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鄉情作文

鄉情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情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情作文

鄉情作文1

岳陽臨湘,那是我深愛着的家鄉。

昨天,媽媽做了蒿子粑粑。被油煎過的蒿子粑粑,咬下去時發出清脆的響聲,甜甜的,十分好吃。吃着吃着,蒿子粑粑越來越苦澀,我把它嚥下去之後,苦笑着自言自語:“果然,還是沒有臨湘的好吃,也沒有那麼香。和臨湘的比,就是少了個味。”看着暗綠的蒿子粑粑,聞着蒿子的清香,我心中的鄉愁被無限放大……

我深愛着的家鄉。你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出的蔬菜,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痕跡。你培育出的蔬菜是那麼青翠,自從吃過你的蔬菜後,我再也無法忘卻它們的美味了。那是一盤帶着我濃濃鄉愁的蔬菜,那是一盤帶着我無限回憶的蔬菜,那也是一盤帶着我深愛的家鄉味道的蔬菜。我深愛着我美味的家鄉。

我深愛着的家鄉。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燦燦的一片,像地毯,像海洋,又像幅畫。風輕掠,油菜花海便掀起了層層波浪,那獨特的油菜花香便撲面而來。還有那嬌俏的桃花,粉粉的,嬌嫩得很,像極了一個羞紅了臉蛋的小姑娘。滿樹的桃花竟不像真的,倒像是畫出來的。還有冬日裏那傲然開放的梅花,含雪綻放,是那麼孤傲、清冷。正因如此,它那淡淡的花香在冬日裏是那麼沁人心脾。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好像一年四季都能看見它們,像星星,像眼睛,每當我看見它們時,它們就使勁衝我眨眼,如同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娃。我深愛着我那如同畫裏走出來的美麗家鄉。

家鄉的蔬菜,我從小吃到大,家鄉的美景,我從小看到大,家鄉越變越好,我也越長越大,我對家鄉的愛也越來越深。我在家鄉聽過蛙鳴,摘過野草莓,扯過荷葉,挖過筍子……這些都是我與家鄉的點點滴滴,有開心的、有趣的、難忘的……家鄉,我深愛着的家鄉。

這樣一個家鄉,我竟不知不覺地深愛了近十三年……

鄉情作文2

故鄉是一抹純粹的曦光,無論我在哪裏,都能從記憶中感受到她溫暖而聖潔。我最喜愛看她那對故鄉人獨有的溫柔,彷彿在微笑中向我們敞開了心房。

故鄉的小河是她欣喜的淚水。它自西出的小河村緩緩流來,經過我們村時,卻是不疾不徐,發出清脆的流水聲。河流在寬廣的大地上留下一道道她的淚痕,無聲地滋潤着土地,也滋潤着孩子們純真的心靈。幼時的我們便最愛來這裏看水,河牀看似很低,卻能看見大大小小的沙石層層堆積,看得見我們拋進去的小樹枝縱橫交錯,看得見幾條叫不上名字的野魚閃閃發光,偶爾還能看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沉浮着不知誰偷偷放下的小紙船,即使知道它一定會沉入河底,卻還是滿懷希冀的送它遠航,成爲小河上的一道風景。

故鄉的田地是她柔嫩的肌膚。一道道故鄉人踩出來的小路將它分成幾塊整齊的麥田,人們最愛的小麥便在這裏悄悄生的芽。我常常看見的是初春的麥田,雪還沒有完全解凍,幾塊幾塊的雪隨意地鋪在田裏,讓人忍不住好好清理一番。新的莊稼還沒種下,舊的也纔剛剛拔去,這時的田地卻並不顯得荒蕪寧靜,因爲有不少剛剛結束了冬夢的小動物們尋找食物。若是在田地裏蹲一會兒,沒多久就能看見幾只竄來竄去的野兔,幾隻偷偷下樹的小松鼠,甚至還有一兩隻小刺蝟,這也是初春難得的樂趣了。當然,田地最讓人期待的,還是在底下偷偷蓄力生長的莊稼們,它們代表的可是人們新一年的希望呀!

故鄉的人們是她躍動的心臟。故鄉孕育出的故鄉人有着質樸、勤勞的性格,他們常常面上含笑,待人接物都展現出故鄉人獨有的風度,他們能樂觀看待事和物,絕不埋怨,給予他人一個寬容的微笑。在故鄉里,你可以在一條小街上漫步,感受着陣陣怡人的清風,聽着故鄉人用他們清晰的口音談話。無論你是在街的這頭買一束芬芳的鮮花,還是在街的那頭提一籃水嫩的青菜,都會收到他們親切的問候與溫和的微笑。如果生活在這羣人裏,即使再刻薄的人也會被磨得沒了棱角吧。

故鄉,是一首浪漫的詩,再華麗的詞句恐怕也無法訴盡你在我心中的形象吧!即使我現在已經不在你的身畔,闔上眼卻仍是你不變的笑容。我願寄我對你的思念化作一封童話般的信,成爲一首對你忠誠的讚歌!

鄉情作文3

篤篤篤,

賣糖粥。

三升核桃四升殼,

吃唔肉,還唔殼。

……

我的童年,就是在這軟軟的鄉韻中度過。

家鄉是個海濱小城,東臨黃海,南依長江,江北話、啓海話是我們的方言。清晨,左鄰右舍在村口街頭碰到,總會用濃厚的鄉音互相打個招呼“飯吃了伐?”;午後,調皮的孩子趁大人們午睡在村野鄉間奔跑,“來追吾呀!來追吾呀!”的嬉笑聲不知招來大人多少數落“死小官,睏覺去!”;夜晚,家裏的老人便會坐在竹藤椅上,一邊搖着芭蕉扇,一邊給兒孫講着“牛郎織女”的故事……質樸的鄉音醇厚、溫馨,那獨有的韻味浸潤了我整個兒時的記憶。

後來,跟着爸媽去城裏上小學,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講的都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我偶爾冒出來的家鄉話總會引來小夥伴的一陣嘲笑,土裏土氣的方言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了羞愧。就這樣,我漸漸淡忘了那些曾朝夕相伴的鄉音。

暑假的夏天,我跟隨爸爸媽媽回到了家鄉。黃昏下的老家瀰漫着一種舊舊的氣息,走進家中的院子,那棵老樹還在,被夕陽塗上了一層金黃,枝葉還是那麼青翠。依稀,屋外傳來了“桂花糕,高粱糕買伐!”的叫賣聲,我欣然走出庭院,順着叫賣聲來到了村口,王大伯正在熱情地招攬生意,看到我連忙招呼:“喲,容爾,你回來啦,個子恁高了喲!”當再次聽到那熟悉的鄉音,我的眼眶微微有些溼潤。那一刻,心靈有了柔軟的衝動,這是我童年記憶中的鄉音呵!這般熟悉的鄉音敲醒了我沉睡的心。那一刻,我爲自己對鄉音的刻意淡漠感到羞愧。那一刻,耳邊又迴盪起了小時候和小夥伴們追逐玩耍的笑聲,迴盪起了奶奶搖着哄我入睡的呢喃軟語。那聲音穿過流年的影子縈繞在我心頭,再也揮散不去。家鄉的語言,美妙的鄉音,是你把我撫育成人,我怎能把你忘記!

再次回到城裏,我不再刻意地迴避講家鄉話。在家裏,用家鄉的語言和爸媽暢所欲言,感覺那麼的痛快淋漓;在學校,我時不時給同學講講家鄉的趣事,教幾句家鄉話,逗樂了整個教室;當和媽媽出去逛街,媽媽習慣地大聲講着一口流利的家鄉話時,我再也不會煩躁地嫌棄。

鄉情作文4

曾聽過“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雖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但是我願意相信。也許是有泥土一般的膚色,對於土,一種莫名的依戀之情在我心中涌動,不斷地涌動。

我雖然出生在城市,但我父母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常常帶我回鄉下。對於土和沙子,我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記憶中,童年的我最喜歡玩土和沙子,總是玩得忘記時間,玩得一身髒兮兮的,還喜歡在地上打滾,就是爲了聞到土的芬芳。

土,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我總覺得那是女媧的體香,淡淡的,充滿了力量。其實,人的一生就是與土爲伴,我們那一天能離得了土生土長的五穀雜糧呢?我們最終也得歸於泥土,與土一起地老天荒。

爺爺是一個農民,一生都熱愛土地,七十歲了,還每天都要到地裏去挖土,去耕種,去放牛。爺爺也總用那低沉的語調給我有關於土的故事,爺爺的一生都與土有關,出生在土炕上,在土屋裏長大,結婚,生子。在以前那艱難的歲月,是土給了爺爺生活的力量。有一天,爺爺和我說,等他百年後,他的身體會埋入泥土中,慢慢的和泥土融爲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爺爺也化成了生他養他的泥土。我靜靜地聽着,再一次地感受到了那種帶着泥土芬芳的鄉土情。

歲月雖然催我長大了,我仍然喜歡赤腳走在田埂上,感受泥土散發出的氣息,一種生命的氣息。還有什麼比旺盛的生命力更令人感動的呢?好舒坦,好愜意。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我也是大地的孩子,我在與母親交心。

那一瞬間,我理解了祖輩父輩的安土重遷;當人們離開家鄉時,會帶上一小瓶鄉土,以慰藉在異地他鄉的寂寞。土,是父輩們熾熱的執着,是醉人的鄉土鄉情啊。

土啊,是我們祖祖輩輩的魂靈之所;土啊,是祖祖輩輩的滴滴汗水所化;土啊,是祖祖輩輩的串串腳印。我又何曾能離開土呢,我們在土裏成長,迎接風吹雨打和雨露風霜。

鄉情作文5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故鄉的農村改建爲樓房了,農村的設施又增多了,農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又提高了的時候,我卻不是迷茫,也不曾知曉我的故鄉到底是什麼?

媽媽告訴我說故鄉就是我的老家,那我的老家是太原?還是重慶?這兩個我不甚熟悉的“陌生”地域,分別是媽媽和爸爸的老家,也是我將其與同學們津津樂道的地方。漸漸的,我知道故鄉其實就是我最親切,也最熟悉的地方——寶雞,那個生我養我的土地。她也正如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待在那裏,我便覺得安心。

3歲時

媽媽總是很喜歡我小時候的照片,那時的我總站在社區花園裏,臉上的肉多得要溢出來,本來頭髮就多的我站在花園的竹林似乎與其已經融爲了一體。

小時候最愛盪鞦韆,蕩得與天空平行,也嚇得爸媽連忙打住,生怕我摔下來,滿滿的美好回憶。

但現在的公園改變了,再也沒有以前的韻味兒了,只有一些廣告打造的亭子,那裏曾經埋藏着我的歡笑,如今卻被廣告紙鋪得滿地,那種小時候的歡樂好像也不復存在。

6歲時

那是我第一次去石鼓山廊橋,也被嚇得不輕,那時的記憶我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但那個照片,除了看一次笑一次的搞笑表情之外,污濁的河水也是頗爲顯眼的,那時河水乾涸,露出河牀,河水竟比小溪還細、還慢,也是令我驚訝。

而現在的渭河水波光粼粼,堤岸綠草青青,白鷺、野鴨暢遊嬉戲好不自在。人們在堤岸上散步玩耍,一派美景祥和,美不勝收。

9歲時

北坡早已成爲我平時閒暇遊玩的地方,或是因爲經常光臨的緣故,我並未覺出它的變化。

然而一個長假後,北坡卻給我了驚喜。它一改往日作風,曾經的小路正在擴建,連排房子整齊排列,外形美觀,走近看各有特色,樹林與農家樂動靜相連,新修建的西府老街也頗令人期待。

12歲時

對於我而言,總記得小時候的寶雞“一片平坦”,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霓虹閃爍。而現在高樓不斷林立,投資200多個億的“寶雞第一高”也即將建成,這個地標性建築是我們寶雞的驕傲。

我的故鄉——寶雞,它變了,變得越來越好,但唯一不變的是我與寶雞的故鄉情。

鄉情作文6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有人說鄉情是一輪明月,既有陰晴又有圓缺;有人說鄉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把濃濃的心意寄給心愛的人;有人說鄉情就像輕淡的晨曦,照耀着大地如此美麗。可是我卻說鄉情像土地裏茁壯成長的麥苗,爲了成長而不斷努力。

小時候的我,總是對一切都充滿着好奇。那時,我常常擡起頭詢問奶奶:“奶奶,什麼是情?”奶奶望着我充滿期盼的瞳孔,沒說什麼,只是看了外面的一片片麥地,嘴角上揚:“情就在那裏,等以後你長大了,就懂了。”我十分疑惑,卻又只能呆呆地望着麥地,它彷彿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使我對它有了一種想要摸清它的衝動。

後來的我,總是一個人來到麥地,來欣賞這裏的一切,這裏的美好。剛播種的麥,麥苗長得不高,一眼望去,綠油油的。一陣微風吹過,它們如同一羣頑皮可愛的孩子,左擺右擺,跳起舞來。時不時還會飄來淡淡的味道,摻雜着泥土味,還有草的清香。我對它有了更大的期待。

長大後,我望着奶奶那蒼老了許多的面孔,一頭銀髮被染髮劑所覆蓋,變得灰白。時光、歲月帶走了許多,但那片麥地還在。我對奶奶重複着兒時的那個問題:“奶奶,情到底是什麼?”奶奶擡起她那不再年輕的面龐,望着我,依然什麼也沒說。她看向了那片金黃的麥地,我明白了,也許答案就在那裏。

我像以往一樣來到了麥地,這裏什麼都沒變,唯一改變的就是麥苗已經長大了,變得金燦燦的。這裏的土地因爲歲月的洗禮而不再那麼肥沃,變得乾燥。什麼都沒變,卻什麼都變了。我用手撫摸着這些麥子,似乎明白了這片土地所肩負的使命。我也明白了那是一種麥香蘊含着的淡淡的情。

麥香讓我忘記了平時生活中的枯燥;麥香讓我忘記了學習中遇到的挫折;麥香讓我忘記了悲傷的往事;麥香讓我享受到了人間的美好。

我奔跑在麥地間,那裏有我追尋的夢,我像一個天真的孩童穿梭於間。遙望金黃的麥田,聞着淡淡的麥香。我明白,濃麗的外表不屬於鄉情,鄉情是微風吹過,散發出的淡淡的麥香。

鄉情作文7

我的家鄉被人們稱爲“文明之鄉”——-同安,同安別稱銀城。因爲它東西長,西北窄,形似銀錠纔有此稱。它不但有輝煌的過去,也有不同尋常的將來。奶奶說,相傳以前我們這兒沒有溪,老龍王的小兒子,來到我們同安,看到碩實累累的果園,就被風景迷人的同安給迷戀住了,於是它就化身成一條小溪,這條就是影視城“小北京”的小溪。

小溪旁有一條長百米的長廊,在長廊的中間都刻着精緻又美麗的圖案。在往前走是御花園,佳木蔥蘢,奇花競放,有着許多的花兒如:女兒棠、簦蘭、清葛……高高聳起的天安門城樓,雄偉壯觀,八盞大紅燈懸掛在兩邊,真是氣派極了。遠遠看去,就彷彿你是來到了紫荊城外。“家鄉的變化太大了。”

爸爸對我說,以前住在瓦片房,並且下雨時,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而現在在高樓大廈,裏面裝修得金碧輝煌,有彩色電視,洗衣機、空調……大多數人家裏有了電腦。以前只有有錢人才有的電話,現在家家都有,而且人人身上都攜帶着手機。村子裏都是泥路,每當雨天,村裏人都會弄得一身泥。

直行車車輪有時會被纏着不放。現在晴天一身塵的土路不見了,變成了一條又長又寬的水泥路,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村路。植樹造林綠大地,栽花種草美人間。確實如此,人們在馬路旁種上了一棵棵樹,它們挺直了身子好像一位位哨兵守着大家。每斷路口都裝有紅綠燈,如果交通堵塞,車輛也會有紀律自覺的排隊通過。

以前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麪、野菜,而小米飯這類則是客人來時纔有得吃的,大米、白麪更不用說了,根本沒有,現在則餐餐有魚有肉。現在天天都有新衣服穿,而以前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如果家裏孩子多,老大穿不下了,給老二穿。老二穿不了,讓老三穿。實在穿不下了,用來做鞋。以前去一趟廈門,要從同安走到廈門,天還沒天亮就開始走,晚上纔到集美大橋。而現在有了摩托車、小轎車、公共汽車等等,做公共汽車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廈門,做自己開的車1小時就可以到廈門了。

啊!家鄉的美麗富饒,家鄉人的熱情好客,常常使我難以忘懷。

鄉情作文8

每一個孩子都是神槍手,故鄉是靶心,無論多麼遙遠,多麼渺小都不會有絲毫偏差。

——題記

每個生靈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牽引着它的一根絲,而這根這絲就是令人夜不能寐,魂牽夢繞的故鄉情。

小時候,故鄉是一個歡樂的地方。那個時候,沒有學習的壓力,沒有一次次考試的緊張氣息,所擁有的卻是那悠長的假日,光着腳丫在滿大街上亂跑,給村東頭的老黃狗吃剩的零食,跟賣油條的張阿姨問聲好,再給烈日下吆喝着賣西瓜的王老頭一杯水,又送給河西岸磨針的劉奶奶一抹微笑。那個時候,一天天的'時間就這麼蹦蹦跳跳地流逝,也不覺乏味,也不覺無聊,只是一日日地歡快。

長大後,故鄉成了我最厭惡的地方,我討厭那裏,討厭那不便利的交通,討厭那不順暢的wifi,更討厭父母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囉嗦嘮叨,在那段時間裏,我無時無刻地不想飛越家鄉的囚籠,展開那矯健的翅膀,在碧藍的天空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就連那兒時對我關切倍加的鄰里們,即是面對面迎來,只是微笑點頭決不多言一語,兒時的夥伴們也逐漸隨着歲月的變遷,終成陌路人。

而現在,故鄉又成了一個充滿思念的地方,在異鄉求學的前一晚,我還激動萬分,對母親的千萬叮嚀不以所然,但幾年光景猶如白駒過隙,我對故鄉的思念卻愈發顯著,每每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都會披上衣服,倚立窗前,望那皎潔的月光,回想一片片熾熱的故土,和故鄉里那一個個令我牽掛的人。每每這時,我都期望可以回到兒時的家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靜處家鄉,每時,每刻。

是的,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爲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瑕疵,飛上星空後才發現,那裏充滿灰塵,骯髒,還不如地球溫暖實在!故鄉也一樣,曾經無比渴望逃離家鄉,到頭來,那竟成了最溫暖的地方!

綠葉總會離開枝頭,但對枝頭的思念卻不曾減少,天涯的遊子們啊,你們的脈脈鄉情,日月可見!

鄉情作文9

我幼小的時候,因爲家裏需要用錢,爸媽就去外地打工,把我送到了奶奶家。奶奶家住在一個山村裏,那裏的人們個個熱情好客。

山村的春天是可愛的,活躍的,當春天的溫暖取代了冬天的寒冷時,田野裏的土變得鬆軟無比。奶奶牽着我的小手,漫步在田野上,聞着清香的泥土的氣息,哪種融化在大自然裏感覺,是在城裏永遠也體會不到的。這時候,要是有鄉親經過,就會聽到親切的呼喚:“小丫頭,這裏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地看個夠,別回城裏就忘了呀”。是呀,這就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此刻,我不僅僅是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賜,更重要的是,我在家鄉的懷抱裏,感受到濃濃的鄉情。

“一日之計在於晨。”隨着聲聲雞鳴,每家每戶陸續開門,幹起一天的農活,男的下田耕地,女的便挽着一籃衣服相邀來到小河邊。這裏的搓衣聲,說笑聲,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歡樂。

在奶奶家的後面,有一塊空地,奶奶便動手開墾出來,我也幫忙,種上各種花草和蔬菜,成了我家的小園,奶奶洗菜的時候,我便蹲在奶奶的腳旁邊,用稚氣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勞。奶奶到小河邊洗菜,我便在旁邊摘野花,撿小石子,玩累了,奶奶把我放在木桶裏挑着走這時候,一邊是我一邊是菜。奶奶的臉上露出慈愛的笑容。路上遇到鄉親們,我常常會得到一些小動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蝦子、小泥鰍,或是叫我不出名的小魚,最常有的是得到一些野花或是一些菜花。小手捏着,小鼻子聞着,真舒服!

有時奶奶要去山坡上割草,就把我交給大嬸照顧,走出大嬸家,他便塞給我一個剛煮熟的紅署和自家做的粑粑,因爲人小個頭矮,小狗、小貓、小雞經常會跟我搶東西吃,我東躲西藏,急得哇哇叫,這時大嬸吆喝着給我解圍,趕走了小狗、小貓、小雞,我舒心地笑了,捧着熱騰騰的紅薯,吃着香噴噴的粑粑,心裏更是暖和無比。

上小學三我離開小村莊,我的心卻似乎遺落在小村裏,我忘不了在家鄉的美好時光,忘不了我的家鄉,更忘不了那份濃濃的鄉情。

鄉情作文10

“一碗水,一杯酒,一朵雲,一生情”,每每耳邊響起《鄉愁》這首歌,眼前就會浮現熟悉的那個地方,那個我出生、成長的老地方,那個我永遠眷戀的地方――我的家鄉。

雞谷山,是我兒時的樂園。小時候住在雞谷山上,每天都有新的樂趣。清晨,外婆早早起身,爲我和哥哥下面條。不知是外婆的手藝好,還是老家的鍋鏟舊,做出的麪條總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那個味道最是令人懷念。吃完早餐,哥哥總帶着我滿山跑,早晨的一切都是新的,晶瑩的露珠透着綠,它覆住的草葉是白的。樹林裏總飄着一股香甜的泥土的味道,混合着野果子的酸,青草的嫩,花兒的甜,以及雨後落葉堆裏散發出的清新的感覺,都在溫潤的空氣裏薰陶着人們。

在樹林的懷抱裏,感覺上永遠是那麼清涼、爽朗。我與哥哥盡情地在這個樂園裏嬉戲。哥哥與我用樹枝撥開落葉,總能看見一個不爲人知的屬於昆蟲的小世界:鼠婦擺動着兩條長長的觸鬚,數不清的小短腿急速律動,一眨眼又躲到另一叢落葉堆裏去了;毛毛蟲被我們打攪了美夢,不情願地蠕動着肥胖的身軀,慢吞吞地爬遠了,是想再尋覓一個睡懶覺的好地方吧?還有小蜘蛛,大概才一塊指甲大小,並不怕人,一頓一頓地爬着,倒想爬上你身上去玩玩。掀開石塊,有時能看見蚯蚓在開舞會,蜈蚣在比美。走在青石路上,仔細一瞧,螞蟻在排着長龍收食物,綿延數米,浩浩蕩蕩的氣勢,令人歎爲觀止。有時我們會找一些大肉蟲子去喂螞蟻,看它們纏鬥許久。蟲子哪裏去我?樹於上,菜葉下,哪裏都有。

每到夜晚,特別是涼爽的夏夜,是最美的。我們一家子趴在天台看星是,那時候的天空是澄淨的,滿天繁星,讓人眼花繚亂。大的,小的,孤單的,成羣的,亮的,暗的,眨眼睛的,躲貓貓的,數不過來。每當這時,一家人擺上一碟花生米,鋪上席子,暢談生活趣事。外婆總是抱着我,講星星的故事;媽媽總會跳起舞,與爸爸共唱民歌;哥哥總顧着撿樹枝,趁我不備戳我一下,然後與我打鬧一番。

自家的菜園子,這時候也悄悄地上演了一場盛大的舞會:螢火蟲們點着綠瑩瑩、黃燦燦的燈籠,成羣結隊地聚在一起,跳着歡快的舞蹈,我和哥哥撲過去抓,它們又匆匆忙忙地橫衝直撞,一下子全散到天上,躲在星星羣裏了。我們漸漸迷亂於這樣的繁景,分不清南北東西了。

家鄉,於我而言,它是一片熟悉的田園,一座陳舊的房子,一片有趣的樹林,一個樂園。這個樂園裏,有可愛的小生靈,有誘人的氣味,有蟈蟈歡唱的美妙樂曲,有知了振翅的聲音,有悅耳的鳥鳴從樹上傳來,有松樹啃食松果時掉下來的聲響,有青蛙在求偶時真摯歌聲,有風吹過樹林時沙沙的低吟,有露珠滑落時悅耳的叮咚聲,有貓兒的嬌喚,有小狗的輕吠,有外婆講故事時的笑聲,有媽媽喚我回家時的呼聲,有大家一起吃飯時碗筷的碰撞聲,我的耳畔時常有一種神祕而懇切、真摯而急迫的,一直在呼喚我回來的低吟,使我情不自禁,沉浸於對家鄉的懷念中無法自拔。

如今,我長大了,家鄉那塊令人眷戀的土地,鮮少再去了。我再沒去掏過蟻窩,再沒去摘過野果,再沒去掀過石頭,就連親愛的哥哥,也難見一面了。這塊美麗的,我曾經的家園,我曾經的樂園,少了我們這兩個孩子,還是一樣的吧?哪怕此後再難回來,我親愛的家鄉啊,等我在外地的一切塵埃落定,你是否還是那一快純真無暇的淨土,是否還會包容我這個不懂事的浪子?我哥哥在本子上寫下的那句“縱使我失去了堅守的意義,我也要將最後一絲力氣,揮灑到我深情地愛着地土地……”是不是因爲和我一樣,思鄉之情無處揮灑?

我親愛的家鄉啊,你總是默默的,一言不發,卻總是令人魂牽夢繞,令思鄉的遊子愁白了黑髮。你見證着我們少年時的點點滴滴,你使一代一代的鄉人不經意間滿腔鄉情。再回首,當一切繁華如過眼雲煙,洗盡鉛華,落盡纖塵,你還是你,我仍是我。

鄉情,是一個遊子對家鄉的依戀,是一場回憶被撩起的起點,是我最懷念的外婆煮的那碗香噴噴的面……

故鄉啊,待我學成而歸,我一定揣着一顆真摯的初心,再次在你的懷裏嬉戲,一如曾經。

鄉情作文11

喧譁的大都市,僻靜的小山村,兩個極端的地方,帶給人們確是同樣的震撼。

——題記

瞭解到許多古人都隱居山林中時,我真的很不理解,我喜歡挑戰與刺激,認爲隱居山林將會埋沒才華,無法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雅緻。然而當我真正來到這深山之中,那種感覺體會極深。

五一假期,來到了太河水庫,當然太河水庫就坐落在太河鄉。那是一個讓我陶醉的地方,走進太河鄉,儘管路越來越窄,但景色卻愈來愈美。那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小鄉村,沒有整齊的街道,沒有漂亮的房子。土房子、稻草頂,有的甚至看上去難以住人,就是這樣的景色卻讓人感覺到一種特別的古補典雅。太河鄉水多河多橋也多,大大小小的橋隨處可見,有的是剛建成的鋼筋混凝土橋,有的則是上了年歲的石頭橋,隔十幾米就可見到一座,倏爾讓人想起:“小橋流水人家”。太河鄉房屋坐落極不規則,或稀稀兩兩或緊密聚集,路邊偶爾碰見三三兩兩的村民,聊天、打牌。平凡的臉上流露出難得的質樸。路邊果樹、花椒樹、柿子樹密密麻麻,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顯然是任人採摘,儘管偏遠的山村不會有太多山外來客,但他們的品質仍叫人敬佩。

近數小時的車程,碩大的水庫展現在人們眼前,沒有海洋的廣袤,沒有黃河的壯烈,微微泛着波瀾的水面似乎襯托出太河鄉人的品質:平靜、低調、淳樸。坐在水庫的大壩上俯視水面,頓覺心情大好,一切煩惱都煙消雲散。許多遊人都紛紛拍照攝像,似乎想把這兒的一切都記錄下來。

回來的路上,一條偏僻的小路,車子向前奔跑,一個路人向我們擺了擺手,我還開玩笑道:“這兒的人真有好啊,還和我們打招呼。”結果走了一會兒,發現前方路已經堵了,我們不得不掉頭,回去問路,那個行人還在,操着濃厚的鄉音說:“俺不都和你說了,不能走了。”然後耐心的想我們指路,我的心中有一絲感動,在這個無比現實的社會中,好人有但遇到好人很難,你無法體會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得到幫助的感覺。

這就是太河鄉太給我的:美麗、質樸、感動。

鄉情作文12

小時候,我生活在故鄉,無憂無慮。對我而言,家鄉是最美的,尤其是這裏的三大風景點,山、水、人家。

我很小的時候,就生活在故鄉的那個土胚房裏。房子一面靠山,一面傍水。夏天傍晚,我和爺爺奶奶常到山上乘涼,山上綠樹成陰,涼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當爺爺奶奶在乘涼的時候,我和哥哥就在一旁捉螞蚱、採蘑菇、摘果子,或在一邊的綠草地上打滾。無聊時,我和哥哥就在草地上做遊戲。最好的是,我們採到的蘑菇還可以炒着吃。我喜歡家鄉的小山。

我家門口有一眼清澈見底的泉,泉水十分甘甜可口,村裏的十幾戶人家都用着這眼泉。有時,大人們在泉邊洗衣服、打水,我和哥哥就在河邊撿石頭打水漂,經過長時間的鍛鍊,我們一次可以打很多個呢!有時,我們還會叫上幾個小夥伴,去水裏抓魚蝦和螃蟹;有時,去抓蝌蚪、摘蓮蓬;甚至還會和大人們一起去釣魚。最可笑的是,我們還去水裏抓過鴨子:看見鴨子了,一下撲上去,鴨子沒抓住,自己卻摔了個狗啃泥……我愛屋前的小泉。

我們村裏十幾戶人家,前前後後我都認識,哪家姓張,哪家姓李,我都一清二楚。村裏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過着和平的生活。我每一次遇到一個親戚,就會得到一些小玩具或食物。如:一個烤紅薯、一條金魚、一個小蘑菇……但是,最令我高興的是,家鄉的人們都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記得有一次,張叔叔的房子着火了,大家便不約而同地提起水往張叔叔家跑去,才過了一會兒,火就被撲滅了,張叔叔一個勁兒地給他們道謝,他們卻若無其事地說道“沒啥,沒啥”。我愛故鄉的人們。

雖然,讀小學的時候,我離開了故鄉。很久才能去看一次爺爺奶奶。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家鄉的一草一木,更不會忘記家鄉那勤勞、樸實的人們。

啊!那濃濃的鄉情……

鄉情作文13

家鄉,不是桃花,一眼灼人,卻是梅花,清香永存。

家鄉,不是雷霆,響徹雲霄,卻是春風,撫慰心田。

家鄉,不是龍井,提神養氣,卻是茉莉,清香撲鼻。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家鄉,我亦是如此。我的家鄉在河北邯鄲,一個富饒美麗的現代化小都市。它的美深深吸引着我。我也深深地愛着它。

家鄉情·自然美

邯鄲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以文明古城而著稱。擁有富含民族風情的清泉寺,紅色旅遊景點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烈士陵園,古代文明遺址天下第一龍鳳區……每年春天,爸爸媽媽就會帶着我們全家去魏縣看梨花,紅的、白的、粉的,各有千秋。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兒帶着甜味,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想象。

家鄉情·自然美

邯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邯鄲成語就鼎鼎大名。邯鄲學步、黃粱美夢、胡服騎射等成語流傳至今。完璧歸趙是一個著名成語戰國的時候,它講了趙惠文王有「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戲言願以十五個城池換。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只欣賞,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就騙秦王要回了和氏璧,叫人將那塊璧玉連夜從小路送回趙國,它展示了以藺相如爲代表的邯鄲人的足智多謀,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大智大勇,不計前嫌,以國家爲重的愛國臣子,我們要向他人學習。

家鄉情·小吃美

邯鄲還有各種美味的事物,魏縣的鴨梨,涉縣的核桃,大名的香油,永年的驢肉香腸、小酥魚,一簍油水餃,聖旨骨酥魚……應有盡有,它吸引着我,也同樣吸引着許多‘邯鄲人’。

家鄉情·人情美

景美,物美,人更美。從古代的藺相如到現在的左權大將軍,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家鄉的人民,外表平凡,內心淳樸,腳踏實地,相親相愛,互相幫助,鄰里間少了多嘴多舌,多了互相幫助。我愛家鄉,更愛家鄉那些勤勞的人們

我愛我的家鄉,它有美麗的傳說,他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也深愛着它,永遠。

鄉情作文14

貝殼會選擇最舒適的沙灘安家,貝母會選擇最純淨的海水生活。――題記

“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你知道它在哪裏嗎?她就是象山。

象山縣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總面積65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象山是綠色半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17℃,森林覆蓋率5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級,人居環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之美譽。

當朝陽在海平線上露出一絲霞光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港口,升起了無數白帆,一聲悠長的號角,萬船出海,讓岸邊的親人枕着濤聲,在潮起潮落中等成了“望潮”……這是千百年漁民的生活寫照。在漁民們看來,這是一種極其平凡、普通的生活,就如同鐘擺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擺動。而在那些從未走進過漁村人們的心中,這就是一個瑰麗而浪漫的夢呵!

散落在村中的蒼老的舊船,斑駁的舊漁網,用巨大的石塊鋪成的“颶風廣場”一邊是由巨大鵝卵石砌出的防風牆,牆角豎着栓着紅線的祭年石;另一邊是鱗次櫛比的“漁樓”,灰瓦的屋頂挑着漁燈,四周排着風標,中央曬着漁網、浮子;蒲葵樹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這就是天藍藍、海藍藍、漁歌聲聲忘家還的中國漁村……

在這裏您可以體驗到最純真的漁民俗活動,每年的三月三、開漁節讓您感受到漁民的風俗和漁民的純樸和熱情。“海誓山盟”婚典,讓您感受海邊婚慶的浪漫;“豐收節”讓您享受漁家豐收的樂趣;“除夕之夜”讓您享受漁家獨特除夕風情……在這裏,同樣也可以體驗到最刺激的娛樂活動。您可以乘坐快艇急馳在海面,也可以乘坐動力傘在天空飛翔,更可以乘坐海盜船乘風破浪……

來吧!體驗漁文化節慶的樂趣,感受最刺激的娛樂活動。

鄉情作文15

家鄉的土地不一定是最最富饒的,但它是每個遊子想念的港灣;家鄉的景色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它是鄉人魂牽夢縈的迷戀,家鄉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但他是質樸無華的平凡!家鄉如一杯濃茶,苦澀中散發着無窮的清香,家鄉如一壺老酒,甘冽而醇香。鄉情是每個人幸福而美好的回憶密碼!

我的家鄉,雖不富有,但那裏卻有我最美好的回憶。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喚醒了春天,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果園裏,梨樹、杏樹,爭奇鬥豔,好一派熱鬧的景象!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春種最好的時節,農民們都忙的昏天黑地,播種着自己的希望。路邊的小草也正努力着鑽出地面,探頭探腦的觀察着新奇的世界。我讚美小草這種不懼春寒、鍥而不捨堅韌的精神,它深深打動了我。

夏天的村景,很迷人。麻雀在枝頭歡快的歌唱,黃鸝在枝頭愉快地舞蹈。田地裏的小麥一片碧綠,玉米挺拔茁壯,這是勤勞的成果,也是豐收的好兆頭!路邊的小草今非昔比,已變得更加蒼翠有力,而樸實農民伯伯則沒有休息的時間,正抵着烈日在農田地裏,汗流浹背、辛苦並快樂着!

秋天的村莊則是一片豐收的景色。成熟的玉米一個個金燦燦的昂首挺胸,等待着農民伯伯來收穫。那玉米枝葉則特別調皮,農民伯伯收玉米時,玉米杆就像在那保護孩子一樣保護着玉米棒子,不時的刺一下,刮一下,不讓農民伯伯奪走他們的孩子。雖然農人的手刮成了刺刷子,但他們臉上卻閃耀着喜悅的笑容。昔日的小草,如今已變得變的枯黃,軟綿綿的躺在地上,園子裏的樹上掛滿了金燦燦、紅彤彤的果子,你若隨便摘一個,張大嘴巴咬一口,味道好極了,甜甜的汁水立刻溢滿嘴脣!秋給家鄉增添了豐收的色彩!

鄉村的冬景更令人難忘。冬日的太陽很慵懶,很晚了纔將陽光照在掛在屋檐下的玉米辮子。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可以坐在火爐前,砌一杯熱茶,煮上熱氣騰騰的飯菜,盡情享受屬於自己的那種溫暖與舒適。冬日的夜晚非常寧靜,除了遠處深巷幾聲犬吠,再聽不到一絲聲息。

哦,濃濃的鄉情啊,你如一縷裊裊炊煙,讓彷徨者看到冬日的溫暖;讓漂泊者有了停泊的港灣,即使在遙遠的地方也能望見歸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