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中考作文 > 關於中考反思作文三篇

關於中考反思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考反思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中考反思作文三篇

中考反思作文 篇1

我們學校進行期中考試,當老師發下卷子後,我發現考題很難,就先挑選簡單的做。由於心裏着急,還要做那幾個較難的題,於是其他簡單的題就草草做一下。等我把最後一道難題攻出來時,時間就到,於是我就匆匆交卷。我本以爲這次會考得不錯,因爲“難題”都被我攻出來,可沒想到,不僅那幾道“難題”做錯,而且有好幾道簡單的應用題也做錯,結果數學只考69分,試後,我分析一下試卷,發現那幾個做錯的題中,除我不會做的兩道外,其他三道不是單位換算失誤就是審題不認真。從這次考試中,我看到自己輸給別人的地方,我要從以下幾點做起,以避免下次犯類似的錯誤:

一、針對於這次考試中有不會做的題所採取的方法:

1.每次考試過後都把典型的題摘出來,並自己出幾道類型相同的題,常做常看;

2.課餘時間多做奧數題,並且要能做到舉一反三;

3.凡在做奧數題時遇到不會做得及時問老師。

二、針對於這次考試中審題不認真所採取的方法:

1.平時做題時要認真讀題,仔細分解題意,鍛鍊自己的審題能力,一天、兩天是沒有效果的,但是相信只要我堅持做下去,就會能又快又準確地分析題;

2.不但要分解題意,而且必須看清楚單位以及題中所給的數字,可千萬不能像這次考試誤把直徑當做半徑來做。

三、針對於這次考試中單位換算有誤:

1.平時多記單位之間的換算公式;

2.遇到帶有單位的題時,及時摘出來先當做單位換算來做。

我相信,如果我按以上三方面去做的話,下次考試我一定不會再犯這次所出現的錯誤。當然,在做奧數題的同時,我也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希望在下次考試中我能考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中考反思作文 篇2

在中考作文閱卷活動中,有機會對大量中考作文作了診斷與剖析,共性的“硬傷”還顯而易見,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形式包裝下的內容空乏。包裝成爲時尚。考場作文中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時髦的結構形式。日記體、小標題、排比段使用頻率很高。這些結構方式一度的確改變了作文單一、陳舊的形式,也的確曾讓閱卷老師眼前發亮、怦然心動過。過猶不及,如此作文常常演化爲幾件毫無關聯的事情機械拼湊,生硬組合,讀之無味,有的甚至與中心相去甚遠。還有的學生爲了求新,更多的在“奇”字上想辦法,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樣式層出不窮,沒有相對開闊的思維,沒有相對豐富的知識積累,往往牽強附會,文不對題。結構形式爲中心服務、爲內容服務是寫作的要義之一。在結構形式上大做文章,嚴重的偏離寫作考試的指向,顯然是捨本求末之舉,也突顯出當下作文爲考而教,爲考而練的功利傾向。

二、華麗語言僞飾的情感蒼白。作文的浮華風並沒有因批評而有所遏止,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筆者需要強調的是,初中生要自覺積累詞句,而且要善於把積累的好詞好句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讓自己的語言靚麗起來。但問題是很多學生作文片面地追求語言用詞造句的華麗,在辭藻的堆砌、句段的鋪排中,無法找尋到作者真實情感的流動,無法捕捉到文脈所在,自然難以感人,難以讓閱卷老師垂青了。事實是——初讀,驚詫於作者詞語的華美;再讀,感嘆於遣詞造句能力的時尚;復讀,只能嘆息於作者情感的虛無、思路的混亂。語言與情感表達的關係,朱自清的兩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極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無論是語言樸實無華的《背影》,還是美詞佳句鋪排的《荷塘月色》,打動人心的關鍵還在於作者的一腔真情。

三、敘議雜糅的文體錯亂。中考作文儘管在“文體要求”部分有“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的說明,但是初中階段,筆者認爲主要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在敘事的基礎上能抒情,會議論。中考作文中文體不分的現象屢見不鮮。要麼是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點水式分析議論,要麼是一段舉例夾一段議論??這一問題暴露出教師作文教學的“不作爲”傾向。一是教師寫作教學目標的認識偏差,單純地指向中考;二是教師平時作文指導隨意無當,缺乏必要的序列。寫作訓練中只有學生“練”的數量,沒有教師“訓”的質量。新課標倡導淡化文體,全盤否定文體教學,拋棄文體要求的做法氾濫,出現學生作文“四不像”的現象也自然不足爲怪了。

四、無“我”的情感荒蕪。在中考作文閱卷中,讀到更多的是那些缺乏真情實感的文章,行文乾癟枯燥,只有骨架支撐,沒有血肉豐滿,或者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作文真實性問題,引起了語文界的普遍關注,莫衷一是。筆者認爲,其關鍵因素在於“無我”導致情感的荒蕪。親情、師生情是學生考場作文最常見的選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學生在寫自己的母親時,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親;寫自己的老師的,眼前浮現的是自己的老師??沒有了“我”與“我”的母親,“我”與“我”的老師心的交流,情的融合,“我”的母親都打動不了“我”,“我”的老師都無法與“我”對話,“編”出來文章又怎能喚起別人的情感共鳴呢?背離了“我”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場”,哪會有真情實感,哪有敘事的真實呢?

五、無“故事”的簡單無味。沒有矛盾難以成爲小說,沒有矛盾難以成爲戲劇。同樣,沒有矛盾也難以成爲耐人尋味的故事。學生在作文選材中,簡單複製生活的比較多,對事情的來龍去脈的敘述無主次、無詳略,不善於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來展示人物,表達情感;不善於抓住生活細節,展示人物之間、情感前後的矛盾衝突。很多學生考場作文的簡單化還在於,選材老套,缺乏時代氣息。這樣,往往打開作文就“一眼望到底”,沒有氣氛烘托與渲染,沒有懸念吸引,沒有事件的起伏跌宕,沒有情感波瀾??這樣的文章註定是無意無情無理的,又何來有味呢?

考場作文也許真的有其固有的特點,應對中考作文筆者認爲還有以下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閱讀與寫作的孰輕孰重是否能統籌有致毋庸諱言,語文學科一到畢業年級不自覺地淪爲學生心中的“雞肋”,關鍵問題在於大多數教師把初三語文教學演化爲純知識的灌輸純技術的操練,常常錯誤的認爲語文成績的提高完全可以借鑑數理化的魔鬼訓練,也因此消磨掉學生

的熱情、興趣,事與願違。另一方面,教師總認爲,畢業班的作文學生已經定型,提高的空間不大,讀與寫的孰輕孰重的天平常常傾向於閱讀,把寫作看成了閱讀的剩餘品。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閱讀與寫作都是語文教學中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的不可偏廢的主體。讀是寫的附庸,寫是讀的剩餘,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閱讀,筆者認爲,一種是直接指向閱讀能力考查的,重點在於閱讀方法的指導;一種指向偏重於積累與薰染,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爲豐滿學生的精神墊底子。曹文軒先生強調“閱讀經典寫出有心性的文章”。閱讀經典,就是種植精神的種子,讓我們的學生變得更加清明與健朗,讓我們的'學生變得仁愛和智慧。這些都是作文中最爲重要的精神元素。

中考作文教學真的無可作爲嗎?餘映潮先生對中考作文教學所做的研究給了我們深刻的啓迪與引領:中考作文教學的天地裏同樣有萬水千山。如果教師不能熟稔《課程標準》的要求與目標,跟着感覺走,又怎能收穫到中考作文的萬紫千紅呢?如果說中學作文的序列化問題是當下作文教學中最值得研究最需要突破的課題的話,那麼同樣中考作文教學高效性問題同樣是值得我們研究與探討的。

閱讀與寫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輕重之別,孰輕孰重需要我們統籌安排,那種爲考而教的行爲自然是狹隘的,事實也證明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中也是難以真正奏效的。

訓練指導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獨運在畢業班的作文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前一年的中考作文題成爲學生練筆的“範題”,前一年的滿分作文成爲學生練筆的“範文”,中考作文題、滿分作文對中考作文複習的借鑑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的教師認爲中考題練得多了,學生應付中考作文就有感覺了,成績自然就提高了。還有所謂“萬能作文法”大行其道。這些很顯然,把中考作文教學簡單化、隨意化和技術化了。

缺乏精心指導,再多的訓練也是徒勞的。這幾乎是常識。說到底,一在於科學序列的建構,餘映潮老師在中考作文教學中僅複習過程就精心設計了諸如:讀題訓練、材料訓練、構思訓練、成文訓練、修改訓練、應變訓練。如此細密的規劃,匠心獨運,不僅僅有利於應對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於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終身受益。二在於有效的訓練指導的落實。諸如審題、立意、謀篇等寫作知識在新課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學實際中已經被忽略了,作文教學更顯隨意和無序。讀懂文題是立意謀篇的第一步。審題不到位造成作文失敗的例子並不鮮見。主題不鮮明、思路不清等等問題,與作文有效的規範訓練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必要的作文規範要循序推進,紮實訓練。筆者認爲,沒有充分的入“格”訓練,是很難實現作文的出“格”,更難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個性。

這些似乎都不是畢業年級所要思考和着力的問題,而恰恰是現實作文教學作文複習中常常被忽略了的問題,由此衍生出諸多中考作文之硬傷。

生活積累的淺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領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當下中學生的生活面狹窄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是不是這真就成爲學生寫作言之無物,無病呻吟的理由呢?筆者認爲不盡然。豐富多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真的無法走進學生的生活嗎?那缺少的是什麼呢?缺少的是引領學生用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欣賞,用閱讀去感悟。正如南通市中考作文提示語所言:一尾嫩紅,一灣碧溪,一襲雲彩,一陣鳥鳴,一叢風中的蘆葦??就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一曲生命讚歌,一幀活動剪影,一次風采展示,一處公益廣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風景線;一位哲人說:你的靈魂就是一道精選的風景線。也許,你眼中和心中的風景線更多更多??如果真去傾聽了,真的去發現了,真的去欣賞了,真的去感悟了,學生的生活還會因空間的狹窄而貧乏嗎?

學生作文缺乏個性,缺乏生氣,缺乏真情,是因爲少了一份智慧的選擇。智慧的選擇需要教師智慧的引領。教師引領學生去梳理、歸類屬於自己的生活,引領學生去回味屬於自己的那一瞬間的“怦然心動的感覺”,把這些生活細節、心靈感悟形成單元形成系列。我想,學生在整理歸類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種情感的昇華意趣的提升。讓學生用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解決中考作文的“硬傷”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諸如表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等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斷的探索、實踐。

中考反思作文 篇3

中考結束了,對於作文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文的重要性。 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20分的總分中作文就佔了50分,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真可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就算他們的基礎和閱讀比較差,但是卻不會影響他們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光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你基礎再差都要去寫作文,特別是在考試中,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的作文寫得差就胡亂完成甚至不寫。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從哪裏來呢?那就是現在生活,我們只有在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才能做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 1

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自己的筆墨描繪下來。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多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活動,仔細觀察,認真尋找其中的素材,那麼他們的習作一定會絢爛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文體、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於500字。但是,這樣的要求卻並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爲大多數學生完成這樣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由於一次作文花費的時間多,而語文又不能僅上寫作課,寫作的次數很有限,每學期僅六至八次作文,訓練重點又不突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高。並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在這種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又怎能寫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最好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而不應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一次性地就寫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來,對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如此。

總之,寫好作文的方法技巧還有很多,在這裏我只是簡單地談談我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