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故事三則之《嗟來之食》教案(鄂教版八上)

故事三則之《嗟來之食》教案(鄂教版八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教學目標

故事三則之《嗟來之食》教案(鄂教版八上)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和積累本篇文言實詞,能準確而完整的翻譯全文(重點)

2.背誦課文,以本文爲基礎瞭解《禮記》特點

  過程與方法:

1.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學習文言文實詞(重要實詞標出意思並分析詞性)朗誦

2.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法和替換法,感受文章藝術特色。(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禮記》創作時代背景中“氣節”的含義和重要性

2. 探究“嗟來之食”的現代意義,質疑:君子到底受不受嗟來之食。

 學情分析

1.學生上學期已經學習了《論語十則》知道《論語》是“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一,以此爲基礎瞭解《禮記》作爲“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一的地位。

2.提前佈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提前對文本內容熟悉,翻譯全文。

【課程導入】

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人有其寶》領略了子罕爲官清廉兩袖清風的高尚道德品質,今天我再來看看一個近乎乞丐的饑民怎樣因尊嚴氣節而毅然絕食到死的故事。

  【課程內容】

1. 疏通、學習實詞:(8)

食 貿貿然 奉 執

揚 謝

2.齊讀文章糾正字音,再要求學生默讀一遍,思考:如果要你去參加餓者的葬禮,你會寫下什麼樣的墓誌銘來評價這個人。以小組爲單位評選出最好的然後讓作者上前來讀給大家聽。(10-15)

墓誌銘要求:內容短小,最好一句話,概括性強,多爲褒獎,體現死者的鮮明特點 答案關鍵詞: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有骨氣 寧折不屈 有尊嚴 等

3. 在讀一遍文章,說說這篇文章的動詞使用上有什麼特點?(10)

蒙袂輯屨(把這一動作去掉好不好?):“蒙”一字是遮住的意思,“輯”是拖着不使脫落的意思。一邊是遮臉,一邊卻是狼狽的拖着鞋,而且這種“拖”是有氣無力倍感艱難的,不是我們夏天拖着人字拖逛大街的那種自由無拘束的感覺,而是不使脫落而已。餓者前後兩個動詞形成鮮明對比,一面是他及其羞愧,不願見人的困窘,一面又是難以自持的狼狽不堪。餓者的境遇不言而喻。

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把兩個動詞都換成“拿”好不好?):“奉”的動作是將物體放於掌上給予他人的樣子,而“執”是手握物體中部,豎着舉起物體。簡單兩個動詞,都是表達“拿”的意思,但是區別卻是很大的。從這簡單的兩個字中,黔敖當時“爲食於路”的動作躍然紙上,而盛放食物和水的器皿形狀我們也可以猜出個大概,食物應該是放在一個可以一掌可託的小碗中,而水應該是裝在一個有柄的水壺之中。

總結:用詞簡練,動詞運用準確精當。而全文不到百字,卻完整鮮活地敘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可見煉字的重要性。我們在今後的作文中也應該學習這種煉字的方法,我們要用心觀察生活,體會人物各個動作的細微差別。

4.理解文本主題

餓者的行爲在古代是值得褒獎的,因爲在我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爲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必然要等級分明。我國封建社會,一直把“節”作爲統治的工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本來是針對封建社會的婦女說的,後來擴大到以“節”來衡量士大夫行爲的標註與尺度。所以後來也有人說“志士不飲盜泉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可見“氣節”在當時是很重要的。思考:書是常讀常新的,因爲文章不變,但時代在變,人的思想也在更新。韓信因爲堅強承受胯下之辱而苟活纔會成爲一名赫赫有名的戰神:但朱自清卻也因爲不領美國救濟糧而成爲永垂青史的志士。那麼面對屈辱,君子的選擇到底是什麼?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