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本次發佈的榜單是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歷時一年、對中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及358個地級以上城市(州、地區、盟)之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比較後公佈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在香港註冊成立、由內地和香港學者組成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9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公佈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海繼續保持第一。深圳超越北京,躍居第三位,直逼排名第二的香港。

桂強芳表示,深圳今年(2015)GDP將超越香港,與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去年的預測一致。香港如果不努力創新、進行戰略性調整,其綜合競爭力將會被深圳超越。

桂強芳在分析香港競爭力減弱諸因素後表示,將進一步把該會的關切、研究、建議呈遞給香港特區政府,期望特區政府重視香港競爭力穩定、調整、提升戰略問題,高處立足,大處着眼,凝聚合力,增強自信,安定爲先,強港爲重,重構香港作爲亞太重要經濟體的國際區域競爭新優勢。

“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廣州、天津、蘇州、重慶、杭州和武漢。

“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4個系統,由綜合經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商業貿易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社會體制競爭力、環境資源區位競爭力、人力資本教育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和文化形象競爭力10項一級指標、50項二級指標和216項三級指標等綜合計算而成。

199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香港註冊成立。2002年推出第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該機構當天共公佈了2015中國城市成長競爭力排行榜、2015中國城市資產品質排行榜、2015中國最具特色旅遊城市排行榜等16個榜單。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深圳首超香港獲第一

藍皮書數據顯示,2014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天津、蘇州、北京、澳門、無錫。其中,與2013年相比,變化最大的莫過於深圳取代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無錫取代佛山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中,天津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最高,而澳門的綜合效率競爭力優勢明顯。

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可持續競爭力強,將繼續擔當中國轉型發展的火車頭

2014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門、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廈門。雖然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趕超,但是相對於內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在知識城市、和諧城市、生態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項競爭力方面,香港的等級排名均較爲靠前。

  高鐵時代的到來,城市間 “馬太效應”或進一步加劇

藍皮書分析指出,近幾年來,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分異狀況逐漸凸顯,並呈現“俱樂部趨同”的階段特徵。2014年,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城市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方面均要明顯高於其他區域城市,大量生產要素和資源仍然出現“孔雀東南飛”的態勢。

在2012~2014年間,雖然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差距呈現收斂跡象,但是可持續競爭力的變異係數在過去三年內持續擴大,這與中國城市的空間分佈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有關。東部一些城市密集帶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市發展潛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人口壓力偏大,與綜合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加劇,而大量中小城市產業和人口集聚不足,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等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由於資源集聚能力較強,其競爭力水平要顯著高於其他地級城市。

高鐵時代的到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競爭力的這種“馬太效應”。

  造城運動和土地財政破產,傳統城市發展建設弊端開始凸顯

根據住建部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估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浪費4600億元,每年由於建築過早拆除帶來的建築垃圾增量約4億噸,約佔我國垃圾總量的40%。如果考慮建築再建過程中所需的建築材料以及拆除時的碳排放量,建築過早拆除將致中國每年新增碳排放量10%。

藍皮書分析指出,許多地方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推進城鎮建設,加劇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費了大量耕地資源,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等財政金融風險,成爲地方腐敗滋生的溫牀和影響社會和諧的不安定因素。攤大餅式的造城運動,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資源,而且引發了巨大的環境問題。而這種造城運動的後果極有可能是建設了一批缺乏凝聚力和發展。

  高鐵構建“一團五線”城市中國新版圖

藍皮書指出,快速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加快了東、中合爲一體的腳步,共同成爲全國經濟中心區的趨勢逐步增強,而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在高鐵時代將面臨邊緣化的壓力,成爲未來區域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重點。

藍皮書認爲,未來我國城市空間體系將逐步呈現從東中部中心地區到東北和西部外圍地區的“一團五線”發展格局:東中部是中心區域,北至京呼線、東南臨海、西抵東經110°山區綿延帶的羣網狀城市體系聚合成“一團”,形成“巨掌”,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匯聚於全國性中心城市,猶如經脈交匯於掌心;東北和西部是外圍區域,羣帶狀城市體系延伸出“五線”,京哈線、隴海-蘭新線、長江下游延伸線、滬昆線和南海沿線形成五根“手指”;京廣線作爲縱貫南北的大動脈,構成手掌和手指之間的關節線,向東對接東中部的網絡體系,向西發散出西部的羣帶體系,使指掌間收放自如、行動統一;包昆線作爲外圍的南北大通道,實現西部羣帶體系的互聯互通,構成手指中部的關節線,使指間行動彼此兼顧,縱橫聯動。

  東北近年來經濟下滑、人口流失嚴重,未來有可能淪爲外圍地帶

藍皮書顯示,從地理區位上看,東部沿海10省市緊緊包裹着中部6省,中部省份有成爲沿海區域經濟腹地的天然條件,未來東中區域一體化程度將不斷加深。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項研究公佈的2013年中國人口密度分佈圖、國家地理雜誌發佈的中國就業密度分佈圖和中國經濟密度示意圖可以看出,東部和中部一體化程度較高,西北、西南、東北地區,尤其是東北近年來經濟下滑、人口流失嚴重,未來有可能淪爲外圍地帶。

  半數城市低於宜居均值

藍皮書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289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態勢體現爲平均指數仍未過半,半數城市低於宜居均值。在一二三四線城市比較上,宜居水平逐級遞減,線內城市差距四線最大二線最小;在宜居城市區域分佈上,港澳東南最優,區內城市差距西南最大中部最小;在百強城市省域分佈上,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強,黑龍江12市顆粒無收。

  各城市人均存款餘額前三名香港、深圳、北京

藍皮書數據顯示,從區域格局上看,人均存款餘額指標得分排序依次是:港澳、東南、環渤海、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其中,港澳遙遙領先於其他區域,反映了香港和澳門資金的豐沛程度。中部區域和西南區域則明顯拖了後腿,西南區域在各區域中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