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1

從學生方面來講,學生表現得特別好,發言積極,認真思考。學生的認真,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開校級公開課。除了這個原因,我就很難找出其他原因了。但是從教師個人方面來說,存在着比較多的問題:

第一,課件播放時,發現每一張ppt右側都少一排字,而且每段話前面空兩格,都變成了空四格。所以上課時,老是調整ppt,造成學生和聽課教師眼花。回到家,我在自己家裏播放了這份課件,奇怪的是又是全好的,不會出現缺字和段落空四格這個問題。這份課件是早在兩個星期前做好的,播放一直沒有問題,只是超級鏈接在教室裏的機子上,做了重新鏈接。這個缺字的問題,我根本沒有考慮過。在家裏的電腦和辦公室的電腦裏,全都是正常顯示的,完全不會出現右側缺字。我想可能教室裏的機子屏幕尺寸或者分辨率不同吧,所以以後不管到哪裏上課,一定要課前檢查課件哦!以往我只是檢查播放情況,真的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問題。不過說真的,前幾節課打開學校裏提供的課件也有碰到過幾次,但是我掉以輕心。沒想到這次校級開課也出現這種情況。這樣的情況出現,肯定影響課堂質量。

第二,教師語言不夠流暢,停頓較多。這是因爲我在兩個星期前就準備好的一節課,所以只是在上課前看了一下教案,並沒有認真去思考那些連接語。說得好聽點,原生態的課,常態課。因爲平時我都是這樣進課堂的。說得難聽點,就是準備不夠充分,連連接語都沒有準備好,更不用說對學生的預設了。語言流暢除了說明準備不充分外,還有教師的及時應對能力有待提高。預設不夠到位,所以在課堂上有時顯得束手無策,應對不出來。

第三,教學環節在上課時突然增加了很多,結果時間不夠只能把正常的環節刪掉。覺得把教案寫得太具體又不行,教學語言過分具體,讓教案牽着走。不具體,你看又不行,課堂上亂說,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大堆,繞啊繞啊,繞得好辛苦。

評課的時候,老師們提出了我指導朗讀做的比較到位,能夠讓學生的朗讀有變化,能夠抓住重點詞句評析課文,仿寫指導時有一定的方法。

反思這幾年的校級公開課,覺得自己在進步。找出08年的《雷雨》,居然只有教學設計,沒有反思。本來還想借鑑一下上一次的.課,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的。如果我再找得仔細點,可以拿出08年《雷雨》的評課稿。這樣我就可以明白自己是否有改進。在上這節課之前,我看了08年的教學設計,那次是第一課時,內容是和我這次設計得差不多,似乎比第二課時還有多,還有生字書寫,覺得那樣的設計,有些匆忙,學生都是被老師牽着走,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激發,學生是爲了配合老師,學生真正的體會不多。所以做了今天這樣的設計。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我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是體現出來了,但是自我感覺還有很多不足。我要把自己的想法,同事的想法,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以備下次再上這課時,有所借鑑。本來,這次這樣設計時間應該還是比較充分,應該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寫話,展示學生寫話的。可是由於準備不充分,很多時間被我白白的浪費掉了,以至於有些整體感知整段文章的環節被掐掉了,很可惜。突然間,我感覺到自己的態度問題,精心製作了課件,撰寫了教案,就在上課前都不肯好好看看教案,把教案中的順序及連接語記住,上課的時候還要看桌上的教案,我現在真的是有些後悔了。既然認真做,就要認真到底啊,這樣自己的收穫纔會更大,現在就以一個沒有充分準備的藉口掩飾了很多的缺點。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2

雷雨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體驗。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爲主。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一個生動、有吸引的情景。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的生動景象。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看圖與讀文相結合的方法,啓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感受雷雨的特點。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爲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識字、同桌合作檢查、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導入時要激發學生興趣,指導書寫“雷”字,觀察雨字頭的變化,拓展認識,還認識哪些帶有“雨”字頭的字。

2、自讀互查,學習生字詞。

由於本課時要求掌握的生字不多,只有三個生字,我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自己去發現去說如何記住這些生字,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更樂意去讀,去記、去寫。根據不同字的特點,我採用歸類識字、字理識字、隨文識字等方法,先讓學生自己說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再重點指導。“垂”字教學是生字教學中的重難點,“垂”的書寫的筆畫長短在不同的參考書中不一致,教學時,我尊重教科書中的書寫,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順口溜形式識記筆順:“先寫大樹是個千,一條長橫放中間,兩棵小樹兩邊站,四橫距離不能變。”

3、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力圖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根據課文“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這三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抓住雷雨前這一部分進行品讀分析。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在掌握字詞的.同時,充分接觸熟悉文本內容。圖文結合增強學生的想象感受。使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感悟。

4、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以各種形式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通過讓學生做壓的動作然後追問:天上的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通過動手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蜘蛛從網上垂下來……”一句中,對“垂”字的理解,首先讓學生給“垂”字換字保持意思不變,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爬”、“掉”字。通過想象和動作展示,來正確理解二字的不同,以此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3

《雷雨》這一課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爲了使學生更真切地感知雷雨的景象,我設計如下的情境教學環節:學生讀課文前,欣賞多媒體課件,顯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的變化。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了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以生爲主,互助學習。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爲。因此,我讓學生在先自讀課文,然後提出不懂的問題或提出已讀懂的問題考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一起來解答,達到學生之間互助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三、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瞭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來。再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讓學生仔細讀雨後初晴的段落,再把雨後美景畫出來,在描繪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四、讀畫結合,拓展思維

這篇課文描寫雷雨之後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麗清爽的畫面,怎麼樣才能讓學生領略到這種美,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這種美,如果光說光講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不急着讓學生讀,不急着讓學生說,而是讓他們先默讀雷雨後段落,然後全班合作上黑板畫一幅雨後圖,每人只能畫一個景物,不能重複,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畫完還要說說爲什麼要畫這個景物,並想象畫中的動物人物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手中的彩筆和配音來表達他們對雨後的感受。畫完以後,再讓學生帶着他們的感受來朗讀課文。在完成這項目標時,學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畫畫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說的也很不錯,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教學環節我認爲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非常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讀雨後美景段落這一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這篇課文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用詞也是非常精確的,但是我沒有很好的帶領學生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缺少在字詞方面的訓練,換句話來說就是語文味不夠濃。在當下提倡本色語文教學的理念下,我在紮紮實實教語文方面確實做的不夠。以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重視一下字詞篇章的訓練,不可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作用。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4

學生對於雷雨這一天氣現象比較熟悉,課文以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後的順序來寫。文章結構清晰,學生容易讀懂。另外,課文中的兩幅插圖也有助於學生去感受課文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漢字的特點,運用多種方法,認識12個生字,會寫“垂、越”兩個字。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激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識字的興趣。爲上好這堂課,切實讓學生喜歡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學方法上多思考,採用一種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學形式來切實解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自主識字、學生互學。在第二大板塊中,先由學生自主提出學習子卡的步驟,再進行多種方法識字的交流,最後通過“哪個字最難記?”這一問題進行反饋。實際上,也是自主學習的一個明顯體現,於是就順勢識記“垂”“越”二字。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學生主動提出後馬上進行識字教學,突破了教學難點。

2、層次清晰,多法再現。在識字教學環節體現了層次清晰,例如“越”字的教學,從課文中的句子到短語訓練,再到句子訓練,掌握“越”字的含義,再到擴詞,積累其它義項。再如“垂”字的教學,層層遞進,學生通過直觀的演示理解什麼是“垂”,進而讀好句子。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運用了不同的`方法有側重地處理生字。如:藉助圖片識字法、換一換、減一減、猜字謎、形聲字等方法。

3、朗讀指導,體現個性。本課在隨文識字後隨即指導句子的朗讀,並且主張個性化朗讀。如:“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你就是這隻小蜘蛛,現在的心情怎樣?學生讀出着急、害怕的感受。再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學生有體會到害怕、壓抑的感覺,並且讀出了害怕。

4、指導書寫,直觀糾正。本課在指導書寫時,層次清晰,並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了直觀的教學,學生在問題改正的基礎上再寫,就會記得更深,寫得更美觀。

教學都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但是一些教學環節的處理還不夠有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學識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主方法。通過領導的點評,明確了一節課的識字方法可以有多種,但應該有一個主要的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

2、有些方法不適合某個生子的教學,爲學生識字提高難度。如:“亂”的教學,教師採用自理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記字的難度,應該從“亂”字本身出發,讓學生想辦法去識記,增更加容易。聽了領導的建議,我才意識到教學手段的實施一定要有效,一定要幫助教師實現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法”。

3、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時時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的點撥,丟失了一次教育的機會。

非常感謝李欣燁主任、關校長和進修學校的白主任以及學年老師在此次評課中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這讓我反思教學的同時,也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提升了我的教學理念,我會虛心接受這些意見並及時改正,爭取在短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5

我執教的《雷雨》,經過精心設計,課後也得到了同事的好評,但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主線清晰,但細節目標不夠明確。

我教學從整體入手,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順序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讀書瞭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後的.不同特點,再回歸到整體總結全文,較好地把握了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關係,教學主線非常清晰。並且緊扣雷雨前、中、後的特點進行設問,如雷雨前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雷雨中問“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雷雨後的景象是怎樣的?這樣設問,比較符合低年級以感性思維爲主的年齡特徵,有益於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目標顯得不夠明確,如“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到底要讓學生理解到什麼程度,我事先沒有考慮周到。

二、注重挖掘文本,但語言文字訓練不夠具體。

我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課文,着重於說話能力的訓練,如最後一段中“你聽到青蛙說什麼?你還看到哪些景象?但對於理解“垂”,“掛”,“坐”過於簡略,在訓練過程中有欠紮實有序。如“蜘蛛又坐在網上了”的“坐”,從學生朗讀的效果來看,學生一直在強調“又”並未強調“坐”,說明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未完全對“坐”的“悠閒”理解到位,訓練還有欠紮實。

三、學習課文圖文相依,但看圖與學文順序本末倒置。

課文有兩幅圖,圖畫是供學生觀察的對象,又是理解的憑藉。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看圖,表述圖意,再學文,用“課文是如何描述這場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描寫這場雷雨的,並指導朗讀,拉近了學生觀察圖畫與作者觀察生活之間的距離,又利於理解文中的詞句。但是本文非看圖學文,因此應先學文,再借助圖加強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以上是這節課的反思,希望自己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6

《雷雨》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閃電雷鳴,聲聲蛙鳴,美麗彩虹……這就是夏天雷雨後的情景。雷雨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體驗。另外教材又配有兩幅直觀的插圖,利於圖文對照和課件來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看圖與讀文相結合的方法,啓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感受雷雨的特點。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爲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究識字、同桌合作檢查、多形式的朗讀感悟,從而獲得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1、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課文第一段黑沉沉這個詞學生不容易理解,要讓學生通過看圖,知道雷雨前的雲很黑、很厚,所以看起來黑沉沉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雷雨時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感悟。

2、引導想象,加深體驗。

通過想象,加深學生對雷雨前後景色的.感悟。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使學生邊讀邊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再看課件。而不是採用圖解文字的方法。

3、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有機結合計算機中的圖像、聲音、動畫,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先展示動畫、圖像,然後追問:

從圖中看壓字怎樣理解?天裏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經過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極爲準確,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聽雨聲,學生自然體會領悟出雨是從小到大,慢慢變化的,從而會說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可見,緊密聯繫視聽效應體會詞語,學生會學得有趣,用得正確。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7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 在課文開始時,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通過音效,引出課題。

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雷聲和雨聲,身臨其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爲後文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 注重生字詞的教學。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詞教學本身就比較枯燥,因此我採用了自由讀、同桌合作讀、開火車讀、做動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認字活動。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氣氛也比較高漲,獲得的效果也不錯。

三、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本教材中安排了兩幅插圖,在此基礎上我又補充了雷雨前的圖片,力圖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在初讀課文之後要讓這麼小的學生說出課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順序來寫的,是很難的。爲了突破重點。所以我選擇了三幅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打亂了順序,讓學生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重新擺一擺,希望把這種敘事方法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以此來弄清課文的脈絡。又如: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句話中的“垂下來”一詞學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與掉下來搞混淆,於是我通過放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視頻讓學生看,學生就會對“垂”的理解到位,進而體會出課文用詞的準確,把這句話讀好。

四、體會悟趣,訓練詞句。

這篇文章在運用詞句方面非常準確、傳神,值得細細體會。教學中我以各種形式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直觀理解,體會這些詞語的精妙。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就用得很妙,滿天的烏雲是怎樣壓下來呢?我通過展示圖像,然後追問:

從圖中看“壓”字怎樣理解?天上的烏雲壓地面這麼近,人們感受怎樣?學生經過訓練,不僅會弄清了“壓”字具體含義,而且會揣摩出了人們當時的'感受。又如“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像”,我採用創設語用情境的策略,以運用文本中“越來越”這個描寫景物變化開始,理解“越來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讓學生用句式說雷雨中,雷雨後看到的景色變化,然後啓發學生追溯全文,從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讀全文,做到有詳有略,對於第一課時來說,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於讓學生接受,在次基礎上去體會詞語讀懂句子,學生自然會學得有趣,用得正確。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心裏素質較差,缺乏調控能力,緊張情緒貫穿師生,貫穿於整堂課。由於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整堂課顯得非常沉悶。練習用“越來越____”句式說話時,學生的思路沒打開,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教學過渡不夠自然。學生在看圖片複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我深知,在教學方面,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和改進的地方,例如:語言基本功、普通話、字的書寫等等。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8

《雷雨》是部編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爲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祕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裏,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爲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裏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爲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9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佈置他們去收集關於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非常積極。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理念。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後”兩部分內容,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另外本節課我很注重朗讀訓練,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着;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於永正老師也說過:語文是讀出來的。誠然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蘊涵的情感體會出來了。新課標也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這堂課我讓學生讀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課文見面的初讀,有生字詞語寶寶認識後的再讀,有講讀課文時的精讀,學生讀的形式也在發生着變化;有自己讀、有小組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讀出了正確,達到了流利。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

二年級語文《雷雨》優質教學反思 篇10

《雷雨》是第四冊看圖學文。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界的景象變化。

我們年級的集體備課本單元輪到徐光燕老師主備,徐老師在級組公開上課之前先在我們班試教了,因此這篇課文我聽她上了兩次。我覺得徐老師在《雷雨》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在強化語言能力訓練的過程中,結合進行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徐老師讓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認真觀察各幅圖,找出各種景物在雷雨前、中、後不同階段自然景物的變化。如:雷雨前、中、後的天空,小樹、蟬、蜘蛛、雷、雨、閃電有怎樣的變化通過指導學生用觀察對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地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雷雨後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卷,爲營造美的氛圍,徐老師讓學生伴着輕柔的樂聲,聽着教師的導語,欣賞雨後的自然界美景:雨過天晴,萬物經過大雨的洗刷,一切變得那麼清新。花兒開了,小馬在枝頭唱起歌兒……雨後的景色真美啊!難怪這隻小青蛙也蹲在荷葉上,一動不動地注視着這美麗的世界。然後老師還相機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說話,使想象能力的訓練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藉助情境,以讀促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報欣賞雨前、雨中、雨後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徐老師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恰巧上課的時候窗外下起了很大的雨,還伴着轟隆隆的雷聲,當時孩子們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了,都被這現實生活中的“雷雨”給吸引住了。徐老師此時能馬上利用課堂的生成,停止了自己的`講課,給孩子們時間,讓他們觀察雨中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然後再相機指導朗讀,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中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徐老師讓學生仔細看雨後初晴的畫面,把畫面中描繪的雨後美景找出來,在尋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感受中國文字的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