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精品】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四篇

【精品】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四篇

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 篇1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其實,生活中的美好無處不在。

有一次,我們出去爬山時,看到了許多遊客也想去爬山,他們來到山腳下,這裏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遊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

於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而有些人則繼續爬山,他們一行人來到半山腰時,看到這裏古木參天,林靜山幽。這時,又有人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很好看。

於是有人在山腰間流連,有些人繼續攀登。他們來到山頂,只見雲海茫茫,羣山隱約。風景煞是好看:遠處,山峯在白雲中若隱若現,遠遠望去,只能看見白雲與山峯融爲一體,再也分辨不出哪裏是白雲,哪裏是山峯了。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還有一條小溪唱着歌兒向前奔去,岸邊楊柳依依,顯得格外唯美。

看着這些遊客截然不同的選擇,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有些人因爲聽信了別人的話,從而沒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而有些人卻和別人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風景;爬上山頂的人卻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也收穫了堅持到底而帶來的喜悅。

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 篇2

國慶節的時侯媽媽帶我去桂林玩。

剛下火車人們便不知疲倦的踏上了桂林之旅。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坐上了大巴車開往美麗的灕江。到了那裏我坐上了大船。我大概的數了數船上估計有好幾十人。我問媽媽:“媽媽船的限重量是多少呀?”“不知道”媽媽說,“萬一大家的體重超過船的.限重量該怎麼辦呀?”“放心吧人家都安排好了!”

開船了,我拿着媽媽給我買的柚子和魚上到了船頂上我看見有一個外國小女孩所以走到她身邊給她握了握手啊!真幸福呀!在那幸福的時刻媽媽說:“趙航你快看那是五指山!”

我扭頭向遠處望去只見那五個山像人們的指頭一樣立在那裏“媽媽快給我們兩個照張相!”還沒等我說完媽媽就開始這兒照一張那兒照一張。現在我拿起照片心裏充滿了幸福!

啊!我真想在回到那幸福的時刻呀!

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 篇3

雲南有很多古鎮:有美麗的麗江古城,有原風味馬車的束河古鎮,有沒有一點商業氣息的和順古鎮,還有歷史悠久的大理古城……,我認爲麗江古城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來到麗江古城入口,遠遠望去,果然像書上所講——整座城像蜘蛛網一樣呈八角形散開。城中交通發達,青石板路延伸至四面八方,很多地方似乎長相差不多,這給遊人帶來了些麻煩,如果你不記路或不常查看地圖、路標,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走進麗江古城,流水靜靜地流過,青石板乾淨清涼,小橋隨處可見,在這裏走過,如同進了一個世外桃園,很富詩情畫意。隨便走進某條小巷,走進某家客棧,都可見到舒服的木樓和四合院,就有種回家的感覺。一坐下,店主會很熱情地介紹院子的故事,介紹隨處可見的東巴文的歷史,講納西人的生活習俗,大家聽得哈哈笑。

古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在街上很容易見到長相各異、皮膚不同的人,什麼藍眼睛、什麼鷹勾鼻、什麼黃頭髮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了什麼大都市。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麗江古城又給遊客展現出另一種景色,有名的酒吧街活躍起來,很多人開始涌向那裏,遠遠地就能聽見歌聲、吆喝聲,白天的寧靜被打破了。

風景五年級作文300字 篇4

春意盎然,正是播種的好時機,跟着奶奶下田播種,心情可是愉快。

奶奶拿着一個大鋤頭,我拿着一個小鋤頭,穿上雨靴,興致勃勃地奔向田裏,我剛把土翻了一遍,天上就下起了毛毛雨,泥坑很快被雨水填滿,我在田裏跑着,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我站了起來,褲子上滿是泥巴,上衣也在我摔倒時扯破了,露出了一個大洞,奶奶只好帶我回家。

回到家換下了衣服,奶奶便把衣服拿到四樓洗了,經過中午的晾曬,衣服已經幹了,奶奶找到了縫衣針、線要爲我縫衣服,奶奶打開了那盞用了五年都捨不得換的舊檯燈,檯燈發出微黃的暗光,那暗光將奶奶臉上的皺紋顯得更加深沉,奶奶用她那長滿老繭的手將線放到嘴裏舔了舔,又戴起老花鏡,眯起眼,將線穿進了鍼口,?她將針扎進去又拉了出來,重複着做這個動作,但我注意到,奶奶的年紀越來越大了,視力也漸漸變差,就算戴了老花鏡也無濟於事,在縫補的過程中,幾次將針扎進自己的手指,但奶奶將血擦了,繼續爲我縫衣服,奶奶終於將衣服補完了,我撫摸着衣服,像撫摸着奶奶的手一樣?

在我的心中什麼宏偉壯麗的故宮,什麼壯觀的瀑布都不值得一提,只有奶奶在昏暗的光下爲我縫衣服,纔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