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關於四年級實驗的作文六篇

關於四年級實驗的作文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實驗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四年級實驗的作文六篇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1

“咦?手絹怎麼嗎,沒有被燃燒呢?太神奇了!”教室裏傳來一聲又一聲的疑問,嘿!知道我們在幹什麼嗎?哈哈!我們在做實驗呢!

下午上作文課時,王老師拿來一瓶酒精一條手絹和一張紙,還有一個打火機和一本書。“王老師,你這是要幹什麼啊?”同學們自言自語地說。還有幾個淘氣的孩子說:“王老師可能要放火燒房子吧!我們快跑吧,哈哈!我可不想當一隻烤全羊!”

王老師見我們小小年紀,好奇心不小,就告訴我們說:“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實驗。”可同學們又議論起來了。“老師要做什麼實驗啊?”“大家看,這是什麼?”老師拿出一條手絹來。“不就是一條軟軟的手絹嗎?有什麼大不了的。”“這可不是一般的手絹哦!這是一條不會燃燒的手絹!”“不會燃燒的手絹?不可能!老師,你在給我們開玩笑的吧!”我們嘰嘰喳喳,更有些不相信了。

還沒等我們說完,王老師便把酒精倒入了杯子裏。“喂!喂!王老師,你要喝這種飲料啊!這大冷天的,用不用兌點熱水呀!”我們禁不住叫了起來。不一會兒,教室裏已到處瀰漫着濃濃的酒精味。而後,王老師又把手絹放到了杯子裏,撕下了一塊紙片,拿打火機點着,放到了杯子裏,轉眼間,紅藍相間的火苗很快從杯子裏竄了出來。我們一看,嚇得嘴張成了“○”形,只見老師不慌不忙地拿起那本書蓋到了杯子上,我們被嚇壞了,生怕老師的書被燒着了。奇怪的是老師把書拿下來之後,火苗竟然熄滅了。這樣反覆做了三次後,我們的好奇心更大了。

“手絹現在是否還安然無恙呢?爲什麼書不會被燒着呢?爲什麼火是紅藍相間的呢?爲什麼火會滅呢?這些都是爲什麼呢?”我們懷着一顆巨大的好奇心來探索這個謎底。

老師告訴我們說:“書不會被燒着是因爲書的燃點低。火燃燒時呢,需要氧氣,我一蓋火不就滅了嗎。火苗藍白相間是因爲這是酒精燃燒的火焰啊。大家都明白了嗎?”

“明白了!”我們自信地大聲回答。原來酒精燃燒的火焰會變藍啊,可是老師還沒有告訴我們手絹到底怎麼樣了,正說着,老師用筆把手絹撈了出來。

“大家看,這就是那條手絹。”“哇!不可能啊!手絹竟然完好無損,真是不可思議!”我們更加疑惑不解了。

老師又給我們解釋道:“其實,這只是一條普通的手絹,之所以不會燃燒不是因爲手絹的神奇,而是因爲燃燒的'火焰之燒到了酒精,所以手絹纔不會被燒壞。”這時我們大家才恍然大悟。

通過這個實驗,我不但明白了很多科學知識,而且懂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中,還有很多科學道理和知識等着我們去發現,只要認真觀察,善於思考,一定會有大收穫,大豐收!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2

今天早上,我有點無聊,想用做實驗來解悶。我尋問爸爸:“爸爸,我做什麼實驗呢?”爸爸撓了撓頭,眼睛一亮,說:“等會你就知道了!”

於是我目不轉睛地看着爸爸。他拿出一個裝着一點水的瓶子,扭着瓶蓋,問我:“等下我把瓶蓋打開,把瓶子旋轉,你猜瓶裏的水會怎麼樣?”我毫無顧忌地說:“流出來唄!”爸爸笑笑,隨後立刻把瓶子從下到上轉了一圈,一滴水都沒掉出來。驚得我嘴巴長大,說:“你。你再來一次。”爸爸把瓶子又轉了一圈,水像被膠水粘住一樣,一點不漏,我有種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感覺了。於是好奇地問爸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爸爸買了個關子:“你猜?”我不停地請他告訴我,最後,他終於開“金口”告訴我答案:“這是因爲重力向下,所以水纔不會滴出來,但是如果速度放慢,水一樣會漏出來的。”我明白似的點點頭。

這可真是一次有趣的實驗啊!從這次實驗中,我又掌握一個科學道理,以後我要多做實驗,來明白更多的科學道理。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3

自從我跨過小學的大門以來,我上過許許多多的課,有生動的語文課,有妙趣的數學課,有奧祕無窮的自然課。其中一堂自然可讓我記憶猶新。

那是一年前的一個星期二上午,快放學了,侯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每一個人回家準備兩個蛋殼。我們都猜想蛋殼的用處,有的猜老師讓我們畫彩蛋,有的猜老師要個我們做實驗,還有的說老師要讓我們學其妙的數學知識,看我們納悶的樣子,老師笑着說:“下一節可自動揭曉。”

上課了,老師猜透了我們的心思,調理的說:“我們要用這個蛋殼做實驗。”哈哈,我想猜中了老師的意圖。“同學們,你們看這蛋殼,拱形的那面和凹陷的那面哪個更容易破?”同學們都覺的凹陷的那面容易破。我反覆做了幾個實驗,拱形那一面怎麼也破不了,同學們都很疑惑。

老師看我們疑惑的樣子,告訴我們:“這就是薄殼結構原理,拱形面可以抵消外力的作用,讓結構更加堅固。薄殼原理無處不在要善於發現、發掘。”

現在,我發現了安全帽,擋風玻璃等也是出自薄殼原理,洪老師的這堂課給我留下了很多的思索。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4

一提到科學小實驗,我就興奮不已,因爲通過做科學小實驗不僅讓人覺得好玩,而且還可以使自己學到不少的知識。 前幾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使我懂得了一個小小的奧祕,也給了我一個忠告。

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做蛋殼刻畫,實驗步驟也很有趣首先拿來一個雞蛋,在上面畫上了自己喜歡的美麗的圖片,將雞蛋小心翼翼的放進了一個玻璃杯裏,然後倒進我們平常做菜時的白醋,浸泡兩個小時後將醋倒出,加上新醋,再浸泡一段時間,拿出後一會發現顏色已經掉了許多,幾乎沒有了,可是當你把它放在水龍頭下衝洗會驚奇的發現上面的圖案仍然清晰可見,雖然沒有一開始那麼深了可是仍然很好看,就像那些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師刻上去的一模一樣,栩栩如生,怎樣擦也擦不掉。 ()這是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就問媽媽,可是媽媽也並不知道爲什麼,但是我並沒有放棄,也沒有嫌麻煩,打開了知識應有盡有的人類的好助手電腦,查詢相關資料,經過半個小時的奮鬥我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酸性質能和含鈣物質可以發生化學反應。雞蛋殼裏含有大量的鈣質,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當雞蛋浸泡在醋液裏時,醋酸和蛋殼中的鈣質發生反應,蛋殼部分被溶解了,表面顯得發白,而蛋殼上被彩筆畫過的部分由於不直接接觸醋液,因爲受到的腐蝕較小所以保留着原來的顏色。

看了這個驚人的結果我猛然想起了現在孩子們都愛喝的雪碧和可樂,這些東西中都含有酸性物質,而我們的牙齒含有鈣的成分,所以喝可樂和雪碧對牙齒不好,我告訴你們一個小竅門可以用吸管喝這些東西,可以保護牙齒。 做實驗真有趣,而且能從中吸取很多的知識,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既鍛鍊了動手能力又學到了科學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5

今天語文課上,鄭老師帶來了一隻雞蛋,一袋鹽、一雙筷子和一隻杯子,杯子裏面還有半杯水。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老師應該會做一個實驗吧!”還有的說:“老師待會是要變魔術嗎?”我們都疑惑不解,有的摸摸頭,有的擺擺手,還有的索性用手託着腦袋等待老師揭曉答案。

我們正討論時,鄭老師“唰唰”地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大字:雞蛋浮起來了,臺下的議論聲更響了,簡直像炸開了的鍋。同學們有的說:“雞蛋怎麼會浮起來呢?”,有的說:“到底怎樣才能讓雞蛋浮起來呢?”寫完後老師神祕地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個讓雞蛋浮起來的實驗吧!”

實驗開始了,只見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起雞蛋對準杯口放下去,伴隨着“撲通”一聲,雞蛋慢慢沉到水底,像一個孩子似的呼呼大睡。看到這裏同學們想老師是不是在騙我們呢?會不會被老師糊弄了呢?雞蛋沒有浮起來呀!這一點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大家都伸長脖子,像一羣長頸鹿,期待老師接下來會做什麼。

實驗繼續進行,鄭老師拿起一袋鹽,撕開了一個小口子並往水裏撒了點鹽,水立刻變得渾濁起來,然後鄭老師拿起筷子在水裏飛快攪拌起來。這時的雞蛋好似一隻受驚的小鹿,跟着筷子在水裏到處晃,到後來慢慢浮起來了。但是隻要老師停止攪拌,雞蛋立馬又會沉下去。鄭老師繼續往裏面放鹽然後攪拌,雞蛋又會緩緩浮起來,露出可愛的小腦袋。同學們又開始議論了:“爲什麼雞蛋會浮起來呢?”

實驗結束了,但是大家還是百思不得其解,雞蛋到底爲什麼會浮起來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知道答案。最後還是班裏的“智多星”奉浩哲說:“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度,可以讓雞蛋浮起來。”鄭老師也微笑着說:“沒錯,鹽的密度比水大,又能溶於水,所以只要往裏面加鹽就能增加水的密度,雞蛋也就浮起來了,“死海不死”就是這個道理。”

聽了鄭老師的解釋,大家恍然大悟。通過今天的語文實驗課,我明白了:增加水的密度可以讓雞蛋浮起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這樣,生活中的科學隨處可見。作文

四年級實驗的作文 篇6

“一次、兩次、三次……”教室七裏傳來一陣陣數數聲,還有一聲接着一聲的“加油”。

進去一看才發現我們正在做實驗呢,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我們用一張薄薄的紙,試試能不能對摺九次。有的同學胸有成竹,有的則是堅定地搖搖頭,還有的疑惑不解。

我們組也開始實驗了,摺紙的人一邊搖着頭,一邊先用手找好對角,接着用手壓住從左往右按,然後重複之前的動作,一直折到第六次時,只見他眉頭緊鎖,咬着牙,臉漲得通紅使勁一按,紙發出了“骨折聲”,第七次時就更難了,他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才成功。我在一旁邊笑邊記錄,第八次,實在不行了,他便用牙齒咬,還不時發出“哎呀,嗯”之類的叫聲,好像在把70根筷子折斷一樣艱難,笑得我氣喘吁吁的。只見一顆顆汗珠從他的額頭滴了下來,可還是沒有成功,最後只好放棄了。

有的同學認爲紙太小了,折不起來。於是老師拿出一張超大的a3紙,請兩位同學上來嘗試,可是最多隻折了七次,我心想:看來與紙的大小沒有關係呀!

第三次,我們嘗試用一張很薄的面紙來折,結果卻折了九次。看來我們做事不能只從一個方面來想,如果從不同的角度想,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對事物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就有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