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敢說“不知道”作文

敢說“不知道”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敢說“不知道”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敢說“不知道”作文

敢說“不知道”作文1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這樣說。

“不知道”這三個字總是會從以前年少無知的我們嘴裏蹦出,但一轉眼,我們已經度過了11個春秋,知識的增長與“面子”的阻攔讓這三個字藏得深深的,不再輕易出現了。但鄭淵潔去參加筆會時卻敢於當衆說“不知道”。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竟然敢於當衆說出“不知道”,試問我們身邊又能有幾個這樣的人呢?

敢說“不知道”,體現了一種態度。“不知道”不僅表示不知、不懂,更表示一種勤學好奇,渴望求知的態度。承認自己“不知道”,可以使你對不瞭解的事物產生好奇心並去鑽研、深入,爲自己的知識宇宙再添一顆閃亮的星。

敢說“不知道”,體現了一種誠實。從前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孔子遇到兩個在爭辯的小孩子,其中一個說,“我認爲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爲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第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而另一個小孩兒又說:“太陽剛出來時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只能坦白地說自己不知道。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像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敢於在孩子們面前坦然說出自己“不知道”,這樣有什麼不好呢?說不知道,能夠讓人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進,讓自己更完美。

敢說“不知道”,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和鼓勵。說出“不知道”會讓人感到在衆人面前羞愧難當,從而促使人去一探究竟,弄懂這個問題。正是這樣,纔會讓我們明白更多的道理,少一些真的“不知道”,多一些真正的“都知道”。

同學們,讓我們敢於說出“不知道”,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吧,爲了明天,我們能夠把一些真的“不知道”變成真的“都知道”。

敢說“不知道”作文2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因此,我們要敢於說“不知道”。

在我們小時候常說“不知道”,但在我們長大後,這三個字就很少從我們口中蹦出了。因爲我們擁有一些所謂的“地位”(比如當上了大隊委,學科代表等),頭上的光環太耀眼,以至於我們不願去承認“不知道”。而成人更是如此,他們總用一些隨意的語言如“我就考考你”等來掩蓋自己的“不知道”。但是其實只有真敢說“不知道”才能激起好奇心與求知慾望。如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也是承認了自己的“不知道”纔會去潛心專研,不厭其煩地做實驗的。

而會說“不知道”的人有兩種,一是真不知道,二是知道的並不全面但很謙虛,而這兩種情況下說出的“不知道”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因此說“不知道”是一種態度,是勇敢,謙虛與坦誠的表現。

說“不知道”也是一種品質。有些人因爲覺得自己早已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不去說“不知道”,認爲自己無所不知。其實我們現在說的很多大道理在幼兒園時都學過,如:要感恩,團結等,但這些要用一生去踐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尚有很多未知的變化,因此,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是什麼都知道的。

說“不知道”更是一種態度,它並不是無知的表現。如《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對軍事並不精通,也從不知道諸葛亮,但司馬徽和徐庶向他再三推薦諸葛亮,因此引起了劉備的'好奇心,於是他決定去尋找諸葛亮。事實上劉備去了四次,每次去要麼見到諸葛亮的朋友,要麼是諸葛亮的丈人。但劉備放下不必要的“尊嚴”,去一次次請,纔將諸葛亮請出山。

連劉備這種帝王之才都可以放下身段,謙虛待人,敢於說“不知道”,爲什麼我們卻做不到呢?

所以,請扔掉那些無用的“包袱”,放下身段,敢說“不知道”,才能走出更好的人生。

敢說“不知道”作文3

生而有涯,學海無涯。人的一生是有盡頭的,但學習的知識卻是無窮無盡的。有許多東西,我們都不可能全部正確知道答案。不必不懂裝懂,直面回答我不知道,這何嘗不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呢?

孔子教導弟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在《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裏,孔子面對兩個小孩的提問,沒有怕自己丟臉而去欺騙或是找藉口,真誠的回答他們我也無法判斷。像孔子一樣名氣這麼大,學識如此淵博的人,都有可以承認不知道的胸懷,那麼我們,面對不可理解的知識時,又有什麼可隱瞞的呢?

在學校中老師經常說,她們不是無所不知的,老師也和我們一樣也還有許多東西要去學習。語文課時,老師對於大部分內容,都能一一傳授給我們。可是一旦遇到老師自己也拿捏不準的,她從不隱瞞,總會笑着讓大家拿出字典查一下,我們因此也就會意了,刨根問底也要把不知道的弄明白,對於不知道的知識,不能含糊。

進入初四以後,老師對我們要求更加嚴格了,要求我們在一個星期內每人必須問幾道自己不會或上課沒聽懂的題,我一開始不以爲然,覺得老師有點小題大做了。但爲了過關,我也就隨大流跟着同學們去了,只是爲了刷個人數。可是後來發現,因爲每天都只是去刷臉,並沒有真正提問自己不會的難題,幾天下來,竟沒有一絲進步。從那幾次之後我明白了,我不能爲了應付而去不懂裝懂,找出自己的不知道,爲自己解惑而去,纔是真正的目的。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未知等着我們用不知道來開啓。沒有誰能通曉所有知識,所以我們不用過於在意自己不瞭解的。只要努力去學習,填補自己的空缺,爲自己的不知道而努力,這樣才能從不知到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