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泰安《國學小名士》決賽觀後感

泰安《國學小名士》決賽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篇1】

泰安《國學小名士》決賽觀後感

星期六下午,我在家裏電腦上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總決賽。決賽現場的氣氛十分緊張,選手們競爭非常激烈,回答問題都很準確,表現真是太精彩了。我從中受到很多啓發,決心要下苦功夫,多向他們學習。

我要學習他們淵博的文學知識。這些選手雖然年齡不大,但掌握的知識豐富,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談古論今滔滔不絕,妙語連珠層出不窮,令人大開眼界,讓我感到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來自我們城市的謝弈晨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臨沂自古就有"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的美譽,同爲書聖故里的學生,我一定要多向她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經典知識。

我要學習他們敏捷的反應能力。比賽現場,選手們的眼睛緊盯着評委,大腦飛快地旋轉,快速地思考問題。有的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眨眼之間回答了問題;還有的稍一思考,幾秒內就說出了結果;還有的趁觀衆冥思苦想之際,就把答案寫好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經常誦讀經典帶來的好處,我一定要增加閱讀量,注重平時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反應能力。

我要學習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站在答題臺上,選手們面對評委各種各樣的提問,面對觀衆一雙雙關注的眼晴,一點兒也不緊張,臉上充滿了自信,心裏有種必勝的信念。即使答錯了,也立即糾正,從容不迫,鎮定自如,真是有大將風度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國學經典是我們養成良好習慣的精神食糧,我一定要從中吸取營養,自覺做到遇事不慌、臨危不亂。

我要學習他們昂揚的精神風貌。賽場上的選手個個精神飽滿,意氣風發。在"舞文弄墨"這一關,他們寫字非常投入、認真細緻,有一種胸有成竹的感覺;在"棋逢對手"這一關,他們鬥志昂揚,信心百倍,有一種戰無不勝的氣勢;在"楹聯對決"這一關,他們深入思考、大膽應對,有一種穩操勝券的勁頭。這都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他們的這種精神狀態激勵着我奮發學習,不斷進步。

國學小名士比賽一關又一關,真是驚心動魄。最後,我最佩服的來自濰坊的劉康寧,獲得了首屆國學小名士的冠軍。她說:"古人學習最好的地方有三個,馬上枕上和廁上",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義,今後一定以他們爲榜樣,刻苦學習、勤于思考,多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使自己成爲一個博學多才、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2】

《經典誦讀》是我們學生必背的,可對於我們來說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兩天我看了一個節目《國學小名士》,讓我感悟頗深,受益匪淺!《經典誦讀》我們必須牢記的國學文化,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可是我們呢?每天都在浪費時間,不學無術,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慚愧——對不起老師和父母。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心備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以後我要多看書,讀報紙,來豐富我的知。看完後我有了深刻的醒悟:應未雨綢繆——提醒我無論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中所含的國學文化須牢記。《經典誦讀》中有許多優美的詩詞,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國學小名士》上有評委說:“鬆,在古人筆下是一個備受讚揚的一種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還有——高直,堅強,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徵在他身上。另外還暗含着堅持不懈,認真對待事物的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這個節目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希望讓我們這五千年悠久的燦爛文化發揚到全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文化,因爲她就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這以國學爲題的比賽本身並無甚好說,分數打出來也就是結束了。它不會影響個人對國學經典的喜好與學習。

若一定要對比賽加以總結,那麼只能說一句,贏家總是孤獨的。但說回來,所有號召做大做強的一切都與美學無關,文人的宿命就是孤獨。詩家手法,置最小事物於最大寂寞空間之中。暫時拋下瑣事,試着體味浩瀚無聲,這跳脫於時空外的孤獨未免不是賞心樂事。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將“物”換爲更常用的詞,那就是“世界”。不爲某種標準,不爲應制和搖旗吶喊。孤城深井,桕樹竹籬,塞雁城烏,臥船聽雨。無關歲月、對錯與政治欽命,無關功利、實用與飛黃騰達,與國學的對話近似獨上高樓。畢竟,在這個時代,對“價值轉換率”以外的東西感興趣的人,真的不多。

在被規則層層捆綁的世界,閱讀經典總能求得當下沒有的自由。若所有文人都必須立足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描述世界人生,那麼湘君山鬼、東皇太一都將成灰,詩人都須立足於地動說謳歌日月山川——而顯然,較之“金烏西墜”,說“地球旋轉幾度幾分”並不優美。只有在現實的束縛沒有那麼明顯的時候,失心瘋才能稱得上是種浪漫。

於是想到龍應臺在《大江大海一 九四九》中寫到的一則事。

一九四八年,河南豫衡中學爲躲避“土共”燒殺,決定遷校,國軍九十七軍護送他們穿過十萬大山。學生們在沒水沒電的越南空地上開學,唯一的教材是一本《古文觀止》。

“這些河南的孩子們,在永州柳子廟時,讀的是書裏柳宗元的文章,現在在異國異鄉的寂寞蠻荒裏,雖然晚上睡覺的稻草墊一翻開就有潮溼的蛆在蠕動,白天,他們卻坐在地上跟着老師朗誦: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皆死。……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借用龍教授的原話來形容,那書聲,“就像天使手中最溫柔的武器”。

所以“國學”,爲的什麼?這場比賽、之後可能會有的無數比賽,都不是目的。它就在那個地方,也許用不着,但就像一個午後,醒來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凍餒動盪,萬里飄零,也能“風檐展書讀,正氣照乾坤”。它讓人知道,自己從來都不是孤軍。

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島上流瀉的銀河,聖芳濟於雨夜中看到手足上顯現的釘痕,炮火中飛揚的星條旗進入斯科特的視線,其情感大概皆出於此類——無邊的寂靜蒼涼中漫上一絲喜悅,知道自己就是一切的尺度。那一瞬遙遠共鳴就像是從王江寧的七絕中走出來的,它就是那抹陌頭楊柳色,擋都擋不住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