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4《哈姆萊特》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4《哈姆萊特》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哈姆萊特》教學建議

高中語文必修4《哈姆萊特》教案

1、可從《哈姆萊特》全劇中挑選出一些哈姆萊特的對話或獨白來,引導學生理解、欣賞,以便讓學生對哈姆萊特有一個更爲直觀、全面的印象。

2、在課文裏,哈姆萊特的基本性格特徵表現得不太充分,教學時要從文本出發讓學生認識這一形象,而不要用一些所謂的“定評”來框定學生的感受和評價。

3、注意讓學生體味在“比劍”這個場面中,主要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把握人物之間的關係,看看它如何推進劇情發展,這是欣賞戲劇時應該注意的。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單元第4課《哈姆萊特》

背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課程部分的“閱讀與鑑賞”要求“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爲此,我們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應引導學生貼近文本,從文本出發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義。而現實是文學經典名著是歷經時間的考驗而流傳至今的,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原因必然導致閱讀的難度,我們的學生面對文學經典名著時難免有一種畏懼的心理,特別是其中的長篇大作,更讓學生感覺到文本閱讀費時費精力;同時文學經典名著在流傳的過程中歷經歷代大家的解讀,因此經典的背後是極其強勢的解讀言論,這些言論對學生有着很強的震懾力。於是很多學生放棄了對文本的細緻閱讀,。而選擇了對強勢的解讀言論的認同,努力在文本與評論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這樣的閱讀既背離了文本,更遠離的學生自己的心靈,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發展的要求相違背。

問題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萊特》,這是必修(4)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話劇,話劇的學習任務是把握劇中的主要矛盾衝突,品味富於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設計】

如下:

  〖教學目標〗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把握戲劇的複雜的矛盾衝突,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預習作業〗

利用“五·一”假期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了一篇關於哈姆萊特的人物評論。

  〖教學過程〗

自讀課,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評論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教師引導小結。

在課前檢查預習作業時,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沒有自己的體會,多是借鑑來的有關哈姆萊特性格的經典評價,如“爲了正義而復仇的王子”、“人文主義的英雄”、“思考者”、“憂鬱王子”“敏於思考而懦於行動的人”等等。這些結論顯然超越了學生可能的閱讀高度。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觀點如出一轍,沒有個性,無須交流;而當我質疑他們的觀點時,他們無法爲自己的觀點提供可靠的細節依據──這意味着:學生並沒有認真閱讀作品,只是瞭解了故事情節;學生沒有解讀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別人的言論來應付作業,而當他們看了那些經典評論後,越發喪失信心,徹底臣服於這些言論,最終造成強勢的解讀言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顛覆。

主題的確定經過思考,我認識到教師在指導高一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時,需要細緻地引導學生閱讀作品,親近文本,親近自己的心靈,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看待別人的解讀言論,避免閱讀個性被強勢的解讀言論所扼殺。

問題的解決認真閱讀《哈姆萊特》後,我決定修改教學設計,2007年5月11日重上這堂課,引導學生貼近文本,貼近自己來閱讀。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