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春運感想

2016春運感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導語:時如流水,轉瞬即逝。春運就象春節,年復一年。春節讓人快樂和幸福,春運讓人發愁和焦慮。

2016春運感想

  【篇一】

中國每年一度的春節人口大規模流動,給了客居大城市者觀察家鄉(一般爲中小城市與農村)的機會。如果將全國各地的回鄉見聞匯聚起來,可以形成對中國現狀整體上的感性認識。當然,這種短時間的觀察和交流可能流於表面或片面,但仍然是窺視中國真相的一個寶貴窗口。

最直觀的判斷是,三四線城市(除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部分發達城市之外的所有地區級市和縣城)的房產購買熱潮已漸熄滅。有相當部分城市的商品房滯銷,這些城市的政府與國有部門人員,大部分擁有多套相當於特供的住房(遠低於市場價格的單位住宅),也有富人或動遷戶大量投資住房的現象,這形成供給過剩和空置現象,雖然很多農村人口在城市置業,但這個過程已經放慢,顯然需求高潮已過,空置住宅需要長期消化。在一線城市,還有大量剛需存在,但因房價過高而無法轉化爲有效需求;與此同時,一線城市的住宅大約有1/3左右屬於投資並推動了價格上漲,形成了真實居住需求與供給間的斷裂,積累泡沫。

經歷緩慢的增長之後,汽車消費迎來了高潮。在三四線城市,私人購車已相當普及並在加速,汽車正在取代地產成爲新的消費點。如果說住房是必需的話,汽車消費還有“面子”因素推動。三四線城市舊城區道路規劃脫胎於計劃經濟的自行車時代,完全不能適應汽車運行,因此交通反而比大城市更加堵塞。不過,由於大部分城市都規劃和建設了寬闊的新城區,擁堵主要發生在舊城區。行駛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車適合在小城市使用,但中國政府並沒有引導和迎合這種需求。中國私人汽車保有量在未來幾年可能繼續上升,這對中國石油供給、環境治理以及保護耕地帶來挑戰。

子女教育是與住房、汽車消費並列的三大消費之一,這也是大量人口從農村到縣城、縣城去市區等向上流動的主要原因。由於大規模並校,農村學生上學成本上漲(午餐費和校車費),且教育質量非常低,大部分有錢人都爲孩子尋找最好的學校,學區房和借讀費在全國是一個普遍現象。但“讀書無用論”也大有市場,因爲大學生就業困難,也找不到好工作,工資收入甚至可能低於農民工和小經營者。對於教育的兩極態度或許表明中國的教育質量、經濟結構都存在問題。

住房和汽車等消費使得人們日常生活品消費能力大幅降低,因爲前者吸收了大部分收入和儲蓄,甚至透支未來,物價的上漲加重了人們的省吃儉用,只有在節假日或家庭重要活動時纔會有“面子消費”。不幸的是,三四線城市由於需求不足導致商品週轉比較慢,大部分品牌商品價格遠高於大城市和電商,最近幾年人工和租金的上漲助推了這一趨勢。因此,這些城市除了有特色的餐飲業比較繁榮之外,其他商業與服務業並不發達,爲了壓低商品價格,三四線城市的商品“去品牌化”(山寨貨多),質量較低。

考慮到住宅需求的相當一部分已經得到滿足,而汽車也逐漸普及,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增長並使國民收入持續增加,中國大部分人口的日常生活消費能力將逐步增加和釋放,健康、文化娛樂、旅遊、教育等也將成爲消費的新增長點。中國將有可能成爲一個依靠國民消費拉動的經濟體,而這也正是轉型的目標

但是,對轉型能否成功持悲觀態度。因爲絕大部分三四線城市都不具有優勢產業,經濟增長几乎都是依靠建設新城、基礎設施、地產開發等投資拉動,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地產業開發正隨着需求減少而降溫,這又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進而削弱政府的投資能力。目前,大部分三四線城市政府揹負鉅額債務,由於基礎設施與新城建設基本完成,這表明政府投資將要面臨既無需求、也沒能力的困境。因此,無論如何,中國投資拉動從供需雙方看,均已動力衰竭。

這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中國以農民工爲主的藍領工資大幅上漲發生在2008年後,這不是政府有意爲之的政策結果,除了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之外,主要是貨幣放水的功勞。即爲了應對國際危機,中國政府依靠信貸大規模投資吸收過剩產能,並導致勞動力供應緊張,儘管隨後開始執行收縮計劃,但貨幣政策已經被展開的政府投資“綁架”,必須漸進的以“軟着陸”方式退出。

中國很難繼續依靠債務和投資推動增長了。因爲中國的產能和基礎設施已經全面過剩(部分城市在投資地鐵),而地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在收窄。儘管政府致力於有名無實的收入分配改革,但沒有經濟增長,何談收入分配的調整。如果中國政府繼續以寬鬆的貨幣政策與投資拉動經濟,必然會製造通脹、更大的地產泡沫(人們依然會將購房作爲保值儲備),以及債務(金融)危機。龐大的政府隱性債務、民間愈加混亂的集資、房地產泡沫等幾乎是大多數城市的現狀,政府是否有勇氣、有能力讓經濟軟着陸還是一個疑問。

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中國各地過去數年造新城(包括開發區)運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由於政府將權力部門向新區搬遷,也帶來大規模的公共設施配置與資源的轉移。這個過程提供了大量以建築爲主的就業崗位(短工性質)以及各種衍生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新城佔用大量耕地以及住房拆遷,讓郊區農民得到佔用(拆遷)費暴富。但是,這種增長帶來的就業和收入增加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一旦完成建設週期,將沒有其他產業替代來提供就業。

更讓人憂慮的是,“造城運動”人爲地製造了兩個世界——破落的老區和現代化的新區。儘管老區暫時保留着商業的繁榮,但隨着公共優勢資源向新城轉移,老區將逐步淪落爲“貧民窯”,甚至荒蕪。而那些到處圈佔的開發區最終也可能被遺棄。這是因爲,中國近些年製造業成本的上漲,讓污染嚴重且能偷工減料的小作坊和小工廠有了低成本生存的空間,這些企業大都是三四線城市開發區的客戶,也是當地經濟增長的工業支柱。毫無疑問,廣泛的污染存在於三四線城市和鄉村,大部分人的回鄉見聞中,普遍驚駭的是癌症患者急劇增加,這顯然與污染有關,醫療費用的大幅增加將使得增長變得沒有意義。中國必須逐步關閉這些早該淘汰的重污染企業,否則經濟轉型與環境治理根本無從談起,這將對三四線城市的經濟造成打擊。