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魯迅《五猖會》教學設計

魯迅《五猖會》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教學目的:

魯迅《五猖會》教學設計

1、初步學習鑑賞“記敘類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選材和立意的特色,體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3、體會童年魯迅對“五猖會”的嚮往和背書時的無奈。

  教學重、難點:

1、前三次寫的“賽會”對寫“五猖會有何作用。

2、分析課文最後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課型:

教讀課

  教學方法:

自讀法、點撥法。

教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簡介作者,整體感知,教學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回顧作者,瞭解作者。

分別從“名、時、地、評、作”5個方面回顧,掌握作者。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壽樟,字豫才,後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名)浙江紹興人。(地)

2、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評價)

3、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經歷:魯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醫,後痛感於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於醫治肉體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藝運動。1909年回國,在杭州、紹興任中學教員。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1918年參加了《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後又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並撰寫大量雜文、散文,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成爲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吶喊》,成爲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後任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寫作,參與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爲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者和旗幟。生前出版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作兩種。魯迅在翻譯外國文學和整理中國古籍方面也成績卓著。

二、簡介《朝花夕拾》:(結合課文提示)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爲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閒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範愛農》等篇先後被選人中學語文課本。

 三、朗讀課文,掌握字詞的注音和意思。

1、詞語:豪奢 姣(jiāo)長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稱娖(chuò) 高蹺(qiāo)

篡(cuàn)改 考據癖(pǐ) 蹊(qī)蹺 忐忑(tǎntè) 肇(zhào)開

2、詞意:姣長:美麗修長。     臻臻至至:齊備之意。    稱娖:行列整齊的樣子。

眼學:親自閱讀研習。   蹊蹺: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四、研討課文。

(一)默讀課文,找找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五個字爲它們各寫個標題。並指出其詳略。

1、童年看賽會(1-2段)(略)          2、明人的賽會(3段)(略)

3、親見的賽會(4段)(略)           4、東關五猖會(5-22段)(詳).

(二)細讀課文,一一研討前三次賽會。

1、研討第一部分內容:童年看賽會(1-2段)(略寫)

童年看的賽會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這部分對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簡單。“於是,完了”表現了賽會的簡單使充滿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爲下文寫自己想看賽會蓄勢、作鋪墊。

2、第二部分寫明人的賽會(3段)(略),作者極力描寫了明時賽會的豪奢鋪張,有什麼作用?

提示:用明時賽會的豪奢、熱鬧,來對比現在的簡單,寫出了自己對賽會的嚮往。

3、第三部分寫親見的賽會(4段)(略)。如何理解“我想,我爲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裏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呢。

提示:渴望看賽會,希望參與到賽會中去。看出當時社會對人的個性的壓抑。

4、總結:前三次對賽會的簡單敘述對第四次寫“五猖會”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是爲去關東看“五猖會”蓄勢。也爲了襯托下文自己背書的那種受壓抑的心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簡介作者,整體感知,教學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學過程:

教學第四部分。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研討第四部分:東關五猖會(5-22段)(詳)(全文的重點)

1、把這部分劃分成三個層次:

(1)介紹“五猖會“的來由。(第5段)

(2)敘寫“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的經歷。(6-20)

(3)寫“我”的感受和疑惑。(21-22)

2、具體分析“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高興地“笑着跳着”催促。作爲孩子,最愛的是熱鬧,因此,聽說要看迎神賽會,當然非常高興,因此總是嫌時間過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東西。

第二,“忐忑”、“擔心”地強記。“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從高興到沮喪的極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對父親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夢幻鐵鉗的幫助。在母親、工人、長媽媽默默的靜候中,作者急急誦讀的聲音發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嗚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現幻想,這幻想是“頭裏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終於,作者夢似的背完了。

第四,熱鬧沒有什麼大意思。文章的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高興,而“我”卻覺得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親在孩子最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全段對父親沒有一句譴責的詞語,卻充分流露出了對長輩不能理解一位兒童真實心情的傷感與困惑。

討論:最後一段反映了我的什麼心情?你如何理解父親在我最高興的時候叫“我“背書這件事?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提示:反映父親在我最高興的時候叫“我“背書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壓抑了孩子的個性。

3、品味語言:

魯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標槍、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經意處,給敵人、給醜惡的現象、給荒謬的觀點迎頭一擊,而這些地方,往往閃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顯示了作者疾惡如仇的思想。請把文中這樣的地方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意思。

 三、小結全文:

文章記述了“我”兒時盼望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以及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從而批判了封建家長制對兒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動。

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在語言方面,生動、貼切、精到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內蘊。幽默諷刺而又形象。

 四、作業:討論課後練習三。

後記:魯迅的文章比較含蘊難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字面背後的意義,切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