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端午節見聞五年級精選作文6篇

端午節見聞五年級精選作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導語:關於端午節,大家有哪些所見所聞?大家都來寫寫吧!下面是作文“端午節所見所聞”,敬請同學們的閱讀和關注!

端午節見聞五年級精選作文6篇

 【篇一:端午節見聞】

6月23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去西山遊玩的見聞還在歷歷在目。

今天,我們一家一路騎着電動車,來到了西山遊玩。一路上,微風拂過我的臉頰,使我心曠神怡,小花小草的芳香沁人心脾,使我精神飽滿。終於到了西山,這裏多數是端午節的遊人。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兩頭造型逼真、形態莊嚴的大理石雕刻的大象,這兩頭大象潔白如玉,栩栩如生,前面的一頭向前走,後面的一頭緊跟着。我還到大白象的跟前仔細的看了看,這兩頭大白象的雕刻者真是巧奪天工,把大象的每一個部位都一絲不苟的雕刻下來!

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白象,要不是媽媽催得急,我差點忘記此行的主要任務,找香蒿呀。走進一片林子,這裏採香蒿的人還真不少,他們個個眼疾手快,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我隨便採了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媽媽說是水蒿,找了好半天,我也找到了媽媽手裏的香蒿,聞着它的香味,還有它嫩綠的葉子真的和我採的那種不一樣,我也學會了採香蒿,我興奮的歡呼着。

回家的路上,我又和媽媽去了早市買"葫蘆"、五彩線和香包。早市上真是人多如潮,"葫蘆"的海洋,很多天真的孩子和我一樣東走走、西看看,每樣精美的飾品都讓我愛不釋手,最後還是媽媽幫我選的,給我戴上,讓我體會到節日的快樂。

回到家,媽媽做了好吃的糉子、餃子、雞蛋。還給我講了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原來端午節是由此而來的呀!

這個端午節,我不但認識了香蒿,而且瞭解了端午節的由來,還觀賞到了大白象,真是一舉多得呀!

  【篇二:端午節見聞】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篇三:端午節見聞】

現如今,又到了綠糉飄香的端午節,可又有幾個孩子對端午節有所期盼呢?吃着香甜的糉子,能否品出那段故事呢?遙望星空,是否能隔着霧霾看到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呢?

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爲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網絡上有多少“憤青”猛然起身,抨擊韓國“不要臉”,將別人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但卻沒有一個人在自己身上尋找錯誤,自我反思:這些原本就屬於我們的節日我們怎麼過的?又還記得什麼呢?

當你嘻嘻哈哈向朋友做惡作劇度過快樂的愚人節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呢?

當你在爲掛滿五顏六色的小禮物的聖誕樹新增裝飾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春節呢?

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節日呢?

說到國慶節先想到的是七天的假期,卻又有誰想想幾十年前革命的勝利呢;

說到春節先想到的是香噴噴的餃子,卻又有誰想想餃子包含的閤家團圓呢;

說到端午節先想到的是多樣的糉子,卻又有誰想想屈原的滿腔愛國豪情呢?

就像這樣,我們對於自己的節日只記住了能使自己開心的事情,卻忘記了它本身的意義。祖國的文化在慢慢流失,而一些人卻在當“網絡超人”,逞一時之豪氣,卻從不思考引起問題的原因。

高樓大廈在我們身邊不知不覺拔地而起,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尋覓到一條潺潺溪水環繞身邊,睜眼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閉眼是淙淙水聲交織着悅耳蟲鳴的地方了。

是啊,時光的長河正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而端午節是否也在鋼筋水泥間被擠壓進這條長河中,越來越遠,越來越淡呢?

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父輩們小時那種對端午節的期盼了。我們身處的已不是那個只有端午節才能吃糉子的年代了。只要想要,各種形狀、餡料任你挑選。可即使是這樣,糉子已無法勾起我們的食慾,取而代之的是麥當勞、肯德基等洋食品。只要想聽,各民族、各語言的歌曲任你聽,可即使再美妙,也無法找回兒時奶奶教我兒歌的樂趣了。

如果,我們再不試圖挽回,恐怕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端午節,還有其他的傳統節日。隨之而去的還有我們的快樂、嚮往與追求。你可曾知道,我們正在閃爍的霓虹燈中迷失方向!

 【篇四:端午節見聞】

今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具有偉大紀念意義的懷念故人屈原的日子——端午節。

一大早,爸爸就帶我們回奶奶家了,還沒進門就聞着奶奶家不時傳出的清香,我趕忙三步並作兩步邁進屋,我的口水差點就“飛落三千尺”了,一會奶奶端來了清香四溢,熱氣騰騰的糉子,只間有菱形的,橢圓形的,三角形的,爲了好區分糉子餡,有的用桑皮纏的,有的用玉米繩纏的,還有的用線繩纏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個大大糉子,三下五除二就剝開棕皮,看着鮮紅的大棗,粘滑的糯米,飛揚的熱氣,我迫不及待地狠狠咬了一大口,又香又甜,奶奶的手藝可真算得上精益求精,絕妙無雙,我狼吞虎嚥的吃完一個,又順手拿起一個。

“加油!加油!”聽見門外的叫喊,我詫異的探出頭,原來是小孩子們在小河邊賽“龍舟”啊!我也和姑家弟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只見一個個紙做的精巧別緻的小船漂在水中,每個小船都被畫得五顏六色,還起上了好聽的名字,看着一個個名字浮在水上,“神龍號”,“白虎號”……,甚至還有一些時髦的名字,如“潮人號”,“神馬浮雲號”……一個個小船順着水而下,又接連着被浪給打翻,激起了一陣陣水花,嘩嘩聲,嘻嘻聲,吆喝聲接連不斷,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一些老人將棕皮放在水中,看着它順江而下,聽奶奶說,這叫“避水”,讓水裏的妖魔鬼怪吃飽,以後就不會纏着我們,不傷害人們了。

不一會,奶奶有約我回家吃荷包蛋,只見奶奶用艾蒿、麥穗、豬埡槽等五種珍奇異草熬成的湯,再放上紅糖,吃完蛋,再喝湯,喝了能治頭暈,我其實肚子早已撐得鼓鼓的,沒胃口再吃了,可迫於奶奶熱情和諄諄教誨,還是勉強喝了點。不一會,鄰居傢伙伴都來找我玩,奶奶讓他們吃糉子,荷包蛋,他們都說自己家有,吃過了。

以前我記得每年端午節,農村很少有包糉子的,奶奶每次煮一大鍋糉子,光送親朋好友和鄰居就送去一大半,現在新農村變化可大了,不光是體現在街道、樓房,家電、生活物質上,農村的鄉村文化大院也體現着農村的精神文明,也體現着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也體現着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端午節,是古代人民勤勞與智慧,勞動與品質的象徵,是中國的自豪凝成的寶貴鑽石,看着農村人家也如此重視這個紀念故人的節日,由此可見,屈原可真是一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必定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

  【篇五:端午節見聞】

早就聽說,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詩屈原,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對惡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楚懷王聽信讒言,反而疏遠了她。公園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國攻破,屈原悲憤交加,於這一年五月初恨投江,以身殉職。消息傳出後,汩羅江岸邊的人們爭先恐後駕着漁船打撈他的屍體。有的人魚兒、蝦兒傷害了屈原,紛紛從家裏帶來了米飯,“莫傷忠良,莫咬屈原”。後來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採了糉野,包着肉、飯、棗等,做成糉子,投入江中祭奠屈原。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呢!有早晨取龍鬚水,事、是因爲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因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有插艾葉門,是因爲艾葉能僻邪,這一天插艾葉門上能保平安。有上山採青,是因爲這一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有食糉,是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糉,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還有賽龍舟,是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上午,我在家不僅瞭解了端午的別稱,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由來,下午,我還在家裏,吃了糉子,做了香袋呢!

當一盤香噴噴的糉子引入眼簾時,外皮包裹着綠綠的糉竹葉,看上去形狀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似的,打開竹葉一看,青青的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子,好誘人啊!我咬了一口,又香又甜,這是人間一大美味啊!

吃完了糉子,就開始做香袋吧!“我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忙活。我先將兩塊邊長爲10釐米的正方形花布翻到反面,準備將他們的三條邊縫合起來。於是,我便開始穿針了。先用舌頭舔了舔線頭,再用手捻了捻,一穿就穿進了,我小心翼翼地開始縫合,把三面都縫起來後,我將布口袋翻了過來。然後,我將一小袋香料粉撒到了棉花上,又將棉花塞入布口袋。最後,我完成了最後一次縫合,將線穿在袋口上,打了個死結固定好,在旁縫一些裝飾,香袋就便做好了。

 【篇六:端午節見聞】

今天是端午節,學校放了假,一定過一個快樂的節日啦!

早上,我起了牀,我伸伸懶腰,走出家門。啊!只見一家家的大門兩旁都插着艾草,成了村裏一道奇異的風景。我在街上悠閒地走着,看着這家家門口的艾葉,心裏想:這麼多的艾草,人們到底要幹什麼啊。正在這時候,我遇到了退休教師王爺爺。王爺爺告訴我:這端午節在我國可是由來已久啊。這家家門前的艾草,五月初五這一天,在我們這裏,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已經插了幾千年了,傳說這是當時人們爲了"辟邪",把艾草插到了門口,邪氣就被擋在門外了,往後就不會走噩運了。這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

王爺爺說的真有意思。

回到家裏,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是媽媽早已蒸好了糉子,這香味可真是奇特。我拿起一個,慢慢剝開一層層的葦葉,裏面的食物露出來了:大米、小米和大棗。吃一口,香到心裏。我故意考問起了媽媽:"媽,別看您糉子包的好,可這吃糉子的來歷您不一定知道。"

"這些你也想難倒媽媽,吃糉子不就是人們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麼。"

看來媽媽知識也增長了。我吃着着香噴噴的糉子,忽然覺得心裏沉甸甸的。是啊,兩千多年前的今天,愛國詩人屈原懷着憂國憂民的一腔悲憤,投汨羅江而去。人們愛戴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蝦吃掉,便包上糉子投入江中。從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通過過"端午節",使我更明白了我國節日文化的精深和厚重。【篇七:端午節見聞】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來了,今天,家裏的人都回來了,有伯伯、乾媽媽、哥哥...,我一回到家,就看到了桌上有很多美味可口的美食,當然有我最喜歡的糉子,看到它,我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我迫不及待的跑到了洗手間裏,洗了洗手就趕快跑到了椅子上,開始吃糉子了。

糉子的外形十分獨特,有好多種形狀有三角形、圓錐形、枕頭形、寶塔形、圓棒形等等,各式各樣。

我最喜歡糉葉的顏色,是那種墨綠色的,被煮過之後,就顯得格外綠,青翠欲滴。一剝開碧綠的糉葉,裏面包裹着黃黃的糯米,黏黏的,讓人一看就覺得清清爽爽,有一種舒心的感覺。

糉子的品種也很多,有肉糉、豆沙糉、蛋黃糉等。糉子味道也不同,肉糉是鹹鹹的,豆沙糉是甜甜的,蛋黃糉是香香的,我最喜歡的可是香香的、沙沙的蛋黃棕喲。

飯桌上,當過老師的爺爺還說起了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吃糉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因爲屈原抱石投汨羅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去吃他,而把糉子投在江裏。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他。所以我們今天能吃到美味的糉子還要感謝屈原呢。

一家人吃飯可真是其樂融融,我最喜歡熱鬧的大家庭了,喜歡過節日,現在的端午節啊,早就變成了家人團聚的節日了,我家我的家人,更愛那美味可口的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