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孔子的人際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人際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孔子講學圖

孔子的人際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據《論語·衛靈公》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請教夫子:“有沒有可以值得一個人一輩子都始終不渝地躬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答曰:“它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的那句名言的來歷。它告訴人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其實《論語·顏淵》也提到了這句箴言,可見它的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明是“推己及人”得出的必然結論。這個命題的肯定形式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說法,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德律是普遍有效的,它不會因人而異。

孔子講究的是“忠恕之道”,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按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子貢所謂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說的也是這個“推己”的意思。《中庸》重申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就是給出了一個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準則和底線。顯然,這種致思取向體現的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方法。推己及人實則即是去私,私即人爲,違背自然而然之意,去私即意味着順應天理,如莊子所言:“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莊子·德充符》)。而體現於人間的“自然”,無非就是那個通達於所有人且普適性的天理或“道”。可見,“私”與“自然”相對而言。只有推己及人,才能在協調人際關係中順應人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此亦即道家所謂的得道。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推”的功夫。孟子認爲,如此一來,“天下可運於掌”。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按照人的本然之性去爲人處世,去接人待物,那麼治理天下就變得非常簡單了。這類似於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有意思的是,孟子與老子都談及“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