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十句話讀懂孔門絕學

十句話讀懂孔門絕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首創平民教育,不分貴賤收徒講學,繼承並發展古代文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可謂深遠。而他在日常的言語中,也體現了他對於學習的看法。

十句話讀懂孔門絕學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孔子一生重在教,而孔子的教重在學,重在教人學爲人之道,這個爲人之道,包括仁、義、德等等。這都需要學習。孔子說,學能時時反覆習之,不覺得很高興嗎?爲什麼?因爲學能時習,就會入之越深,就會所獲良多。學習學習,就是學了之後還要常常複習。習這個字,本義就是鳥拍翅膀頻頻練飛,爲學一事,也當是日復日年復年地學習,老而無倦。

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在孔子看來,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學習如果可以時時複習舊知識,這是學而時習之。在此基礎上還能有所新得,從舊知識中開悟新道理,那麼可以說所學在自己身上。能這樣學就能教,並且所學也不會窮盡,所以說可以爲人師。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學習除了要時時複習,還需要什麼?還需要思考。所以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不行,只是空想卻不讀書也不行。要將學與思結合起來,學習與思考交修並進,這樣才能真正的有所學、有所得,也可以使自己溫故知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者可以說是治學要義,缺一不可,廢其一、非學也。

4.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孔子認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學習文獻呢?有這幾個前提: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在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就再去學習文獻。這其實是說明了爲學當重德行。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孔子認爲,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可以說是好學了。不求飽足舒適的人,是因爲志在學,無暇顧及這些,所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也是不改其樂。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思齊是希望自己也想同賢者一般,內省是害怕自己也有此不賢,可見在孔子看來,人與人之間相處,無論其人賢或者不賢,都是對自己有益的只要去思齊去自省,而不是見賢而忌憚、見不賢而譏諷。正如孔子曾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選擇優點來學習,看出缺點而改正。上文所言就有道而正,也是一樣的道理。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論語季氏》

這句話列出了孔子認爲的四等知:生來就知道爲上等,學習然後知道是次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的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的那就是最下等了。無論是道還是藝,對於世人來說,有先有後有難有易,不能因爲遇到了困難就不去學了,而應該勤奮爲學、不要等到遇上困難了再去學,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不能生而知之,但都可以學而知之。

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上文中說孔子認爲生而知之是上等,當時就有人認爲孔子就是生而知之的。但孔子自己卻不這樣認爲,所以在這裏就直截了當地說明:他是愛好古代文化而勤奮敏捷地去求得來的。也就是說他應當是學而知之。孔子之學,特別注重人文,注意從古代歷史、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識,比如他說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從另一方面說,孔子傳授知識的範圍主要是在人道方面,包括做人和從政的'道理,而這些又都是通過學習古代的典籍去完成的,是他好古所得的。推己及人,爲學者應當勤奮爲學,學而知之。

9.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爲學:做學問好像追逐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學問是無窮盡的,汲汲終日,還擔心趕不上,因此要珍惜時間,不要蹉跎終日;趕上了又擔心丟了,因此要時習之、溫故之。從中可見孔子認爲爲學應積極、對知識的渴求應強烈。

10.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早晨得知真理,當晚死去都是可以的。人生大道亙古而來,貫穿古今,千秋萬代不曾變,可以說今天你如果得道,那你所得之道是千萬世之道。人固有一死,若能求得道,那是苟得聞之,則生死無憾了。這是感慨,也是警策,警策世人應當汲汲以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