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東漢文人詩

東漢文人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導語:什麼是文人詩?文人詩是指具有明顯文人特色與精神的詩歌。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東漢文人詩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東漢文人詩

進入東漢以後,文人詩歌創作出現新的局面,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爲新的 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開始產生。東漢文人詩多數獨立成篇,還有一些附 在賦的結尾,作爲賦的一部分而保存到今天。賦末附詩,始見於東漢,後代多有 仿效。東漢文人五言詩,有的作者明確,也有相當一部分未著錄作者姓名,或雖 標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頗多,後二者就是文學史上的“古詩”和“蘇李詩”。

  第一節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

班固詩與張衡詩:質樸和典麗 秦嘉詩:文人五言詩的成熟

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其內容是西漢緹縈救父 一事。這首詩先敘太倉令有罪,被押送到長安城。次寫緹縈聞父言而沉痛,遂詣 闕陳辭。然後寫漢文帝生惻隱之心,下令廢除肉刑。結尾是班固的感慨,讚揚緹 縈勝過男兒。《詠史》詩按時間先後依次道來,以敘事爲主,而不是像後代有些 詠史詩那樣重在議論抒情。班固是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作《詠史》詩,用辭 質樸,渲染修飾成分很少。此詩當是班固晚年下獄時所作,其中寄託着自己的感 慨。

班固的五言詩除《詠史》外,還有收錄在《太平御覽》中的幾句佚詩。桓譚 《新論·琴道》篇經班固續修而成,其後半部分也有類似五言詩句組成的段落。 這幾篇作品的風格和《詠史》基本相同,都以敘事爲主,寫得質實樸素。

班固的《竹扇賦》今存殘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原來當是繫於賦尾。這 首七言詩敘述竹扇的製作過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詞造句質樸無華,淺顯通俗。

班固是東漢較早創作五、七言詩的文人,他對這兩種新興詩體持認同態度, 並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學家的筆法寫五、七言詩,都以敘 事爲主,即使像《詠史》這樣最適合於抒情言理的作品,依然重在陳述史實。他 的五、七言詩和繫於《東都賦》的五首四言及騷體詩有質、文之別,前者質樸, 後者典雅。究其原因,就在於班固對四言和騷體這兩種傳統的詩歌形式掌握得很 嫺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故能充分體現文人本色;而他對於五、七言詩則比較 生疏,還處於模擬階段,作品風格也相應樸素質實。

張衡是在班固之後繼續創作五、七言詩的著名文人,並且取得重要成就。他 的《同聲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東漢文人五言詩中別具一格。這首詩通 篇假託新婚女子口氣自述。先敘自己新婚之夜又驚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 恐忄慄若探湯。”把新婚女子的好奇、膽怯寫得非常傳神。最精彩的是中間部分, 新婦不直說自己如何勤勞能幹,而是聲稱從調理飲食到助祭神靈這些事情她都願 意承擔。她不明說自己對丈夫如何愛戀,而是作了如下表白:“思爲莞蒻席,在 下蔽匡牀。願爲羅衾幬,在上衛風霜。”新婦對丈夫體貼入微,關懷備至,通過 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美好的心願婉轉地傳達給對方。結尾部分展示自己的美好體 態和新婚之樂,較之前面更加大膽、坦率。《同聲歌》明顯借鑑了民歌的表現手 法,措辭奇妙,興寄高遠。

張衡的《四愁詩》是經過改造的騷體,是騷體整齊化之後而形成的七言詩。 全詩皆爲七言句,除每章首句中間有“兮”字外,其餘都是標準的七言詩句。全 詩四章,按東南西北順序依次展開。美人贈給他金錯刀、翠琅玕、貂襜褕、錦繡 段,詩人想以英瓊瑤、雙玉盤、明月珠、青玉案作爲回報。然而,不是山高水深, 就是路險天寒,使他無法前往美人所在之處,難以如願以償,內心煩亂憂傷。這 首詩有政治上的寄託,得《離騷》之神韻,是後代七言歌行的先聲。

附於張衡《思玄賦》結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詩。這篇作品抒發人生有限而河清 之世難待的苦悶,詩人想“超逾騰躍絕世俗”,但是“天不可階仙夫稀”,不得 不返回現實世界繼續求索。

張衡的五、七言詩在技巧上較之班固有明顯提高,他運用這兩種新的詩歌樣 式已經得心應手,或縟麗長美。班固五、七言詩繼承的是前一種風格,張衡的五、 七言詩則沿着縟麗華美的方向發展。班固的五、七言詩以敘事爲主,張衡的五、 七言詩則長於抒情。自張衡始,東漢文人五、七言詩形成了以抒情爲主的基本走 勢。

秦嘉的《贈婦詩》三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誌。秦嘉、徐淑夫 婦經歷過纏綿悱惻的生離死別,他們的詩文贈答也成爲文學史上流轉的佳話。秦 嘉的《贈婦詩》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第一首寫秦嘉即將赴京之際遣車迎婦,徐 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別,使秦嘉伏枕輾轉,徹夜難眠。第二首寫秦嘉想要前往徐淑 處面敘款曲,終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寫啓程赴京時以禮物贈遺徐 淑,遙寄款誠。秦嘉在抒發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 經歷中加以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這兩對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傷我與爾身,少小罹煢獨。既得結大義,歡樂苦 不足。”秦嘉拋別病妻遠赴京城,使他們遲到和本來就深感不足的歡樂被生生剝 奪,變得歡樂愈少,憂愁更多;艱難再次提前降臨,歡會的日子不知推遲到何時。 三首詩都有對車駕的描寫,用來襯托詩人百感交集的複雜心情。“遣車迎子還, 空往復空返”,傳達的是失望之情;“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表現的是臨 路悵惘、徘徊不定;“肅肅僕伕徵,鏘鏘揚和鈴”,暗示車鈴催促啓程,流露出 無可奈何之情。

秦嘉的《贈婦詩》是一組藝術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 成熟之作。從班固到秦嘉,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發展,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進 入繁榮期。

  第二節 酈炎、趙壹、蔡邕的五言詩

詩壇新風的出現 懷才不遇的感慨 對比鮮明的批判 全身遠害的憂患意識 亂世文學

桓帝以前,東漢文人詩歌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 折,但詩歌的基調一直未見太大的變化,保持前後的連續性。班固、張衡、秦嘉 的五、七言詩均無過分激烈的言詞,更沒有驚世駭俗之語,表現的是溫柔敦厚的 中和之美。東漢末年則不然,主要活動在靈帝時期的幾位著名詩人都有不幸的遭 遇,他們的詩歌也呈現出和班固、張衡、秦嘉等人迥然有別的風貌。他們通過自 己的控訴、吶喊,開創了詩壇的新風氣。東漢文人詩的最後階段,是以對現實的 猛烈批判而告終。

酈炎的作品今存五言體《見志詩》二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傳達出遭受 壓抑的不平之氣。第一首詩通篇坦露自己高遠的志向,他要“舒吾陵霄羽,奮此 千里足”,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詩人不相信命運,認爲通塞由己,無須佔 問。他以陳平、韓信這些起於微賤而終成大業的歷史人物自勵,有一種縱橫物表、 不受任何羈絆的氣勢。第二首詩的格調不如前篇高昂,顯得有些低沉。詩人的志 向是高遠的,而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卻是坎坷的,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連續遭 受摧殘,這使他想起年輕有爲而被朝廷宿臣壓制排斥的賈誼。他以美玉和千里馬 自況,慨嘆遇不到卞和、伯樂。這兩首詩前後形成鮮明對照,由此出現巨大的感 情落差,前面是氣衝霄漢,後面則情緒低沉。兩首《見志詩》成功地運用比喻和 象徵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蘊。前首詩以修翼、遠趾、陵霄羽、千里足等詞語構成 連綿意象,把自己比作一飛沖天的巨鳥和馳騁千里的駿馬。第二首則以靈芝困於 洪波、蘭榮摧於嚴霜象徵志士遭受壓抑,詞多託寓,感慨頗深。

趙壹的《疾邪詩》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賦》之後,以秦客、魯生 對唱的形式出現,二人各申己志。第一首詩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開頭, 表示他對東漢王朝的徹底絕望。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兩首詩通過鮮明的對比,暴 露黑暗,指斥時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這是批判賄賂公行,取士用 人看重錢財而輕視學問。“伊優北堂上,抗髒倚門邊。”這是揭露取士用人不注 重品德,致使諂媚之徒受重用,耿直的人士被擯棄,前者升堂而坐,後者倚門而 立。“勢家多所宜,頦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爲芻。”這是控訴權勢成 爲價值判斷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善惡顛倒,正義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現象。趙 壹的《疾邪詩》所表達的感情在東漢文人詩中最爲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 是充滿憤怒;他不是一般的憤世疾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東漢黨人的婞直之 風。

蔡邕的《翠鳥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的寫照。在這首寓言詩中,蔡邕 爲翠鳥構想出一個有限、然而可以託身的空間。庭前的若榴樹生着綠葉紅花,翠 鳥在這裏能夠振翅修容。它是從獵人追捕下逃脫出來的倖存者,願意把自己的生 命託付給若榴樹的主人。翠鳥暫時找到棲身之地,但仍然是寄人籬下,並且對以 往被人追捕的遭遇心有餘悸。這首詩是蔡邕自身經歷的形象反映,從中可以看出 漢末文人身處亂世的惶恐之情。

酈炎、趙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詩都作於靈帝時期,具有典型的亂世文學的特 徵。蔡邕的《翠鳥詩》流露出深重的憂患意識,詩人缺乏起碼的安全感,提心吊 膽地生活。酈炎、趙壹的四首詩都以揭露、批判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爲宗旨,表現 出沉重的壓抑感和強烈的抗爭意識,漢代作家獨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詩人 的境遇是不幸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批判也更能切中時弊,觸及要害。酈炎、 趙壹的作品不再像前期文人詩那樣蘊藉含蓄,緩緩道來,而是大聲疾呼,鋒芒畢 露。後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的特點,在靈帝時期的文人五言詩中已顯 露端倪。

  第三節 《古詩十九首》

遊子思婦的萬般情懷 人生哲理的揭示 痛苦的體驗和獨特的感受 起興發 端藝術 審美境界和語言技巧

《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詩十九首》 作爲一個整體收錄在《文選》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詩十 九首》的好幾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語上與秦嘉的《贈婦詩》多有相似之處,二者產 生的年代不會相去太遠,《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最遲不晚於桓帝時期。

《古詩十九首》除了遊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 閨愁是它的基本內容。二者相互補充,圍繞着同一個主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 面。《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遊子思婦各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古代具有普 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遊子,他們身在他鄉,胸懷故 土,心繫家園,每個人都有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涉江採芙蓉》的主人公採擷 芳草想要贈給遠方的妻子,並且苦苦吟歎:“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 離居,憂傷以終老。”《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憂愁難眠,攬衣 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天涯芳草,他鄉明月,都沒 有給遊子帶來的心靈的慰藉,相反,倒是激發起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遊子思鄉, 這是人類普遍的情感,在農業文明時代體現得更爲明顯。不過,在以往的史傳文 學作品中,人們經常見到的是富貴以後流露出的鄉情,衣錦還鄉的熱烈場面。《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們在窮困潦倒之際所彈奏的思鄉曲,語悴 情悲,充滿天涯淪落人的悽楚,引來的是同情和憐憫。遊子思鄉作品在《詩經》 中有多篇,《詩經》中游子的思念對象有他們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雙親, 桑梓情中滲透親子之愛;《古詩十九首》思鄉焦點則集中在妻子身上,思鄉和懷 內密不可分,鄉情和男女戀情是融匯在一起的。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多數是宦遊子弟,他們之所以離家在外,爲的是能夠 建功立業,步入仕途。對此,詩人反覆予以申訴。《今日良宵會》寫道:“何不 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爲守貧賤,轗軻常苦辛。”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競爭中 捷足先登,佔領顯要的職位,擺脫無官無職的貧賤境地。《回車駕言邁》亦稱: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爲寶。”這位作者已經不 僅僅滿足於仕途上的飛黃騰達,而且還追求自身的不朽價值,通過揚名後世使生 命具有永恆的意義。兩漢樂府詩除了敘事詩外,也有一定數量的抒情詩,並且在 格調上和《古詩十九首》相近。但是,像上述兩首詩這樣表現積極用世精神的作 品很難找到。把士人建功立業、揚名後世的理想用如此坦率的語言表達出來,在 《古詩十九首》之前的詩歌作品中尚不多見。

遊子宦達的成功率很低,多數人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作爲仕途上的失敗者, 各種想法也就隨之產生,他們要在其他方面尋找慰藉,用以保持心態的平衡。《 古詩十九首》作者的人生意識是清醒的,他們不相信成仙術,頭腦裏沒有長生不 死的彼岸世界,只想在現實中過得更快活、更自在。於是,他們“盪滌放情志” (《東城高且長》),去追求燕趙佳人。《驅車上東門》也寫道:“服食求神仙, 多爲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這是說要以美酒華服來消磨人生,同 樣表露得非常坦率。由於仕途的挫折,這些士子人生追求的層次由高向低跌落, 從努力實現人生不朽到滿足於耳目口腹之慾,他們是在尋求某種補償,話語雖達 觀,深層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

《古詩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婦心態也是複雜多樣的。盼望遊子早歸,這在《 古詩十九首》衆多的思婦詩中沒有一首例外。然而,盼歸而不歸,思婦的反應卻 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視自己的婚姻,對遊子的愛戀極深,遠方捎回書信,她會 置之懷中,“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遠方寄回一端綺,她會裁製成 象徵夫妻恩愛的合歡被(《客從遠方來》)。有的覺察到“遊子不顧返”的苗頭, 思婦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寬慰自己“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也有 的思婦在春光明媚的季節經受不住寂寞,發出“空牀難獨守”(《青青河畔草》) 的感嘆。這些思婦詩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遊子揣摹思婦心理而作, 但都寫得情態逼真,如同出自思婦之手。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重在表現思婦獨 處的精神苦悶,她們擔心遊子喜新厭舊,擔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對方省察,擔心外 力離間。《古詩十九首》中思婦和遊子的形象都是孤獨的,不過,和遊子相比, 思婦顯得更加孤獨。遊子有良宵會、有賞歌聽曲的機會,還可以驅車出遊,而思 婦卻只能徘徊院庭,空室長嘆,她們難言的寂寞經常是靠淚水沖洗。

《古詩十九首》所出現的遊子思婦,徘徊於禮教與世俗之間,他們既有合乎 傳統禮教的價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選擇;時而有違禮之言,但見不到違禮之 行,不及於亂。遊子即使決心“盪滌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對燕趙佳人,又“沉 吟聊躑躅”。(《東城高且長》)妙齡女子先是埋怨對方的迎娶過遲,但隨即又 表白:“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爲。”(《冉冉孤生竹》)如果說遊子從立功立 名轉向佳女美酒體現了古代失路士人的普遍趨勢,那麼徘徊於禮教與世俗之間的 做法,則是東漢士林風氣的折射。

《古詩十九首》展示了遊子思婦的複雜心態,它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 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同時,這些作品還透徹地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詩的作者 對人生真諦的領悟使這些詩篇具有深邃的意蘊,詩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古詩十九首》涉及以下關係:

永恆與有限的關係。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古詩十九首》和以 往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是把人生的短暫寫得特別充分,特別突出,給人以轉瞬 即逝之感。在表現這一主題時,詩人採用兩種手法,一是寫物長人促,人和物的 異質,以外物的永恆反襯人生的有限。所謂“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回 車駕言邁》)就是把人和金石視爲異質,以金石的堅固反襯人的壽命短暫。《青 青陵上栢》、《驅車上東門》都是把永恆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對照。《古詩十 九首》有時也寫物我同構,外物和人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詩篇出現的節序之 感,都是推物及人,點出人生的短暫。

人的心態與生命週期的關係。《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爲女詞, 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語,前者是思婦的嘆息,後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這 兩位主人公都因婚姻變故而有遲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們不是隨着 歲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華早逝,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 是痛苦的人生體驗,在它背後隱藏着許多潛臺詞。《古詩十九首》中男主人公的 羈旅情懷,也不時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鬱、思念使他們的生命週期縮短,衰 老的速度加快,詩人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

憂鬱與歡樂的關係。人的憂和樂相反相成,經常糾纏在一起。《古詩十九首》 的作者揭示了憂與樂的這種關係,並提出一種消極的解脫方式。“生年不滿百, 常懷千歲憂”,這是嘲笑有些人活得太累,人生有限而憂愁無限,難免如負重物, 壓得喘不過氣來。詩人提出的解脫辦法是及時行樂:“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生年不滿百》)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要秉燭夜遊。詩人是從精神解脫的高 度看待及時行樂,對物質條件並不十分注重。良宵聚會,新聲逸響固然“歡樂難 具陳”(《今日良宵會》),就是斗酒相娛樂,也不覺得菲薄。即使是“驅車策 弩馬”,也不妨到洛陽、南陽這樣繁華的都市遊戲一番。(《青青陵上栢》) 他們是得樂且樂,化憂爲樂,甚至是以憂爲樂。

來去親疏的關係。“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這是 詩人見到古墓犁爲田、松柏摧爲薪所產生的感觸,也是對人際關係富有哲理的概 括。詩人是從去來相繼、新陳代謝所形成的歷史長河中看待親疏的推移變化,揭 示出時間之流給人帶來的角色轉換。其實,不僅生者與生者相親,生者與死者疏 遠,就是在生者之間亦有來去親疏之異,相親而來,相棄而去,友則相親,棄則 相疏,此亦人情世態之常理。《西北有高樓》、《明月皎夜光》等詩篇對此作了 形象的表現。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多爲羈旅他鄉的'遊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們在諸多 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敏銳的節序感。《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這些作品中 明確標示出季節的有6篇,其他以物侯暗示節序的詩篇亦爲數不少。上述兩項加 在一起,佔據19首詩的絕大部分。那些或明或暗標示節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置 於作品中,而是作爲激發詩人情感的對象出現,同時也是表達情感的載體。詩人 以感傷的情調回應季節的變化,不同季節的多種物候都被輕煙薄霧般的愁思所籠 罩。蕭瑟的秋風固然引起遊子的蒼涼之感,就是“東風搖百草”的春天,在他們 心中產生的也不是歡快喜悅,而是“所遇無故物”(《回車駕言邁》)的失落和 孤獨。至於閨房思婦,更因春天的到來而牽動愁腸。

微妙的空間感。《古詩十九首》所展開的空間方位是多維的,詩人把自己置 於不同的空間位,產生許多微妙的感受。“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客從 遠方來》),這是遠距離的心靈溝通,是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這是近距離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詩的作者多是 行旅之人,飽嘗長途跋涉的艱辛,所謂“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回車駕 言邁》),就是通過展現空間距離的遙遠,抒發未能及時建功立業的惆悵,道路 的漫長暗示宦遊的渺茫前程。詩人旅居他鄉,四處漂泊,他們本身是離家而去的 遠行客,對於人生也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加以描述:“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青青陵上栢》)這是以遠距離的行走比喻人生的歷程,人生短暫感和距離 遙遠感交織在一起,時空貫通而又背反。

深切的世態炎涼感。《古詩十九首》的許多作者寓居他鄉,飽經憂患,他們 需要同情和幫助,對人間冷暖的感受特別深切。《西北有高樓》的作者被樓上飄 下來的歌聲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他把歌者設想成 一個失意之人,自命爲歌者的知音,和對方同病相憐,實際是慨嘆知音難遇。《 明月皎夜光》是有感於朋友間的友誼不牢固而發:“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富貴易交,嚴重傷害了那些仕宦無門的遊子,他們 本已脆弱的神經實在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撫今追昔帶來的只有悲傷和怨憤。

《古詩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詩的典範,它長於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 曲宛轉,反覆低徊。許多詩篇都能巧妙地起興發端,很少一開始就抒情明理。用 以起興發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體物象。《涉江採芙蓉》、《庭中有奇樹》選 擇的都是採擇芳條鮮花以贈情侶的情節,只不過一者是遠在他鄉的遊子,一者是 獨守閨房的思婦。以物象起興發端多選擇和時序相關的景觀,抒情主人公或遇春 草,或臨秋風,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聽蟲鳴,由這些具體物象引發出種種思緒。 以事件起興發端的詩篇,往往順勢推衍成一個故事。《孟冬寒氣至》和《客從遠 方來》都以女主人公收到遠方寄來的物品發端,然後寫她們對遊子的信件和禮物 如何珍視,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製。以具體物象起興發端的詩篇,則由這些物 象構成優美的藝術境界。《古詩十九首》以寫景敘事發端,極其自然地轉入抒情, 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揚有致。

《古詩十九首》許多詩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筆法,構成渾然圓融的 藝術境界。《凜凜歲雲暮》和《明月何皎皎》都是典型的寫境,抒情主人公一爲 思婦,一爲遊子。思婦在歲暮給遠方遊子寄去衣被,自己也思緒如潮。她在夢中 見到了朝思暮想的“良人”,並且攜手同車而歸。然而,未及同牀共枕,遊子便 倏忽離去。思婦醒後回憶夢境,徙倚感傷,一灑相思之淚。《明月何皎皎》則是 以夜晚獨宿爲背景,抒發遊子的思鄉之情。這兩首詩基本是寫實之作,構成的意 境卻是如幻如夢,朦朧而又深沉。《西北有高樓》的抒情主人公先是聽見高樓飄 來的樂曲,接着品味曲中的慷慨和悲哀,最後幻想“願爲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從空中逸響寫起,又以奮翅高飛結束,詩中多想象之詞,構成的是恍惚空靈的境 界。《明月皎夜光》以月光星象發端,又以南箕北斗和牽牛星徒有其名爲喻而結 束,中間穿插富貴易交一事,整首詩都給人一種寒涼悽清之感,作者的造境技巧 是非常高明的。《古詩十九首》的抒情主人公絕大多數都在詩中直接出現,《迢 迢牽牛星》是個例外,全詩通篇描寫牽牛織女隔河相望而無法相聚的痛苦,把本 來無情的兩個星宿寫得如同人間被活活拆散的恩愛夫妻。詩中無一句言及自身苦 衷,但又無一語不滲透作者的離情別緒。

《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鍾嶸《詩品》捲上稱它“驚心 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不作艱深之語,無冷僻之詞,而是 用最明白曉暢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淺淺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盡而造語新警, 從而形成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又是濃縮的、積澱已久的,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詩中有許多名言警句,簡潔生動,哲理深而 詩意濃。《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如山間甘泉,如千年陳釀,既清新而又醇厚,這 得益於詩的作者對於各種語言融匯消化能力。詩中有許多日常用語,雖造語平淡 卻有韻味。詩中化用了許多古代典故,卻不給人以晦澀生硬之感。至於《青青河 畔草》、《迢迢牽牛星》兩詩疊字的巧妙連用,《客從遠方來》詩中雙關語的自 然融入,又頗得樂府民歌的神韻。

《古詩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對它給予很高的評價。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談到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的“古詩”時稱:“觀其結體 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愛《古 詩十九首》,並自覺地學習、借鑑它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擬,曹 植、陸機、陶淵明、鮑照等人都有這方面的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