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人名字能體現孝道

古人名字能體現孝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導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最重孝悌,因此,許多人的名字都與孝道有關。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古人名字能體現孝道

古人的名字包括名和字,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文化信息。從現在所能見到的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史籍來看,人們以“孝”字命名取字的現象較爲普遍,“孝”甚至成爲當時人們求取嘉善之名的首選字,它表明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裏,孝德觀念深入人心,孝道傳統得以不墜並且有所光大。而在中國古代的孝文化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佔有相當重要而且獨特的地位。

  一、“孝”字是人們求取嘉名的首選字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植根於宗法社會基礎上的倫理道德,強烈而持久地左右着人們的社會心理。以維繫社會成員血緣紐帶爲職志的倫理觀念及其理論形態,構成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系統的核心。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在姓名中有充分體現。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字最早見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辭,甲骨文“孝”字像孩子扶持老人之形,描繪的正是人類的自然親情。《爾雅·釋訓》曰:“善父母爲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孝”字作了生動而準確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所謂善事父母,是指物質奉養和精神奉養兩個方面。孝的這些文化內涵,通過各種思想或物質的形式展示出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名就強烈地表現出人們對孝德的推崇。

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以“孝”字入名者尤以北朝爲多。《魏書》記有名李孝伯、崔孝直、崔孝政、崔孝忠、楊孝邕、王孝康、張孝直、裴孝纔等30人。《北齊書》記有名高孝琬、高孝瑜、高孝珩、高孝瓘、高孝緒、高思孝、竇孝敬、郭孝義等15人。《周書》亦記有名曹孝達、宇文孝伯、裴孝仁、許孝敬者。在南朝,《宋書》記有名殷孝祖、陸孝伯者,《南齊書》中有名徐孝嗣者,《梁書》載有名餘孝頃、李孝欽者,《陳書》中有名劉孝尚、趙孝穆、陳孝寬、張孝則者。

“字以表德”,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對命字特點的精闢概括,完全可以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表字上得到證實,時人紛紛以孝取字。有研究者據《三國志》、《晉書》、《世說新語》列成《三國時期以孝爲字者表》,光三國時期以孝爲字者即達27人之多:如盛憲字孝章、郭修字孝先、夏侯湛字孝若、曹仁字子孝、毛玠字孝先、郭嘉字奉孝等(見劉偉航《三國倫理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94—95頁)。此外,《晉書》還記有:侯史光字孝明、夏侯淳字孝衝、馬隆字孝興、熊遠字孝文、王恭字孝伯、續鹹字孝宗、顧和字君孝。《宋書》載:徐湛之字孝源、柳元景字孝仁。而劉宋最典型的取表字當屬宋孝武帝劉駿的兒子們,孝武帝有28男,根據《宋書》記載,共有其第二子劉子尚字孝師、第三子子勳字孝德等16子以“孝”字取表字。而《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等也都記載了許多以“孝”字取表字的人物。

僅從命名取字來說,魏晉南北朝人的名字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變化,如求取嘉名、立字敬名、名字漢化、不嫌鄙俗名等(參見石雲孫《魏晉南北朝人名字》,《皖西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而“孝”字則是人們求取嘉善名的首選字。由於“孝”是自古以來倫理道德的重要範疇之一,與仁、義、禮、智、信、忠、德、節、恭、寬、友、和、正、直、則、謙、懿、善、良、文等美德一起均爲人們求取的嘉善名,而孝與這些美德相連,更豐富了孝的內涵。據粗略統計,“孝”字成爲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求取嘉善名首選和用得最多的字。正因爲孝有尊敬祖先、師長的意義在,故而在這一時期就有名殷孝祖、李孝伯、崔孝伯、陸孝伯、宇文孝伯及字孝伯、孝先、孝師、孝宗者。有人的名與字完全相同,如劉孝綽字孝綽、任孝恭字孝恭;有的以字行於世,如韋叔裕字孝寬,《周書·韋孝寬傳》說他“少以字行”。《北齊書》記段韶字孝先,其弟段孝言應以字行,祖珽弟祖孝隱,祖孝隱亦當以字行,或謂立字敬名。

  二、孝德觀念深入人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的名字,與時代特點密切相關,體現出孝德觀念之深入人心。這是一個如《魏書·儒林傳序》所言的“宇內分崩,羣凶肆禍,生民不見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馬之跡,禮樂文章,掃地將盡”的時代。可是,就是在這股“禮樂文章,掃地將盡”的精神迷失大潮中,人們崇儒之心仍舊不減,故而《晉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均設有《儒林傳》。唐長孺先生曾指出,許多名士由玄通釋,禮玄雙修轉而爲儒釋兼綜,成爲當時“習見的問學途徑”(《南朝高僧與儒學》,見《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頁)。拿三國以孝爲字者甚衆爲例,這正是兩漢魏晉“以孝治天下”的結果。魏晉爲何獨“以孝治天下”聞於後世呢?魯迅先生曾言:“(魏晉)爲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爲天位從禪位,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93頁)。《北齊書·儒林傳序》雲:“雖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觀以上搜羅舉到的名字,可證其一二。陳寅恪先生在談到六朝人名字中的“之”、“道”、“靈”字時,認爲是“從其信仰以命名也”(《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見《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9頁)。若以此說觀之,則魏晉南北朝人以“孝”字入名取字較之“之”、“道”等遠爲普遍,可見孝德廣泛積澱在當時人民大衆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及潛意識之中,這便是人名中蘊含的倫理道德意味。

  三、魏晉南北朝孝道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通過考察魏晉南北朝“孝”字入名和取字的情況,可管窺魏晉南北朝的孝文化。魏晉南北朝是個在中國孝文化史冊上書寫下了獨特一頁的時期,創造了多個第一。

封建帝王第一個以“孝”字作爲年號的是南朝劉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454—456年),而歷史上以“孝”字立年號的基本出現在這一時期,其後北魏孝明帝元詡年號“孝昌”(525—527年)、北魏北海王元顥年號“孝基”(529年)。

魏晉南北朝開啓了歷史上以“孝”字命地名的風尚。在今河南洛陽市西有條河,名叫“孝水”。《水經注》卷16稱爲“俞隨水”,出廆山之陰,北流入谷水,又稱“谷水”。相傳西晉著名孝子王祥曾於此臥冰取魚以奉母,因改名“孝水”,俗稱王祥河。晉著名文學家潘岳《西征賦》雲:“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茲”。其中“孝水”即指此河。湖北孝感被譽爲“孝子之鄉”,東漢“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七仙女”的傳說、“黃香溫衾扇席”、孫吳“孟宗哭竹生筍”的三大孝子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劉駿聞奏安陸郡孝子輩出,命從安陸郡劃出土地分置“孝昌縣”,以褒揚此地孝道之昌。五代後唐改孝昌爲“孝感”,意指孝親之情感動天地。而朝廷爲嘉獎孝子的孝義、孝行,改其故里爲“孝義裏”、“孝行裏”一類的記載頻見於這一時期的正史,如“孝義裏”見於《宋書·孝義傳》之《賈恩傳》、《餘齊民傳》;“孝行裏”見於《南齊書·孝義傳·王文殊傳》。

正史上首先給孝子立傳也是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史書的成書時間看,最早立有《孝義傳》的是樑沈約撰《宋書》,其後樑蕭子顯撰《南齊書》亦設《孝義傳》,北齊魏收撰《魏書》名《孝感傳》,在唐代官修和私修史書中,《晉書》立有《孝友傳》;《南史》、《周書》、《隋書》均立《孝義傳》;《梁書》、《陳書》、《北史》立有《孝行傳》。翻檢這些孝子傳記,研析他們的孝義事蹟,可清晰地把握魏晉南北朝孝觀念的變衍——“生孝”與“死孝”仍是行孝的兩大方面。拿“死孝”說,魏晉南北朝衆多孝子在“死孝”方面的事蹟,正合清以來學者們的見解,如趙翼《廿二史劄記》卷22說:“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而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則直言:“論古禮最重喪服,六朝人尤精此學,爲後世所莫逮”。

的確,如論者所言:“姓名中蘊含倫理道德意味,並不能決定這個人的倫理道德水準”(何曉明《姓名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頁)。那些以“孝”字命名取字的人並不都成爲孝子,但爬梳史籍,像魏晉南北朝如此集中、如此普遍以“孝”字入名取字的時代還不多見,說明當時亂世保持孝道不墜的社會時尚。近人餘嘉錫曾對東晉南朝的孝道有過總結性的論述,其雲:自中原雲擾,五馬南浮,雖王綱解紐,風教陵夷,而孝弟(悌)之行,獨爲朝野所重。……倫常賴以維繫,道德由之不亡。故雖江左偏安,五朝遞嬗,猶能支柱二百七十餘年,不爲胡羯所吞噬。至於京、洛淪陷,北俗腥羶,而索虜鮮卑,亦複用夏變夷。終乃鴟鴞革音,歸我至化。(《世說新語箋疏·德行第一》“嘉錫案”,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1頁)這段話,雖然未講三國、西晉,但用來認識整個魏晉南北朝的孝文化也是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