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時間即生命梁實秋散文

時間即生命梁實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梁實秋、林語堂、老舍三人都被認爲是文風幽默的作家。今天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時間即生命梁實秋散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時間即生命梁實秋散文

時間即生命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着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

因爲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爲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爲利用他的時間。

我自己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不打麻將,我不經常的聽戲看電影,幾年中難得一次,我不長時間看電視,通常只看半個小時,我也不串門子閒聊天。有人問我:“那麼你大部分時間都做了些什麼呢?”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這樣做。我的.好多的時間都糊里糊塗的混過去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例如我翻譯莎士比亞,本來計劃於課餘之暇每年翻譯兩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懶。翻譯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爲活得相當長久,十分驚險。翻譯完成之後,雖然仍有工作計劃,但體力漸衰,有力不從心之感。假使年輕的時候鞭策自己,如今當有較好或較多的表現。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爲一箇中國人,經書不可不讀。我年過三十才知道讀書自修的重要。我披閱,我圈點,但是恆心不足,時作時輟。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如今年過八十,還沒有接觸過易經,說來慚愧。史書也很重要。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我父親買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滿了我的行篋的一半空間,我在外國混了幾年之後又把前四史原封帶回來了。直到四十年後才鼓起勇氣讀了“通鑑”一遍。現在我要讀的書太多,深感時間有限。

無論做什麼事,健康的身體是基本條件。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所謂“強迫運動”,我踢破過幾雙球鞋,打斷過幾只球拍。因此僥倖維持下來最低限度的體力。老來打過幾年太極拳,目前則以散步活動筋骨而已。寄語年輕朋友,千萬要持之以恆的從事運動,這不是嬉戲,不是浪費時間。健康的身體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錢。利用零碎時間

我常常聽人說,他想讀一點書,苦於沒有時間。我不太同情這種說法。不管他是多麼忙,他總不至於忙得一點時間都抽不出來。一天當中如果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時,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時,積少成多,無論研究什麼都會有驚人的成績。零碎的時間最可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我記得陸放翁有兩句詩,“呼僮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這兩句詩給我的印象很深。

待飯未來的時候是頗難熬的,用以讀書豈不甚妙?我們的時間往往於不知不覺中被荒廢掉,例如,現在距開會還有五十分鐘,於是什麼事都不做了,磨磨蹭蹭,五十分鐘便打發掉了。如果用這時間讀幾頁書,豈不較爲受用?至於在“度週末”的美名之下把時間大量消耗的人,那就更不必論了。他是在“殺時間”,實在也是在殺他自己。

一個人在學校讀書的時間是最可羨慕的一段時間,因爲他沒有生活的負擔,時間完全是他自己的。但是很少人充分的把握住這個機會,多多少少的把時間浪費掉了。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啓發學生好奇求知的心理,鼓勵他自動的往圖書館裏去鑽研。假如一個人在學校讀書,從來沒有翻過圖書館書目卡片,沒有借過書,無論他的功課成績多麼好,我想他將來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

英國的一個政治家兼作者Willam Cobbett(1762-1835)寫過一本書《對青年人的勸告》,其中有一段“利用零碎時間”,我覺得很感動人,譯抄如下:

文法的學習並不需更減少辦事的時間,也不需要佔去必須的運動時間。平常在茶館咖啡館用掉的時間以及附帶着的閒談所用掉的時間——一年中所浪費掉的時間——如果用在文法的學習上,便會使你在餘生中成爲一個精確的說話者寫作者。你們不需要進學校,用不着課室,無需費用,沒有任何麻煩的情形。我學習文法是在每日賺六便士當兵卒的時候,牀的邊沿或崗哨鋪位的邊沿便是我們研習的座位,我的揹包便是我的書架子,一小塊木板放在腿上便是我的寫字檯,而這工作並未用掉一整年的功夫。我沒錢去買蠟燭油;在冬天除了火光以外我很難得在夜晚有任何光,而那也只好等到我輪值時纔有。

如果我在這種情形之下,既無父母又無朋友給我以幫助與鼓勵,居然能完成這工作,那麼任何年青人,無論多窮苦,無論多忙,無論多缺乏房間或方便,可有什麼可藉口的呢?爲了買一枝筆或一張紙,我被迫放棄一部分糧食,雖然是在半飢餓的狀態中。在時間上沒有一刻鐘可以說是屬於自己的,我必須在十來個最放肆而又隨便的人們之高談闊論歌唱嘻笑吹哨吵鬧當中閱讀寫作,而且是在他們毫無顧忌的時間裏。

莫要輕視我偶爾花掉的買紙筆墨水的那幾文錢。那幾文錢對於我是一筆大款!除了爲我們上市購買食物所費之外,我們每人每星期所得不過是兩便士。我再說一遍,如果我能在此種情形下完成這項工作,世界裏可能有一個青年能找出藉口說辦不到嗎?哪一位青年讀了我這篇文字,若是還要說沒有時間沒有機會研習這學問中最重要的一項,他能不羞慚嗎?

以我而論,我可以老實講,我之所以成功,得力於嚴格遵守我在此講給你們聽的教條者,過於我的天賦的能力;因爲天賦能力,無論多少,比較起來用處較少,縱然以嚴肅和克己來相輔,如果我在早年沒有養成那愛惜光陰之良好習慣。我在軍中隊伍中獲得非常的擢升,有賴於此者勝過其他任何事物。我是“永遠有備”;如果我在十點要站崗,我在九點就準備好了:從來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在等候我片刻時光。年過二十歲,從上等兵立刻升到軍士長,越過了三十名中士,應該成爲大家嫉恨的對象,但是這早起的習慣以及嚴格遵守我講給你們聽的教條,確曾消滅了那些嫉恨的情緒,因爲每個人都覺得我所做的乃是他們所沒有做的而且是他們所永不會做的。

Cobbett這個人是工人之子,出身寒苦,早年在美洲從軍,但是他終於苦讀自修而成功,他寫了不少的書,其中有一部是《英文文法》。這是一個很感動人的例子。

作者簡介

梁實秋 ,原名樑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作者生平

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20年9月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發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於《晨報》第7版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後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爲國立山東大學,並於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爲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遊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恆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

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週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ri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

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