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調歌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大聲激情的朗讀《水調歌頭》,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大聲激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蘇軾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所謂激情就是在讀書時大聲、清晰的去朗讀課本,並在激情朗讀之後能夠寫出一點自己的感悟。在早讀的時候我們的活動也是繽紛多樣的。對於還沒有學過的課文我們會選擇拿起書本集體大聲的朗讀,這時的要求是最大聲、最清晰。對於學過的我們會選擇小組PK的方法,大家更會想要征服對方,所以是更加的大聲的讀出我們特有的激情。

一、小組《水調歌頭》PK。

最大聲、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讀出本詞。能夠讀準每一個字音。

二、小組自由朗讀《水調歌頭》。

小組的語文課代表組織各組的組員自由朗讀,一定要注意本次的節奏、停頓。在讀準節奏和停頓後加入情感區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後加入小組的展示將本課的情感昇華到最高潮。爲後面的讀後感打好基礎。

三、簡單的寫出讀後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讀之後寫下一點點感受爲課堂做好鋪墊。

教學反思

本節課總體來說是較爲成功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生精神飽滿,朗讀激情。

2、在小組自由朗讀時每組的課代表都能夠積極的組織組員朗讀課文。

3、在小組展示時,各小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誦。並能將情感昇華,寫出簡單的感受。

當然這節課也略有遺憾比如:

1、學生略顯緊張,沒能表現出平時展示時的最高水平。

2、時間還是有些略顯倉促。

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會做到揚長避短的。讓孩子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去感受語文真正的魅力。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在預習的基礎上,藉助註釋,通過質穎,小組互動學習,瞭解本詞的內容。

2、訓練聯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徐老師以前教你們唱過的一首詞,是哪首?

生:《虞美人》

師:作者是誰?

生:李煜

師: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來唱這首《虞美人》,好嗎?

師生齊唱《虞美人》後

師:李煜的這首《虞美人》是屬於婉約派的詞,寫出了他由一代國君到階下之囚的無限憂愁感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豪放派代表蘇軾寫的一首詞《水調歌頭》。

(欣賞《水調歌頭》的音樂,媒體演示)

師:蘇軾是一個文學作家,我們以前讀過他的幾首詩詞,同學們能背一兩首嗎?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

二、檢查預習

師:《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誰能介紹一下蘇軾?

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書畫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師:這代表了他在書畫方面的造詣。

生:蘇軾生於1037-1101年,21歲中進士。

師:你對他了解得真詳細。的確,他在詞的方面造詣極高,看來,大家通過預習,已經瞭解了蘇軾的許多文學成就。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三、自由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理解詞的大意。

師: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爲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說,有一定難度。

下面請同學們結合《但願人長久》一文,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並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那句詞句,爲什麼?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教師來回巡視,並參與學生討論)

師:(看討論時間差不多了)下面我們就進行大組交流。

生: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

思想感情?(沒有人舉手,表示理解都有難度)

師: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所以打消念頭。表現作者的矛盾心理。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這句寫出了他對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間,表現詩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生:因爲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爲這裏“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師:這兩位同學回答的不錯,還能結合詞的創作背景來理解。

生:我要介紹一下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認爲這句話是表現作者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的。師提示:這首詞的確是表達蘇軾在中秋之夜對弟弟的思念之情,但是這句話是否就傳達了這個意思?

生:我覺得不是,因爲《但願人長久》一文中已經有所提示,這句話是表達作者心裏的寬慰之情。

師:對,我同意他的觀點,因爲在這首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發生變化的。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他用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通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生:我認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是表現詩人在中秋節飲酒時的發問,表現作者愁苦心情。

師:愁苦嗎?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月是什麼時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來問蒼天。在這裏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對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於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聖,應該說表現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一句表現作者的一種美好的祝願。祝願兄弟倆的情誼開長地久,同時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師:那麼這裏的人指誰?

生:弟弟。

師:能不能指天下人?

生:想了一下後說:也可以。

師:所以這句話不僅表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廣之,表示對天下所有與自己有類似情況的人一種良好祝願。

生:我喜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因爲這句話是寫景句,表現作者因爲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師:好。大家剛剛很積極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

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

生:齊讀。

四、根據語境填寫詞句

師:同學們,我們讀前人的古詩詞文,一方面是爲了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感悟前人在古詩詞文中的意韻,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我們背誦積累的目的在於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們所積累的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語言色彩,併爲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務。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發下講義,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有極度的表現欲,只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說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x”的豪情與浪漫。”

說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燁,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後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麼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麼快,走進侯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x”,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牀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x”的那份輾轉反側。

五、這首詞采用了怎樣的寫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

明月——宮闕——瓊樓玉宇想像

月圓(天上)——人圓(人間)聯想

六、提供幾幅形色各異的雲彩圖,讓學生想像。

七、小結“詞”。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一種韻文。在唐五代時稱曲子詞。曲指的是音樂,詞指的是文辭,詞與曲二者本來不分離,至宋代,詞與曲分離開來,詞成爲一種獨立的文體,但仍然可以配樂吟唱。詞有詞牌,即樂調,如《水調歌頭》就是詞所配的樂調。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讀詞。

八、多媒體播放歌曲《水調歌頭》,提出背誦要求。(提名試背、師生齊背)

九、佈置作業

以“遙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聯翩……”開頭,寫一篇短文。

板書設計

上闋望月(寫景)情借

明月酒青天風清影“我”(實寫)景景

宮闕瓊樓玉宇(虛寫)交抒

下闋懷人(抒情)融情

樂觀曠達

明月宮闕瓊樓玉宇想像

月圓(天上)人圓(人間)聯想

教後感:

1、縱導:得意於隨意

爲了讓學生真正主動地自得詞中之意,我始終把自己定位於學生探索隊伍中的隨員角色。其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

2、橫拓:生髮於隨文

開放性的語文教學要求教者憑藉教材載體,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信息和思維、表達、創新等能力訓練的機會。爲此我特別注意在“縱導”中隨意、隨機的橫向拓展。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標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材分析

小序點明創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教學創意

美讀品味積累

爲了培養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導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打開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的詩句,並朗誦。

二、讀月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爲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麼?(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繫組成的與月亮有關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透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透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

“透過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填入一組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鬱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寫月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於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奏

2.讀對照註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簡要賞析

結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教學亮點

亮點一:

葉聖陶說過:“詩要反覆地詠,詞要低迴地誦”。詩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種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當讀者涵詠其間,立身其中,與之渾然一體,其意境才朗現,在讀月這一板塊中我安排了:聽讀、齊讀、譯讀、點讀、自讀等環節,旨在讓學生從反覆地吟誦中造就良好的詩歌審美心境,引起體驗情緒的高漲,以達到與詩歌意境的共鳴。

教學亮點

亮點二:

音樂是表情的藝術,是最能撥動人們情感的琴絃,在引起人們相似的情緒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幾時有》中結束本課,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從而入境、入情、會心。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教學重點:

一、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難點:

一、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二、提高欣賞能力,情感體驗深刻。

教學工具:

錄音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導入:中秋的月亮皎潔無暇,舉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可是,在這本應團圓的日子裏,又有多少離人看着這明月,黯然神傷。

二、聽朗讀錄音,感知全詩

1、教師播放錄音

2、學生仔細聆聽

三、寫作背景介紹

1、學生彙報收集的材料

2、教師補充介紹

四、初讀全詩,領會意境

1、學生翻譯全文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

2、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什麼樣的情景呢?

五、再讀文章,體會感情

1、抓住重點詞句,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

(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句,結合自身的感受說一說對這首詞的理解。)

六、課外延伸,拓寬知識。

1、提問:你們還能說一些詠月的詩句嗎?

2、學生交流彙報課外收集的詩句。

七、聽音樂,加深體驗。

1、教師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圓》音樂。

2、學生仔細聽音樂。

(提問:這兩首曲子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八、配樂朗誦,加深印象。

學生集體朗誦。

九、課堂小結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習慣,背誦這首詞。

2、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秋月爲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爲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檢查預習

三、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於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鬱。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四、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聽課文錄音,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2、研討分析詞的內容:結合註解,疏通文句。

3、思考討論:

①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

討論概括: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

②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討論概括:實景:明月、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討論概括: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4、小結

①文章結構

上闋望月(寫景)借景抒情

下闋懷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題: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和對親人的思念。

五、誦讀品味,領會詩情

1、配樂朗誦

2、體會詩情

六、發揮想象,再現情景

聽歌曲,再現情景。

七、遷移

1、課後蒐集有關“月”的古詩詞。

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遊山西村》)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賞析喜愛的詠月明句。

例子:這是一位同學對《靜夜思》的賞析,請大家模仿它,說說你喜愛的詠月名句。

我愛這首詩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給人一種朦朧美。我也愛這首詩真實的思鄉情。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熟讀成誦。

3、品味字句,研讀賞析,掌握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4、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詞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對詞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和基本鑑賞能力。因此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體驗詞的語言美感,獲得進一步的語感薰陶,較爲深入地理解作者藉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寫作特點,激發學習詞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字句,研讀賞析。

難點: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配相關中秋畫面。

1、導語: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出自哪裏嗎?(引出課文)在衆多留芳千古的詠月絕唱中,蘇軾的《水調歌頭》如一顆耀眼的明星,更爲璀璨。今天,就讓我們在這種唯美的圖畫意境和優美的音樂聲中,一起走進蘇軾的《水調歌頭》。(出示幻燈片,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學生先介紹,老師再作補充,後出示幻燈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囊並稱“宋四家”。上學期曾學過蘇軾的文章《記承天寺夜遊》。

寫作背景:此詞作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鬱惆悵,懷念手足兄弟。

(二)初讀課文,感知情節

1、一讀:生先齊讀,糾正字音,劃分節奏。

2、二讀:生配樂初試讀,生生評價,師作小結。

3、老師配樂範讀。

4、三讀:生配樂再齊讀。

(三)問題導讀,精讀課文

1、賞析詞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中的“宮闕”具體指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話?

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該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謂“人間”,是指什麼呢?

④上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2、賞析詞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詞語流露出作者思念親人之苦?

②哪些語句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③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

4、從這首詞中,你又學到了什麼呢?

(四)學生互動,解決問題

(採取分小組討論最終交流彙報的形式進行)

(五)當堂訓練,鞏固成果

1、給加點字注音。

宮闕()朱閣()綺戶()嬋娟()

2、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嚮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片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着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回顧本課堂所學內容)

教師小結:是啊,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心胸豁達、樂觀積極的人。在苦悶矛盾中,問天問月問人生,最終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願同學們的心靈永遠像明月那樣純潔和美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關“月”的詩句

(八)齊誦全詞(作業)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範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爲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詩意,體會詩意,並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覆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

藉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託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麼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麼呢?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範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嚮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麼?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繫何在?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並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願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願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髮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並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總結:

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

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佈置作業:

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製作電腦動畫。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點

1.掌握《水調歌頭·游泳》中有關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2.理解句意,概括此詞的中心。

3.理解本詞中的想象,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1.檢查上節作業。

①背誦《沁園春·長沙》。

②朗讀《水調歌頭·游泳》,正音。

2.導入

①此詞寫於1956年,時值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順利發展之時,武漢長江大橋正加緊施工,全面開發長江的規劃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發展形勢興致很高,心情歡快,短短几天三次暢遊長江。試與1927年所作《菩薩蠻·黃鶴樓》相較,“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一個“鎖”字,寫出心情的沉重。此詞亦寫同一地點,卻是“極目楚天舒”,一個“舒”字,寫出心情開朗。這正是知人論世才能懂詞。

②此詞聯想巧妙,想象豐富,但都與題目“游泳”相關涉。因此要求同學們讀詩詞時一定要注意題目。游泳離不開水,這首詞中所描寫的游泳地點是長江,所寫的景物,所聯想到的典故神話自然都應與江水有關。

3.分析詞句理解內容。

①“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寫作者的行蹤。

提問:爲什麼不說“才留長沙步,又到武昌行”?爲什麼不說“才飲長沙酒,又食武昌豆”?(詩要用形象思維,不宜直說。詩又要有合乎邏輯的思路,題目是游泳,就要與“水”有關,因此“長沙水”“武昌魚”均入詩中)

講解:作者當年視察大江南北,興致很高,行跡匆匆,這由“才……又……”可知。這種樂觀開朗的心境是全詞之主調。

②“萬里長江橫渡……今日得寬餘”正面描繪作者暢遊長江時的感受。

提問:作者遊於長江時的感受如何?從哪些詞語表現出來?(心胸開闊、豪邁自信)

講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在開闊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歡快,十分愜意。一個“楚天舒”,的“舒”,從側面寫出心中之舒暢開朗;“得寬餘”,則從正面寫出心中的舒展與自在。長江風大浪急,但卻“勝似閒庭信步”,多麼從容,多麼豪邁!從中透露了建國伊始,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寫詩人之志。

提問:孔子的語錄流傳後世很多,爲什麼作者偏偏想到這句話呢?(題目既是“游泳”,必須與“水”相關纔可入詩。孔子面對江水一去不復返而生感嘆,正好與眼下滔滔而去的長江之水相貼近)

講解:作者聯想到孔子面對河水而發浩嘆是十分自然的,這中間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卻又有新的內容。孔子在發感概,時間一去不返,作者在這裏進一步表明,正因爲時間寶貴,所以應該抓緊大好時機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而是隻爭朝夕的激勵。同時,這個典故亦爲過渡到了闋做了準備。

④“風檣動……天塹變通途。”寫出長江大橋的建設,氣勢宏偉,速度驚人。

講解:這是寫正在建設中的長江大橋圖景,“動”“靜”“起”“飛”“變”一連串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不但寫出遊於長江之所見,而且展現了祖國建設的巨大變化與建設的迅速。這正是建國伊始,整個經濟建設大好形勢的縮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當驚世界殊”展望長江開發建設的美好前景,充滿自豪之情。

提問:詞中說要進一步開發改造長江之水,那是怎樣的一個規劃?有什麼特點?(大壩十分堅固——石壁,將上游的水蓄積起來——截斷巫山雲雨,水庫的位置很高——高峽出平湖)

講解:這是寫設想中的全面建設開發長江資源的藍圖。開發長江,利用水利資源是幾代人的夢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這一夢想纔有可能實現。作者對詞語頗有推敲,使之富有詩味兒,不說大壩而說“石壁”;不說上游流水,而說:“巫山雲雨”;不說高山水庫,而說“高峽出平湖”。用語典雅合體,更富有藝術之美感。這裏又有一個神話聯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爲巫山在長江上游,由武漢沿長江上溯,自然可達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峯及其名稱來歷。因此,詞的最後一句便巧借神女之傳說,設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該會驚歎於世間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自然貼切,意味深長。這首詞無疑抒發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願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讚美。

3.豐富而自然的聯想與想象。

①提問:詩歌的生命在於聯想和想象,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詩了。請你從學過的詩歌中舉一例,說明是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的。(李白把兩鬢斑白比喻成“秋霜”;陳毅把爲革命犧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臺招舊部”。

②講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據,而不是胡思亂想。如《天上的街市》,由遠遠的街燈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爲依據,便張開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燈,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會有顧客光臨;那顧客當中就會有牛郎織女,他們在天街上閒遊;那顆一閃滑劃去的流星,那就是他們提着的燈籠……這樣由近及遠,由人間到天上,由現實到神話,依次聯想,軌跡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來,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中的兩處聯想,也不是隨意而爲的,而是作者根據中心的需要,從“游泳”的題目出發,切合了作者的詩情。因此,無論是成語典故,還是神話傳說,都自然而貼切。

4.課上練習:閱讀下面這首題爲《相思》的詩,談一談它是怎樣展開聯想的?其聯想的依據是什麼?

5.作業:背誦兩首詞。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並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

【教學難點】

聯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法】

情景創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教學步驟】

(一)趣味導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月牙,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如果有困難也可與同學小聲相互啓發、相互討論,然後找學生起來回答,同學補充。[嫦娥奔月、玉兔東昇、月下老、吳剛砍桂樹、“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來老師再啓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後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並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繫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後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後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於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爲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後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繫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願回朝廷做官,討厭那裏的黨派相爭,勾心鬥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爲國家出力,爲百姓造福。想通了,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後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後,從中受到了哪些啓發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麼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束上課。

(七)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八)板書設計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設想: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層次: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一、教學導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噹噹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於是千里嬋娟是月,雲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着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麼。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後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後。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並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③“兼”字告訴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④賞析上闕,抓住“不知”“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願,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後的愁苦與幽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這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願)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並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裏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願———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裏。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麼?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願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於頂峯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詞中的更妙處且不論說,就來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動詞,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爲什麼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後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着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着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着。)

3、評述中接着還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個或幾個方面給後世之人以啓發。”

這就是說好的作品能讓我們更好更多地讀出自己所思所悟的東西。

(借余光中的詩句脫化一下,來對名句說出你的味道與理解……)

師:點撥長久與嬋娟

千年後你的一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迴音嫋嫋……我明白

4、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千古絕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四、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髮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教學後記: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查閱相關的資料,並且先找王菲的《水調歌頭》這首歌曲聽。課上,我按我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欣賞歌曲——引出詞作者蘇軾(學生展示預習情況)——導入新課《水調歌頭》——理解詞牌——介紹寫作背景——預習檢測——(聽讀課文)朗讀課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組研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背誦課文——課堂檢測。由於預習比較充分,學生髮言介紹作者、朗讀、理解詞義等方面都表現比較好。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同學們輕鬆應對,圓滿完成了教學內容。這節課總的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讀書、回答問題、背書都比較大膽。但通過檢測,我發現學生會說並不代表會寫,問題百出,比如:有的學生把“矛盾”的“矛”寫成了“予”,把“嬋娟”的“嬋”寫成了“蟬”,把“古難全”中的“古”寫成了“故”等等。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得到的啓示是:

一、教師備課必須充分,紮實。教師備課不僅要熟悉新課標的要求,更要鑽研教材,多翻閱資料更要備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因爲,教師所備的內容不完全是爲了讓學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吃透、吃準,有的放矢,這樣,教師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鬆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二、多給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現、解決教材或資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因爲現在的資料,包括教材和教參,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就不難發現,問題相當多。教師鼓勵學生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資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

三、要重視學生的默寫。現在的學生,你讓他說,他會說的頭頭是道;你讓他讀,這也不是多麼難的事。但是,如果你讓他默寫,那就說不準了。因此,對學生加強默寫訓練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新課標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詞曲五首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摯感情。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蘇軾,北宋中期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後貶爲黃州團練使,寫此詩時年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弟分別達七年之久,無緣相見,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鬱寫下此詞。

2、學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學生,而且從初一開始我就側重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朗讀積累的訓練,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積累,朗讀技巧也有掌握。學生已獲得一些讀詞的體驗,對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鑑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聯想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其聯想和想象能力。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學生的朗讀、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鑑賞

3、引導學生走進蘇軾,體會他豪放的詞風,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訓練朗讀能力,藉助聯想和想象在古詩詞間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積累名句,增強語言感悟能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難點:

1、深刻體會作品傳遞的情感,理解詩人胸襟抱負。

2、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設計思路

1、由學生過中秋的活動,引出中秋佳節的習俗、然後引到描寫月亮的詩歌,引入到本課中秋詩詞教學內容

2、讓音樂繪畫走進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3、朗讀。詞曲的朗誦和背誦是認識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學法指導:教師點撥,學生勤于思考,自主鑑賞

五、教學方案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中秋佳節,臉上還洋溢着中秋與親人團聚的喜悅,那麼我們中秋節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呢?(學生隨意回答)中秋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個月圓人圓的日子。大家能說出我們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平時對詩歌的積累很好,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中秋的詩詞《水調歌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學生自由說然後統一屏幕出示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屏幕出示課文聽讀後,學生明確誦讀詩詞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確朗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學生泛讀、小組朗讀四、初步感知?

明確結構本詞詞共分幾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寫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兩部分,詞的特點:上闋、下闋(上片、下片)文中有個字和這個字很相似闕下面我們五個小組合作朗讀這首詞。1組小序,2、3組上闋,4、5組下闋五、抓住語句?感受畫面朗讀這首詞,你眼前會有怎樣的畫面?從哪裏發現的?找出相應的句子師: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生1:我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讀出了這樣一幅畫面: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

生2:我從“把酒問青天”讀出了詩人端着酒杯喝酒問天的畫面師: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是端着酒杯?生2:從“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師:不錯除此外,你還可以讀出怎樣一幅畫面?

生3:從““起舞弄清影””可以讀出,詞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的影子。

六、還原背景,感受人物師:

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畫面在這麼一個有月的晚上,詞中的人又在幹什麼呢?你可以找出相關的動詞.找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讀思考,找動詞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裏去?

生:瓊樓玉宇

師:也就是說詞人將自己的歸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當時的心理又則那樣那個呢?請大家在文本中尋找

生:“恐”

師:這是爲什麼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麼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師、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麼?

生:“起舞弄清影”師:什麼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師:那是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憐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師出示並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後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後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於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麼?

生:皇宮、朝廷

師:是的,詞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爲什麼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呢?請結合詞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爲詞人被朝廷一貶再貶,所以內心深處雖想回歸朝廷但不免有“恐”,覺得哪裏比得上在人間呢我們邀請一個學生,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朗讀上闋

七、誦讀品味,觸摸情感

師:這是一個帶着愁思的詞人,這是一個懷着矛盾心理的被貶臣子;此時詞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請從文本中尋找詞人的心境,並找出相關的語句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我們邊聽讀邊思考從下闋中尋找詞人的心境,並找出相關的詞語。?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師:此時月光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暗指詩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書難受、失意)面對這份難受與失意,詩人又是如何面對如何排遣呢?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師:這是一種指責,對月的指責啊!詩人將滿腔愁緒倒向了月兒於是不禁發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麼樣的感慨呢?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鬆)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後用降調並帶拖音)

師:請問這裏的“此事”指的是什麼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爲“周全”,大家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師:詞人由月聯想到了人,月的圓缺是自然規律,人也師一樣,由分別就會由相聚,分別之時也是將要相聚的開始,不要爲分別悲傷,應當爲將要相聚而充滿希望、期待。作者幾度被貶的經歷,還能有這樣的化悲傷爲希望,這是什麼胸懷啊?積極樂觀、豁達、曠達的胸襟(學生回答)詞到這裏詞人的情感達到最高潮了嗎?

生:沒有,最後的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詞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願。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裏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願”

師:你從哪裏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裏指“月亮”

師: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玉兔

生2:玉盤

生3::嫦娥……

師:古詩詞中月亮的別名很多,月亮總是與思念聯繫在一起你能從古詩詞中找出與此句意境一致的詩句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後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學生朗誦)

八、回看板書教師總結

文章上闕望月寫景,表達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情,下闕懷人抒情,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兩部分採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聯想的寫作手法,短短的詞中流露出情感起伏變化,苦悶-嚮往、矛盾-自嘲-憂憤-豁達---祝願。情感起伏變化。全詩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曠達的胸襟。再讀此詩歌,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詞中的字詞。

能力目標:

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瞭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課型:

新授

教法:

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爲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爲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誦讀欣賞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瞭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並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們的學習採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爲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與文本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提出來,大家討論。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2、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是與作者對話。這裏,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麼?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誦讀課文,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詩歌的能力;設置情境,引導想象,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課前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堂課。爲此,老師想給同學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就在後面。對啦,今天學校領導和語文組全體教師都來到了我們班,一起見證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美好時光,也爲一睹我們185班同學的風采。相信你們能用你們的妙語連珠,用你們的真知灼見,用你們熱情似火讓在座的老師歎爲觀止,有沒有信心?(有!)會不會喜歡老師後面送的禮物?用掌聲來給我答案,也讓後面的老師感受一下你們的熱情。(掌聲熱烈)

二、猜謎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得學學孫悟空,變變身,我從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氣,變、變、變,嗯,同學們接招,聽好嘍,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誰:有時我被懸掛在高空中,有時我可憐呀,被掛在樹梢,有時呢,我很豐滿,胖如圓盤,爲了減肥,有時我餓得兩眼昏花,枯瘦如鐮刀,請猜我是誰?(月亮)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以月爲詩,我們學過的也不少吧,誰能給大家背幾首?

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以月爲題材的`詞中極品,可以說“中秋詞自它一出,餘詞盡廢”。想不想一睹爲快?

打開書191頁,板書:水調歌頭

三、解題:

1、“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什麼?(詞牌名)

2、請一名學生說說他了解的蘇軾。

師小結:是啊!蘇軾一生坎坷,官運不通,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學習課文: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正音、句讀。

2、自由朗讀——指名吟詩(扮蘇軾,表演讀,氣氛熱烈)——齊讀。

3、小組學習:質疑——釋疑。

4、分析:

(1)齊讀詞前小序,從小序裏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作詞時間、當時情形及緣由。)

(2)速讀課文,小組交流,這首詞的上、下闕各寫了什麼內容?請分別用兩個字來概括。(望月、思圓)

(3)望月乃寫景,思圓乃抒情。齊吟上闕:寫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風、清影(實寫);宮闕、瓊樓玉宇(虛寫)。月圓中秋之時,作者把酒臨風,形單影隻,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宮闕、瓊樓玉宇,雖高雖豪華,卻同樣是孤身一人,獨愴然而涕下,此情此景與作者“我”是何等相似啊!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孤寂、苦悶,與“高處不勝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淪落人。

(4)整個上闕,作者沒有隻字片語涉及到孤寂,卻時時處處讓我們感覺到孤寂。這就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老師也想讓同學們感同身受,發揮你的想象,假設你就是蘇軾,面對一圓月、一清影、一孤樹、一壺濁酒(老師即興作簡筆畫),極寫當時之孤寂、鬱悶的心情。記得,要感動你我,必須得先感動自己,讓感動流瀉於我們筆端!

(學生寫作幾分鐘,後請幾位同學展示成果,師生評價。)

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橫,乃竹柏影也,微風輕拂,樹葉婆娑,沙沙作響,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竊竊私語。“我”雙眸癡癡凝望孤月,把酒臨風邀圓月,無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單,長夜漫漫何由徹。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釋懷,細心聆聽,共同感受《久別的人》(播放歌曲)

這首歌可以說是作者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他是多麼渴望家人重逢、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來排遣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啊!所以呀,纔有了下闕的懷人思圓。

(5)齊讀下闕,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怎樣?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曠達樂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然規律。沒有離別的悲傷,哪來相逢的喜悅?更何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哪裏月不圓,何處月無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輪圓月。

(6)此詞之所以爲不朽之佳作,是因爲它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詞中的許多句子已成了我們今天許多人失意苦悶時心靈按摩的良藥。自由地朗讀詩歌,說說你對詞中哪句話感觸最深,結合實際,談談你的體會。(生各抒已見。)

師小結:是啊!人生是一道風景,快樂是一種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觀菊,冬賞雪,月圓是詩,月缺是畫。風柔雨潤,花好月圓,能不讓我們賞心悅目嗎?讓我們以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一起去聆聽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明月幾時有》,唱熟了這首歌,詞你也就能背了。一舉兩得哦!

四、唱“月”

同學們,一個月的時間眨眼而過,在這裏,老師有很多的不捨,還有一個未了的心願,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給了同學們一份如此珍貴特別的禮物,你們也應該有所表示吧!對,我們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聲,不過得唱與“月”有關的歌曲,作爲禮物爲老師送別,好嗎?

(學生表現踊躍,唱到情深時哭了。)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王維。

2.講析詩歌,清楚詩歌中的“徵蓬”這個意象,能賞析頸聯。

3.背誦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影響了後來的文人墨客,特別是唐朝的幾位詩人,王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邊塞詩。齊讀題目《使至塞上》

(二)簡介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爲“詩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題:

使:出使;(王維)出使到邊塞。

2、瞭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開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詩體與朗讀

1、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8句,分爲四聯,大家回憶一下,是哪四聯呢?(首、頷、頸、尾)

板書:首頷頸尾

2、學生讀詩。個讀+集體朗讀

(五)理解詩意

1、回答王維爲什麼出使?(用詩句中的詞回答)——問邊

單車欲問邊——出使時隨從很少。一般作爲使者出使,替皇帝慰問,隊伍浩浩蕩蕩,而王維只是“單車”,爲什麼呢?

王維當時的背景資料: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二十五年,受張九齡提拔的王維也遭牽連,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輕車前往,向哪裏去呢?

“屬國過居延”即:“過居延屬國”,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大意: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作者由首聯敘事轉入抒情

3、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二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

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爲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在那年四月被貶爲荊州長史。估計詩人王維也相應愛到了牽連。“徵蓬”於詩人,是正襯;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而詩人迎着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自己過了居延這個地方,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天空。詩人以“蓬”、“雁”自比,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教師小結:

前四句敘述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歷程。那麼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象?是怎麼描寫的?

4、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

明確:這兩句是全詩的名句。兩句主要寫景,寫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只有一縷孤煙在升騰。這煙是什麼煙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嗎?

那是烽煙,烽煙是報警時點的煙火,這說明詩人此行快要到達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爲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詩人只用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偉奇麗。

教師: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教師:作者到達邊塞看到怎麼樣的景象?敘述了邊塞將士怎樣的生活?

5、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理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明確:奇麗壯闊、緊張的戰鬥生活。

教師:詩了到達目的地以後,從兵士那裏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事,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將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結

主題: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瞭解詞人晏殊的生平;

2、領會並賞析這兩首詞,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1、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詞人的感情。

2、準確背誦這首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晏殊(91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諡元獻。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2、朗讀指導

教師範讀,學生反覆誦讀,讀第一句用輕鬆的語調,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問的語把留戀企盼之情傳達出來,第四句用降調把無可奈何的心情讀出來,第五句用懷疑思考的語氣來讀,第六句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讀。

(教師範讀,學生反覆誦讀,評論,示範,糾正,讀到最好爲止。)

3、詩詞賞析

這首詞蘊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學生分組討論,體會,感悟)

討論明確: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詞人懷着喜悅、輕鬆的心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對酒聽歌,但在邊聽邊飲時,不期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於是產生一種歲月流逝、時光不再的感慨。“夕陽西下幾時回?”這一問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擴展到整個人生,對人生進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蘊大體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達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雖惋惜留戀也無濟於事,但翩翩歸來的燕子象徵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涵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會有美好的事物出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事物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原封不動的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時又不覺感到一絲惆悵。

這兩句將景物和人事緊密聯繫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書寫了這種傷別懷舊之情。

(3)“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悵之餘,我們是否應像詞人一樣獨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爲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1瞭解蘇軾的有關常識;

2整體把握文意,理解重點詞句含義;

3探尋人生哲理學習超然豁達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讀成誦。

學習重點:

①學習目標4

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難點:

詞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學法引導:

瞭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誦讀→探尋哲理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一、收集信息:蘇軾重要經歷、寫作背景。

二、自讀課文兩遍,注意讀準下列詞語及句子:

宮闕(que)綺戶(qi)朱閣(ge)______嬋娟(chan)瓊樓(qiong)不勝寒(sheng)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三、總結閱讀效果,在此基礎上品讀文章(揣摩語句、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誦讀兩遍,然後在組內展示比讀,評出朗讀最有韻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學在全班展示。

四、心靈體驗—轉變角色、走進情境、感悟思想:以蘇軾的身份,用第一人稱敘述此情此景交流讀書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學生展示讀:①學生單人配樂朗讀,學生點評,教師點撥(語速,語調,重音)。

②男生配樂讀上闕,女生配樂讀下闕。

二、由背景介紹到文章解析:

1、以蘇軾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釋重點詞義:

達旦把酒不勝何似何事嬋娟

3、概括詞主要內容,從詞句中探尋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誦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圓滿的生活;月光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託了人類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當你在一個恬靜的夜晚,仰望明月,你會聯想到什麼呢?請你放飛思維、以“月亮”爲話題進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懷的詩篇

②借月抒懷的歌曲

③畫一幅畫,體現一種意境

④說一段優美有哲理的話體現一種思想

四、學習心得: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7

一、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爲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好辦法。本課主要寫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的經過,屬於“文包詩”類文章。課文用詞豐富傳神,意境深遠而富有美感,字裏行間流露出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爲此,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聯繫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並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爲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板書:但願人長久)

(二)聯繫課題,鼓勵提問:

1、看課題,你最想了解什麼?

2、教師歸納:

(1)蘇軾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什麼變化?

(2)書上寫的那幾句詞該怎樣理解?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抓住情感線(着重圍繞第一個思考題):

1、學生自讀圈畫(讀的形式可多樣化)。

2、組織交流,教師板書: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3、引導學生看板書再提問,即蘇軾爲什麼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重點學習目標)

(四)轉換師生角色,深入探究課文: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四年級的小學生)

1、學習1—3自然段:

(1)師:蘇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在品嚐月餅,欣賞明月,您老爲什麼如此“心緒不寧”呀?

(2)學生讀書準備。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說話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說服力,使人信服。

(其間穿插多形式的朗讀)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蘇老先生,您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弟弟,“每逢佳節倍思親”嗎!這我已經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誰呀?

(2)學生說(穿插讀)

(3)看圖想象(利用多媒體):圖上畫的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在幹什麼?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

(4)重點讀好:無情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

學生練習讀——指名讀(評點讀)——齊讀第四自然段

3、學習第五、六自然段:

(1)師:蘇先生,後來你的心情變了,還吟誦了一首千古名詞,最後五行我已讀過,可我還是不明白這幾行詞怎麼能表達你的“寬慰”之情呢?請您給我解釋一下,行嗎?

(2)學生各自朗讀後兩段。

(3)鼓勵學生小組(也可同桌)交流,圈畫重點句段,準備回答。

(4)組織班級交流:

①指名說;

②小組間相互補充;

③學生在書上畫出相關詞的意思:

(重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④師生分角色讀(分詞和詞的意思);⑤男女學生輪讀。

(五)朗讀四、五、六自然段,加深體會作者情感。

(六)課堂小結(結合板書)。

三、板書:

但願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怨:月圓人不圓

寬慰:真情留人間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瞭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話訓練

2、欣賞音樂《但願人長久》

3、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4、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朗誦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注意畫出你認爲比較重要的詞語,或不太熟悉的詞語。

2、指名朗讀,齊讀。

3、本詞的上片和下片都寫了什麼?又有什麼不同?

三、品析詞句,感悟主題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詞句讀一讀,並說一說其中所蘊涵的感情。(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爲什麼?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爲什麼?最能激發你聯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詠誦的僅僅是天上的明月嗎?

四、表情朗誦

1、體會語氣、語調,背誦。

2、分組比賽。

五、拓展訓練

積累有關“詠月”的古詩名句。

六、小結

由學生小結學到什麼,悟到什麼,教師補充。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詩詞鑑賞。談談自己的理解,能寫多少算多少。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9

一、導入

1、齊背《漁家傲》。

2、月,是一個充滿感情和感動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詩很多,你能說出幾句嗎?

參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並精通棋琴書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字子由)被世人稱爲“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作於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爲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貶謫,經歷十分坎坷,與此同時與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不歡。

三、誦讀

1、聽範讀,並進行朗讀指導。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初步感知,理解詩意

1、解題:水調歌頭,是詞牌名。

2、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翻譯全詞

參考:

明月什麼時候纔有呢?我舉着酒杯仰問青天。不知天宮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駕乘着長風回到月宮,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宮殿,太高太寒冷了,讓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人搖動,那月宮哪裏比得上人間好呢?

月亮照過硃紅色的樓閣,又低低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對人世該沒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孤獨的時候變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只希望親人能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月色。

五、賞析語句

(一)序言

提問:從詞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確:“中秋”是作詞的時間,“兼懷子由”是作詞的目的。

(二)賞析詞句

1、分別概括詞的上闕和下闕的內容。

明確:

上闕:對月飲酒,在天上與人間之間徘徊。

下闕:對月懷人,抒發對離別之人的祝願。

2、在詞作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願。

3、這種情感是如何表達的?

明確:

把酒問月,引出思念。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無眠”:因思念而難以成眠。

“何事長向別時圓”,從月圓想到人圓,再想到分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人長久”渴望團圓。

4、除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詞人還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

聯繫背景: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後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確: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語句可以體現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遠離官場?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不是,蘇軾藉助月亮表達了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七、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詞。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軾

親人——思念

政治——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