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孝的作文6篇

孝的作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孝的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孝的作文6篇

孝的作文6篇1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義,烏鴉有反哺之恩,況乎人?”中國漢字往往形簡而意深。“孝”這一字,上部分爲“老”,下部分爲“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則是我們回報父母的最好方式。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雖身居帝王之位,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用的湯藥,都必須由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用。他在位共24年重德治、興禮儀,使得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而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也被譽爲“文景之治”。

帝王之軀,也爲人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不僅是一個人行爲的準則,也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誌。孝子的故事在我國古代比比皆是。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幾經曲折,好不容易得到線索後,他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併發下誓言不見到母親永不返回。終於,朱壽昌在陝西遇到了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他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血濃於水,時間的距離無法淡化親人的思念。衆裏尋親,因爲我們是這世上最割捨不下的緣分。

“百善孝爲先”,“孝道”總在不停的延續,由古至今。一個平凡的女孩,孟佩傑,有着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父親去世,母親重病,無奈將她送人領養。三年後養母癱瘓,養父離家出走,此後杳無音訊。八歲的孟佩傑開始爲生計操勞,承擔起侍奉養母的重任。她每日悉心照料養母,爲她洗漱梳頭、換洗尿布、塗抹膏藥。十幾年來,不離不棄,直到考上大學還是如此。

盡孝何難?不過是像父母照顧你一樣照顧他們,滿足一下老人們的願望,讓他們渡過一個開心幸福的晚年。

古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還能等待嗎?

孝的作文6篇2

看樣子,那邊的人羣中,有兩個人確實吵得不可開交。

“老太太現在病纔剛好。八大姑剛推薦一家好的養老院,你咋那麼不同意呢?”說話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黝黑的皮膚上一條條青筋縱橫,閃爍着細密的一層汗。“你個死腦筋!”哭叫地是穿花洋布裙的中年婦女,她漲紅了臉,激動得快哭出來,圍着幾圈親戚好言相勸,可她仍然抽泣着喊:“你當我是白眼狼哪?咱媽還是自己照顧妥帖!”這話一拋,人羣是越發嘈雜,有勸他們坐下好說話的人,有評頭論足的好事者,到頭來,那婦人兀自抹着淚進屋去照顧那年老八旬的老太太,而那男人抹一把臉上一層油膜似的汗,一言不發地去菜市場給老太太買菜做飯去了。

老太太安詳地坐在泛着陽光的八仙椅上,婦人手腳麻利地燒開水,舊式的開水壺冒着成團的白霧,氤氳在老人阡陌縱橫的臉上,手上更顯寧靜,其實,除開自己好照顧外,那家養老院對婦人來說還是太貴了,住不了幾年,家中積蓄的十幾萬怕是都要花完,但想起母親兒時含辛茹苦地養大她,婦人又猶豫了,恍惚中,竟碰翻了水壺,要不,還是聽弟弟的?她想,又收拾好,如往常。

菜市場,人流嘈雜。叫販聲此起彼伏,男人穿梭在鋪位間,心情複雜,剛剛,不該和姐吵,他想,他之所以要送媽去養老院,也是因爲自己太忙,整天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而姐的錢也不多,那家養老院對她可能是擔負不起吧。他夢遊似的逛着菜場,竟然屢次拿錯韭黃和小蔥,也許,應該和姐商量好?

男人,穿過川流不息的車道,回到了家。“姐,我”,”弟,姐不該”他們同時開口,圍在家門口的人羣,預備着又一場爭吵,可他們都又欣慰,又尷尬地笑了。

是啊,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有迷茫與矛盾,但孝的心是一致的。

坐在八仙椅上的老人,恬靜地裂開無牙的癟嘴笑了,陽光打在她臉上,純淨又聖潔,好像一幅油畫。

孝的作文6篇3

百善孝爲先——題記

“孝”字,是由一個“老人”和一個“子”拼湊而成的。父母在年輕的時候生下我們,當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所以我們要趁父母還年輕,早早開始孝順他們。

被我們所深知的航天英雄翟志剛就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他幼時家境困難,父親又常年臥病在牀,全家上下靠母親買瓜子支撐。從初中到高中,他每天都是先回家做飯,在騎自行車去鎮上把媽媽接回來。回家後,幫媽媽炒一鍋瓜子,而後匆匆趕回學校上課,風雨無阻。他在空軍飛行學院每月津貼是12元,只給自己留2元,其餘的全寄給母親。

當然,有孝心的人不是隻有他一個,還有田世園捐腎救母,大將軍朱德爲母分憂的故事,這些都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要有孝心。

“孝”字,在字典上的解釋爲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孝道也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倫理道德。而現在有些人做不到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更是不知道倫理道德爲何物。這樣的人,能孝順嗎?

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和母親在公交車上發生爭執,竟然對母親大打出手。她揪着母親的衣服,動手打了起來。周圍的人上來勸阻,她卻“破口大罵”,揚言誰勸阻她打誰。人們從她的“罵詞”中得知,她這樣對母親,只因爲母親沒有給她買衣服。

人們常說,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難道作爲“高級動物”的我們,在這些方面還不如那些小羊和烏鴉嗎?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這是我們學會的第一首歌謠。小時候,我們常常仰着小臉對媽媽說:“媽媽真好,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像媽媽對我這樣的對媽媽好。”可是現在呢?我們長大了,可是我們做到了嗎?我們是不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學會了和媽媽爭吵,和爸爸頂嘴了呢?

我們要學會反思,學着去孝順父母,不只是爲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爲了自己多年後的'今天不後悔。

孝的作文6篇4

孝敬父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黃香溫席到魯迅寄書慰母,再到如今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我國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裏,這一美德不斷被傳承,這一品質不斷被髮揚。

陳強斌,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小人物。自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症開始,就將母親綁在身後,騎着電瓶車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去工作,堅持照顧母親,不離不棄。其實,陳強斌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他只是將而是母親爲他做的都在母親需要時再做一遍罷了。但,這件事卻觸動我們每個人。孝,其實很簡單,就是待之以禮。但正是這千千萬萬個待之以禮換來了一個個解決人口老齡化相關問題的大愛。

我國從建國以來就不斷就養老問題進行創新改革,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養老問題,孝敬每個老人,讓每個老人老有所養。不光是這樣,我國還十分重視孝敬老人的宣傳工作,樹立尊老愛老的風向標,形成“孝敬老人,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孝敬老人,雖然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不是我們的專利。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因爲怕母親傷心生氣,不與兄弟爭奪財產,依然選擇放棄。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爲歌頌母親寫過無數個詩句。孝敬父母在國外也很常見,雖然我們有着不同顏色的皮膚,但孝是不分國界的,因爲我們善待老人的心是一樣的。

但,這世上總會有些特例。某個人,年輕的時候放蕩不羈,目中無人,從不把長輩放在眼裏。直到老的時候,兒子也向他對待自己父親的方式對待自己,嚐到被自己孩子嫌棄的滋味的時候才明白當時的自己是多麼無知,才明白孝敬長輩是多麼重要。沒有一個人願意在無助中孤獨離去,沒有一個人願意讓自己所愛的人嫌棄自己。我們總青春不再,鬢髮發白的時候。所以,我們理應善待每一個老人,用自己的真誠幫助他們。

“百善孝爲先”,孝是對長輩的回報,也是對社會的回報,只有孝敬老人,讓這一傳統美德流傳下去,我們纔不會有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一天。

孝,很簡單,它可能是一句問候,一個動作,一個眼神。

孝,又很難難到沒有幾個人可以堅持,難到讓一個國家手足無策。

孝的作文6篇5

在長輩們的眼裏,我一直是個孝順懂禮貌的好孩子。可是,那一次卻······

那是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在學校裏開完了聯歡會,隨着放學隊走到媽媽面前,只見媽媽已在那裏等了我近半小時。突然,我看見媽媽的車籃裏有個毛絨絨的東西。拿來一看,是個喜羊羊的玩具,媽媽說是買給我的禮物。這時來了兩個我的同學,見媽媽手中的玩具,便偷偷地笑了幾聲。媽媽不知道爲什麼,可是我知道。一路上,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一直沉默不語。回到家,我還是沒有說話。媽媽再也忍不住了,便尋問我有什麼心事。我生氣地說:“我不喜歡那個玩具”。媽媽的眼淚頓時淌了下來,也不說話了。我感覺我傷了她的心,便很內疚。但我一直沒有勇氣去說聲:“媽媽,對不起!”

後來,我讀了徐州邵帥的故事:他母親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邵帥忍受了連成人都難忍受的苦,爲媽媽在北京做了抽髓手術。先捐了500毫升骨髓血,又捐出了約100毫升造血細胞。我深深感到,邵帥是偉大的,我是渺小的,他爲母親做了這麼多,可母親爲我買了禮物,我卻發了這麼大的脾氣,我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孝親敬長,我該怎麼辦?我想:無論爸爸媽媽買的禮物自己怎麼不喜歡,但那也是父母的心願,我們一定要接受,因爲接受也是一種禮貌。我們要懷着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去愛父母,不能向父母發脾氣,對其他親人也要這樣。學會接受愛和表達愛,因爲愛是相互的,媽媽送禮物表達她對我們的愛和祝福,我們接受祝福,讓媽媽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孝心,我們是快樂的,媽媽就是幸福的。

孝的作文6篇6

如果我來問你:你對你的長輩是否孝順?我想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我很孝順啊!然後你可能會舉例爲父母買這買那,做着做那的。我只能這樣說:隨着現代社會的一步步發展,而你對孝心的含義的理解在逐步退化。

現代社會的人對孝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我每天奮力拼搏,到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時,用自己的能力所換來的回報,爲父母多買一些禮品,讓父母高興,者隨時對父母小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看來,孝是無形的,重要的是你有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父母,而他們的年齡在逐漸走向生命的末端,他們所能做的越來越少,每天只有陳守的寂寞,他們真正想要並不是你所謂的回報他們想得到的僅僅是你能陪陪他們,和他們聊聊,聚一聚,僅此而已,可是爲什麼我們卻總是你不知道呢?

他們的要求是如此簡單,你感到他們心中的熱切期盼了嗎?你感覺到了嗎?那只是你從不在意。

在平時電視的公益廣告上經常有這樣一段:一個老爺爺,整天一個人在家忙碌着,每當兒子打來電話時,一問其生活情況,老爺爺連忙應答:“家裏挺好的,不必擔心,好好工作,有空啊你回家看看吧!”兒子只是厭煩應答:“知道了,知道了。”這是簡簡單單的一番對話,但兒子也感受到了父親的思念與孤單,可是卻從不在意,即使能夠記得,也總是因爲工作的繁忙一拖再拖,這是多麼“無情”的作法,這隻能是他們的心裏感到越來越孤單,我想:還是把手上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他們,不要讓他們在感到孤單了。

多回去看看吧,不要讓他們孤獨了;回去看看吧,不要讓回家的路把你看做一個陌生人;多陪陪他們吧,他們想要的僅此而已,不求你豐厚的回報。

世界上丟了什麼都不重要,陪陪父母吧,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