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試析《鴻門宴》中的項羽英雄心理

試析《鴻門宴》中的項羽英雄心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爲兵、揭竿而起,點燃了反抗暴秦的熊熊烈火。兩個月後,在會稽郡的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然而這樣一個叱吒風雲、勇冠三軍的英雄一路凱歌之時,卻在鴻門宴這場暗藏殺機、險象迭出的政治角力中,輸給並不顯山漏水,卻又善用權謀的劉邦。千百年來,鴻門宴不殺劉邦,項羽幾乎被衆口一詞地批評爲“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有勇無謀”等等。“鴻門釋劉”僅從結果上看,似乎是項羽失策,但豈能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放掉劉邦的?爲了廓清歷史的真實,本文對《鴻門宴》上項羽的內在心理作一探討。

試析《鴻門宴》中的項羽英雄心理

 英雄心理之一:誠信守義

項羽出身於楚國項氏望族,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在這個宗族社會。上層的貴族文化培養了他誠信守義、知恩圖報、光明磊落的品質。譬如他在奪取天下後,凡有恩於項氏家族的人一概得到重用;在楚漢相爭之際,劉邦派侯公勸說項王“割鴻溝以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項羽答應後,便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並帶兵解圍離去。也許有人會指責項羽的輕信,但正因爲項羽的這種信義之舉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古代真正的英雄豪傑都是義薄雲天之人,如關雲長之義釋曹操就是典型的一例。直到今天,堅守信義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邦自項梁起事,便緊隨項氏集團南征北戰,抗擊秦軍。劉邦曾和項羽聯手攻打城陽、定陶、雍丘、外黃……可謂是經過血與火考驗的“戰友”。在項羽看來,劉邦在滅秦戰爭中是有功的;況且,懷王曾與諸侯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儘管滅秦的真正功臣是項羽,但畢竟是劉邦先入咸陽。項羽欲攻劉邦已是背離信義,如今(《鴻門宴》)劉邦前來謝罪,俯首稱臣,若再殺劉邦更是有違良心,這是誠信守義的項羽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再說,在宴會之前項羽曾答應叔父項伯,君子一言九鼎,殺劉邦則失信於叔父,這也是項羽心理上不能跨越的一個障礙。同樣緣於這個當初的約定,鴻門宴上當樊噲以“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爲理由責備項羽時,纔會有“項王未有以應”的尷尬局面。項羽寧可在戰場上與劉邦真刀真槍地拼命,也不願玩弄這種不仁不義的陰謀。因此,他纔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並寬容了樊噲的不敬,甚至產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明代史論家趙弼在《雪航膚見》中說:“項羽不殺沛公有人君之度……項羽獲太公、呂后三年,無淫殺之心,聞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則篤於朋友之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是公正的評價。

英雄心理之二:仁而愛人

在一般人看來,項羽是個性格殘暴、動輒殺人的武將。但項羽殺人有他的原則:他殺的都是阻擋他滅秦興楚的復仇大業和冒犯他尊嚴的人。號稱卿子冠軍的宋義奉命救趙,卻徘徊觀望四十餘日,使抗秦事業岌岌可危,於是項羽果斷地殺掉了宋義,排除了進軍的障礙;當他發現秦國降卒“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史記·項羽本紀》)時,便毫不猶豫地下令“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但是,項羽還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如范增對項莊所言“項王爲人不忍”(《史記·鴻門宴》),韓信曾對劉邦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史記·淮陰侯列傳》)作爲一名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武將,項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會像劉邦那樣惺惺作態、翻雲覆雨,也不會幹出劉邦那種讓兩千婦女穿上鎧甲引誘項軍,自己乘機逃脫的卑劣行徑,更不會爲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像劉邦一樣把親生兒女推下馬車……項羽仁而愛人,敢愛敢恨,因此纔會有分食推飲的舉動,纔會見傷病者而落淚,纔會流傳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楚漢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雖然他的這種想法未免幼稚,但愛民之心天地可鑑。而鴻門宴上劉邦一無破壞他的大計之行,二無忤逆他的意志之言,劉邦是那麼樣“誠惶誠恐”地謝罪,那麼樣“誠心誠意”地解釋,項羽有什麼理由置他於死地?又怎能下得了手呢?再說劉邦已經把自己包裝成道德的完人,親切的戰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時項羽再殺掉劉邦,勢必失去衆多諸侯的信任,勢必影響自己的威望,也沒法向懷王交代。“杯酒釋沛公,殊有君人量。”(清·吳偉業《下相懷古》)

後代的有識之士對項羽的仁愛是十分推崇的。“休將神聖例英雄,抔土殘碑已不同。埋伏拌當韓十面,寬仁宜似舜重瞳。”(清·史恩培《楚霸王墓》)清代著名詩人孫原湘說項羽“無心殺季真仁度,併力除秦是本謀。獨棄關中酬故將,平分天下與諸侯”(《題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詩後》)。這些評論,可謂高屋建瓴。

  英雄心理之三:高度自信

項羽不殺劉邦是建立在他對自身勇氣和實力充分自信的基礎上的。“君不見當年項王之力能拔山,驅除天下猶轉圜。”(宋·曹勳《前有一樽酒》)“項羽提戈來救趙,暴雷驚電連天掃。臣報君仇子報父,殺盡秦兵如殺草。快戰氣盛聲喧呼,諸侯壁上驚魂逋……”(清·鄭板橋《悲項羽》)。鉅鹿大戰中“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史記·項羽本紀》)。這種惟我獨尊、誰與爭鋒的氣勢,撼三軍,動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裏,區區劉邦又豈在話下。即使在楚漢戰爭爆發後,項羽仍有多次消滅劉邦的機會。一次是在彭城之戰中,漢軍大敗。楚軍將劉邦團團圍住,眼看劉邦插翅難逃,誰知“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砂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史記·項羽本紀》)。這一役劉邦雖然僥倖保住了性命,卻差點兒女不保,而太公、呂后則被楚軍生擒。又一次是項羽爲救彭城,追劉邦至滎陽,並奪取漢軍供糧通道。雖然劉邦用陳平計離間了項羽與范增,仍被楚軍重重圍困,最後劉邦只有犧牲城內兩千女子及將軍紀信,帶數十騎從城西門悄悄出逃。鴻門宴發生時,項羽不僅攜鉅鹿之戰勝利之威勢,而且與劉邦實力懸殊(“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由此看來,鴻門宴上項羽完全沒有必要採用暗殺的手段來消滅劉邦。如果不是他在其他方面的失策,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清除劉邦。他的自信心理是有雄厚實力做基礎的,並非妄自尊大。也許,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在項羽看來,至少在當時劉邦還算不上是他的對手,再說當時秦患未除,他還需要劉邦的配合,如果隨意殺了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瓦解。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項伯的撮合和劉邦降貴紆尊的登門謝罪,項羽終於放棄剿滅劉邦的打算。應當說,這不是項羽的妄自尊大,而是他深思熟慮的明智選擇。

朱光潛說:“悲劇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常常代表某種力量或理想,並以超人的堅決和毅力把它們堅持到底。”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學者易中天在《項羽之死》中說:“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爲象徵的。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犬和羊。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用虎豹和犬羊來比喻兩種不同的人格,並驚歎於虎豹之可能淪落爲犬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雖然,在孔子師徒看來,虎豹的精神是高貴的,當是審美的,它不該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項羽之死,似乎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結束。虎和豹的時代結束之後,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時代。而且,那狼也會退化爲狗,走狗。心理決定行動,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堅守自己的人格尊嚴和自己的處事原則,這種人格本色的堅守固然常常使他遭遇苦難,身心受到極大的折磨,甚至是失敗的命運,但項羽活的無怨無悔,從容而高貴。對於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所作所爲,若站在政治家、軍事家立場上去讀解,就會讀偏;站立在名利場上,同樣讀不透。唯有站在軍人、戰神、精神貴族的層面,才能讀懂項羽。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