉之衆與九國之師進行對比,提出問題。

②歸納中心論點,解決問題。在第二層次中,均有與上文相照應的句子:前4句照應一、二段,中間5句照應三、四段,最後照應"成敗異變"二句,順勢回答了第一層留待解決的問題。

誦。即是深入領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驟。誦讀時一定要注意語氣。文中的鋪排,要讀出氣勢,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對比,要讀出情感,抑揚有別,褒貶分明;深責時,要義正詞嚴;惋惜處,要讓人警醒。本文雖爲史論,但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誦讀時要細加品味。

教學設想

1、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講授課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張的歷史侷限時,不必在什麼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徵博引,同時對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史實,也不要過多介紹。可在課外指導學生讀點通史或歷史故事(如《東周列國志》,雖是小說,但基本事件多見諸其書)。

3、文言文翻譯,是本單元主要知識點。在研習新課中要有意識設計必要的討論題,引導學生用單元知識短文所講的道理來解決疑難問題,獲取新知識。

4、本文邏輯嚴密,文辭優美,可利用錄音等手段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說理之透徹。在熟讀基礎上背誦課文的後三段。

課時安排:三課時(1、讀課文並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書節選的《過秦論》是西漢賈誼論述秦國政治得失的《過秦論》其中一部分,主要從秦孝公開始,到陳勝吳廣起義推翻秦王朝暴政結束。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議論性散文的第三課,說理性較《寡人之於國也》《勸學》弱,但從材料的剪裁和理論的方法上來說則有更多可取之處。教授這篇文章,可以從基本史實和一些典型語言入手。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寡人之於國也》《勸學》之後,瞭解了一般的論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論技巧,爲學習本文打下了基礎。另外,歷史知識方面也學習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較公正客觀地分析這一問題,爲討論賈誼在文中“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結合註釋與課外資料,學生能瞭解本文相關的基本史實。

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能複述文章的基本內容。

學習本文是如何立論和論述觀點的,並能對賈誼關於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論述進行評價。

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的立論、討論問題的方法。

客觀評價本文觀點。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第一課時導入新課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討論回答設疑激趣正音崤xiáo函之固孝公既沒mò膏腴yú之地合從zòng締交逡巡qūnxún亡矢shǐ遺鏃zú流血xuè漂櫓lǔ鞭笞chī俯首系xì頸jǐng以愚黔qián首隳huī名城涉甕wèng牖yǒu繩樞shū氓méng隸之人贏yíng糧而景yǐng從鋤耰yōu棘jí矜qín非銛xiān於鉤戟jǐ長鎩shā也度duó長絜xié大百有yòu餘年自讀課文,在文中進行標記,之後全班集體正音。夯實閱讀基礎文章架構自由走讀朗讀,把課文讀得流暢。每人至少要讀二遍。老師通過齊讀來檢查流暢的程度。

根據標誌性詞語,劃分文章結構。

興:秦孝公時期-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時期-秦始皇時期

亡:秦二世時期自讀課文、齊讀課文。流暢理解文意串講字詞意思串講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識。

通假字外連衡而鬥諸侯:衡通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從通縱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弊通敝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於阡陌之中倔通崛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有通又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沒通歿

一詞多義因因遺策(沿襲,動詞)因利乘便(趁着,介詞)因河爲池(憑藉,依據,介詞)之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聚之咸陽(到,動詞)及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及至秦始皇(到,介詞)北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制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兵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爲兵”中“兵”同此)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使動用法。)舉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西舉巴、蜀(攻取,動詞)利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勢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在國內對國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像雲彩那樣像回聲那樣像影子那樣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

b)使動用法外連衡而鬥諸侯使(諸侯)相鬥會盟而謀弱秦使(秦)衰弱約從離衡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以弱天下之民使(天下百姓)衰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八州)有序使(同列)來朝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匈奴)退卻吞二週而亡諸侯使(諸侯國)滅亡

c)名詞作動詞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做帝王履至尊而制六合本意爲鞋子,此處意爲登上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用甕做用繩子系

d)形容詞作動詞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變小變弱尊賢而重士看重

e)動詞作名詞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聆聽,在書上做標記。逐字理清文意第二課時回顧前文自讀課文,回顧文章主要內容。自讀課文。溫故知新分析第一段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秦孝公時期的秦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從全文來看有什麼意圖?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於敘事、精於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係,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鑑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誇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採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鑑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鑑賞皆融於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鑑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鑑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爲“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爲“政論文之楷模”。從《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衆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不久提升爲太中大夫。後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爲長沙王太傅,甚爲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後被召回,爲文帝寵子樑懷王太傅。後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於儒家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鍼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爲人,很爲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戰亂頻繁。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爲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爲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爲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並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侷限、階級的侷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歷史教訓。“論”是古代議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誇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①詞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②分句對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對舉的擴展):……之屬爲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疑:

1、敘多於議。

2、扣中心欠緊。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並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 課堂討論法 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瞭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侷限性。

教學準備

朗讀課文,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蒐集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着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羣疲憊的農民“斬木爲兵,揭竿爲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腴(yú)軫(zhěn)鏃(zú)萬乘之勢(shèng)

恬(tián)比權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沒(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繫頸(xì)踐華爲城(huà)

勁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躡足行伍(háng)

牖(yǒu)甕(wèng)朝同列(cháo) 將數百之衆(jiàng)

度長絜大(duó) 一夫作難(nàn)

(二)讀全文後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並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並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麼,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課時

研習新課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採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爲基本依據,採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在第⑤ 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餘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着採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 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瞭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覆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 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後讀①-④段, 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爲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併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爲本,採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 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一六國的巔峯。“興”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並加以解釋, 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明確:

(1)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

(6)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屍百萬, 流血漂櫓”,已經蘊藏着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後,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採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鑑,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 在固守天下中表現得尤爲厲害。主要體現在治國措施中。

小結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爲改革政治的借鑑。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佈置作業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於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二)細讀文章,找出自己認爲寫的最好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交流。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

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

課時安排3課時,學情分析:背誦任務較重,可提前讓學生接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了解賈誼及秦統一前後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以求學生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略

二、背景簡介,略

目的是明確賈誼“過秦”的深刻含義。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板書: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點撥,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朗讀情況

採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一)課堂問答設計

提問:讀全文後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提問: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二)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研讀課文,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學生速讀後明確:統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週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築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統一天下之後,採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殺豪傑,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踐華爲城,因河爲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教師提問: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學生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衆”。武器:“斬木爲兵,揭杆爲旗”。起義的影響:“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並起而忘秦族矣”。

這五方面的鋪敘爲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教師提問:既爲史論,那麼“論”自然體現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學生默讀思考。

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衆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八字。然後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爲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三、全體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嘗試背誦課文三至五段背誦課文三、四、五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師生回顧交流西漢初的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過秦論》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總結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集體背誦三、四、五段

一、回顧漢初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後人的啓示是什麼?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學生討論明確:

①“施仁政,行仁政”。

②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並橫徵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莫之振救”,於是藉此文,要求漢文帝以秦亡爲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

③從前面對賈誼的介紹可以看出,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願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

教師總結引申:同學們的分析很有見地。在我國曆史上有過不少像賈誼一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如戰國時代有爲楚國前途大聲呼喊“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愛國詩人屈原;南宋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憂患詩人陸游;有希望“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這種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傳統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身上是一脈相承的。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體現了作者的憂思滿懷、語重心長?

學生思考、吟誦。

二、課堂小結

賈誼以其縱觀天下,通覽古今的博學與睿智,將熾熱的愛國之情洋溢於字裏行間,確實才調無倫。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教師提問:請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並初步歸納其活用的規律。

學生討論明確。

教師總結:略

四、佈置作業:課後第三題

教學反思:本文認證思路較複雜,所以在利用對比手法分析思路的前提下,可重點理清文脈。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複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着重識記並理解“蒙、因、絜、愛、餘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彙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註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爲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範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餘烈

⑵鑄以爲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爲池

⑸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後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註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範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雲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後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範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爲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係,並用圖表示,並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賈誼,整理歸納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是哪個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強盛的,李白說“秦王掃六合,虎勢何宏哉”。秦朝統一天下時,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然而,它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時天怒人怨。爲什麼統一天下時秦王朝勢不可擋,而治理天下時卻天怒人怨呢?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想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誨,爲自己的統治提供借鑑。《過秦論》就是一個非常有見解的闡釋。

【作者介紹】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政論家,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二十多歲就被漢武帝召爲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張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對外主張全力抗擊匈奴,對內主張發展農業以增強國力。由於他直言敢諫,在朝廷上極力主張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觸犯了當時權貴們的利益,於是遭到衆多權貴的攻擊和排擠,終於被貶爲長沙王太傅。四年後,又被召爲樑懷王太傅。懷王年輕,喜歡縱馬奔馳,不慎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鬱郁而死。賈誼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治安策》、《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的獨到見解,被魯迅評爲“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鵩鳥賦》、《吊屈原賦》爲代表。

【解題】

漢文帝是一位很有作爲的帝王,賈誼因此寫了這篇政論文來爲他提供政治上的鑑戒。“過”:動詞,指出過失,過秦,指出秦的過失;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文章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總結評論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嬰三代治秦的過失,既總結了秦亡的教訓,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選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國散文史上,《過秦論》首創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作者偏於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文中列舉的論據與史實或許有出入的地方。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秦的過錯究竟是什麼?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觀點,哪一句?

明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2、作者說“攻守之勢異也“,那麼秦攻和秦守時形勢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秦如何攻而一步步強大,如何守而一步步敗落的發展過程,爲文章歸納各段落大意。

崛起:地利、人和、內政、外交

發展

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宰割、分裂反襯

諸侯:統帥之堅、陣容之整齊、文臣武將之多、軍隊數量之衆—請服、請朝(對比)

前期:奮餘烈、履至尊、取百越、卻匈奴

過秦論

極盛後期:焚百家、殺豪傑、弱人民、嚴控制

設想:據高城、臨深淵、守要害、傳萬世

始皇:餘威震於殊俗

滅亡陳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結果:天下響應,並起亡秦

陳涉:平民鋤耰棘矜謫戍之衆深謀遠慮成敗

地位裝備軍隊素質能力異變仁義不施,

析因九國:君王鉤戟長鎩九國之師向時之士(對比)攻守之勢

前期秦:致萬乘之勢、百又餘年、六合爲家、崤函爲宮功業相異也

後期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反(對比)

【本文特點】

1、用敘事來說理(提示:題目爲“過秦論”,即指出秦的過失,按常規的邏輯推理,似乎該一點點的羅列出秦的過錯。因此從題目來看,它是一篇論說道理的說理文。但從文本內容來看,是不是全部都在說理呢)用敘事來說理,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2、用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幾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這樣,氣勢充沛,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

【“請君入甕”的故事】

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還不知道。來俊臣假意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周興說:“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麼事他會不承認呢?”來俊臣叫人搬來一個大甕,四面加火,對周興說:“奉令審問老兄,請老兄入甕!”周興嚇得連忙磕頭認罪。比喻拿某人整治別人的法子來整治他自己

《過秦論》文言知識歸納

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A。膏腴(yú)逡(jùn)巡藩(fān)籬躡(shè)足

B。遷徙(xǐ)崤(yáo)函鞭笞(tāi)鋒鏑(zhé)

C。甕牖(yǒu)黔(qián)首氓(méng)隸勁弩(nǔ)

D。萬乘(shèng)銛(guā)利鉤戟(jǐ)阡(xiān)陌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名詞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詞類活用之名詞作狀語

(1)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鬥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6)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詞類活用之名詞作動詞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動用法

外連橫而鬥諸侯

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吞二週而亡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被動句

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

(3)賓語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一詞多義

(1)制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2)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吞二週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蒙故業,因遺策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以爲

鑄以爲金人十二

以爲桂林、象郡……以爲固

二、譯句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5、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6、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教學反思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爲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爲他的纔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爲帝王之師的才。爲帝王師,爲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爲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但在“斬木爲兵,揭竿爲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爲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繫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纔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纔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爲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爲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瞭解“賦”的特點;

2、從秦的滅亡中吸取教訓;

3、文言詞語的活用,語文教案-過秦論。

重點難點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後人”的意思。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型:課內自讀課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爲別於杜甫,後人稱他爲“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並列,稱爲“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爲建造這座宮殿,秦統治者曾徵集勞動力七十餘萬,開採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滅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本文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覆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範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註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過秦論》。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兀”“出”都是動詞。

接着,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經營”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複句,其中“鼎”“玉”“金”“珠”爲名作狀,“鐺”“石”“塊”“礫”爲名作動。

五、作業

熟讀1-2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二、學生自學3-4段,教師點撥。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鋪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終於導致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第3段開始轉入“體物寫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論,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文章的最後一段,充分表達了作者寫此賦的用意――“寄託諷喻”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統治者的覆轍。文中除第三個“後人”指唐以後的統治者外,其餘三個“後人”皆指秦以後的統治者,主要指唐朝統治者。

小結:文章兩大部分鋪事寫志,層次極其分明,鋪事是寫志的基礎,而寫志纔是鋪事的目的,結構嚴謹。因此,文章鋪陳雖含誇張,卻不顯浮靡;議論雖純屬言理,卻不顯拘謹。

本文關於歷代王朝崩潰皆始於自身*敗墮落的觀點,以及節用愛民的主張,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作業

(1)、“思考和練習”(五)

1、未龍何雲:(天上)沒有云彩,怎(會有)蛟龍(騰空)?

2、不霽何虹: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彩虹(凌空)?

3、鼎鐺玉石:把寶鼎視爲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

4、金塊珠礫: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兒。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侷限性。(難點)

2、瞭解先進行論證,然後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

2、瞭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一年後,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爲長沙王太傅深爲憂傷憤懣,四年後改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鬱郁而死,年僅33歲。

後人輯他的文章爲《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傑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 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三、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強:

條件: 地利──據、擁。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內政──務、修。

外交──外、鬥。

2、日強:

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國──合縱締交、九國不進。

結果──縱散約敗、割地賂秦。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

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2、“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後省略了什麼?(之以)

3、注音:

崤 逡 笞 隳 鏑 牖

二、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1、始強。

2、日強。

3、極盛:

外交──執、御,百越俯首、北卻匈奴。

內政──執、鞭,隳城殺傑、廢道焚書。

4、滅亡:

陳涉:

人力──疲弊數百。

出身──貧苦農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斬木爲兵。

結果──天下響應並起亡秦。

5、亡因:

秦:

國力──非弱。

餘威──震於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廟隳。

陳涉(與六國比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語)。

武器──非銛。

實力──非抗。

戰術──非及。

結論: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三、總結多義詞

1、制:

制其兵:控制,統率

制其弊:制服

制六合:控制)

增其舊制:規模

制禮作樂: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銅

金城千里:牢固 聞金聲而止:鑼

3、勢:

萬乘之勢:權力,勢力

攻守之勢:形勢

兵勢強盛:勢頭,力量

四、析講

1、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一天下的?統一天下後實行了什麼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長策而御宇內。用武力統一中國以後,國力空前強盛。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傑”,迅速把它的統治置於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藉險要的地勢(“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爲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自己的統治,自以爲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

2、課文前三段寫了什麼內容?爲什麼要這樣寫?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敘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展到統一中國以後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爲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4、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詞,調轉筆頭,把整個文章轉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後寫物力,接着,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並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5、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後用“何也”引出全文結論。

6、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治的。這種思想屬於儒家的政治思想的範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着經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爲唯一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治者奉行愚民zheng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7、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於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爲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

8、分析寫作特點:

⑴ 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後寫秦終於統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後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⑵ 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比;2段內比。

⑶ 對偶、排比,廣泛運用。

9、本篇爲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捨去一、二段?

(培養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五、完成課後練習。

高一語文上冊《過秦論》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爲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爲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 笞(chī) 因利乘(chng) 萬乘 (shng)之勢 將(jing)數百之衆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是一篇史論,爲什麼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麼目的?

2、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爲幾個階段?爲什麼這樣劃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爲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爲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於漢文帝,被任爲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爲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爲長沙王太傅。後爲樑懷王太傅。32歲時鬱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爲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爲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佈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爲兩部分。

(一)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二)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後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可以一邊討論一邊板書要點,最後形成下表(表中圓括號的數字表示段落順序):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鬥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後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後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重在會意。

②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樑(今陝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後,歸納如下:

① 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 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③ 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爲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爲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②於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鬥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爲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爲敵。)

劃分全段層次並答問:

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爲什麼?(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僱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③ 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麼?(不施仁義,爲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併爲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④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麼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後,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爲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後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爲守勢;正因爲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着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後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雲集響應,並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餘威,有什麼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麼?(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它爲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衆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衆,可以發人深思。)斬木爲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麼?(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後,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

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

②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四、留作業。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後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② 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僞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後,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於陳涉的敘述,你認爲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麼?(他不憑藉高貴的地位和傑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爲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衆的心願,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補充註釋:

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

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並未發生變化。

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爲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爲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

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並論之意。

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爲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說百有餘年矣。至以六合爲家,殽函爲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

⑥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後。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衆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爲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後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爲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②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於)非銡(於)非抗(於)和非及。(非及後其實也可加於)。

④ 向時之士也後作一頓,爲下句轉折畜勢。

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後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爲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⑥ 試使三句,重複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迴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爲天下笑者達於頂峯,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讓學生答課文後練習第一題。答案:第二種。

注:人教社教參認爲答案是第一種,誤。理由參見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① 以史實爲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麼關係?(秦統一全國前對諸侯處於攻勢,統一後對全國人民處於守勢,是爲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採取的政策有區別嗎?(處於攻勢時期採用的是詐力政策,處於守勢時期採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

板書:用史實作論據。

②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麼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勝秦國,而一羣斬木爲兵的農民軍卻戰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係。

板書:對比論證。

3、語言特色。

先讓學生舉出若干對偶句和排比句,再舉出若干散句,並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歸納:駢散結合,讀起來聲調鏗鏘,而又不覺呆板。

四、做課文後練第三、四題。

附答案如下:(個別題答案與教參不同)

第三題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細微差別:A、利益,與害相對。B、鋒利。C、順利。D、有利條件。

4、BC

第四題

1、席(名詞作狀語)卷天下,囊(名詞作狀語)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參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動詞用,誤。)

2、爭(動詞作狀語)割地面賂秦。

3、會盟而謀弱(形容詞用如動詞)秦

4、弱(形容詞定語)國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