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精選4篇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導語:端午節像是夾在歲月當中的一枚書籤,它時時提醒着我,又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到了……以下是端午節的感受精選範文,歡迎大家的閱讀與參考。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精選4篇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第1篇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又要吃香噴噴的糉子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端午節都要吃糉子、包糉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報國無門,最終在陰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愛國主義樂章。

今年端午節到了,媽媽特地從超市買了各種各樣、各種味道的糉子,我迫不及待地撥開糉葉,大口大口地吃着,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裏。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是生活在祖國的懷抱的少年兒童,要向先輩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第2篇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端午不僅僅是因爲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糉子的樂趣,吃糉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糉子。先要準備糉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糉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糉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溼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於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着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第3篇

端午節,這個與春節、中秋等同隆重,在中國綿延了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記憶裏,除了龍舟競渡助威鼓響,很大程度上恐怕只能隱隱定格於糉子飄香了。

自從跨入大學校門及至漂泊而繁忙的求職生涯,對於家鄉端午節的印象不僅難以忘卻反而更加追憶和懷念。儘管有時也在街頭的攤點和超市買一些糉子吃,但那氣氛和滋味卻遠不能與家鄉的韻味相比。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那天家裏的各個門上要插柳枝、插艾藥,孩子們都要在手上系五色的絲線、身上帶裝着雄黃等藥物的荷包,據說這樣可以辟邪和預防蛇蠍、蚊蟲的叮咬。端午節前後,適逢家鄉麥收的時節,母親不只是包糉子,還緊忙着用新磨出的麪粉炸油糕、油餅給我們吃。現在想來,那時的端午節不只有糉子香,還有混合着陽光、汗水味道的麥香,以及民俗的節日氛圍。

在農村鄉下,過節歸過節,龍口奪食的季節手邊的農活是萬不能耽誤的。如果天氣晴好,父母親和兄弟們會將新收穫的麥粒攤開在門前的打麥場晾曬,我是家裏唯一的女孩,分給我的活計則是負責看護,以防小鳥、家禽啄食。

那一刻,我常常手拿一隻口琴,外加幾冊連環畫書和幾隻醇香的糉子,或躺或坐在濃密的樹陰下,看書看得累了,便胡亂地吹奏一些不成調的音符,或吃一口糉子。生活的艱辛在我幼小且無憂無慮的心靈留下了記憶的痕跡。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情景多麼帶有朦朧的詩意,是那樣的溫馨,且耐人回味。

端午節像是夾在歲月當中的一枚書籤,它每時提醒着我,又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到了,藉着端午小長假的機會,我攜着女兒提前回到了養育我的故鄉,我要讓女兒看看家鄉的山水和思念已久的外公外婆。

今年的端午節有着特別的意味,舉國民衆可以同享調整後的三天假日。可就在端午節前的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讓數萬同胞頃刻罹難,他們的世界就此永遠地失去了陽光,也不會再有糉子飄香的味道了。

回家了,我的父母和小外孫女自有一番問候和親暱。親熱過後,我和女兒的目光停留在了父母家堂屋正中的桌子上。那裏端端正正擺放着五個翠綠的葦葉包成的糉子,當中的香爐裏飄着嫋嫋的清煙,兩邊燃着白色的蠟燭。在我們驚異之時,母親用哀嘆的語氣告訴我們:“老天真是作孽啊,地震糟蹋了多少人,這些糉子是咱對死難者的祭拜和祈禱”。

這就是鄉民的節日習俗,這就是平民淳樸的哀悼方式。

記憶,感觸,感動,在山鄉農村,在這個端午節。

  端午節的感受範文第4篇

作爲三大傳統的農曆節日(不包括元宵節)之一的端午節在現代人的生活裏越來越淡化了,特別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甚至忽視了這個節日了。

關於端午的風俗很多,比如划龍舟、吃糉子、插艾葉、插菖蒲、喝雄黃酒等。在農村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未婚的女婿要到岳父母家去隨禮,是萬萬不能少的。現在看來,好多風俗已經不再流行了。但是吃糉子,插艾葉這些習俗還是在過節時可以看到的。在農村隨禮的習俗也時時可見。只是現在的端午節的節日氛圍已經很淡很淡了,不由得想起了小時侯過端午節的情形了。

說起來80、90的人可能都不會相信了。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期,人們的物質生活還是比較貧乏的,也就是剛剛達到溫飽罷了。平時生活中油水還是很少的,不象現在這麼豐富,如果那現在的生活和那時相比,就會覺得現在是天天過節了。特別是在農村,生活還是相當清苦的。春節過後到端午這段時間,沒有其他節日,平時是很難得由吃葷菜打牙祭的機會的,小孩子肚子裏油水少,就更饞了,特別盼望家裏來人或是節日的到來,就在日日期盼中,端午節來了,打牙祭的機會到了,怎不令人高興。

當時在農村,不僅是孩子們的生活清苦,大人也是同樣的清苦,因此也要借這個過節的機會適當改善改善生活,所以對端午節還是要精心準備,好好過的,不管是家境好的,還是家境不太好的,都同樣重視。過端午節,不論怎樣,包糉子是少不了的。包糉子要用糯米。那個時候,不要說經常吃葷有難度,就是想多吃幾餐糯米飯都不能滿足。端午的前一天,家家要泡好糯米,然後用洗乾淨的新鮮的蘆葦葉子包糉子,在農村也不是每一個女人都會包的,特別是那些新過門的小媳婦。所以大家往往是聚到一起,互相幫忙。從這個時候,我們一幫小孩子就開始圍繞着包糉子的人羣不離了。當然,由於糉子的用料大體相同,所以糉子包好後就各自回家去煮了。煮糉子也是很有講究的,文火慢燒,不能太急,必須煮透。當糉子熟了的時候,那種清香,直望人的鼻子裏鑽,引得小孩子更饞了。一般糉子是要在端午的早晨吃的,但是小孩子嘴饞,在頭天晚上,母親會拿幾個給我們吃的,殺殺我們肚子裏的饞蟲。

端午的當天,我們是不要母親喊的,早早就起牀了,粗粗的洗一下臉,就開始圍繞着母親轉了,眼睛巴巴的,一副饞蟲的樣子,母親看到了,偷偷在一旁發笑。這時候,母親就要給我們派事了,所謂的派事,也就是放豬,放鵝之類的,那時的農村,不論是誰家都要養幾條豬,養十幾只鵝的。派好事,母親便給我們一人兩到三隻糉子,一拿到糉子,我們就準備出門放鵝了,母親忽然又把 我們喊回來,變戲法似的忽然拿出幾隻煮熟的鹹鴨蛋,一人一隻,這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了。

一出門,迫不及待地剝開一直糉子,先用鼻子深深地聞一會兒,那種蘆葦葉子混合着糯米的清香,讓我們的口水都下來了。輕輕地咬一口,又軟又糯,真是好吃呀。鹹鴨蛋是捨不得吃的,直到把糉子吃完了,要回家了,這才慢慢地剝開鴨蛋的殼,先一點一點吃鴨蛋的白,最後剩下金黃的滿是油珠的鴨蛋黃,一口咬到嘴裏慢慢咀嚼,那種滋味,妙不可言,只覺得天下最好的美味就是鹹鴨蛋特別是鹹鴨蛋的黃了。

母親已經離開我們了多年了,再也吃不到母親包的糉子了。現在的生活已經極大地改善了,糉子也只是很普通的食品了,不要說是端午節想吃糉子,就是平時任何時候想吃糉子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只是沒有辦法體會到兒時的滋味了。

端午節又要到了,真的很懷念兒時糉子的滋味,更懷念曾經包了很多年糉子給我吃的母親。

我把一輩子的幸福裝在這些氣球裏,你要緊緊抓住哦。要是你放手了,那麼我的幸福也就隨風而去了……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