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盤點幼兒讀經的好處

盤點幼兒讀經的好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我預測,假如不依照我所提議的全面推動兒童讀經教育,我們孩子的功課還會繼續多下去,而且會更多!不僅沒有時間去讀經!他將連做功課的時間都不夠!最後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孩子被榨乾了!這是已經擺在眼前數十年無法解決的問題了。

盤點幼兒讀經的好處

喜歡玩是天性,孩子喜歡靜下來學習,也是天性。但,「玩」的慾望,在人性之淺處,所以很容易激動起來,但如果人生只表現這一層,則近於動物。而「靜」下來學習的願望是在人類心性的深處,所以需要開發纔可以出現。可見教育工作之重點,不在助長他的頑心,乃是在啓發他的靜性。

通過年少時的大量讀經和聖賢智慧薰染,成就一輩子爲人爲學的基礎,將來無論從事何行何業,都能夠以德爲本,有遠見,有胸襟,有智慧,成爲一個有守有爲的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那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爲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

如何瞭解兒童學習的特色,把握人生成長最快速、影響最重大的時機,開發幼兒之潛在智慧,不僅提升其一生的學習意願,更重要的是還要涵養其一生的品格根基、奠定其一生的優雅心靈。讓人人成爲心地善良、才華洋溢的國民,此乃幼兒教育工作者應有的遠見與職責。

人生之幼兒期,即爲一生智慧與人格發展之關鍵期,要培育良好的下一代,必須從嬰幼兒開始,甚至從零歲開始,這是當今全世界教育家的共識。幼兒教育提早教育已漸漸成爲二十一世紀各國的施政重心,成爲天下父母的關懷所在。

環顧今日青年學子素質低落、心智茫然,不但沒有主動學習之意願,且普遍缺乏生命之內涵。常見無格調、無思緒、無目標、無禮法,更無承受挫折的能力之國民,造成家庭及社會之嚴重問題。此種現象,其實都在幼兒期已然種下遠因,而不易調理了。

中國百年教育唯一病根,在於文化教養之虛弱而己。欲強健文化教養,則唯及早老實大量快樂讀經而己,別無他法矣。

誦讀經典之順序,以義理爲先,辭章爲後。義理之中,又以平正爲先,偏向爲後。平正之間,又以通論爲先,特論爲後。建議以四書爲首,老莊居次,而易經詩經又其次,以下則爲其它,以佛學爲外來,故殿於最後。

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時機,是兒童期。兒童期以記憶之訓練爲主軸,記憶之訓練,以反覆誦讀爲最簡便,誦讀以誦讀經典效應最爲廣大深遠。

不管父母頭腦老頑或激進,不管教法嚴格或放任,其教育核心都要放在讀經上。經典可以化頑固爲謹慎,化激進爲奮發,化嚴峻爲剛正,化放浪爲灑脫。

我們就運用“讀經”來提升孩子最高的聰明。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念,這樣在腦神經發展的時候就給他最高度的聰明的訓練。所以讀經使人聰明。讀經不是一切,但是讀經涵蓋一切。

要讓孩子們在長大後成爲與衆不同的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

老實讀經,只消三五年,輕鬆自在,即可上逹五千年。除了讀經以外,其它都是在得失上計較。把根紮好了,長枝長葉是必然的。見地比熱誠重要,智慧比實踐首出,否則,都是愚信冥行盲修瞎練而已。

凡是世間的問題都不難解決,只要“迴歸本位”,先“依理而思”然後“依理而行”即是。

教育是一種智慧的期待 教育,本來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就如同做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天不變,地不變,道不變,人性亦不變時,天下是沒有新鮮事的,尤其讀經,千秋萬世,總是如此,更不應有什麼新意的`。

一個孩子還不知道價值不價值,光明不光明,豐富不豐富的時候,我們就把人間最高的,光明、豐富的價值記錄放在他生命當中,讓他一輩子醞釀,去成熟。

做什麼事情都有不易的原則和導向,有簡易的切入,有變易的活絡。尤其是讀經教育,是智慧的是活轉的是簡易的是不動如山的。 不動如山的是對人性的貞定。簡易切入是對原則和方向的把握,靈活變易的是對人情時機。

十年讀經十年解經十年曆練,總之第一步的功夫要把經典先讀爛,放到肚子裏面,成爲生命的背光。

有人說:孩子有多少福氣,才能讀多少經。我則以爲:能讀多少經,就代表他有多少福氣。──如果一個天生福薄的孩子,我們人間是可以給他造福的,而最重要的造福來源,則是父母。──即給他教育,給他最適性最有益的教育,即讀經教育!

吾人提倡兒童讀經,即是要在順應人生一生的發展,把握其可能的時機,做最恰當的學習安排,達到最高的成效(所謂最高的成效,不是現實上達到什麼固定目標,乃只是要人人不浪費他的時機,不辜負他的生命而已)。

「教」的意義,佛教表現得最清楚,儒家也有,就是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的「教」,也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教」。此教的意思不是現行學校教育的「教」,學校教育以知識爲標準,而這個「教」的意思則是「哲學」,亦即是「嚮往最高善」之實踐的智慧學。

言工夫,一般人都易以爲始自宋儒。其實孔子要人做仁者,要人踐仁,此“踐仁”即是工夫。孟子道性善,言存養擴充,盡心知性,此所言者,無一不是工夫。又孟子言養浩然之氣,則更是工夫之著者。《大學》言明明德、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均是道德實踐的工夫。

數學問題很簡單,先讓你孩子聰明;孩子聰明很簡單,讀經,爲什麼讀經會讓孩子聰明?讀經刺激腦神經發展,一個孩子讀經聰明瞭,他把人類的高度智慧統統放在生命裏面,慢慢成熟。他的附加效果,就是聰明,聰明就可以學無限的知識,包括數學不用學都會。

我們必須知理性是一大海,生命亦是一大海。理性大海全部朗現,生命大海徹底澄清,這便是聖。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大」是心德性體之全部朗現,擴而充之,至於其極。「化」是無一毫之黏滯、執着、冰結、與限制。這便是聖了。但這樣說聖,可以說是理想的聖,也可以說這是聖之「形式的規定」。

什麼叫老實讀經,爲什麼它高明?老實讀經,它裏面只有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讀真正的經。不要讀次要的、讀假的經。那麼第二方面呢,就是隻有讀經,其他的是附帶的,甚至其它的都可以暫時放下。這樣叫老實,老老實實。

聰明的家長和老師趕快讓你的孩子讀經吧。更聰明的家長和老師趕快讓你的孩子大量讀經吧至於“只是讀經,別的一概不管”那只是提供給高智慧的家長和老師。不有深信者,請勿輕試。未曾實踐者,也請勿以己見隨意議論。

一般人是順着人的習性走,以之爲人性,也相當有道理。但我認爲人類有更高一層的人性,鼓勵老師們儘量去開發兒童的這種光明性超越性,但人類的本能往往是向下墮落的,所以要把它提起來,就是逆着習性走,逆着習性,有的人看成是違反人性,此對人性未全面瞭解之見也。

快樂讀經,老師和家長對兒童要多鼓勵,少責備:眼光要遠,不要急在一時:要對孩子有信心,不要常和別人比較。讓兒童在充實的學習和自我成長中獲得深長的喜悅。

讀智慧的書,不可以求甚解。要去琢磨,要去體貼,要去領悟,要從一個若有若無的心情當中,無爲而不爲,在那個心靈當中好像你與經典融合在一起。

通過年少時的大量讀經和聖賢智慧薰染,成就一輩子爲人爲學的基礎,將來無論從事何行何業,都能夠以德爲本,有遠見,有胸襟,有智慧,成爲一個有守有爲的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人生之幼兒期,即爲一生智慧與人格發展之關鍵期,要培育良好的下一代,必須從嬰幼兒開始,甚至從零歲開始,這是當今全世界教育家的共識。幼兒教育提早教育已漸漸成爲二十一世紀各國的施政重心,成爲天下父母的關懷所在。

用超越的自己引導現實的自己,而且是自願如此——他將一輩子去克服自己現實的限制。能夠克服這種種限制的人就是所謂的「內聖」。當他發現世上的光明,往往被不安、污染和拙劣所覆蓋,他對世界人間將產生一種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來改變這種不安、污染與拙劣,這種事業叫「外王」。

一個有智慧的老師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引發那本來就存在於純潔的——污染未深的——孩子性情中的光明本性!

人有兩種天性:一種是《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的「性」,這是形而上的,超越的本性;但人也有另外一種「天性」,因爲它也是從天而來,一生下來就有,諸如、好逸惡勞、愚昧盲從、爭能鬥勝、急功近利等等。

現實上的人,是真有一些毛病的,如怠惰懶散、自私自利、浮躁貪頑,但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在現實中蒙上的一層陰影而已。在這陰影之內,人還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能力!這纔是真正的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教育的本意是贊天地之化育,是一種責任,一種期待,一種智慧的方向,而不是功利的數學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