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學設計與反思

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學設計

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 6 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讀懂課文內容,懂得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的道理。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 6 個生字,懂得寓意。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

  課前準備

簡筆畫、狐狸、烏鴉的貼圖及頭飾。讓學生收集狐狸 和烏鴉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讀課文。

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位朋友,他 們是誰呢?(出示狐狸和烏鴉的圖片)今天,咱們就來學習狐狸和烏鴉的故事,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說一說看了課題之後,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

1.把帶生字的詞語圈出來讀兩遍。

2.在自然段的前面標出序號。

  三、檢查學習情況

1、出示帶注音的生字卡片,用指名讀或開火車讀的方法檢查生字讀音。

2、這篇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然後請 8 名同學分自然段讀課文,糾正字音,把課文讀流利。指導讀好長句子的停頓。

  四、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老師板畫大樹,佔據整個黑板) 師出示狐狸和烏鴉的貼圖,狐狸和烏鴉的家在哪裏?請把它們送回家,並向大家介 紹一下。(生貼圖)讓學生了解狐狸和烏鴉是鄰居關係。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師: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來。這裏爲什麼不用“拿”、“取”,而用“找”?(從“找”字看出,烏鴉肯定是東瞧西看才發現這片肉的。說明這片肉來之不易。)

師:烏鴉媽媽好不容易纔找到一片肉卻不肯吃,要留給自己的孩子。讀到這裏,你是怎 麼想的? (她真是一位好媽媽!)學習生字“叼”:出示生字卡片講解什麼是“叼”,用食指和拇指做動作表示叼的意思, 書寫時注意最後一筆是提。出示一段話,填空比較“叼”、“咬”

3、學習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這時狐狸出來了。(貼圖)他“讒得直流口水”。學習生字“饞”:

左邊食字旁,右 邊的兩點表示流出的口水。 讀讀這一段,讀出狐狸的讒。

4.學習四——八自然段

讀課文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第一次

1、狐狸想什麼?爲什麼想了想後才說?(想如何逗烏鴉開口,以便把肉騙到手)

2、烏鴉有反應嗎?爲什麼?(不做聲,烏鴉對這位鄰居有戒備之心,察覺它不懷好意,沒有理睬它。)

第二次

1、 狐狸又說什麼?爲什麼向烏鴉問它的孩子好?(狐狸狡猾,想用孩子的事來打發父母的心,引誘對方開口。)

2 、烏鴉又是怎樣反應的?

烏鴉是愛孩子的,它看了狐狸一眼,說明它心裏有些動了,但是它沒有忘記嘴裏的那塊肉,

第三次

1、 狐狸又對烏鴉說了些什麼?它爲什麼要這樣呢?

2、 烏鴉聽了狐狸的話有什麼反應呢?結果呢

齊讀最後一段: 狐狸行騙的結果怎麼樣?

  五、戴頭飾表演課文內容。

在表演過程中,要允許學生創造發揮。

  六、引導總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肉掉下來了,狐狸可再沒有心情聽烏鴉唱歌了。沒有了觀衆的烏鴉心情會怎樣?它會怎麼想?怎麼做?這時狐狸會怎麼想?怎麼做?下面我們以最後一句爲開頭,續編故事。 ……

  板書設計

[!--]

  狐狸和烏鴉

  狐狸  烏鴉

  您好烏鴉  不做聲

  孩子好嗎  看了一眼

  羽毛漂亮嗓子好  得意唱

  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

這個教學案例使我反思一個問題:在新課程下,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鼓勵學生的想法多樣化。但由於小學生正處於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發展、形成階段,還不成熟。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可能會偏離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軌道,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在增添互動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時也增加了把握的難度。我們在傾心於學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維表現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要發揮好教師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

這是一節語文課,課文是《狐狸與烏鴉》。課上得很順利,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快下課的時候,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認爲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狐狸呀?你喜歡它嗎?”

這時,一名小男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這是隻聰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辦法啊,原來在烏鴉嘴裏的肉最後讓它得到了,它真會想辦法,真有主意。這隻狐狸多聰明啊。我喜歡這隻狐狸。”

這名學生的話讓我心裏一震,看教師怎麼處理。授課教師稍楞了一下,高興地說:“好,你說得跟大家不一樣,很有道理,說得真好,真好。”課後,我和授課教師談起了這節課,他說:“我覺得這個學生說得很好,從另一個角度說,這隻狐狸是挺聰明的。”

我反駁道:“我不同意。因爲這裏有一個道德觀的問題。這名同學能說出不同的想法,說明他認真思考了,這一點應該表揚、鼓勵。但是我們還要引導他去想一想這隻狐狸是怎樣得到這塊肉的,這塊肉是誰辛苦找來的?這隻狐狸是在騙取別人的勞動果實,是想不勞而獲。它的聰明沒用在正地方,這不是真正的聰明。”

這個教學案例使我反思一個問題:在新課程下,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鼓勵學生的想法多樣化。但由於小學生正處於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發展、形成階段,還不成熟。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可能會偏離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軌道,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在增添互動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時也增加了把握的難度。我們在傾心於學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維表現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要發揮好教師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