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語文版必修一《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語文版必修一《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教材分析

語文版必修一《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高中語文(語文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第二課。這個單元的四篇中外小說,反映出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客觀現實的壓迫與人本能的抗爭意識,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在追尋中的彷徨,追尋夢想以及爲此進行的鬥爭,人在社會中擁有和付出的愛以及人們的責任感等一系列問題,折射出人在成長中應該學會享受成長的滿足感並在成長的“蛻變”中爲生命增值的主題。《十八歲出門遠行》是當代作家餘華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小說講述了一位少年離家遠行所遇到的一系列離奇事件,通過荒誕的情節和新奇陌生的語言,集中反映出了餘華這位作家的寫作特點和先鋒派小說的藝術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品味作者的寫作特點,感受先鋒派小說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掌握閱讀分析小說的基本方法,培養閱讀鑑賞小說的興趣。

情感目標:滲透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認識成長給人帶來的痛苦與歡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品味小說新鮮而陌生化的語言。荒誕情節所表現出的藝術效果。

難點:理解“汽車”、“旅店”、“紅揹包”的隱含意義。荒誕情節所表現出的藝術效果。

  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小說的學習通常從閱讀開始,通過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來發掘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我根據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對教學提出的要求和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準備通過對話的策略,討論交流的方式,比較閱讀的手段來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並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新鮮的觀點和見解,並把它們表達出來。進而提高文學修養和文化素養。

 學情分析

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往往關注情節而忽略了作品的語言和作品本身所反映出的思想內涵。而對於這樣一篇情節荒誕離奇的先鋒派小說而言,就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式,避免理解上的簡單化和絕對化,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多向度的解讀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時品味作品的藝術性和美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現在給我們一天假期,大家想做什麼?(學生們大概會說睡覺、寫作業、洗澡、逛街等等)那如果給我們一個月假期,就好比將來高考結束了,高中的學習完成了,大家也都成爲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完整法律權利的公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了,大家想怎麼利用這個時間呢?(大多數學生會說去玩、和好友一起出行等)大家都有點“仗劍去國,辭親遠行”的氣勢。我們今天就閱讀一篇小說,跟隨作者的語言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咱們一起來品讀當代作家餘華的代表作《十八歲出門遠行》。

說明:問題設計的目的是第一:活躍課堂氣氛,縮短師生情感距離;第二:創設情境,發散學生思維;第三:爲課堂的對話策略的實施營造氛圍。第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進入課文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在預習的基礎上再一次瀏覽全文,看看這篇小說塑造了幾個主要人物,分別是誰?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這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並且有目的的閱讀會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基礎。

2、提問:下面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小說作者餘華分別給我們塑造了哪幾位主要人物,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明確:主要人物是“我”(遠行的少年)、一位汽車司機,小說講述了一位18歲的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斷,主要寫“我”“司機”“搶劫者”之間的矛盾衝突。從出門時的興高采烈、神采飛揚,到結尾的無依無靠、遍體鱗傷,讓我們看到了成長的真實。

說明:問題並不複雜,目的是鍛鍊學生的總結與歸納能力,交流與表達的能力,而且使剛纔的閱讀得到檢驗,學生也從總體上感知了全文。

3、提問:大家讀完這篇小說以後有沒有什麼問題,在情節上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用原文中的語言提出來。

明確:司機態度突然轉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着時去車廂取蘋果;當我問他去哪裏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着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於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最後司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揹包也搶走了。

說明:讓學生突出感受小說情節的不合理與荒誕性,體會本篇小說的寫作特點。

4、提問:這些荒誕情節在小說中到底起什麼作用?它產生一種怎樣的藝術效果?大家討論一下。

明確:荒誕的情節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衝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衝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荒誕的情節顯示了荒誕社會中荒誕的生活。人生荒謬到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呼天搶地,而在性命攸關的大事上麻木不仁。

說明:討論目的是讓學生髮現先鋒派小說的創作特點,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自主理解、探究作品的藝術特點。引導學生關注這樣寫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5、提問:文中多次出現了“汽車”、“旅館”,“紅書包”,他們象徵着什麼?

明確:“汽車”象徵着人生的旅程,“旅店”是人生的驛站和歇腳點,而“紅書包”可能是一種光明的依靠和寄託。(答案不必拘泥)

說明:深入體會先鋒派小說的象徵性寫法,答案不必拘泥,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從不同的層面理解作品內涵。

6、提問:大家發沒發現,本文的語言非常有意思,是我們通常所見不到的,我給大家讀一段做個例子:“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這年我十八歲,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裏定居的鬍鬚,所以我格外珍重它們,我在這條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經看了很多山和很多雲。所有的山所有的雲,都讓我聯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們呼喚他們的綽號,所以儘管走了一天,可我一點也不累。我就這樣從早晨裏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髮。”“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 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裏定居的鬍鬚”,“ 從早晨裏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髮”類似的語言我們還能不能找到?

明確:“那個時候汽車突然不叫喚了,像死豬那樣突然不動了。於是他又爬到車頭上去了,又把那上嘴脣翻了起來,腦袋又塞了進去。我坐在駕駛室裏,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翹起,但上嘴脣擋住了我的視線,我看不到他的屁股。”“我無限悲傷地看着汽車,汽車也無限悲傷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撫摸了它。它渾身冰涼。那時候開始起風了,風很大,山上樹葉搖動時的聲音像是海濤的聲音,這聲音使我恐懼,使我也像汽車一樣渾身冰涼。”等等

說明:對於任何類型的文學作品,品味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於本文新鮮陌生的語言加以品味,不僅可以增強讀者感受,還可以提高對作者和作品風格流派的認識。

7、提問:把汽車蓋比做“嘴脣”,“我”不能動了,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從這些語言的運用可以看出餘華這位作家對語言嫺熟的駕馭能力和豐富大膽的想像力,讀來饒有趣味,但是餘華只是想展示自己頭腦靈活或是博大家一笑嗎?語言的背後隱含着什麼樣的意義與感情呢?這樣有別於傳統小說的寫法有什麼好處呢?

明確:不是爲了幽默,而是通過這種看似漫不經心且近乎冷漠的語言來反映現實的冷酷。現實的成人世界也在嘲笑懵懂的少年,在作弄這個心理上還處於“斷乳期”的“來客”。鮮明的區別於傳統小說寫實的語言風格,突出作者個人和先鋒派小說的語言特點。

說明:新鮮而陌生的語言是餘華小說和先鋒派小說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因此應作爲閱讀此文的重點,同時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餘華的語言決不是“耍貧嘴”,他的語言正因爲爲深刻的文章主題服務才顯得格外有價值。

8、提問:這就是餘華的作品,這就是先鋒派小說,那大家可不可以介紹餘華並說說先鋒派小說的特點呢?

明確:餘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着》《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慄》。其中《活着》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先鋒派小說:受西方現代派影響,通過荒誕的情節,運用新鮮陌生的語言、象徵性的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強調的是一種感受的真實而非傳統小說的情節的真實合理。

說明:以往的教學方法往往願意開篇介紹作者和風格流派,這對閱讀文本未免造成了一種先入爲主的不良影響,干擾學生的思維並侷限了他們的感受空間,我在最後提出這個問題就是爲了最大限度的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歸納進而發現真知。

  (三)總結

餘華作品的語言特點與先鋒派小說的文學含義是什麼,通過對這篇小說的閱讀與理解,我們已經有了整體的感知與認識。但是理解成長帶給我們的啓示,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我們纔剛剛上路。

 (四)佈置作業

拓展閱讀:閱讀卡夫卡《變形記》(節選),加深自己對西方現代派小說的理解。

說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通過比較學習加深印象,提高文化修養和文學素養。

  (五)板書設計

十八歲出門遠行

——餘華

在家: 約束 狹小 單調

遠∣↑成 (保護) (溫暖) (目標明確)

行↓∣長

在外: 自由 廣闊 多彩

(危機) (冷漠) (無所適從)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中應從興趣出發,從藝術相通原則入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搞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