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

最近,社區有個《家長吐槽,中國式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的帖子引發了大家熱議,帖中起到“中國式教育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後果:1、近視率太高。2、青少年兒童的體質普遍下降。3、孩子們學習得一點都不快樂。4、更可怕的是這樣辛苦學習的知識,除了語文對今後的閱讀、書寫、甚至文學鑑賞有幫助,英語對今後的國際交流有幫助以外,這樣辛苦學習的知識竟然90%都是今後很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但正是這些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卻消耗了孩子們大量的精力、時間,甚至健康。5、中國式教育造成了孩子們小時候太苦,但是成年了進入大學卻60分萬歲,沒有追求,消耗可貴的青春歲月。”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輕鬆自由的成長?網友們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你怎麼看?請發表你的觀點。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現狀,帶給孩子的,是麻木的學習,空洞的想象力,不健康的身體,還有盲目的攀比、一味的好強、和一系列教育後綜合症,祖國未來的棟樑不該是這樣,這個問題,是時候重視一下了。

孩子的課業負擔問題,論壇的網友提了很多次,但除了部分家長的呼籲,似乎並未得到任何相應的解決,其實家長都能夠意識到一點,孩子太累了,現在的教育太模式化了,中國的下一代太超前了。

孩子的想法如何?中國的教育該如何走?很多家長都有着獨到的看法,真的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看到這些心聲,真正從實際出發,幫家長,爲孩子多做一些切實的事情,摒棄高分制度,鼓勵孩子多元化發展,從根本上幫家長幫孩子走出教育誤區,實現真正適合中國的教育制度,還孩子一個真實的童年。

思考:體制改革是中國教育必轉的方向,但具體說來,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研究,一味照搬國外的教育方式當然是行不通的,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相信每位家長心裏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總的說來,都是希望孩子能夠自由,幸福的成長,沒有太多思想壓力,沒有因疲憊造成的近視眼,沒有少年老成,到底如何進行改制,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所以,我希望中國能改善教育!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2

在美麗而明亮的校園裏,總有一羣經常被老師歧視、批評,被別的同學們欺負的對象,他們就是差生。

說起差生那可謂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他們在學校,不管他們做什麼,做的好不好,都會遭到老師的白眼,遭到那些優等生的辱罵,回到家裏還要被家長指指點點。很多人都以爲他們沒有自尊。

差生真的什麼都差嗎?差生就沒有自尊嗎?

曾經,我也是一個差生,我被別的優等生挖苦,被老師當成批評的典型,老師的批評也是家常便飯,爲此,媽媽經常抱怨我不爭氣。那段時間,不管我做什麼都要遭到別人的排斥,老師將我們這幾個差生調到最後一排,便對我們不聞不問,春遊的時候,男生都爭先恐後地爲成績好的女孩子背揹包,而我們這些差生只能乖乖地、安安靜靜地坐在最後的車位上;我們差生幫助了別人,老師也只是說那是她(他)應該做的,換做是那些優等生幫助了別人,老師就會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啊,知道幫助別人;當我們差生被優等生欺負了,差生去告訴了老師,老師卻不分青紅皁白地將差生教育一番……對於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我們差生也只好忍氣吞聲。後來,我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不能再讓同學欺負,讓老師挖苦,父母臉上無光。從此,我努力學習,不怕累,也不怕苦,我爲的是不讓別人瞧不起我,終於,我如一隻醜陋的毛毛蟲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從那以後,老師對我的態度大有轉變,不再像從前那樣批評我。

大家都曾經聽過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吧,老師說他是”不折不扣的糊塗蟲“,他被老師視爲沒有前途人,最後由於他成績差讓他退學。可是,後來愛迪生卻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像這樣的故事還多得數不勝數,這說明了差生也可能會成材,他們現在是差生,那以後呢,我們無法預測以後的事情,也許他們現在是差生,長大會卻是一個有出息的人。

差生,他現在成績差,就不代表以後成績差;差生,他現在成績差,不代表他長大後沒出息;差生,他現在沒有努力學習,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努力學習……

其實差生也有優點,除了成績,差生也有可愛、優秀的一面,有的差生樂於助人,拾金不昧,講誠信……相反,優等生也有缺點,有的優等生橫行霸道、蠻不講理,以爲自己成績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人無完人,差生們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應該別人歧視嗎?我們爲什麼就不能給他們一點溫暖呢?差生和優等生都應該是平等的,就以爲成績好自己就是乖孩子,沒有缺點嗎?就以爲差生就是不乖的孩子,沒有優點嗎?

差生們,你們不比優等生差!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3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報紙等各種信息媒介方式瘋狂報道這樣一些現象,說是80後們被現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模式綁架着之類的,發人深思,也令人情緒陷入低迷。也許,我覺得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首先,篇幅上記錄:只要我們活着,不論是孩提時代,成天被作業包圍着,被父母的殷切期望催促着,被老師的諄諄教導束縛着;亦或是已然成年,卻被歲月推擠着往前,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系列世俗所要求的事情;即使是在懵懂無知的時候,飢餓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着我們。看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處於何種境地,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綁架着我們。

拿時下熱門的“蝸居”、“蟻族”等這些網絡詞彙來看,它們也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非常形象生動的描繪了當下一批批大學生畢業後的現狀。他們中絕大多數畢業後留在當地,三三兩兩的邀約、合租在一處廉價、環境十分不好,而且地方狹小的地方,只因沒有工作經驗沒有背景,沒有高薪,夢想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成爲了他們的奢侈品,年輕鮮活的生命還未來得及綻放屬於他們的燦爛,就被迫提前進入了凋謝的階段。是誰偷走了他們的花期,是誰綁架了他們的蓬勃生命的希望。

看到這些,真的很令人難受。但是,這些真是一定屬實嗎?有誰看見了他們麻木的臉,有誰看見了他們呆滯的眼?所以說,這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年輕一代畢業的學生,在市場上競爭力是相對弱了一些,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可以努力啊。也許絕大多數中的他們正爲了遠方的夢想而辛苦打拼着,忙裏偷閒的時候也不忘了補充精神食糧,啃啃書本什麼的。住在一起的彼此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着,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着。他們的狀態讓我想起了汪國真大師的一句話:我不去想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們正在身體力行地寫照着這句話的現實意義。他們朝着心目中的夢想前進着,不懼艱苦的拼搏着,肯定是快樂而充實的。這合該是一股正能量。

由此可見,有時候,當你選擇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時,也許會獲得柳暗花明般的新的希望,生命也會由此變得更加晴朗。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4

沒有磨難就不能顯見一個人的勇氣,沒有痛苦的抉擇就不會留下深刻的成長印記;深陷困境的時候,更難的也許不是突圍而是堅守。許多人就是因爲沒能堅守,中途繳械投降了因此也就沒有機會突圍沒有機會獲勝。堅守需要勇氣和毅力,同時也需要智謀,就像《孫子兵法-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堅守其實是爲了更好地突圍,如果連最後的陣地都無法堅守住,那麼更談不上進攻,也就無法突圍無法尋找機會獲勝。人生無時不刻是在爭鬥中,尤其思想鬥爭是最頻繁的——這是一個人的戰爭。現代我最佩服的領導者是毛澤東,他和曹操一樣是個具有詩人氣質的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他們是最深諳鬥爭哲學的。在西方就有許多學者和哲人很喜歡毛澤東的鬥爭哲學,其實在讀過有關他們的歷史事蹟中,我就覺得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夠“堅守”,策略可以因爲形勢變化而改變,但是信念和鬥爭的戰略卻需要堅守。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在這漫漫的征途裏,如果不夠堅守,他們如何去突破國民黨以及日軍的無數次的圍剿。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懂得堅守,特別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太多的浮華與喧囂,時代就像個大染缸一樣,所有的人近乎被染成同樣的顏色。有多少人能堅守,懂得堅守,堅守承諾,堅守本性,堅守原則,堅守愛情,堅守職責,堅守信念……人們迷茫正是因爲他們丟棄了太多本色的東西,然後在脖子上身上掛滿了別人的玩意兒,結果照鏡子的時候就連自己都不認得了。而堅守的策略是需要一種有高度的生活智慧,《孫子兵法-謀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 能逃之,不若則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面對困難面對社會的壓力,我們就要像《孫子兵法》一樣掌握鬥爭的策略,“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5

“對”與“好”向來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爲“對”與“好”不能兩全:只要是對的,往往不好;凡是好的,不一定非常對。但在我看來,“對”與“好”可以共存,但要在“對”的前提下再“好”,人們也要遵循“先對再好”的原則,通過努力發展實現“對”與“好”的融合統一。

人處社會中,首先要做“對”的事情,正如俗話所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今法律對於公民的約束性較強,“對”也就指做事說話遵守法律、規則。大街上有交通法規約束人們的出行,校園中有校規引領學生的各種行爲,家庭中有家規教導人們爲人處事。現在有些人法律規則意識不足,“長途刷街”事件的發生正說明兩名大學生對交通法規的不明確,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瀟灑一時,卻可能對自己及社會造成危害,那些點贊他們追夢、爲他們叫“好”的網友亦是忽視了這一層。如此看來,人們要提升法律法規意識,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才能保障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良好秩序。

“對”是現實中一個較爲基礎的原則,“好”則是人們理想中較高層的境界。社會實現“對”之後,便開始追求“好”。對於學生一族,我們想擁有更多課餘時間廣泛閱讀、參加課外活動、探索未知世界;對於上班族來說,他們想要居家辦公,節省更多時間,減小交通擁堵的煩惱,緩解工作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而對於更多的人,他們想出去看世界,欣賞各國美景,瞭解異國文化,開闊自己的視野…… 所以,“對”與“好”並不矛盾,只是“對”是針對現在的,而“好”是指向未來的,二者不存在於一個時間點中;“對”是曾經的“好”,現在的“對”也會邁向將來的“好”。

從“對”到“好”,人們可以通過社會的進步來實現。首先,科技的進步必然帶來“理想”的實現,過去人們夢想足不出戶便能購物,如今“叫外賣”成爲家常便飯,“互聯網+”也讓人們能在淘寶、京東等更快買到心儀的物品。許多制度也在隨着社會的發展而日臻完善,那些不合理的、超越規則的、好的理想便可以變成對的,比如隨着工作制度、作息制度的改變,人們居家辦公、大把時間出門看世界的理想便觸手可及。人們觀念意識也在變化,當我們對學習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以後,就很可能從校園集體集中式的學習,轉變爲校外的實踐學習,從而使學生得以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現在看來的“好”,便會在不久的未來變成“對”。

“對”與“好”不矛盾,人們要以正確、合法的方式追求理想,社會也會因爲“對”與“好”的相互促進,得以更好地發展。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6

泛舟學海之涯,攀登書山小徑,我以爲夢想的路途艱險而孤獨,以爲枯燥的講義便是授學之書。直到初三畢業後與你重逢,我才頓悟,我的知識之書就是你,你就是一部書。

你如書般沉默。開學第一天,你安靜地說了句:“我就是你們的班主任”。樸素淡定,正如你頭上微卷的黑白綢絲,正如你鬆鬆皺皺的運動服外套。晚修時,你沉默着,只把慈愛裝進那雙長期熬夜而腫黑的眼睛,裝進你一圈一圈巡堂的腳步。面對闖禍的我們,喧鬧的我們,因考試打擊而埋頭悶聲的我們,你都靜靜地笑着。其實我們看得到你的失望、你的憤怒、你的心疼和憐愛,它們躲在你海納百川的沉默裏。你以一尊守護者雕塑的形象,立在我們鬱躁不安的青春裏,像書一樣無聲地以文字融化任性的我們,以包容的沉默裝載我們的不成熟,叫我們反省、改過。

你如書般溫柔。輕掀一頁薄紙,撫摸思想的痕跡,用一種溫潤的姿態侵入大腦,這就是書的溫柔。而你,你掛在嘴角的與年齡不相稱的慈祥,你因勞累操心而吊着的兩個黑眼袋,你與我們聊天時的語氣,都像是暖色系的空氣,緊緊包圍我們,溫柔如詩意盎然的文集。臨近中考,你總以一種悠閒的狀態出現,常說:“別老是呆在課室讀那麼多書,眼睛受不了的!”“做那麼多試卷不嫌累啊?”“唉呀,快出去走走,跑一下步,別那麼緊張!”而誰每天下午留在課室爲我們細細解難?誰晚上守着辦公室那盞冷白的燈,批改試卷到深夜?誰在週日早早坐上講臺,不厭其煩地爲我們挑選經典試題?你如書般輕巧的溫柔裏夾着責任感,始終鼓勵着我們一路前進。

你如書般智慧。我們不但崇拜你的淵博學識,更敬佩你的處世智慧。我曾爲自己的成績擔憂,甚至逐漸遠離集體,是你把我帶進辦公室,關切地詢問我的狀況。只記得你眨了眨眼睛,說:“過去的就是歷史了,未來還是個謎,你能把握的只有現在。”俏皮的道理不時從你口中跳出,直擊我們心臟最深處,叫我們懷疑你是否已看破紅塵,脫俗昇華了。你的智慧如書般深奧而廣闊,伴着年少輕狂的我們慢慢成長。

你是一部書,我親愛的班主任。你以無聲的寬容裝載輕浮,你以溫柔的責任心鼓舞夢想,你以書般的智慧伴我成長。你就如書般永恆,讓我不時翻閱,不時深思,啓發我,感動我,激勵我。我將好好珍惜這部書,願你的書香流芳我的人生。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7

百靈啼聲婉轉,麻雀撲打着翅膀,鳥兒在同一片藍天飛翔;小草青蔥,樹木成陰,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遊人閒適,人們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個具有魔力的詞語,給我們以無盡的財富與收穫。

分享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充實與快樂。分享是一種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穫高於常人幾倍的快樂。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當我醒來,我便思索着如何與他人分享我的快樂,因爲那會使我更快樂。”蓋茨的確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與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發成果;他與社會分享自己的財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們的敬重,在敬重裏獲得了更多的快樂。不會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爲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爲“幸福”地度過每一天。沒有分享,便不能開闊心胸,而心胸狹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樂?分享就似一種催化劑,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分享能夠提升人生的情趣與境界,贏得人們的尊敬。竹林七賢徜徉在山水之間,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時昇華了各自的情誼;蘇軾與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卻喜歡互相探討詩詞、分享兩人的文學見解,因而他們的友情堅如磐石;居里夫婦毫不吝嗇各自的一點一滴,無論是財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們都與世人同享,所以他們成爲了我們畢生愛戴尊敬的對象……因爲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漸漸消失;因爲分享,他們收穫了雙倍的幸福;因爲分享,他們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種文化和諧相處,使得國際關係更加融洽。這個世界是一個大家庭,各國燦爛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國古代閉關鎖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文化的趨同與單一會日益嚴重;再想想二戰時期法西斯對於人、對於文化的肆意扼殺幾乎將世界一步步推向衰敗。現代社會需要和諧,我們應當學會分享。因爲分享能讓文化走向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峯,分享能創造一個和諧寧靜的國際大環境,分享將使世界這個大家庭更溫暖!

讓我們懂得分享,讓我們試着分享,讓我們充分發揮分享的魔力,讓分享這個神奇的詞語在生活中熠熠生輝!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8

看到這樣的兩個圖形,一個沉穩而平滑,線條柔和;一個棱角鮮明,光芒四溢,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兩種人,通子與執子。

線條柔和者爲通子。他們是通達之人,面對明主或昏君,他們或入仕爲官,或隱逸山林。他們順應時局地選擇,該退時則退。於是面對亂世,他們或垂釣於濮水,或放歇於鄴下,或採菊於東籬,或幽居於竹林。他們行吟高歌,他們倚風長嘯。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繫之舟者如莊子,他持竿不顧,寧“曳尾於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閒適者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通子們胸中釋然,他們圓如卵石。他們明白,面對亂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認真。於是他們遊閒山樂水,以淥水清猿、曲徑通幽爲伴,騎馬揮毫,信可樂也。

然而,受命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的往往是執子們。他們胸中自有乾坤。

披髮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爲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了生,他隱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文采不表於後世”。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執著呢!他終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無所畏懼者如執子。他們執著着他們的追求,無悔無怨。那個“投戎從筆”的辛棄疾,一生被棄用多達38次,僅剩一把軟羊毫,他也要書寫禦敵之心,縱把欄杆拍遍,也無人會。諸葛亮,執著於白帝託孤,積勞成疾,逝於五丈原……

執子們執著着他們的執著,通子們通達着他們的通達。不論圓滑避世,明哲保身,還是棱角分明,堅守信仰,他們都成爲了中華萬代的不朽財富。

我們在通子們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學會從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中學會包容。通子們教我們學會適應,沉穩柔和如圓。我們在執子們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中學會堅持;從嵇康繞樑的琴聲與阮籍的慟哭而返中體會信念與力量。執子們教會我們閃亮自我,堅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歷覽前賢,如果我們擁有了執子的執著與通子的包容,該會有另一種更美的圓形吧!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9

消逝,是一個帶着憂傷的詞,是秋日枯黃的落葉,落地時還帶着讓人心痛的溫度。行走在消逝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的木車漸漸遠去的聲音,我彷彿看到老子出關的身影在黃沙中朦朧一片,我彷彿感受得到王國維投湖時湖面哀婉的漣漪。

行走在消逝中,我們不得不接受一次次的告別,告別單純的童年,告別敬愛的長輩,告別古之聖賢,告別一個個盛世流光。彷彿前一刻還是灼灼其華的桃之夭夭,轉眼間就是夕陽下的烏衣巷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回首已是百年身。蘇軾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飛鴻消逝了,還留有雪地上的爪痕。聖賢尊長,盛世華光,他們的消逝,怎能在我們的心裏不留有永久的印跡?那是生命遠古的迴響。

消逝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告別罷了。消逝而去的不是隨風四散,而是化作歲月的年輪。只需要我們用心體悟,便會感到他們永遠陪伴在身邊,在我們滾熱的血管裏不息地流動着那永遠的基因。

詩詞的年代消逝而去,但哪個炎黃子孫在中秋時不望月懷遠、思念親人?孔子的木車消逝而去,但哪個學子心中沒有孔子堅定向前的信念,沒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真誠?王國維的身影所濺起的浪花早已風乾在歷史中,但哪個古典詩詞的吟誦中沒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絕響。這個最後的士子的消逝,又怎不讓人在提起中華文化之燦爛時不憶故園之情?原來,他們還在。當我們低首沉吟時,仍然能看到一位位先人在開拓思想的荒原時堅定的身影;當我們彷徨迷失時,仍然能從他們的足跡中找到引領前路的曙光;當我們消沉困頓時,總能從心底感受到他們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熱情。

那麼,他們的.消逝不是永遠,而是以一種另外的方式在現在和未來的時空中行走,直至永恆。

行走在消逝中,我漸漸明白,桃之夭夭,轉瞬消逝,不是無情,而是化作護花的春泥。路之漫漫,其修亦遠,回望來時,更知欲向何方求索。一個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落幕了,一個個閃耀着光華的大人物隱去了,他們的精神,他們一路走來的積澱,都是我們創造新生的沃土。我們要做的是從消逝中創造出新的輝煌。這輝煌,也將讓消逝後的我們在歷史的芳林中永生。

行走在消逝中,緬懷之餘,我們更需要審視自己的足跡,奉上我們的成果,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時代的責任。

行走在消逝中,我卻想到了這樣的景象:紅日初升,其道大光;伏河出流,一瀉汪洋!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0

人生在世,喜怒無常。知足,是社會給每個人的必修課。只有知足,我們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爲什麼總有人鬱鬱寡歡呢?那是因爲他不知足。人沒有完美的,生活沒有無憾的。人們總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然而你可知,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這三位巨人都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但他們卻憑藉着堅強的意志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輝煌。同樣是人,我們沒有生不逢時,沒有黑暗的社會背景,也沒有悲慘命運的折磨,又有什麼可使我們感到不知足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生活在破船上的漁夫無意間救了一條比目魚,他是水中的王子。出於感激,王子想用魔法幫助漁夫,可他的妻子過分貪婪,在實現願望後始終不知足,一次又一次的更改願望,最後竟幻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王子在滿足他們的最後一個願望後,讓他們回到了當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知足,以免到頭來一無所獲。

那麼你可能會問,怎樣才能做到知足呢?知足,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其一,喜歡讀書的人,會從書中尋找樂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不爲發財做官。愛讀書的人多能經得起社會對他的考驗,能樂觀地面對生活。其二,有的人喜愛唱歌,或許他的歌聲沒有那麼美妙,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自我愉悅,這種人就是知足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學會用另一種態度去看待世界,不要認爲有了錢就有了一切。難道富人就一定開心嗎?生活需要的是充實。如果讓一個人整日無所事事,吃喝玩樂,時間一長,難保不會感到厭倦。想要知足很簡單,我們應善於觀察,用心體會生活,其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值得留戀的地方,只是被忙碌的我們所忽略。

但知足並不代表甘於現狀。在我上學放學的路上,常見到集市上有一個補鞋的老頭。這位普通的老人滿頭的銀絲,充滿笑意的臉上架着一副老花鏡。見他與人交談,便對他的樂觀產生好奇。一次碰巧我的鞋子有些破損,也正好得一機會滿足我的好奇心。他拿出個小凳子叫我坐下,談話中,我得知他是個退休老人,有一定的退休金,有兒有女,可算是老有所依。他還告訴我,他之所以在這裏補鞋是想爲社會做點貢獻,況且又有人陪她聊天,何樂而不爲呢?他麻利地把謝紮好,遞給我說錢就不用給了。夕陽開始落下,餘暉映照在他的臉上,更顯祥和……

說了這麼多,總之一句話:知足者常樂。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1

察一葉可見春秋,觀滴水可知滄海。

天涯一歸鴻,讓人頓覺天已轉暖。瓶中水成冰,令人感嘆天下之寒。大千世界,一花一草,就是有着這樣奇妙的聯繫。一片看似平常的沼澤,也許正是江河的源頭;一排細不可辨的蠅頭小楷,也許寫就的正是一部輝煌史書;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可能正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小處不可隨便,是因爲誰也無法預知火箭發射失敗是哪個小數點的錯誤;細節決定成敗,是因爲我們都知道蝴蝶振翅足以引起龍捲風暴。

一朵嬌豔玫瑰花,可能只因爲尖銳小刺誤傷人手,就讓一段愛情佳話煙消雲散。

一個光潔似無瑕的雞蛋,可能只因爲一道小縫,就讓污穢進入其中,臭不可聞。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這是一句舶來語,其實中國人有自己的語言:滄海一粟。內涵無限擴大,外延無限濃縮,其實有限和無限就沒有什麼不同。

一錘可定音,一針可見血。一個細節,可定格人生永恆。那一串丟失的項鍊,徹底改變了瑪蒂爾德的命運,也讓我們至今仍對她度過的是貪慕虛榮自食其果還是脫胎換骨自強自尊的一生爭論不休。一個細節,可道盡人生滄桑。那一個滴着血的饅頭,完全扼殺了無數人的良知,也讓我們看到了魯迅筆下那鐵屋子裏先醒者的無盡悲涼。

歷史已經證明,宋太祖的那一杯薄酒,在解除大將兵權的同時,也帶來宋朝重文輕武,國力孱弱,任人欺凌的滄桑數百年。一杯酒,映出一個衰落帝國的背影。

歷史已經證明,60年前的盧溝橋上的那一聲槍響,在徹底打破和平假象的同時,也帶給兩國至今無法完全散盡的硝煙。一聲槍響,是敲醒中華民族莫忘國恥的永恆警鐘。

歷史也終將證明,半個世紀後國共兩黨最高級別領導人的一次握手,帶來的將會是兩岸永遠的春天故事。那即將赴臺的憨態熊貓“團團圓圓”,也許帶去的就是那一縷春之將至的氣息。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正是:管中窺豹,見一斑而可知全身。

宇宙縱是無垠,星球卻是個個可數;太陽縱是光芒萬丈,但我們能分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睹一蕊而曉春將至,於細微處可見精神。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2

兩千多年前,老子說:“有無相生”。孔子聽了,回去講的卻是克己復禮。幾百年後,莊子聽了,講的卻是萬物與我爲一。時至今日,兩千多年過去了,千千萬萬的人聽了,卻再也沒人說什麼。

孔,莊聽了,或許懂了,或許沒懂。但他們一個獨佔一派,一個自立一格。從原本無的狀態衍生出了新的思想,終究是印證了老子那句“有無相生”。有些話說了,聽的人卻一無所獲。有些話不必說,總能給人自由發揮的空間和遐思的餘地,有時還能給人以意外之喜。

夢阮在《紅樓夢》的開篇這樣寫道:“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正如他所言,《紅樓夢》的確是“無”了,沒有後文。他本無心,可倘若他還在世,我想他也還會再“批閱增刪”十載,而非續作。這個故事不需要狗尾續貂般的平添一個結局。他想說的一切在第五回就已經說盡了。就像他取的標題一樣,一切就像黃粱一夢,過了,就散了。他的“無”讓人慢慢體會,自然而然就生“有”了。有什麼,因人而異。王國維從中瞥見大清王朝的命運,最終投江自殺。紅學家喜歡說這是曹沾個人命運的影射。語文研究者又喜歡將之稱爲“留白”無論怎樣都各有新意,各有見解。

如何從“無”中翻出新意,個性是必不可少的。這世上有些“無”,後人解不得,也破不了。遙想女帝武則天,卸紅妝,冠帝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死後墓碑上卻隻字未留。或許是她覺得石碑方寸之地,難書她此生霸業。亦或是她將功過是非交與後人定奪。再說陶淵明的那把無絃琴,分明無弦,他卻撫之愴然。旁人說他狂,他默然。說他癡,他亦默然。武則天也好,陶潛也罷,後人總喜歡猜度他們留下的無解之謎。可誰也不是武則天,亦非陶淵明。無字碑與無絃琴只對於他們存在意義,是他們個性的彰顯。就好似佛家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正是講述的是個性的重要性。縱使時光倒退一千年,我們可以去看無字碑的樹立,去撫那把無絃琴,也不會知道他們要傳達的究竟是什麼。無論飛光流轉,我們從“無”中窺測到的,只是一個雄心勃勃,功業千秋的女帝,和一個狂傲不羈,頗有氣節的隱士。

前人留下了太多的“無”,也有太多東西值得人深思。今日的世人,倘若一直被淹沒在物質的橫流裏,不去創新,沒有自己的個性。恐怕一切的“有”都要變成“無”了。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3

每個人看見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有人能夠發現其中的美,有人能發現其中的惡。

又一次,甲和乙一同去遊玩,他們去同樣的一個地方,看見同樣的景物,做同樣的事情。當他們回來後,有一人問甲:“你們去那裏遊玩,感覺那裏怎麼樣?”

甲微笑着回答道:“那個地方很美麗啊,有着碧綠的山,還有清澈的潭水,山上有許多鳥兒,它們唱着悅耳的歌,水裏有幾條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還有一處平坦的地方,被建起公園,公園裏有很多的設施,我在那玩好一會鞦韆呢!”

那人又去問乙:“你們去那裏遊玩,感覺那裏怎麼樣啊?”

乙苦着臉說:“別提,那是什麼破地方啊!一個破山包上長着幾棵樹,一旁有一水泡子,裏面有幾條小魚。山上一羣鳥在哪支支的叫,簡直讓人不得安寧,還有一平地,上面有幾個生鏽的設施,尤其那鞦韆,蕩起來嘎吱嘎吱的響。”

那人很是疑惑,怎麼一個地方,甲和乙的說法完全不同呢?那人懷着疑惑,親自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山上,樹木是有些稀疏,但每棵樹都很高大,碧綠的葉子勉勉強強鋪滿山,山上有很多的鳥兒,鳥兒的叫聲也不是那麼的難聽,山的一旁,有一個水潭,只是很小,裝飾也不怎麼樣,裏面有幾條小魚游來游去,那鞦韆確實不是新的,有些地方掉漆,可是絕對是安全的。

那是什麼讓甲和乙在描述那裏時有這麼大的反差呢?其實完全是因爲心態的原因。

有些人,心中總是懷着快樂,懷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這樣的人,無論看見什麼,都會發現其中的美,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懷着希望。

而有些人,心中總是十分苦悶,總能感覺最壞的事情會發生,無論他們看見什麼,總會發現其中壞的部分,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灰心喪氣,這樣的人,永遠都不會快樂。

其實世界就在那裏,它的好與不好,只是看你的心態,如果你心中充滿着快樂,世界就是多姿多彩的,如果你心中充滿着灰暗,那麼世界就是暗淡無光的。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着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着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着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着改變。

快樂起來吧,笑着面對生活,你會發現,原來世界是這麼的美好!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4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題記

花開花落,嚐盡多少無情風雨,卻雋永了一世豔溢香融:

雁來雁歸,消逝幾歲草木枯榮,卻銘刻了一生聚散悲歡。

匆匆太匆匆,情起情滅,僅在彈指之間。而其間淌過的,那百味的,便是人生追夢時。

志者的航向,背道平庸,趨向遠方。而在這浩瀚的海天之際,澎湃的海水,洶涌的巨浪,一次次浮動着舵手的思想,充斥着內心的慾望。無畏淺灘暗礁,儘管滿身泥傷,也撲滅不了燃燒的慾望,

幾番波折,幾番怒浪,帆倒了,船沉了,夢散了。停駐,回望。志者的一程僅浮現了蜿蜒的軌跡,僅代表了平淡的存在。儘管曾經與海浪搏擊,畢竟,在追夢的路上,遺失了太多美好,僅是滿足無邊的慾望。

因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至理也。

人生是從淚水的旋渦開始的,陰翳,雨季,本就是常態。而生命又終將會消逝,這話,也本不悲涼。行走在生命路上,許多人,一味延長生命的長度:許多人,苦苦追求生命的高度,殊不知,人生是一種迴歸,只爲給心靈尋一個歸宿。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那麼,在回家的路上,疲憊的心,追了一程又一程。而惟有“知足者,常樂!”

知足者,生活的智者。適者生存逆者汰,是天地間亙古的準則。尊重生命,惟有知足者,才能擁一顆平常心,拋棄牽絆,出色的實現既定目標,爾後步步作節,知足而樂,爲下一程儲備能量,不竭的奮鬥。

知足者,精神的智者。一畝薄田,一壺清茶,一盤檀香,一方古琴,清淨無爲,閒適散淡。用一樽淺淺的酒杯承載滿腹經綸,在春暖花開之時綻放大海的笑臉。陶淵明悄然遁世,隱匿南山;孟浩然廝守農舍,歸隱田園。阮籍雖混跡於酒市店鋪之間,與商販市井爲伍,但不屑於高官厚祿,浮華名利。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常人難以體會的精神上的滿足,也擁有了不足爲外人道哉的樂趣。

知足,是一種智慧:常樂,是一種心境。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惟有知足常樂,纔可在無窮的慾望與有限的潛質之間恰當的找到平衡點,竭盡所能,所以人生無悔。

因道,知足常樂,人生大智。

漫漫人生路,風雨幾度寒。知足常樂,榮辱得失,都付諸笑談!

談堅守 高中議論文15

我不知道光是中國這樣,還是有的國家也這樣,至少我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國家,那當然不是中國,但我相信那國家一定是很強大的。中國不是完美的國家,我相信大大有教育的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切和深情的,爺爺奶奶對孫兒的愛一定比父母的愛更濃厚。

我不喜歡中國的教育,相反我反對這樣的教育,因爲中國的教育會讓一代一代的更加的沒用。

父母爺爺奶奶的愛已遠遠超過的“溺愛”一詞,這樣的愛更可怕。可怕到讓你無法接觸社會;可怕到讓你煮不熟米麪;可怕到讓你乘不來火車……

不讓孩子洗衣物,怕冷壞了學習的雙手;不讓孩子到河壩,怕下河洗澡時發生意外;不讓孩子單獨到城外,怕孩兒們迷了路;不讓孩子煮米麪,怕煮不熟吃壞了肚子……

我真搞不懂你們爲什麼會這樣。你們對我的愛我們心領了,我知道你們的好意,想快快讓我長大,快快樂樂的發展,過上幸福的人生,童年就格外的保護我,或許我還未說完更多的好意。但這樣的愛早已過時了,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殘酷,想得不是那麼的輕鬆,你們或許認爲我說的很離譜,很無道理,但我從小就生活在現在這個年代裏,看到的畢竟都是很現實的東西,幸好你們,我的父母爺婆們,你們多多少少看到過一些美麗的世界。

不是我拿話氣你們,而你們不會永遠的保護我,早晚會離開我的,之後會怎麼樣呢?我會面對社會,我會成立家庭,爲了不碰過多的壁就只有多做事,多面對社會,多看看紅塵世俗。

沒有試驗就沒有成功,沒有忍受痛苦就沒有進步,沒有驚訝就沒有發現……

就因爲周杰倫的媽媽在他小時候守着他彈鋼琴纔有了他輝煌的人生;就因爲阿拉斯?莫傑布亞德的父親天天逼他學法語、俄語、日語等纔有了世界級的翻譯家……

每個人都有責任,但責任各有不同。父母30%的責任就是讓我有一個生活的地方和關於衣食的問題,我70%的責任就是不斷地瞭解社會,努力追求更好、更完美的明天,努力學習和儘快適應社會。

我的不是珍珠,不是黃金,不需要怎樣的保護。我是人,如果父母要保護就給我一個自我發展的天空吧,現在做錯了可以改正,如果當你們離我們而去了就再也沒有改正的機會了。

希望你們支持,因爲我們擔負着70%的責任。

我們都有夢想,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