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三步愛上讀書

三步愛上讀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3W 次

四年前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我在序言中稱:“老師有老師的經驗,老師也有老師的毛病;最明顯的,莫過於‘好爲人師’——總覺得自己有責任指導年輕一輩,讓其少走彎路。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不身臨其境,很難深切體會什麼叫‘艱難的選擇’。”去年中華書局出版《讀書是件好玩的事》,我又在序言中提及:“教了幾十年書,很容易養成‘好爲人師’的毛病,這點我很警惕。”

三步愛上讀書

話是這麼說,關鍵時刻還是把持不住,比如今天在經典導讀的“春暉計劃”啓動儀式上演講,還是答應談談讀書問題。俗話說得好,老狗玩不出新花樣。只是有感於主辦方盛情邀請,我就說三句話,誇張點說,也叫“讀書三策”。

  第一句話:少讀書,才能讀好書。

那篇根據我2013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演講整理而成的《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初刊《讀書》2013年第9期,《新華文摘》2013年21期轉載,其中提及:“過去總說‘多讀書,讀好書’,以我的體會,若追求閱讀的數量與速度,則很可能‘讀不好’。成長於網絡的年青一代,很容易養成瀏覽性的閱讀習慣,就是朱熹說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張讀少一點,讀慢一點,讀精一點。世界這麼大,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很多東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賞,一點也不奇怪。”文章最後建議,認認真真讀幾本好書,以此作爲根基,作爲標尺,作爲學問儲備,也作爲精神支柱。不追求閱讀的數量,是希望你我停下匆匆的腳步,好好欣賞路邊的風景。表面上看在後退,實際上是求進取。

至於什麼是“好書”,很難界定。我以前談過,在寬容的現代人眼中,“經典”可以是臨時性的——只要爲一時代的讀者廣泛認可,即不妨冠以此稱。這個意義上的“經典”,當然不像《論語》或《聖經》那樣“堅不可摧”,而是需要在歷史長河中,經由一系列的沉浮,再最終確定其地位。放眼望去,你會發現,同是“經典”,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兩千年,年紀大小與含金量的.高低基本上成正比。兩千年前的“經典”,也會面臨陰晴圓缺,但有朝一日完全被遺忘的可能性不大;反過來,二十年前的“經典”,則隨時可能因時勢遷移而遭淘汰出局(參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第五章《經典是怎樣形成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我並不主張只讀五百年或一千年的經典。若真的以爲“半部論語治天下”,或者“八部書外皆狗屁”,那很容易變迂腐的。新舊並置,長短結合,只要是經得起考驗、略有些年紀的好書,都值得你我認真閱讀。

  第二句話,鑑賞優先,批判其次。

先說徐復觀讀書的故事。抗戰中當過蔣介石侍從室祕書的徐復觀,抗戰結束後以少將軍銜退伍,專心做學問,日後成爲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話說1943年他到重慶的勉仁書院找熊十力先生求教。熊十力吩咐先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徐復觀說,這書我讀過了。熊十力說,回去再好好讀。幾天後,徐復觀來見熊十力,說那書我又讀了,裏面有好多錯誤,這裏不對,那裏不妥。話還沒有說完,熊十力拍案而起,說你這笨蛋,你滾吧,這麼讀書,一輩子都沒有出息。讀書先要看它的好處,你整天挑毛病,這樣讀書,讀一百部、一千部、一萬部都沒有用。徐復觀日後追憶,說這件事讓他起死回生,明白該如何讀書了。

五四以前的讀書人,對古人太崇拜了;五四以後的讀書人,又把古書太不當回事。我認爲,高看古人、沒有反叛精神固然不好,低看古人、整天挑毛病也不行。單就求學階段而言,熊十力主張讀透一部經典,養成好的眼光、趣味與能力,是經驗之談。因爲,無論古人還是古書,都是有好有壞,我們時間很緊,犯不着整天替古人擔憂,說他如何“髒亂差”。他不好,你繞開就是了,先挑好書讀,尚友古人,朝夕相處,你的學問及精神境界就會得到提升。將來著書立說,你很有見解,說孔子什麼話不對,韓愈某個觀點有問題,那是以後的事情。讀書階段,你的主要任務是汲取好書中的精華,用來滋養自己,這是第一位的。至於高屋建瓴,火眼金睛,把古人批得體無完膚,那是做研究時才需要的。

  第三句話,自家體會,文火煲湯。

同樣讀書,有人讀書活,有人讀書死,只說“開卷有益”遠遠不夠,還得明白讀書的門徑與境界。常被問讀書有什麼竅門,我的回答很讓人沮喪:最大的竅門就是別走太多的彎路。因爲,世上本無不花氣力而迅速成功的“武林祕籍”,你太想尋找訣竅,反而容易走彎路。

小時好學,抄了很多古今中外的讀書格言。長大後發現,這些佳言雋語僅僅起到勵志的作用。書還是要自己讀,自己去領悟、去體會,聽別人講總是隔靴搔癢。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陸游的詩句用在讀書上最合適。必須親歷實踐,包括得意、張狂、挫折、碰壁等,纔能有深入骨髓的真切體會。

同樣讀書,有立馬見效的技能培訓,但那是低層次的;如果目光遠大,追求胸襟與學養,則必須具備良好心態,而且願意花時間。就像廣東人煲湯,火太猛,效果並不好,要文火煲出來的湯纔好喝。某種意義上,讀書也是這樣,要有長期奮鬥的準備,不能太急,不能太功利,不能有突飛猛進、日進斗金的時刻表。

不是要“經典導讀”嗎,爲什麼說這些?因爲,怕你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太容易了。“導讀”有用,但作用有限,只是提供登山的柺杖而已。關鍵是你自己要讀,而且真的在讀,這個時候,“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別人是幫不了什麼忙的。

好在能看到以上不怎麼勵志的“醜話說在先”的,必定是讀書種子,且已蓄勢待發。若如是,明白前途光明,但也理解荊棘遍地,這個時候上路,才比較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