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找春天教學教案

二年級:找春天教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古今中外寫春天的詩文,可謂成千上萬,其中不乏名篇。朱自清的《春》就是最有名的一篇,不過它只適合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閱讀,如果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未免深了些,長了些。

二年級:找春天教學教案

四季春爲首。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開始萌發、生長、發展、壯大。春天寄託着人們美好的心願和希望。

春天是屬於孩子的,他們本來就是祖國的花朵,與春天是分不開的。我曾寫過一首兒歌:“花兒花兒,春天的娃娃:娃娃娃娃,祖國的花朵。花兒愛春天,娃娃愛祖國。”(《花朵》)總是孩子們最先發現春天,他們用天真透明的心靈去感受春天,跟春天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小時候在農村,每當早春二月,就開始到田野打柴、挖野菜,總想親眼看看小草怎樣從土裏鑽出小腦袋,桃花怎樣綻開笑臉,在由黃泛青的草地上打個滾,在綠油油的麥田裏翻個跟頭,簡直勝過皇帝的龍牀。現在回憶起來,彷彿又回到了孩提時代。

這篇課文的題目叫《找春天》,側重在一個“找”字。既然需要找,說明春天尚沒有完全顯露出來,還在朦朧或隱蔽之中,像捉迷藏似的。說明本文寫的是早春時候。早春的景象與仲春、暮春有所不同,文中可以看到:“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樹木吐出點點嫩芽”,“解凍的小溪”,都在暗示春天才剛剛開始,還沒到春光爛漫的時候。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詩中有“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之句,據說原來爲“數枝開”,當時的大詩人鄭谷指出:“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此文中的“野花一朵兩朵”與此相比較,同樣突出一個“早”字。

這篇課文的體裁,說它是幼兒散文,不如說它是幼兒散文詩。這種體裁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其實他們已經在課文中學過散文詩,只不過不知是散文詩罷了。它是散文和詩歌的結合,兼有二者的特點,但特別強調有詩的美,詩的意境。一般不寫人,不敘事,重在寫景和抒情,句子的跳躍性較大,讀起來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感。

本文是用第一人稱,以孩子的眼光觀察春天,想象春天,從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也說明了春天是有色彩、有聲音、有氣味、有形體的,把抽象的變得形象了。但這裏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比如看到的是花草樹木,怎麼說是看到春天呢?聽到的是鳥叫,怎麼是聽到春天呢?因爲這些都是春天的象徵呀!北朝陸凱有句詩“聊贈一枝春”,本來贈的是一枝梅花,爲什麼寫成“一枝春”?因爲梅花可以代表春天。讓學生髮揮想象力,自己找到答案的同時也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排比等,其作用使春天人格化、形象化,使語句有氣勢而又節奏明快。應該指出,有些語句既是擬人,又是比喻,還是排比,教學時可讓學生從課文裏找出相關的句子,感受其作用。

另外,文中準確地運用了大量的表示動作的詞,如“探”“開”“吐”“解”“蕩”“搖”“叫”“笑”等,這些動詞好像使春天也動起來,活起來了。

學習這篇課文的前後,可在早春時帶領學生到野外去觀察,尋找春天,讓他們說說有什麼新的發現,對課文又有什麼新的理解。總之,要讓學生動起來,用眼睛看,用心靈感受,纔可能融會貫通,得到美的陶冶。

教材編者語

《找春天》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意在和課文中描寫的“早春”吻合。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形象感強、有兒童情趣。春天,對孩子而言,雖然不乏物候的直觀感受,例如,天氣變暖了,小草長出來了,花兒開了,但畢竟不像一般物體那麼具體。那麼,要讓孩子感受到春天,就需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這篇課文把春天比喻成一個小姑娘,一下就讓孩子具體可感,因爲他們自己或同學就是這樣的小姑娘。接着,作家把小草比喻成春天小姑娘的眉毛,把野花比喻成春天的眼睛,把嫩芽比喻成春天的音符,把小溪的聲音比喻成春天的琴聲。這個春天的小姑娘,又頑皮又可愛。“在柳枝上盪鞦韆,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在喜鵲、杜鵑嘴裏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課文通過一系列具有動感的比喻,把春天的可觸可感表達出來了。正如作者所言,這篇課文是一首散文詩,具有內在的節奏。所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節奏非常重要。至於各種修辭手法,似不必在此講給學生,但可以讓學生模仿着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